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柏林剧团
《布莱希特的鬼魂》
11月11日-12日,即将在YOUNG剧场演出的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是德国柏林剧团自建立以来74年首次亮相上海,也是该剧的亚洲首演,国内唯一站,仅此两场。
柏林剧团享誉全球
这个由布莱希特一手创办的
传奇剧团究竟就有多厉害?
Berliner Ensemble
柏林剧团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剧团
01

“The Berliner Ensemble:
a theatre company like no other”
著名的戏剧学教授大卫·巴尼特(David Barnett)曾这样形容过这个传奇剧团。
在1949年的东柏林,由布莱希特和其妻子女演员海伦·魏格尔(Helene Weigel )一手创立。而柏林剧团被称为“布莱希特剧院”不仅仅因为它的创始人是布莱希特,更是因为其制作的是纯正“布莱希特式”(Brechtian)戏剧,作为世界上唯一致力于布莱希特理论并实践的剧团,其辩证的戏剧表现形式已然成为一把标尺,勾勒出了柏林剧团几十年来的发展,也成为其保持长久活力的奠基。
柏林剧团
划出“布莱希特”的戏剧新时代
02

摄影:Markus Hilbich
1948年,布莱希特第一次回到德国,结束了他15年的流亡生涯。在此期间内,他未执导过任何一部戏剧,却在远离剧场和观众的地方发展了自己对戏剧艺术的反思和思考。比起演出剧目,他更关注在如何对现今的戏剧场本身进行改革。
搬回柏林后,贯彻其戏剧理念来实践的新剧场“Berliner Ensemble”由此诞生。“Ensemble”一词在字义上更强调集体的紧密性与参与性,与当时德国戏剧所推崇的“完美导演中心论”不同,布莱希特希望与演员一同探索戏剧表演,在没有明确定义的情况下,反而会产生更接近戏剧中所需要的矛盾与冲突。成员也不再是导演灌输想法的被动容器,根据自身不同的社会经验所提出的思考都是现实性戏剧最有力的素材。


Berliner Ensemble团队合照
柏林剧团试图通过剧场展开一场社会对话,但对于流放15年后未曾执导作品的布莱希特来说,他的戏剧已经鲜为人知。1949年首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转折点也是契机,该演出在对新型戏剧感兴趣的年轻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恰巧也是布莱希特所希望的——通过戏剧重塑观众的意识,让艺术发生在生活的中心,从而缩减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罅隙,使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质疑和批判。
另一个突出的成就在于布莱希特通过柏林剧团实现了“戏剧政治化”,这与制作政治性戏剧是不同的概念,即有意识地通过戏剧舞台揭示社会结构背后的政治语境,让观众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不被轻易察觉的“政治角落”。

来源:艺术学院 ADK
摄影:Hainer Hill
“对于世界上一切尚未正视我们时代动向的戏剧来说,现在有一种需要,即要精通布莱希特,要研究柏林剧团,去见识见识在自己闭塞的舞台上还不曾有过的那些社会方面吧。”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空的空间》

来源:艺术学院 ADK
“1954年,柏林剧团第一次到法国演出。看过演出的人中有的当时就感受到一种新方法的出现,这种戏剧方法残酷地使我们所有的戏剧都变得过时。这一革新毫无挑衅的味道,也没有假借先锋派的惯用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场精妙的革命.”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罗兰·巴特全集》
1954年,对于柏林剧团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柏林剧团从德意志剧院(DEUTSCHES THEATER)迁移,搬到了现今居址-船坞剧院(THEATER AM SCHIFFBAUERDAMM),有了自己真正的戏剧场。
同年,《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开启剧团的首次巴黎巡演,在“国家戏剧节”上获得最佳戏剧和最佳制作奖,正式在国际上展露锋芒。而布莱希特执导的《高加索灰阑记》也完成了世界首演,获得空前反响。据记载,剧团整整在台前谢幕了52次。成功如潮踏来,布莱希特与柏林剧团成为现代戏剧史上永远无法被抹去的名字。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在编排《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因心脏病发去世。
柏林剧团
镌刻成永恒的布氏“戏剧遗产”
03

布莱希特去世后,他的妻子魏格尔一直担任剧团导演直至1971年。在此期间,他的作品被不断搬上舞台,《伽利略传》、《三分钱歌剧》、《阿尔图罗·尤可抵抗的崛起》还有不断反复排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和《高加索灰阑记》……
布莱希特本身的存在变成了笼罩在剧院之下的“幽灵”,在他去世之后,如何在大师的阴影下创作出更具创新和引人入胜的作品便是柏林剧团危机的源头,亦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上图摄影:Vera Tenschert
下图摄影:Markus Hilbich
布莱希特在任的7年间,他许多超越戏剧手法之上的思想影响着柏林剧团后来的许多艺术家,他曾劝诫观众“不要错误地崇敬剧作家”,因此柏林剧团在戏剧的探索上从不避讳去拆分解构那些被束之高阁的经典:莎士比亚、斯特林堡、席勒、彼得·汉德克……其中也包括布莱希特的作品。至此,柏林剧团不再只是批评家嘴里所谓的“布莱希特的博物馆”。
著名德语先锋剧作家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 )便是那支敢于发起挑战的活力,他被西奥·吉尔斯豪森(Theo Girshausen)誉为“真正的布莱希特学生”:“真正的布莱希特学生不是使用史诗剧形式的人,甚至不是模仿他们的人,相反,他是接受并继续发展史诗剧的社会政治性和其美学理念的人。”1995年,穆勒重新执导的《阿尔图罗·尤可抵抗的崛起》成为了柏林剧团此后二十多年的保留剧目,至今仍在演出。

《阿尔图罗·尤可抵抗的崛起》剧照
摄影:Barbara Braun

《三分钱歌剧》剧照
摄影:Lesley Leslie-Spinks
在2007年,柏林剧团邀请到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合作,大胆地融入了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电影风格和魏玛时代的歌舞秀,让20世纪的戏剧文本《三分钱歌剧》重现在21世纪的后现代剧场美学里。
可见,柏林剧团一直在思考如何缔造布莱希特所坚持的“非传统戏剧”神话。他们既经历了辉煌,也有过低谷,却从未失去吸引力,国内外的观众仍然会怀揣着希望前去船坞剧院朝圣。因为不会出现第二个柏林剧团,在那片舞台上,布莱希特式辩证戏剧的特色总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现,让艺术和社会、政治的关系如此紧密。
柏林剧团
全新偶剧首次亮相上海
04

演出时间
2023年11月11日 19:30
2023年11月12日 14:00
演出地点
YOUNG剧场·主剧场
演出时长
90分钟
(无中场休息)
由苏瑟·魏西特执导的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于2022年首演,是柏林剧团的又一次全新尝试,用剧院开启历史名人的狂欢夜,辩证的思考回响在每一段与死者的对话中,让布莱希特开创的“史诗戏剧论”更为直观和易懂,也传递着柏林剧团先驱海纳·穆勒所认为的剧场艺术。


《布莱希特的鬼魂》剧照
摄影:Jörg Brüggemann
更具意义的是,整部戏的布景复刻了《三分钱歌剧》的舞台构造,该作品对于布莱希特的戏剧生涯来说意义非凡,在柏林剧团还未创立的1928年,船坞剧院也还未成为柏林剧团演出的驻所,就在这里完成了《三分钱歌剧》的首演,作为魏玛共和国时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品,它的成功神话也延续至柏林剧团。
因此,《布莱希特的鬼魂》在探索着德国戏剧史中璀璨的“布莱希特部分”之外,更是柏林剧团回顾自身历史的诚意之作。
作者:丁丁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