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的反面是无声吗?
对于声音的辨别和认知素来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法,McaM明当代美术馆最新展览“无声之后”的出发处对于依赖聆听技术去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行垂问——
在有限度的聆听之外,我们能否走进那个看似无声、尚未被单一听觉模型治理的世界?
寂静、无声所投射出的关系性对象可以怎样被解读?
是什么制造了“静默”,而我们在无声环境中究竟能听到些什么?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2023 ©McaM明当代美术馆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2023 ©McaM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以“无声”为隐喻的起点,通过23位/组艺术家的创作,试图通过一系列围绕声学、聆听、或声音可抵达的环境和技术展开的关键词(静音、噤声、无声物)等,来打开一条非视觉中心亦非科学中心的阅读方式,在声音的发出与被采集、聆听之间的空隙中,推演一种被重新打开的认识路径,探索尚未被编码入人类感知语系的万物。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2023 ©McaM明当代美术馆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2023 ©McaM明当代美术馆
唐娜·哈拉维认为,一系列生命的扩延显影技术(超声、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等)逐渐让我们所关注的对象和自然处于客体的位置,让更多的观测细节渗入未知的领域,使其成为可阅读、理解并利用的对象,并纳入到以科学为底色的世界认知体系中。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 ©McaM明当代美术馆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 ©McaM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同时也是在考察和提问那些逐渐被技术化和操作化(operational)的有关环境的知识。以媒介化方法和“操作性的本体论”(operational ontologies)展开对于物质、生命及地球时间的理解和演绎,既是对人类世生态危机的回应,也存在于许多当代创作之中。
“无声之后”展览策展人龙星如、钱诗怡导览现场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 ©McaM明当代美术馆
在“无声之后”的创作语境里,对自然知识的“操作”依赖于包含一套探测、检验和处理数据和信号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也隐含着一种基于集体经验主义的科学感知。因此,展览也将注意力投向那些非标准化的操作,不可被解码的信号和游离、逃逸、不被捕捉和鉴定的因子。让这些拒绝被客体化的环境知识,无法预测和规则之外的自然本体发出声响。
展览开幕当日,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的项目行为作品《舞裙》还为观众和嘉宾带来精彩的演出。艺术家卡特娅·辛克在表演中,身着一条混凝土裙子,初看之下,似乎将她的身体禁锢为两块僵硬的表面。
卡特娅·辛克,《舞裙》表演现场 ©McaM明当代美术馆
卡特娅·辛克,《舞裙》表演现场 ©McaM明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扭动翻滚、用手敲打自己的身体、或大步流星穿行于空间各处,她穿着这条“舞裙”的时间越久,似乎越能激发一种精致柔和之感。浇筑了混凝土的渔网轻柔地落在艺术家身上,线条近乎优雅。介于残酷与自弃之间,既是牢笼又是庇护,一切皆由心定。
展览信息:2023.11.4 - 2024.2.25
策展人:龙星如、钱诗怡
助理策展人:陈子涵
艺术家:Vibeke Mascini & Ella Finer 、费亦宁 Fei Yining、Julie Freeman、刘窗 Liu Chuang、Nicole L’Huillier、许家维 Hsu Chia-Wei、Knowbotiq、Jeroen van Loon、Nicholas Mangan、Yuri Pattison、Diana Policarpo、Shubigi Rao、Riar Rizaldi、Susan Schuppli、Nastassja Simensky、Himali Singh Soin、苏郁心Su Yu Hsin、Jol Thoms、Nomeda & Gediminas Urbonas、Richard Vijgen、Susanne M. Winterling、黄美婷 Cosmo Wong、张北辰 Zhang Beichen
展陈设计:王一帆
主办:明园集团、McaM明当代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地址:上海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常规票 90元
* 残障人士、现役军人、1.2米以下儿童及70周岁以上
凭有效证件免票
*学生、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凭有效证件购8折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