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2023.11.09-10
会议地点:西安美术馆
策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之间存在互为依赖与促进的关系:方法和路径是对策展理论的具体操作,理论为方法和路径提供引领与阐释,策展的方法和路径之实践反馈也为理论的修正与完善提供了依据。展览作为艺术生发与演进的重要表现形式与传播媒介,承载着策展人的学术立场与艺术思考,也是与观众互动、与社会共享的重要场域。伴随社会语境的转变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艺术审美标准、公众文化诉求、地区文化话语的变化,使得展览形态与模式、策展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展览理论也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校、西北美术专科学校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院目前拥有雁塔校区、长安校区和临潼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大力弘扬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光荣办学传统,全面实施“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事业成效显著。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缘起于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之初的文艺理论教研室,美术史论家王子云、徐风、王崇人、茹桂、杨学芹、邵养德、王宁宇、程征、钱志强、李凇、赵农等教授先后任教于此。1960年曾经建系,招收过一届学生,后因故撤消。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恢复建系并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美术学、艺术史论、艺术设计学、艺术管理4个本科专业与1个特色方向(艺术考古)。全系现有专任教职工35人,其中专业教师为29(32)人,辅导员3人,办公室行政人员3人。专业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助教1人;博士学位教师14人,硕士学位教师15人;另根据教学需要,聘任校内外兼职教师10余名。形成了形成了一支德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为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美术史论系秉承“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校训,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系统的艺术学理论专门知识,具有独立学术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艺术学理论专门人才为目标,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逐步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与区位化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体系 。
2014年,以赵农教授为带头人的“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2015年,以彭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美术学理论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2021年以屈健教授为带头人的“新中国美术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获批为全省一流团队。美术学获批为“国家级美术学特色专业”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艺术史论与艺术设计学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主持人:周园
现任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期从事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投资理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艺术品交易模式的创新研究。于2008年开始策划并组织首届西安美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品拍卖会,2010年创办“未来艺术家”大学生艺术品拍卖会品牌。2020年注册创办“橡木”ART公众号针对艺术项目策划管理、运营传播进行跨域实践。主要承担《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
主持人:方敏儿Janet Fong
独立策展人(2005-现在)、香港浸會大學研究助理教授(策展)(2020-现在)、香港艺术馆客席策展人(2019-现在)、移动美术馆(纽约、北京)总监(2018-2020)、鲁迅艺术学院客席教授(2019-2020)、纽约IAER国际艺术交流及驻留联合创始人(2016-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2011-2014)、首届深圳艺术双年展策展人(2017-2018),首届三亚艺术季策展人(2012-2013)。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摄影设计系。
主持人:朱平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高教学会艺术教育专委会(艺术理论分会)委员。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批评理论、艺术传播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与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智库项目。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评论五十余篇,曾入选世界艺术史大会研讨会以及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主持人:白茜
博士,策展人,博硕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于荷兰斯坦德大学主修管理。荷兰毕业后曾工作于美国纽约和波士顿,回国后于2009 年加入西安美术馆筹备团队担任执行馆长。2022年调任至西安美术学院,担任美术博物馆与美术馆策展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学与美术馆与博物馆管理。
主持人:王媛媛
西安美术学院在读博士,青年策展人。曾策划与执行:展览“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4年回顾展”“文献展的神话——阿诺德 • 博得和他的后继者”“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 140 周年特展”等。
论坛评议
FORUM COMMENTS
评议人:杨超
西安美灵机构创始人,西安美术馆馆长,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硕导,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中国著名城市区域发展策划专家,城市美学和城市公共艺术创造者,新生活美学产业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实践者,中国城市综合体,新生活美学产业综合体和艺术创意产业综合体的创始者和实践者,致力于城市更新下中国城市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及文旅商新型产业园模式的建构和运营。用新理念、新观点、大视野、大格局,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特点构建新的城市发展结构,其经典的城市发展七大模式已构成未来城市发展的坐标。
评议人:杨西
博士、策展人、写作者、艺术史研究者。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主讲人:武小川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院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培养工作等。
内容概括:
中国的乡村建设,是农业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现实样本。在现代工业文明洗礼之下,农业文明正在全面迈向生态文明,一场深刻的乡村振兴正在发生,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在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治理机制化的进程中,探寻具体的、丰富的、多元的、与人相关的自身路径和地方意义,力图通过乡村建设的艺术实践,从而“回到地方,进入现场,投身生活”。
主讲人:徐梦可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新美术馆学特聘研究员。从事新美术馆学研究、20世纪中国博物馆学与文化政策研究和艺术理论翻译。
内容概括:
本次发言将从“凝视与信仰”“从平面到空间”和“空间与身体”三个部分,探讨这一知识系统的生成,并思索观看、作品与展示之间复杂且多元的关系。
主讲人:丁奋起
主讲人:冯石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史学者,策展人,副研究馆员。现任四川美术馆展览策划部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内容概括:
在一个信息爆炸和视觉疲惫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美术史,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基于美术史书写的公共展览?从四川美术展览馆(1992)-四川美术馆
(2015),新一代美术馆人对于馆藏体系的梳理研究,以及基于历史视野和未来胸怀的策展叙事方式,生成四川美术馆从展览场馆到文化场域升级、转型最为基本的策略与方法。
主讲人:章锐
主讲人:吴杨波
题目:《展览诗学:呈现/发布/叙事的差异化布展策略研究》
主讲人:康俐
题目:《从虚拟仿真到云游博物馆——数字时代的策展与美育》
主讲人:刘潇
主讲人:冯超
主讲人:薛天宠
题目:《设计策展的未来角色》
薛天宠,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方向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参与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设计。
内容概括:
以“当代设计策展”作为研究对象,以策展实践的变迁和话题叙事方法作为脉络主线,重点关注展览中材料、功能、全球化、关怀时代等社会性议题,通过设计展览链接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身份、立场的话语转向。
主讲人:李逦菁
题目:《艺术棱镜:由首届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说开去》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领域为,艺术史、策展实践,发表论文《国际化视野下的实验艺术教学与管理初探》《探索中的当代学院艺术教育》等,当前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艺术批评。
内容概括:
当下,无论是青年艺术家还是青年策展人,青年,作为未来的候选人,身为时代的主人翁,自我的实现必然要在社会中才能产生。那么就要主动参与到社会现实中,以自身的奋力拼搏实现社会存在的价值才有可能通向实现自我的道路。每个时代注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主题与关键词。
主讲人:陈晔
题目:《乡村壁画展作为科学传播媒介》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任教于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会员,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专家,北京青年艺术促进会理事,北京市怀柔区文联理事。从事实验艺术、展览策划、艺术管理等工作,研究社会美育与乡村振兴,并从事相关实践。
内容概括: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当代科普美育团队策划和创作了一系列乡村壁画展,展览空间落地在村巷建筑外墙,作品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在地性和唯一性,将本地村民作为第一受众。本人结合相关案例从传播模式、社会介入、科普美育等角度展开分析,为艺术乡建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主讲人:陈戈
题目:《共在•共生•共情一社会互参式策展的叙事构想》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系教师,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博士生。
内容概括:
随着当下艺术实践的转向和文化产业的变革,策展的知识生产问题同公众化深入连接。艺术展览项目根据受众对象、创作方式、叙事方法逐渐细分为:美术馆形态下以视觉艺术批评与美术史研究为导向的艺术项目;公共艺术形态下以在地创作与地域服务为导向的艺术项目;商业经济形态下以美育传播与商业服务为导向的艺术项目。本次论题围绕不同形态的艺术展览项目,讨论当下与未来基于共在、共生、共情的营造方式,寻找公众互参展览叙事方式的可能性。
主讲人:苏梓钊
题目:《价值实现与效益转化:珠三角语境下策展实践的思考》
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艺术金融博士候选人、英国斯特灵大学媒体管理专业理学硕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教师、工程师(中级)。先后参与“后疫情时代艺术机构的策略和领导力研究”“中英文化创意产业产教融合模式的路径研究”等省级科研课题。
内容概括:
如何平衡好艺术价值实现与经济效益转化的比重,是珠三角语境下艺术策展不可回避的议题,前者关乎意义,而后者关乎生存。策展人作为连接艺术与社会的“中介变量”, 而展览则是实现其“中介作用”的重要媒介。基于“小政府,大民间”社会结构下所形成的面向大众、产业及多向的珠三角艺术生态,策展人不得不从传统艺术场馆走向多元的新空间,以及去处理随之而来更多的变量。
主讲人:段少峰
题目:《在无墙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策展人,撰稿人。2021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艺术研究写作。迄今为止策划的部分展览有:“发现:新青年影像展”(中央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2)“天演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进化”(北京理工大学美术馆,2023)等展览。
内容概括:
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场域既有美术馆、艺术中心等专业展览空间,同时还有替代性的展览空间,比如公共空间,自然空间等,这些构成当代艺术的整体生态,《在无墙美术馆策展》中将围绕近年来的策展实践来探讨展览策展的新趋势和新模式的思考。
主讲人:许毅博
题目:《科技艺术-扩展媒体的实验与实践》
扩展媒体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科技艺术教学负责⼈。上海多巴胺·艺术科技主理⼈。
内容概括:
许毅博的作品揭示“透明社会”中个⼈隐私与信息掌控阶层的制衡问题,同时对后⼈类系统中⼈与机器的本体论边界进⾏探讨。机械装置,沉浸式影像,数字交互,他极⼒调⽤丰富媒介来建⽴作品,并挑战社会表象之下的⼀条条暗河。
主讲人:游艺
题目:《如何策与如何展:以“回望乡野”例》
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曾任广汇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现任教于西华大学。曾策划与执行: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中国(2019)等学术展览活动。
内容概括:
以过往展览“回望乡野”为例,试分解此次策展中的学术思考,以及在具体呈展过程中是通过何种必要因素去回应“策”之所思。同时也将分享“回望乡野”是如何从线上论坛模式打开通道,最终落地为展览的动态过程。
主讲人:孙天艺
题目:《“可持续发展”语境下的生态艺术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策展人。硕士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曾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内容概括:
随着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发生以及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广,生态艺术展览在近年来的全球范围内愈发得到重视。从策展的角度来说,生态艺术展览与当代艺术展览有着不同的策划与展陈方式,这主要得益于生态艺术本身即是一种具备跨学科和媒体属性的艺术类型,同时也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主讲人:娄金
题目:《乡村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策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致力于艺术赋能乡土文化重建的实践与研究,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拓展及创作与研究。
内容概括:
近年来,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背景的艺术活动不胜枚举,高校、艺术机构、艺术家等都踊跃参与到乡村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展览中,创造出一个个充满生机的乡村艺术现场,成为乡土文化重建的重要力量。
主讲人:李强
题目:《艺术与商业的策展可能》
北京目项有文化艺术总监,青年策展人,曾参与和策划中国一汽红旗艺术项目和中粮置地广场、中粮大悦城等大型艺术项目,从事艺术产业研究和艺术管理研究工作,拥有近10年艺术与商业跨界合作项目经验。
内容概括:
通过个人近些年策划参与的与商业地产、商业品牌合作的项目,探讨艺术与商业的策展新的可能性和思考。
主讲人:张倩媛
题目:《超越批判:小汉斯的策展方法对中国策展人的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方向博士在读,主要研究当代艺术双年展与城市的关系。曾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与策划展览“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等。
内容概括:
笔者将结合自己参与策展的经历,来探讨小汉斯对策展的内容、形式的理解如何给予中国策展人理论与实践上的启发,以及中国策展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应具备的底层思维。
主讲人:宋康
题目:《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史的维度——身份、结构、视角和话语体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理论博士,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硕士,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重庆知山画廊联合创始人。先后发表文章《策展史——作为艺术史的书写方式》《穿林遇楼,过屋游园——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建筑与规划》等。
内容概括:
当我们面对当代艺术策展史这一命题时,对于其维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策展史作为窥探当代艺术的一个线索,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它涉及具体的策展方法与实践,更涉及全球艺术话语权的博弈。
主讲人:范晓楠
题目:《艺术展览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主持,著有《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等。
内容概括:
以“记忆那城——当代艺术展邀请展”为例,探讨艺术策展与城市更新、文化发展的紧密关系。以此深入分析策展的理论方法与路径,策展人的职业身份与责任担当。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