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10月22日我们邀请了btr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电影里的当代艺术”讲座,btr老师围绕他整理的一张包含了48部在各个方面与艺术有关的电影片单向我们讲述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叙事脉络和花絮,让大家感受到了当代艺术与影像记录之间愈发紧密的互动和结合。

讲座全程视频回顾来啦!

电博君还为大家整理了讲座的文字回顾~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一、艺术家肖像

现在在许多的当代电影中都出现了艺术作品或当代艺术的各种各样的内容,为了展示电影里的当代艺术的各个面向,我最近在豆瓣上做了一个片单,列出了大概40多部与当代艺术息息相关的影片,它能够展现出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我会把这些片单里的片子分为“艺术家肖像”、“艺术电影或艺术家电影”以及“当代艺术的机构和机制”这三个不同的单元来介绍给大家,然后再讲一讲我对这些片子里展现的电影和当代艺术的这个关系的思考。

如果讲到电影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就不得不说到当代艺术中的影像作品。在中国,张培力老师是我们的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因为他早在1988年就做出了中国的第一个录像作品,叫做《30*30》,这个片子有32分钟,使用松下摄像机拍摄。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反复摔碎并粘合镜子的过程:将一块30×30公分大的镜子摔碎,并用502胶水粘合,然后再摔碎,再粘合,这样不断重复,持续180分钟,直至摄像机内的录像带走完,影像镜头无变化。可以看出在最早期,中国的录像艺术是用来记录当代艺术的行为的,一般而言,当代艺术行为除了像在展览开幕的时候做一个行为表演之外就没有任何记录了,所以这个录像就成为了记录当代艺术行为的媒介。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单视频录像 | 彩色 | 有声
32分钟9 | PAL | 1988

当我们回到电影开端的时候就会发现最早有很多电影是用来记录戏剧场景的,因为电影之前比较主流的艺术是戏剧,所以中国最早的录像就是用来记录艺术家的行为的。讲到关于艺术家行为的纪录片,就不得不提到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叫《七宗罪》,它是一位叫温普林的纪录片导演拍摄的。他拍摄的内容就是1989 年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史上,一个划时空的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在中国美术馆的一个中国现代艺术展,其中有一个禁止回头的标记。这个展览其实在开展之后没多久就夭折了,当时只有温普林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作品。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其中有一些作品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其实已经留名了,比如说在展厅里面卖东西、在展厅里孵蛋、在展厅里做一些仪式,还有中国最著名的女性艺术家肖鲁,她拿来一把枪射向了电话亭——正是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现代艺术展的关停,但是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有幸都被记录在了《七宗罪》这部非常经典的纪录片里面,所以这也展现了中国的录像艺术和纪录片在早期都常常用来记录当代艺术的一些行为。

这些是早期的一些行为艺术的记录,那么到了现在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纪录片。比如Netflix在2016年就拍摄了一部有关蔡国强天梯项目的纪录片,当时蔡国强做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很早他就做了草图,然后做了很多次尝试,最后终于在2015年泉州的小渔村中得以实现。这样一个纪录片,已经与前面单纯的一个行为记录有所不同了,它已经把艺术家的一个行为作品放置于整个艺术创作经历之中,在这部影片中还记录并讲述了艺术家蔡国强的家庭,把纪录片放在他和他的家庭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下去探讨天梯项目,因此这是一个有关艺术家项目和肖像的纪录片,它通过一个艺术家的项目来展现该艺术家的肖像,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单一的行为作者的记录了,这部片子最早是在巴塞尔展会上播放的,大家会发现电影的一些播放的场合也变得非常的多样,除了在美术馆里看录像作品、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现在还可以在艺术展会上看纪录片,甚至它最终会在流媒体上播放。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蔡国强的天梯


大家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肖像在这里变得更明显,通过有关他的展览、私人生活和早期作品的呈现,以及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的评论,其实展现的是作为艺术家个体的活生生的人物本身了,这是在对一个人的肖像进行的描绘,好的影片可以把电影变成一个艺术展览。今年有一部最新的片子,是文德斯拍摄的《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3D》,它用了3D技术,3D是为了展现空间而设的,或者说3D是为了展现一个空间的纵深而设的,它是一个观看装置作品和雕塑的媒介,当我们在美术馆去看一个雕塑作品时,通过3D技术,我们可以在它的前后左右各个面度进行观看。所以文德斯的这部影片把电影拍成了一个展览,这是一个崭新的方式,也即将电影作为一种观看媒介来观看他的艺术作品。这个片子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他看装置的时候展现了很多艺术家在他的工作室里面工作的一个场景,安塞姆·基弗在巴黎的郊外有一个像大仓库一样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大到这个艺术家在工作室里面移动是需要骑自行车的,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是要用火棒来烧木板或画布上的颜料的,所以为了防止把它烧焦旁边还有个人拿着水枪在给它降温,所以艺术家的工作是非常生动的特别适合3D技术来记录和还原。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安塞姆·基弗在工作室

最近有很多纪录片获得了三大电影节的头奖,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包括去年 2022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就是劳拉普特拉斯拍的《所有的美丽与血泪》,他讲的是讲述作为艺术家(私摄影)及社会活动家(和止痛药生产商萨克勒家族作斗争,与艺术赞助的关系)的南·戈尔丁的不同面向,这是一部非常少见的艺术家纪录片。此外,去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叫《阿波罗尼娅,阿波罗妮娅》,这个片子像剧情片一样的去剪辑,但是它的背后却是由导演不断的去跟拍拍摄对象而得来的大量素材,莉亚·格洛她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去跟拍艺术家阿波罗尼娅。阿波罗尼亚其实是个移民,她是一位在巴黎渐渐发展起自己的事业然后成名的艺术家,影片中有很多非常亲密的镜头,包括在浴室中的画面,如果是一个男性导演是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的,因为一个女性导演去拍一个女性艺术家,她们之间的距离感好像就消失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它展现了女性看不见的部分,通过导演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所达成的,这当然囊括了背后长年累月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本身就和制作性的电影就大有差异了,它有点接近艺术作品不计时间成本的这样一种方式。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阿波罗尼娅,阿波罗妮娅》海报

二、艺术家电影

所谓艺术家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界定的东西,我们首先看到就是中国的艺术家杨福东拍的《陌生天堂》,这个片子最初是在200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上展映的,然后它在 2003 年入围了富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奖——一个针对年轻导演第一部处女作的一个青年竞赛的奖项,包括像贾樟柯、张明等等,这些导演最初都是通过富山电影节的这个奖才出名的。杨福东的《陌生天堂》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杭州的故事,里面有很多西湖的镜头以及很多对这个角色内心状况的描写,但它很难说有什么叙事,或者说故事本身是非常简略和隐晦的。杨福东说一张图片有点像一帧画面,大家都知道电影是1秒24帧的这样一种艺术,它是瞬间凝固的一帧画面,在其中浓缩了很多东西。所以杨福东创造了一个概念叫流动的一帧,这个一帧如果可以流动到90分钟,那就打通了绘画的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之间的关系。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杨福东《陌生天堂》

有的时候你会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和电影导演拍的电影之间的关系是很模糊的,尤其像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创作有可能两边都是成立的。有些艺术家可以非常灵活的运用各种媒介,他可以把自己的画也出现在电影里,所以这就使得艺术作品和电影的关系变得非常灵活。我们如果从一种整体艺术的方面来考虑,它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媒介来讲同一个故事,然后把这些东西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故事。例如邱炯炯的《椒麻堂会》结合了川剧艺术,还非常注重舞台的布景,他并不追求逼真,而是把这个舞台想象成戏剧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去扮演那些历史的人物,这样就会产生出一种比较荒诞的一种感觉,这也是邱炯炯一贯的创作风格,所以我觉得就他的创作来说,很难去界定他到底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导演。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邱炯炯《椒麻堂会》剧照

复星影业也做了一个叫青年实验影像计划,这是胡伟的一个作品,叫《约卡杜马之夜》。整部影片几乎是无声的,像默片一样,他从一开始就把观众投入到一个个未知的镜头下,里面有一些黑人工人和一个中国老板,随着影片的逐渐展开,观众才会渐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开在国外的一个中国工厂在一夜里发生的故事,它称不上电影般的虚构故事,但是它像写生一样展现了这个地方的一个夜晚,这就让人很难去界定它的电影性和艺术性。此外,观看影片的地点也非常重要,如果是在展厅里看,观众也许可能看几分钟就走掉了,短时间的观看无法让观众理解这部电影,但把这样的影像放在影厅里看反而会有一种很好的效果,使人能够把它当成电影看。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胡伟《约卡杜马之夜》

今年在当代艺术博物馆有过一个叫“现代生活”的展览,它正是取自于一部叫《现代生活》的同名电影。在这个展览中展出的核心就是这个录像或这部电影,它被展现在一个很大的影厅中,有的时候可能比我们一般的电影屏幕还大,也就是说,展览中最核心的东西反而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个影像作品,这可能是未来艺术展览的一个趋势,所以当代艺术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影像这件事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主流了,它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中最核心的东西,现在任何一个展览都已经不太可能只是展出一些简单的绘画和雕塑了,它必定或多或少有影像的展现。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现代生活》

“身份的多元性”也是艺术家电影的另外一个特点。刚才说到艺术家在使用媒介和方法上的多元性,还有一种多元性就是艺术家身份的多元性。比如说蔡明亮的行者系列,它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让李康生穿着红袍走过一个地方,让人想到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论《空的空间》:他假设了一个空的空间,有一束光照在那个上面,这个空间就变成舞台,一个人走过它就使得这个舞台成为一个剧场。李康生就穿着这件红袍走过了很多对于蔡明良个人或公共记忆具有意义的一些地方,他走过他的故乡、走过巴黎,其中包含了许多故事,在观影的时候即使有好几次睡着也不要紧,在睡了醒和醒了再睡的间隔中会发现他还走在同样的一个地方,这就类似于某种禅修,因此这部作品很适合在美术馆展出。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蔡明亮的行者系列


最近也大家也注意到了一些“机器影像”,比如导演丹尼尔·安德森的电影《物流》用影像反向追踪了一款计步器的生产流程,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直到中国深圳,一秒不差的完整记录了35天左右的整个货运过程,整部作品时长51420分钟。以后会出现很多机器影像,比如监控摄像头、汽车前面的行车记录仪等等。

三、当代艺术的机构和机制

谈及当代艺术的机构和机制就不得不提一位纪录片大师——美国的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思曼。怀思曼做的事情正是机构批判,他的电影就是有关一个机构的电影,《国家美术馆》对一个机构做各种各样的观察,比如这个美术馆背后的运作机制、开会过程、策展方式、布展以及对展品的修复等等。怀斯曼的片子经常是一种全方位的、全景式的去展示一种社会生活。它非常细节,但是当退远了去看它的整体时又像是一幅壁画,展现出了机构的全景,它尤其把暗藏在机构内部的东西展现出来。所以怀斯曼经常说他制作电影时最艰难的过程不是拍摄电影,而是剪辑,他的剪辑暗含了整个机构系统的结构和体系,而且他片子时长同样很长。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国家美术馆》

在很多电影里经常把当代艺术的作品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戏仿和讽刺,奥斯特伦德的《方形》中也有非常经典的段落,就是美术馆里放了一堆石头,晚上被工人当成垃圾都扫掉了,《方形》的叙事就是围绕着策展人的生活展开的,其中包含了很多对当代艺术和媒体机制的批判,这些对大众来说非常容易接受。今年我自己比较关注一个巴西的导演和艺术家,她叫安娜·瓦斯,在她拍摄的《文明绘语》中展现了一个亚马逊土著的绘画手稿,这是一部关于艺术和记忆的影片,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手稿的作者是谁,直到后面才发现这位土著的绘画记录了一段他难以忘怀的记忆:一条高速公路BR-174的建设以及巴西军政府统治下的种族灭绝。这部作品中的许多很多影像不是说拍了什么著名的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而是去探讨艺术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整个拍摄视角是建立在艺术如何去呈现记忆以及如何对文明或历史的建构做出反思的基础之上来拍摄的。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艺术和缪斯之间的一个关系,也是我们探讨所谓艺术机制的一个重要的面向。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方形》

我自己非常喜欢《奇美拉》这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分体现了艺术品的流通机制,盗墓者恰好把奇美拉的头给砸了下来,但却只盗走了这个头,结果剩下的身体就被一些非法的文物拍卖者利用了,这个电影就展现了文物流转过程:他们是怎么去为这个东西制作一个假的证书的、这些明明是偷盗来的东西是怎么被重新包装并且变成了一个合法合规的一个拍卖物的?除了盗窃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盗窃”,就是做假画,纪录片《苏富比伪画大师》讲述了一件真实的事,贝特拉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盗贼,他做的事情就是做假画,与其他一般的山寨或模仿不同,他仔细钻研艺术史,他会研究一个画家在他的某段时期中的风格,然后他就会通过这幅画作的故事和材质去寻找可以利用的空隙,他还会做一系列的假物,比如假的证书、假的照片和假的历史来源等等,那么这些东西往往是策展人或者拍卖的卖家和买家最喜欢的,他们就喜欢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造假者对整个艺术市场和鉴别机制是有相当透彻的了解的,正是因为他熟知整个艺术市场的运作机制,才得以钻了这个空子并画了很多的伪作,事情败露后他也被抓起来了。其实他的作品画得很好,但是因为他画的是别人的伪作,在他刑满释放之后,他自己画作的价格就一跌千里,但是无论画作的真伪,这些画作本就都出自他之手,那么为什么前面的伪作就能卖出如此之高的价格?这就是能够让我们去思考的地方,所谓的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在哪里?艺术的价值是如何被界定的?真与假之间的界限又是什么?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红马肖像(Red Picture with Horses)
  Heinrich Campendonk


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SFM·讲座回顾 | 电影里的当代艺术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