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11日至12月17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于3B展厅举办了艺术家陈澈的个展《放大》。本次展览是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学术计划「破茧·喜玛拉雅青年艺术家系列个展」推出的首个个展,展出艺术家陈澈近30件作品。泡状、管状、条形、柱体的彩色矩阵,显微镜下的细胞体,宇宙的星尘绽放…无论哪一种想象,陈澈在画布上塑造的是关乎我们自身和周遭的世界的景观,是一个艺术家面对画布时依赖直觉,聚合笔刷、喷枪、滚筒和颜料的纠缠,填充“空白恐惧”的搏击;是在一次次将感觉与认知视觉化的进程中,自我心智从内向外的巨象化的投射。
陈澈的作品呈现给观者是一个独特与隐秘的未知世界, 艺术家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来表达一种有着丰富语义与视觉愉悦的理想化的内心自然景观,进一步探索与表现抽象与具像,记忆与梦境,幻想与真实,及自然呈现给我们的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与界限。

▲ 陈澈《生长 No.10-2023》261×156cm, 画布综合材料, 2022-2023 ©陈澈
展览《放大》用一种迷乱感知的方式,展示同时属于遥远宇宙和身边生命存在的另类世界,一个艺术家用绘画塑造的万物平等共生的乌托邦。本次展览由策展人王凯梅策划。

▲ 陈澈《梦幻丛林 No.1-2018》152×152cm, 画布丙烯, 2018 ©陈澈
当我们面对陈澈的绘画时,我们在看什么?布满色彩的画面上泡状、管状、条形、柱体的矩阵无序地相互咬合,混乱地彼此渗透,包围在它们周边一圈圈半透明的膜繁忙地涌动着、挤压着,如同显微镜下看的的属于我们身体的一片肌肤被放大的细胞体;亦或,这是透过射电望远镜投向遥远宇宙的一瞥,激烈运动的带电离子显现在我们眼前的大爆炸前,宇宙炽热的年轻时代一道古老久远的光,穿越亿万斯年的星尘在夜色中的绽放;亦或许,你在这些图像的迷宫中看到了热带雨林,水下奇观,动物的皮毛、河流的走向…无论哪一种想象,陈澈在画布上塑造的是关乎我们自身和周遭的世界的景观,是一个艺术家面对画布时依赖直觉,聚合笔刷、喷枪、滚筒和颜料的纠缠,填充“空白恐惧”的搏击;是在一次次将感觉与认知视觉化的进程中,自我心智从内向外的巨象化的投射。

抽象绘画的缘起之一通常归结到大自然给艺术家的启迪:蒙特里安对荷兰海岸线上一棵树的反复描绘,抽离简化出水平与垂直线交集的纯粹抽象造型;瑞典女艺术家希尔玛·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 从蝴蝶、贝壳、树叶的曲线中抽象出的神秘生命图像。在将绘画的物理元素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体验的过程中,抽象是对自然的形状和现象做抽取和提炼的艺术。至于由此出发的历程,一切都属于未知数,对于艺术家,每一张绘画终究都是一场变化的冒险,这也正是绘画艺术经久不衰的诱惑所在。在陈澈的艺术实践中,他已经多次将自己投入这样的冒险。2000年初,做为英国切尔西艺术学院绘画系唯一的一名中国学生,他超群的写实绘画技艺惊呆了他的英国教授,也同时警醒对绘画的当代处境的反思。毕竟,追求精神自由的自我放逐是推动他辞掉公职,以三十岁的年龄留学海外的动力。

▲ 陈澈《未知生长No.1-2022》200×150cm, 画布丙烯, 2022
在英国留学期间,陈澈开始了他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型,植物是最初带给他灵感的对象,对于自小就喜爱摆弄植物的陈澈,这一切来得都很自然。伦敦的Richmond Park是他留英期间最爱去的地方,在公园的湖畔和林荫道上,陈澈度过了许多英国式的午后,观察树叶的纹理,凝视湖面的涟漪和树木在水中的倒影。陈澈的第一批抽象画就以“映射”为题,以他精准的写实技术将树荫在水中颤栗的瞬间转译成置于画布上的永恒。但他似乎很快领会到,无限细化地再现不是抽象艺术本质的语言,他需要找到将水中看花,雾里看月在他内心激起的涟漪投射到内部精神和哲学境界的认知,去完成具象向抽象的转化。在2010年的的作品《理想丛林》中,画面右上方高大的树木尚还以写实手法保持着高度的辨识性,但画面的下半部,已经布满了如同细胞或孢子的神秘流动和扩张了,在与平静舒缓的丛林相交汇的地方,整个画面的甜美画风即刻被改变,我们从简·奥斯汀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景,跨入当代作家J.K.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黑暗森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就为植物赋予了灵魂,同时代的东方智者庄子也提出“齐物论”。在今天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议题中,维护地球生命体的生存权利,从高山林木、到草木胞菌,在陈澈的绘画中包含着这样的悲悯心。

▲ 陈澈《生长No.3-2021》150×130cm, 画布丙烯, 2021
在向抽象渐行渐近的探索中,陈澈在他同校毕业的大师哥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绘画中领会到很多。在多伊格的绘画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许多的谜团留在画面上: 孤独泛舟的人是谁?被风雪或是雨丝包裹的房子的主人是谁?天际线的上空是朝霞还是暮色?记忆、想象与风景构建出丰富动人的画面,但又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乐章中的一节。多伊格让陈澈认识到艺术家该如何接近自己的身体记忆、如何让直觉、梦境、想象力成为驾驭创造的原动力。在陈澈接下去发展的“心像系列”和当前正在创作中的“成长”系列中,自然图景对内心景观的映射在对画面趋向抽象和复杂中自然发展,图像凝聚了更强烈的生命力,象块茎一样横向生长,纵向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 陈澈《红色生长 No.3-2020》50×40cm, 画布丙烯, 2020
用德勒兹和瓜塔里根茎理论的视角看抽象艺术,绘画元素在网络中生根和再生根,不断蔓延,就像陈澈画上的气泡、管子、条形、柱体…它们相互栖息、储存、移动、躲避、最后生长出稳定持续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德勒兹那里,就是在变化中的个体(Being) 社会身份的成为(Becoming)。让艺术家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用感知解锁认知绘画的最后一道羁绊。从这里,陈澈的世界不再需要逼真的写实,颜料被手中的画笔、喷枪、滚筒激活后,成为同时伸向内心和探测宇宙的望远镜,将内外世界的多种面貌拉远或放大。

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于1966年的影片《放大》中,主人公摄影师托马斯被一组抓拍的照片卷入一场寻找真相的悬疑案中,随着照片底片在暗房中被不断地放大,主人公对现实的质疑、随着疑云骤起的剧情发展最终陷入彻底困惑。原本证实的摄影术,用放大的功能试图接近真相,却在现实中消失匿迹。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证明一切的时代,社交媒体庞大的制图能力无可逆转地虚拟和混淆我们对于真相和现实的认知。陈澈的绘画似乎也是在用一种迷乱我们感知的方式,给我们展示的另类世界,一个同时属于遥远宇宙和我们最亲近的皮肤和血液的生命存在,一个被人类欲望吞噬的正在消失的世界:冰川融化,物种变异,苍夷的世界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还不用说无边的人类自我摧残的战争。或许这里我们才真正看到这位徒手画乾坤,不打底稿创世纪的艺术家面对画布时悲悯的内心底色。他不是在逃避外面的现实,他是在用绘画塑造另外一种万物平等共生的乌托邦。








▲ 2023年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放大》陈澈个展”展览现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