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英文原文载于

《Tatler》杂志亚洲版十二月刊



尼奥·劳赫

Neo Rauch


艺术家工作室访谈


文/ Aaina Bhargava



■ 尼奥·劳赫在莱比锡工作室,2023年
摄影:Spyros Rennt



卓纳香港再度为德国艺术家尼奥·劳赫(Neo Rauch,1960年生)举办个展《地标》(Field Signs),展出一系列全新作品。这些绘画的独特构图体现了劳赫对介于过去和当下的张力及模糊之处,也呈现了他对艺术史和表现形式的深入参考。

今天,我们与您分享以下《Tatler》杂志访问劳赫工作室的文章,听他谈对身为一位“画家中的画家”的看法、妻子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香港新展。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尼奥·劳赫(Neo Rauch

《夜行雌蛾》,2023年

亚麻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250 x 200 厘米

裝裱尺寸:255.3 x 305.4 x 6.3 厘米



在东德,所有的酷小孩都读《莫塞伊克》(Mosaik),一本极受欢迎的漫画书。艺术家尼奥·劳赫(Neo Rauch)就是这样一位成长于1970到80年代的酷小孩。通过书里三位主人公环游世界、(甚至颇为失败的)冒险,他间接地收获了许多人生经历。


“感觉好像是他们在替我们去四处游历,因为我们没法做到”,劳赫坐在他空旷的莱比锡工作室里这样说道,“它向那些被围困在高墙之后的人展现了这个世界”。


这位德国画家的工作室,位于莱比锡前工业区的一幢房子中,这里曾是一个棉纺厂,现在被改造为拥有众多工作室和仓库的综合建筑。他的妻子、同为艺术家的罗萨·洛伊(Rosa Loy)的工作室就在隔壁。这对夫妇在劳赫的工作室里欢迎我们《Tatler》杂志的到访。工作室的一角挂着一只沙袋,在颜料飞溅的地面上则散落着旅行和朋友们带来的小饰品及礼物,还有一些未经装裱的画:其中两幅将会亮相艺术家在11月16日开幕的卓纳画廊香港空间个展《地标》(Field Signs),其余的作品已经被送去装裱。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罗萨·洛伊和尼奥·劳赫在劳赫的莱比锡工作室中

摄影:Spyros Rennt



工作室的另一角是个临时酒吧,还有一颗闪亮的迪斯科球挂在天花板——这些都是欢庆节日的必需品,比如最近用于艺术家六十三岁生日的庆祝。这里还有一个厨房,劳赫刚在那里准备了香气四溢的午餐:用黄油和百里香做的土豆团子(gnocchi),还有塞满肉糜的甜椒。像这样有益健康又接地气、仪式般的午餐,几乎是洛伊和劳赫的每日必修,他们会在艺术创作之余一起吃饭,然后再各自继续工作。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劳赫工作室的中央挂着一颗迪斯科球,照片中的两幅画作将在香港个展亮相
摄影:Spyros Rennt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临时酒吧旁边的黑板上写着的酒水单
摄影:Spyros Rennt



让这样一位被誉为他这一代中最伟大画家的艺术家招待你美食,可不是每天都能碰上的待遇,更想象不到他还非常在意自己忘了提供甜食。“我本想着去附近的糕点店买些甜品,但今天是公共假日,所有的店都关门了”,劳赫带着歉意地说。


他所说的是10月3日的德国统一日,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东德和西德在1990年的这一天正式恢复统一。这一天,对于这对成长于(当时东德一部分的)莱比锡的夫妇而言,确实意义非凡。“当时东德的情况真的是与世隔绝”,劳赫回忆起铁幕之后的生活,那种状态严重地缺乏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甚至无法获取有关外界的信息,“如今,信息如巨大的洪流袭来,每件事都变得如此触手可及,但在那时,我们甚至没法从外面获得一本书。”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工作室里的CD、书和工具

摄影:Spyros Rennt



看着劳赫标志性的绘画——它们生动、奇幻、细节极其丰富、充满象征意义,而且往往是寓言式的——难以想象他曾经失去过与外界的接触。他和洛伊都是“新莱比锡画派”的成员,这个流派兴起于1990年代已经统一了的德国,其特点是高超的技艺,还有从社会主义写实主义(这种写实风格曾用以描述苏联或共产主义的理想)、奇思异想以及莱比锡和东德本土历史中汲取了养分的一种美学。


劳赫第一次去欧洲南部旅行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1990年。他的前几站包括意大利,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经典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它们改变了他对艺术的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仍然记得在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里看到的壁画,它们出自文艺复兴前的画家乔托(Giotto),这次经历改变了劳赫自己的创作方式。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劳赫工作室里更多的作品将在香港的展览中亮相

摄影:Uwe Walter



在一次威尼斯之旅中,艺术家和他的儿子看到了总督宫等在《莫塞伊克》里出现过的地标。“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他说道。虽说漫画系列对他的早期绘画产生了影响,但却是古典大师们帮助他磨练了实践,他说自己之前的绘画方式“未经雕琢而充满野性”,并且在架构方面稍嫌欠缺。这在他看到了乔托以及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之后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作品“让(我)学会了欣赏一种秩序感,画面的排布在色彩和构图方面变得更加稳定、有序”。


劳赫的第一幅画是他两岁时画的一只啄木鸟,从那时算起,他已经在这漫长的一路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0年代晚期,他繁复的、舞台般的画作在国际上广获赞誉,也收获了商业上的成功。在不久后的2000年,卓纳画廊开始代理他。他的作品缓慢地演变着,呈现出微妙的差别——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蜕变”。尽管没有明确的叙述,他的绘画显然饱含意涵与信息,尤其当它们一起展出时,会让人想到古老的寓言故事。从美学上看,这些绘画让人回忆起旧版德国童话故事里的插图,尽管劳赫说他最初的灵感来源是漫画书。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罗萨·洛伊和尼奥·劳赫站在他们的画作《Am Saum》(2021)旁,这幅作品是俩人为他们举办于首尔Space K空间的展览共同创作的

图片由Space K空间提供



他还非常感激洛伊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条理架构。“她更理性,而我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她是那个更务实的人,而我更像个梦想家。她很有条理,而我很需要这一点,因为我自己不是这样的。我凡事都可以信任她。”这也衍伸到了他们对各自作品的评判。


“我们常常邀请对方过来(各自的工作室)做些修正或改动”,洛伊这样说,并且补充道,“但只有在我们收到邀请的时候才会这样。如果像我们这样彼此亲密无间,那做出越界或是过多干涉的修正就会非常危险——而且可能很痛苦。我们大多时候只会对构图上的改动做一些评价,比如补画缺了的头部或是腿。总是类似这样技术性的问题”。她又半开玩笑地继续道,“一开始,他总是会把膝盖画得比实际所需的更大一些”。


洛伊补充说,劳赫在构图和色彩方面影响了她技术性的创作及绘画方式。更宽泛

地看,她说道,“我试着向他学习如何创作得更缓慢,但我还没学会”。


劳赫和洛伊的美学在奇思妙想和色彩质感方面是相得益彰的,而洛伊的绘画中具有某种轻松而又振奋人心的特质。她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她只刻画女性形象,以女性特有的方式体现出力量和自由的感受。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边界上的花朵》展览现场,首尔Space K,2021年



偶尔,这对夫妇会一起展出作品,他们最近一次联合展览《边境上的花》在2021年11月到2022年1月期间于首尔的Space K空间举办。这场展览呈现了俩人作品之间又微妙又鲜明的关联与反差。与劳赫的作品一样,洛伊的画让人想到古老童话书里的插图:在洛伊的创作中,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来实现这一点,而在劳赫那里,则是通过区分画作中所出现的各种场景来体现。洛伊将这种寓言般的表现方式归功于充满了故事的童年:“如果你像我们一样是从小听着和读着那么多书及寓言里的故事长大的话,那你就有用图像来思考的能力。”


劳赫是一位画家中的画家,你大可想象,只要情况允许,他愿意一整天都呆在工作室里画画。在他画画时,他身处一种被他称为“流动的状态”之中去实施他的构想,他的创作过程是直觉性的,但也是刻意为之的,而且,只要观众选择深入其中挖掘,就总会发现一种含糊的叙述性。


以此次香港展览中同名标题的作品《地标》(2023)为例。字面意义的“地标”物件是劳赫香港展览中作品的创作主题,包括路牌、信号、农务标志,比如工具及领地划分的标记等。与画中的人物相比,工具——比如锈色的铁所制成的铲子等——被描绘得比鲜活的生命更巨大,而成为画面的核心焦点。“如果这些人物想要使用这些工具或标牌,那就会产生强烈的比例不对等,他们很可能会被标牌巨大的尺寸所压垮”,劳赫这样解释人物与物件之间的象征性关系。


在画面右侧,一个男性和女性相对而坐,他们倚着窗户交谈。窗外的风景非常戏剧化:可以看到地平线上的烟雾和一团显眼的火,它们是微小但又重要的标志,男性人物手中所拿的物件也是如此,他正全神贯注地看着它。“她可能在警告他有危险,但他看不到。他所思考和感受的方式是细小的”,劳赫这样讲述男性人物手中那个地标尺寸的渺小。“他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他感受不到危险,因为他身处气泡之中。”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尼奥·劳赫(Neo Rauch

《地标》,2023年

亚麻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200 x 250 厘米

裝裱尺寸:204.5 x 254.9 x 6 厘米



“他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身穿可笑的服装,忙着玩弄手里那个玩具般的地标——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劳赫进一步解释,这个“气泡”还能被理解为某种屏幕:比如iPad或是智能手机的屏幕——那些我们沉浸于其中以至于会错过我们真实生活里许多迹象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劳赫探讨了妄想和某种普遍缺乏的意识的主题。“他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是这个女人意识到了危险,并且鼓励他要敢于冒险,要坚强起来,像个男子汉那样走出自己的幻觉。”


劳赫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刻画女性的方式受到妻子作品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她只描绘女性,她在其中投注了很多的爱”,他说道,“而那帮助我在画中投入更多的爱去描绘女性。人们会留意到,和我的早期作品相比,这些女性形象看起来越来越漂亮了”。


洛伊认为他们俩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有机的、潜移默化的。“如果你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那你们就会身处同一个气泡”,她反思到,“即便夫妇俩没有说话,他们看一眼就知道对方正在想什么”。但是这对夫妇好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协同作用。“我们一直在创作各自的绘画,几十年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画真的很和谐”,劳赫说道。“有时候,我们的画比我们俩本人还要更和谐”,他开玩笑地说道。



【1】劳赫在他的工作室中;【2】洛伊的展览海报张贴在劳赫的工作室里;摄影:Spyros Rennt。



这对夫妇四十年前在一个共同好友家的聚会上相识。那是一场狂欢节主题的活动,劳赫清楚地记得洛伊“从头到脚穿着一身的绿色。她看起来就像一株植物”。俩人的互动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嬉戏趣味,但又自然而然地(而且在四十年的陪伴之后)散发出一种舒适和深邃,而这与他们的绘画并无二致。


“我们感觉好像一百年前就认识了,甚至比那更久”,洛伊开玩笑说,她回头看着劳赫微微一笑,“我们了解彼此,无需语言”。



全文完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收藏垂询

长按二维码



英文翻译:Qianfan
微信编辑:Chantal





《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Tatler》杂志专访尼奥·劳赫(Neo Rauch)工作室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