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孟京辉版《茶馆》:
身体漩涡与“齿咬”焦灼
杜怡
内容摘要:孟京辉版《茶馆》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拼贴技法背后,有着一以贯之的阐释秘钥——“齿咬”焦灼。在此精神性痛感中,剧中人物见证了价值体系的倒转倾覆,却在无意中以浪漫之名参与暴力的共谋。最终,仅存的革命幻梦亦被现实所捣毁。凡此种种锥心刺骨、无可奈何的精神自戕,在舞台上转换为挣扎的身体经验,表面上悖谬乖张的情节经由“齿咬”焦灼得到了融贯性的解释。在此意义上,孟版《茶馆》与老舍原作分享了相似的生存创痛,《茶馆》在当代实现了经典化所亟须的自我更新。
关键词:茶馆 孟京辉 老舍 齿咬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3)05-0049-12
老舍的《茶馆》自1957年发表至今,已被诸多导演运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所诠释。2018年,导演孟京辉与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凯撒(Sebastian Kaiser)共同改编的《茶馆》在第六届乌镇戏剧节首演,并于2019年成为首部参演法国“阿维尼翁IN戏剧节”的中国大陆作品。
早至20世纪90年代末,孟京辉便在其执导的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挪用了老舍的《茶馆》,剧中的罪犯扮演秦仲义巡视茶馆/警察局的经营状况,警察所扮演的王利发对老东家秦仲义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这段戏仿的情节因身份角色的颠倒呈现出荒谬的效果。丸山真男曾言:“在颠倒的世界里理性和感觉被封杀,这种颠倒黑白成为日常化,正常的反倒成为倒错;非正常却视为常识通用,而正常人要被作为疯子来看待。”[7]“颠倒”意味着与常识相悖,伴随而来的是人的癫狂与胡言,而时代的颠倒则意味着倒错已成为结构性的常态,身处其中之人并不会意识到世界的颠倒。
老舍的《茶馆》里,大蜘蛛成精是荒唐的新闻,只出现在茶客的闲聊中,“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20]在孟版《茶馆》第二幕里,大蜘蛛修炼成精成为舞台之上的“现实”。蜘蛛精具有人类形态且分裂为诗人大蜘蛛与诗人小蜘蛛,大小蜘蛛虽形体迥异,实则象征着欲望的一体两面,“任何人身上,任何时刻都同时存在着两种恳求,一种是向上帝的,另一种是向撒旦的。祈求上帝即灵性,是一种上升的欲望;祈求撒旦即兽性,是一种下沉的快乐”[21]。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欲望被具象化,承载如上欲望的载体便是王利发。
孟版《茶馆》第三幕的背景被挪移到当代,常四爷也不再是老舍笔下自立自强的旗人形象,而是叠映着《秦氏三兄弟》中秦伯仁的革命者形象,秦伯仁作为一名读书人试图证明自己能够改造世界、挽救国家,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各种事件,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与其弟实验多个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对于秦伯仁来说,革命图景是照亮晦暗现实的必需品,激进思想与政治革命连同创造历史的激情有着现实性的土壤;20世纪上半叶,众多知识分子试图通过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建立起强大的民族国家,即便革命会吞噬掉自己的子女。舞台之上的常四爷赓续秦伯仁的革命热情,但当代社会的现实语境并不为其革命冲动提供正当性依据,他执拗地延续启蒙话语并返回家乡,以募捐形式为革命事业筹措经费,乡邻的嘲讽鄙夷连同饶舌虚妄的革命语汇,一同遮蔽了理想主义赋予革命事业的光辉;革命行动的挫败迫使他喊出“死马当活马医,到月球上去革命”,然而常四爷选择去月球革命也并非是革命者的谵妄之语,他深知月球这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或可比地球更容易践行革命理想,堂吉诃德式的荒唐之举暴露出革命者自知与自欺的混淆。革命事业为革命者的献身冲动与乌托邦理想开辟出具有表演性的政治空间,同时也为革命者赋予了道德层面与精神领域的崇高性;站在高处振臂高呼的革命者涂抹着英雄主义色彩,在观众的目光里,他陶醉于自身的表演;革命者/表演者与群众/观看者因舞台而隔离,舞台恰好成为革命者与多数民众对峙的明喻,同时表演者与观看者的共同参与,才促成了舞台的戏剧感,这意味着革命者“英雄梦”的实现需要观众的目光。
对于孟京辉而言,戏剧经典并非是绝对客观化固定性的存在,剧作家/导演根据身处的时代境况不断与之对话协商,可为经典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加入经典的构造与延续之中。孟版《茶馆》选择拼贴与老舍《茶馆》内在精神相关联的文本,挖掘其与自身时代相通的共感;创作者并不回避个体在历史洪流中遭受的命运冲击与生存困境,将个体的痛感转变为可视化的舞台形象与情节,观众得以观看并反思不同时代之中精神挣扎的困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有关贬责性评论内容参见胡志毅《被颠覆与解构的〈茶馆〉》,《文艺报》,2018年11月12日。亦参见今叶《蹦迪的孟京辉和王利发,满足了人们对经典假想敌似的愤怒》,《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22日。
[2]孟京辉答阿维尼翁IN戏剧节官方记者会提问,提及《茶馆》中的人物“他们是自己,也是每一个人……他们就是在饥饿和疯狂、革命和梦想、抗争和妥协、卑贱和希望中走完了他们的人生”。参见公众号“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文章《孟京辉版〈茶馆〉要对世界说什么?》,2017年7月8日。在该版本中戏剧构作凯撒负责舞台本编写、材料收集工作,排演文本内容涉及多种体裁文学作品:老舍的戏剧文本《茶馆》《秦氏三兄弟》,老舍小说《微神》;布莱希特的诗歌文本《妓女伊芙琳·罗传奇》《关于流亡多久的想法》《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伟人巴尔的赞美诗》《金钱振奋人心的影响之歌》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一个荒唐人的梦》《地下室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3]林克欢:《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313页。
[4]焦菊隐指出“导演艺术要不断探索创新,沿袭老一套,就会窒息剧本的生动内容”。参见《导演的构思——排演〈茶馆〉谈话录之一》,《中国戏剧》,1979年第5期。
[5]一般认为,《茶馆》经典性的确立是由老舍的剧本和焦菊隐等人的排演共同构成的。参见高子文《与“神话”对话——评孟京辉版〈茶馆〉》,《戏剧与影视评论》,2019年第1期。
[6]有关褒扬性评论内容参见织工(陈恬)《老舍还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吗?——谈孟京辉版〈茶馆〉兼及经典文本的当代呈现》,《戏剧与影视评论》,2019年第1期。亦参见温方伊《时代的错位与统一——孟京辉版〈茶馆〉》,《扬子江评论》,2019年第6期。
[7][日] 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陈力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514页。
[8]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第5期。
[9]张庚:《“茶馆”漫谈》,《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
[10]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11][俄]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12]尉光吉:《艺术的影子:阿尔托与复象问题》,《文艺研究》,2021年第11期。
[13]Peter Brook, “Interview,” TDR 17, no.3 (1973):50.
[14][德] 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李亦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95页。
[15]老舍:《茶馆》,《老舍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16]周宪认为布莱希特叙事剧中的“超级角色”既以剧中角色完成与其他角色的对话关系,又以旁观者角度评价剧中人事,造成角色与演员之间的间离。参见周宪:《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1997年第2期。
[17]参考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F411e7eK?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18]孟京辉与孔德罡对谈内容,参见戏剧公众号“安妮看剧wowtheatre”文章《冷静下来了?那我们来严肃地聊一聊孟京辉的〈茶馆〉》,2018年10月23日。
[19][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335页。
[20]老舍:《茶馆》,《老舍全集》(第十一卷),第264页。
[21][法] 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散文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43页。
[22][美] 罗伯特·布鲁斯坦:《反叛的戏剧——从易卜生到热内》,夏纪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240—241页。
[23]老舍:《微神》,《老舍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24][美] 李海燕:《心灵革命:1900—1950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修佳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7页。
[25][法] 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规裕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87页。
[26][法] 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第89页。
[27]“现场性”体验包含身体的物质性、时间的一过性与意义的不可复制性,观演双方在特定的时空内交流互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参见刘志新:《现场表演中的音像的交互性》,《戏剧艺术》,2021年第2期。
[28]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29][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金钱振奋人心的影响之歌》,《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黄灿然译,第230页。
[30]吴晓东:《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3期。
[31][德] 海纳·穆勒:《哈姆雷特机器》,张晴滟译,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9年第2期。
[32][德]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4页。
[33][德]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第117页。
[34]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以自创的“社会麦当劳化”这一术语,对麦当劳快餐经营原则之于现代社会运行与操作机制的影响,归纳出以高效性、可计算性、统一性与自动控制性为特征的社会运行的标准化规则,参见[美]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顾见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57—58页。
[35][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荒唐人的梦》,《陀思妥耶夫全集》(第二十卷),张羽、张有福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09页。
[36][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臧仲伦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年,第42页。
[37][俄] 列夫·舍斯托夫:《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悲剧哲学的随笔》,田全金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9页。
[38]洪子诚:《与〈臭虫〉相关——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汉、孟京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8期。
[39]孔锐才:《“后戏剧剧场”与后现代哲学——初探〈后戏剧剧场〉理论构建基础》,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2年第3期。
[40]表演者多运用“嘶吼”等外在表演形式“喊”出台词,表演者强烈的愤怒感与破坏欲不仅缺少制衡,也缺少了诠释角色性格、剧情与剧作思想的层次性。
关
于
我
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
稿
须
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last modified August 5, 2016, http://rgheck.frege.org/philosophy/aboutpgr.php.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制作|陈婧
责编|计敏
编审|李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