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798CUBE,北京,2023(摄影师:孙诗)

艺术家陆平原的创作源自他对人类精神意志无形本质的兴趣。他通过对“故事”的创作和使用,展现人类经验的流传与流变,以此为核心,发展出了一系列结合艺术史、流行文化、个人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创作,跨越文本、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媒介。


在与画廊进行的如下对谈中,陆平原探讨了如何在其以文本为核心的创作脉络中理解近期新作,并引导我们思考何谓当下数字时代的“故事”、“神怪”,以及“新的神秘主义”。以此为契机,我们将介绍艺术家本月在“摸着收藏家过河”周大为收藏展、元邦建筑双年展上分别呈现的全新创作,并回顾其重要作品。



1. 从2017年《化妆的故事》,再到2023年新作品《吝啬的魔力》,以及近期用AI生成的一系列面具,你的创作中似乎总会诞生一些怪诞和神秘的形象,它们与文本之间产生一些奇妙的联系,这是怎么考虑的呢?

我一直对人们在神话系统中如何将某种象征性(或者抽象的精神)凝练成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在我们的传统中,恐惧、焦灼、探索欲、生死观常以具象化的形象结合故事加以流传,这是神话的基础。伴随故事的创作,我经常创造或者借用一些经验中的形象,来放大这种叙事,但是它们本质上都是抽象的,并不是为故事创造的角色,而是一个个和故事平行的抽象物。我需要通过这些形象将叙事带入文字无法到达的那一部分经验。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化妆的故事》2017,硅胶、文本、不锈钢,150 × 130 cm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中国 2185” ,Sadie Coles HQ画廊,伦敦,2017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陆平原“故事系列”,“循循Droning On”,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2023


陆平原长期对艺术的故事感兴趣;自2012年起,他开始创作大量的短篇奇幻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惊奇,有的伴有恐惧,但都和艺术有关。陆平原通过故事这个媒介,表达了他独特的艺术观点。故事通常以最基本的方式展示,有时会根据展示地点的特殊语境呈现。故事和与其有关的物品共同建构了一个奇异且丰富的世界。



2. 这些创造出的“神怪”与当下日常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直接联系呢?

这两年我开始对“妖怪”更加感兴趣。我们熟悉的妖怪大多来自上古时期,身上携带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就像一个需要去解密的信息存储器,穿越到今天。过去的传统经验中,我们习惯将所有的不安、恐惧、兴奋以及困惑放入对创造妖怪的热情之中。但是在今天,我们开始依赖一种理性的算法、数据来掌控一切,不再具备那种面对公共性的恐惧时所产生的创造力。生活中这些妖怪已无处藏身,它们将消失在现代性带来的标准化城市拼装配件中,这些“配件”都以全球统一的标准在快速地构成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城市。“妖怪”的生存空间在今天被强烈挤压,似乎它们的困境也是人的精神困境。这些曾经的妖怪流失和灭绝在现代性中。我将像《弗兰肯斯坦》中所描绘的那样,将我们的多重经验拼贴和缝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个新的生命体,让它们共同面对未知。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陆平原《吝啬的魔力》2023,铜、化学着色、灯/床(现成品),183 x 49 x 93 cm(雕塑部分)、195 x 68 x 55 cm(床),“循循Droning On”,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2023


在当代社会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中唤起“灵魂”,是陆平原近年关注的话题。在《吝啬的魔法》中,陆平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动植物拟人化手法,将中国生命力的象征——人参,与人们对外表、体质、体力的焦虑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奇异而又自洽的“生命”形象。对于陆平原来说,这些雕塑就像是精神意志的凝固瞬间,类似于宗教神话形象,凝结于空间,成为人们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注视对象。


3. 神秘主义作为一种传统,你如何看待它与当代现实之间,当代技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科技数据算法是一种新的神秘主义我们开始将不可测的所有信息交给手中的移动电子设备,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由这些黑色的屏幕替我们分析,我们对这些数据的依赖已远超过我们对于宗教的依赖。在今天,难以形容的、晦涩的、被抽象化的情感和感官感受已格外稀缺,所有的感官都能被迅速数据化和分类处理。我们到底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种新的神秘主义,这是我们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显灵- 立地循环》2023,木头、铝、纸、综合材料,120 x 104 x 36 cm;《显灵- 海龟传说》2023,木头、铝、纸、综合材料,125 x 83 x 33 cm;《显灵- 求雨》2023,木头、铝、纸、综合材料,170 x 72 x 40 cm,图片致谢798CUBE


陆平原始终在探索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灰色界限。他结合人工智能图像生成软件,通过殷墟之旅,以及总结自对一个古老神秘文明的想象的关键词,生成了一系列带有古老和科幻特质的巨大面具。这些面具蕴含了人们对于一个巨大的、可崇拜的头像的普遍视觉经验,但又具有强烈的陌生感。陆平原在面具上安装了其标志性的“故事”装置,此次故事的文本是陆平原和ChatGPT合作创作,描述了对于人类未来文明的想象。古代和科幻的经验在作品中并存,借由作品,陆平原探讨了文明、文字、相信、识别以及传播之间的联系。


4. 你认为在当下,“故事”或者“志怪”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就像是人类基因库,是维系人类活动的一个生命体。“故事”是一个活物,一个不断变化的灵体,我像创造和修改基因一样地在剪辑和编辑故事,让这个生命更具有某种生物强度。当然,故事也是我创造出的这些生命的重要生存和展示空间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陆平原《林中⻤留⼈》, “⽆序之美”,英国卡斯雕塑基⾦会,2016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览现场,陆平原《梵高工厂》,第九届利物浦双年展,2016


这则故事中,“梵高⼯⼚”从⼀只被找到的梵⾼⽿朵中提取了DNA,并开始⼤量克隆“梵⾼”来进⾏绘画⽣产……故事被⼿⼯写在利物浦⼀栋建筑物上,看起来像是⼀个⼯⼚广告语的遗迹,也像是未来即将诞⽣的⼯⼚的预⾔。






 正在展出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陆平原,故事系列,2013至今,现场展示版广告布380x270 cm,(单个)泡沫 90cm 高,摸着收藏家过河” 周大为收藏展,C·PARK D栋iag艺术院线,上海,2023.11.7-2024.2.29

平原于“摸着收藏家过河” 周大为收藏展展出故事《水的自述》、《怀孕的房子》、《雾》,并制作大尺幅展示版本。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2月29日。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幽灵屋博物馆》


陆平原受邀参加“元邦建筑双年展”,展出全新作品《幽灵屋博物馆》。全球⾸个跨媒介艺术建筑项目“元邦建筑双年展”由国际知名策展⼈汉斯·乌尔⾥希·奥布⾥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刘秀仪(Venus Lau)共同策划,邀请到九位全球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电影导演与设计师等⼀同参与。


陆平原试图创造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庞大的幻想世界,展现当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并重新挖掘人与万物精神联系的潜能。《幽灵屋博物馆》既被定义为建筑,又被定义为建筑的"幽灵”,它融合了记忆、经验、体验,将历史、都市传说、网络文学、AI生成的叙事等内容混淆,探讨了人的心理与外部空间之间紧张而复杂的关系。






 其他精选作品 



“河原温,今天”系列(2014至今)


河原温,艺术家(1932-2014),出⽣于⽇本,⾃1965 年起居住在纽约,其作品极具观念性,⽤⾃⼰的⽣命和存在作为艺术的基本内容,将作品中的信息简化到以时间为基本单位,抛除情感,把“我“完全从作品中剔除出来。


2014 年的⼀天夜晚,陆平原在梦境中感受到⼀阵光亮,光亮中出现⼀个⼈影。通过梦境中的交流,他了解到这个⼈就是河原温。在这短暂的“接触”中,陆平原答应了河原温继续创作他的“今天”系列⾄今。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陆平原《河原温,今天系列,2022年1⽉28⽇》2022,布上丙烯,25.4 x 33.02 cm



《詹姆斯斯坦利-第七世德⽐伯爵(1607-2016)》(2016)


詹姆斯·斯坦利(James Stanley)出⽣于1607年,是第七世德⽐伯爵(7. Earl of Derby),在英国内战期间成为著名的保王派将领,1651年他率领的保派军队反攻失败被捕,并判处死刑。死刑之前,詹姆斯·斯坦利在位于曼切斯特市区半⼩时⻋程的博尔顿(Bolton)⼀家名为“⽼⼈与镰⼑(Ye Olde Man and Scythe)”的酒吧吃了最后⼀顿饭,之后就在⻔⼝的广场上被砍头。他的⻤魂⼀直不愿离去,居住在酒吧中,多年来被⽆数⼈目击。⼏年前詹姆斯·斯坦利的⻤魂被酒吧的监控录像拍到,这⼀录像也在网上传播开来。


陆平原⽤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他在2016年来到曼切斯特的这家酒吧,捕获了“James Stanley”的⻤魂,装在罐⼦中,让他从此作为⼀件艺术品存在下去。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詹姆斯斯坦利-第七世德⽐伯爵(1607-2016)》2016,⽂本、⾦属容器,尺⼨可变



《成长的烦恼》(2017)


装置《成长的烦恼》是一个潜意识编造的灰色成人童话。陆平原将这部对其有着特殊意味的动画片与不同的文化基因进行整合与编码,复刻了一个模式化的样板。这些曾对其造成影响的角色与设定,以精心伪装的面貌出现,将自我及其代表的时代身份投射在虚假却触手可及的造景中。


展览名“成⻓的烦恼”来自 90 年代初期在中国⻛靡一时的同名美剧,作为那时期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它成功展现了美国式幸福生活的典范。从这个代表着中产阶级渴望的虚妄幻象出发,艺术家链接了一系列流行文化中的程式化形象与情节,将其改造或是夸张化,并通过蓄意的编排,使俄罗斯套娃式的层层叙事成为展览的丰富脚本。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成长的烦恼”,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7



“有情世界”(2020)

 

陆平原持续关注人类赋予物品“生命”这一现象。他从零食造型、商品包装、中成药剂、幼教科普等诸多视觉谱系中撷取与人体尤为相关的现成“生命体”,探讨了人们对于这些形象轻易产生共情的社会心理。丰子恺曾在画作《有情世界》中表述“有生即有情”的人文关怀,倡导人们怀具对生灵独有的敬畏目光看待周遭万物;陆平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目光在当代语境中的重现,并通过赋予这些无辜的客体形象或坚实的物体表面、或隽永恒常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将谈论引向某种关于生命形态的意识与焦虑。

 

陆平原2020年在宝龙美术馆的个展“有情世界”,追溯了人造与天然“生命”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混、衍生与流变。艺术家将此次展览视为一次向身体内部窥探的体验——在这里,骨骼盆腔变为盛装声乐的器皿,邀请观众共同聆听来自身体内部的声音。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不含防腐剂「201017」》2020,树脂、漆,1800 x 600 x 70 cm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护⾝符201001》2020,⾦属配件、树脂,390 x 140 x 60 cm



“第一个艺术家”(2021)

 

陆平原2021年于没顶画廊举办的个展“第一个艺术家”由陈玺安策展,围绕着艺术家记忆中的法国动画片《巴巴爸爸》里面的一位艺术家角色“巴巴伯”(Barbabeau)展开,创作媒介包括纸本组画、综合材料绘画及雕塑装置。


陆平原最初是注意到艺术家巴巴伯身上体现的矛盾。这位艺术家肩负着超越生活,指出世界本质的重任。但它的艺术依循传统架上画、陶轮拉胚等创作方式,成果不尽理想。反倒,它的身体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生有意无意的变形,这折射出人类经验的局限性,似乎更接近艺术探索的本质。在这系列作品中,陆平原更关注的是后者与他对艺术无形性的理解相吻合。他将巴巴伯的身体视为某种叙事中的现成物和媒介,描绘围绕它的艺术创作发生的思考、争论和行径。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影子的影子》(及局部)2021,树脂、漆,尺寸可变


《影子的影子》的灵感来源于“巴巴伯”的身体特质——可以随意自由地改变身体的形状。这件作品由四百余个大小不一的雕塑组成,这些形态各异的造型大多来源于文化史与艺术史经验之内的、人们所熟知的造型。陆平原认为,轻质粘土材料本身的可塑性以及其易变特质,与“巴巴伯”的身体特质直接相关连。这种捏泥塑形的方式,也是他最早对雕塑有所认知的一种直接行为。他将这些黑色的、拟人化的雕塑视为影子,并称这组雕塑装置为“影子的影子”。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陆平原:第一个艺术家”,没顶画廊,上海,2021



“画廊一夜”(2022)

 

作为星美术馆筹备组SSSSTART“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二”,陆平原个展题目源自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1978年同名动画画廊一夜,原动画将当时制度与文艺的关系拟人化,其中的文艺作品通过相互协作、自治,来抵御一种既定标准带来的影响,这也让人联想到次年发生的艺术活动“星星美展”——第一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外的栏杆上自发举办,第二届则进入中国美术馆。对陆平原来说,今天栏杆两边的二元叙事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心理建设时的惯性和面对复杂现实的焦灼。作为今天的创作者,陆平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实,将栏杆这种万用但又无一用的公共设施诗歌化、个人痕迹化,以此来折射更为复杂和矛盾的世界。


“画廊⼀夜”展出五部新近制作的MG叙事动画及全新尝试的栏杆雕塑。影⽚中陆平原挪⽤了《画廊⼀夜》中的两个典型形象——“帽⼦”和“棒⼦”,题材从“如何⾃我审视”到“如何获得赞美”,⽤催眠般的宣传⼝吻,让⼈隔绝于“⾃我”且“安全”的超现实语境之中。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陆平原:画廊一夜”,SSSSTART,上海,2022



“诱捕烹饪,烹饪诱捕,我可爱的生活”(2022)


陆平原2022年于OCAT深圳馆举办个展“诱捕烹饪,烹饪诱捕,我可爱的生活”,由展览部王静晗策划。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将想象空间与物理空间倒灌与碰撞,构建出包含多重叙事关系的场域。本次展览将以展厅现场和故事书两个维度,共同呈现以童话汉泽尔与格莱特为灵感的一系列艺术创作。


《汉泽尔与格莱特》(又名《糖果屋》),讲述一对在森林中迷路的姐弟在女巫的蛊惑下走进糖果屋,而后又识破陷阱,靠自己的努力重返家庭。陆平原提取故事中的主要意象,如儿童、家庭、糖果屋、饼干屑、锅炉等,将他们以一种全新的现实面貌进行重组,结合通俗文化、个人经历以及大众的现实生活焦虑,营造出一个与元文本相平行的复调叙事剧场。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我可爱的生活2022,不锈钢、树脂、PVC、石膏板、木板、地毯、金属、软陶350x460x780cm

《我可爱的生活》以一个搭建的样板房屋结构为基座,用荒诞的方式还原了童话中“女巫”在日常劳作中的场景,等待燃烧的锅炉就像心脏一般,陆平原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日常与女巫创造性劳作现场重叠,试图召唤出超越现实的多元意义。这是一个艺术家工作的童话演绎,或是童话中劳作的现实复刻,在这个区域中,艺术家或是女巫作为主角的缺席,塑造了多重语境交汇的完美陷阱。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黑森林2022,树脂、漆、金属、木底座,350x210x140cm

陆平原复原了成长记忆中儿童公园里早已消失不见的雕塑。雕塑带有“黑森林”蛋糕的特征,也象征雕塑中的儿童“迷路”的状态。陆平原将现实记忆、食品以及过往作品中巧克力的融化感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件超现实的纪念碑。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陆平原女巫日记-5.2/5.3/5.4/5.5/5.6/5.7/5.8/20222022,软陶、漆、不锈钢40x24 cm,一组7


陆平原借用童话中女巫的视角,创作了“女巫日记”,把自己的随笔日记用软陶烧制成饼干浮雕,也即是通过类似制作食物的流程将想象力凝固,试图混淆“工作——生活”、“食品制作——手工劳作”、“饼干——浮雕”,“想象——现实”之间的边界 。






 关于陆平原 


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作品已在国内外广泛展出,举办的个展包括:无题(艺术家)”Humarish Club,澳门,2023;“画廊一夜”,星美术馆SSSSTART,上海,2022;“诱捕烹饪,烹饪诱捕,我可爱的生活”,OCAT深圳馆,深圳,2022;“第一个艺术家”,没顶画廊,上海,2021;“有情世界”,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科拉”,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9;“成长的烦恼”,没顶画廊,上海,2017;“詹姆斯·斯坦利-第七世德比伯爵”,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曼切斯特,2016;“河原温”,没顶画廊,上海,2016;“惊奇地发现”,没顶画廊,上海,2015;“胶囊”,Gallery Box,哥德堡,瑞典,2011等。


群展包括:“摸着收藏家过河” 周大为收藏展,iag艺术院线,上海,2023;“又双叒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3;元邦建筑双年展,线上,2023;“循循”,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北京,2023;“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798 CUBE,北京,2023;「13+1」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展 第一季,星美术馆,上海,2023;“时间引力——成都双年展”,成都市美术馆,成都,2023;“开启START”,星美术馆,上海,2022-23;“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没顶美术馆,上海,2022;“好奇无界”,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1;“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前哨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9;“极限混合 ——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敢当:当代神石注疏”,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2019;“仙境边缘——泰国双年展2018”,甲米省,泰国,2018;“艺术家在此”,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8;“城市无界”——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上海,2018;“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长征空间,北京,2018;“*㔷埋儿童节”,Para Site×香港歌德学院,香港,2018;“中国 2185”,赛迪HQ画廊,伦敦,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第九届利物浦双年展,利物浦,2016;“无序之美”,卡斯雕塑基金会,英国,2016;“山中美术馆”,四方美术馆,南京,2016;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乌拉尔,俄罗斯,2015等。陆平原也是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入围艺术家;第一届保时捷青年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陆平原的作品提案《树》于2020年入围第三届和第四届纽约High Line Plinth。





 关于没顶画廊 

没顶画廊成立于2014年上海,由当代艺术创作及策划平台没顶公司所发起创办,公司创始人徐震是一位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没顶画廊致力于推广优秀的艺术家和项目活动,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交流。自成立至今,画廊已为新锐艺术家和知名艺术家举办了众多具有策划性的、高品质的个展与群展,成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平台。没顶画廊善于挖掘和培育具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活跃于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

没顶画廊代理艺术家包括:蔡坚、陈英、丁力、冯至炫、傅斯特、何岸、李汉威、刘成瑞、陆平原、苗颖、莫少龙、佩恩恩、商亮、沈莘、苏予昕、汪建伟、王思顺、王梓全、徐震®、杨扬、尭、郑源、周子曦。

没顶画廊合作艺术家包括:边云翔、陈冷、艾略特·多德(Elliot Dodd)、方阳、葛辉、刘娃、郎港澳、陆博宇、蒲英玮、善良、邵丰田、史莱姆引擎、宋琨、夏诚安、夏云飞、杨深、张联、张文怡、钟慰。

www.madeingallery.com
info@madeingallery.com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周二至周六 10:00 - 18:00 (周一、周日闭馆)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没顶画廊艺术家 | 陆平原:“故事”是一个活物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