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西泠艺丛》2023年第9期总第105期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几千年的岁月磨砺和积淀塑造了属于杭州的典型文化模式——精致、优雅、高深,但却不失平实、自然的趣味。在这日常人生与平实自然之中,涵具精神的润泽与人生的欣然,江南文化具有常新常存的魅力与历久弥新的韵味。拥有百廿历史的西泠印社,正是具备着这种文化特质的艺术团体。西泠印社是目前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该社创立于1904年,从这一年起,有志于传承印学的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四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开始聚资营建印社,因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自1904年建社至今的120年里,先后有7位社长,每一位姓名都如雷贯耳: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发展迅速,逐步确立起海内外金石书画研究重要团体的地位。
◎ 丁仁与吴隐两位印社创始人在论印时之情景 摄于1917 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处乱世的西泠印社社员辗转流徙,血雨腥风之中,孤山社址的安危存亡令人悬心牵挂。在这段艰难的历史时期,文人雅聚场景只能销声匿迹。在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之时,西泠印人们以文人特有的方式,作诗书画印以言志,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印稿、印章,保护国家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在西泠印社社史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当创始人与社员检视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发现孤山社址整体并未遭到大的劫难,社址轮廓基本无恙,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西泠印社的前辈们始终把印社当作自己的家园,为保护印社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爱国、爱社、爱文化,这种精神支撑着西泠印社,成为每一代印社人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恢复、筹备阶段,西泠印社逐渐走出阴霾,恢复生机。改革开放后,西泠印社全面恢复发展,迎来了属于西泠的繁盛时期。进入新世纪,西泠印社在百年华诞确立了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宏伟发展目标。2008年,西泠印社提出“重振金石学”的理念,经过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转化,精准突破,进一步提出“大印学”的学术概念,体现了西泠印社在百年发展中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为西泠印社的学术发展指明了道路。十多年前,“篆刻艺术”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泠印社的发展更加得到了社内外各界的极大关注与支持,西泠印社以此为契机,通过创新运作机制,构建文化活动品牌化体系;集聚多方资源,实现文化活动多元化运作;扩大参与平台,打造社团活动网络化模式;推进合作互动,加速艺术成果应用转化。实现了印社文化事业和品牌影响力的整体跃升。“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泠印社坚持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虽经风雨洗刷,但历久弥坚。百廿回望,薪火永传。新时代,西泠印社将继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一、坚持党建引领,完善依规治社
1913年,西泠印社同人“以历年经营布置,高可凭临,幽有几席,立社之议,赞扬者众”,在孤山正式举行第一次社员大会,其时距西泠印社创立之始已有十年之久。这次大会仿晋永和修禊故事,金石书画同道中人凡数百人汇聚一堂,彬彬秩秩,觞咏流连,一时传为盛事。具有特别意义的是,这次社员大会确定了“西泠印社”的名称,补立了《西泠印社成立启》,提出了相当严谨的《社约》作为社团组织建设和开展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并明文确定了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表明西泠印社的创立者对于社团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使西泠印社的创立成为一项关乎印学兴衰的文化事业,从而与当时一般的传统文人结社形成了本质区别,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社团组织,印社的组织和宗旨至此方臻完备。1979年,西泠印社举办了建社75周年社员大会,在此次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并在此后的历次社员大会中趋于完善。

◎ 西泠印社建社十周年纪念活动
新百年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社团管理更加凸显依法、依规治社的理念。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对社团的管理效能。充分发挥西泠印社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对于当前文化事业建设的核心作用,深刻认识印社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了党委在政治导向、决策把关、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牢牢把握印社文化发展方向。聚焦社团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建章立制,加强品牌保护。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社会影响力的扩大,西泠印社探索社团职能不断转变。先后制定完善了新社员发展、艺术展赛评审、学术评审、公益冠名、日常联络服务、财务管理等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创新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专业选拔、人才吸纳、社员激励、社团活动、组织管理、交流合作等多方面规范化,推动社团管理既永葆活力又科学规范,社员活动既有制约又有激励的局面,为传统社团顺应时代发展提供成功实践范例。持续创新社团工作思路,坚持以社员为本,拓展社团与社员的沟通渠道,积极深化社员服务内容,创新社员服务载体。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和孤山社址建立“社员之家”,推出“社员固定日”,开展社员为主体的孤山系列展事,加大社员信息收集管理,开放社员公益活动冠名,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满足社员需求,加大社员交流,倡导爱社如家精神,提高社员参与社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社员不断提高自身艺术、学术水平与道德素养,提升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了印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创新艺术活动,赓续传统文脉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更是印社持续百年发展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艺术创作活动是印社发展的主要活力源泉,是传承传统文脉与西泠精神重要载体。近几年来,除持续在国内外积极举办大型艺术展览及配套活动的同时,不断推出更具学术性、专题性的多样化的艺术展览和赛事,或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办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活动,凝聚更多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努力打造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扩大影响力,加大传统文化传播力度。
作为西泠印社传统文人雅集形式,自2004年恢复以来,春秋雅集一直坚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立社宗旨,进一步增强文化实力、打造文化高地,既坚守精英学术品位,又兼顾群众文化需求,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多丰富美好的文化产品。传统意义上,一直以来春季雅集以小型多样的专业活动为主,秋季雅集以国际性大型系列活动为主,通过社员聚会、现场创作、展示交流、学术研究、鉴赏观摩等多种形式,汇聚社团力量,推动艺术创作和研究。自2022年秋季雅集开始,着重推出了“以篆入印”当代印风创作研究主题展和典藏菁华展的配套展,这是西泠印社搭建开放的学研平台,推动专题式的篆刻创作学习、研究、探讨和交流的具体实践,用具体的举措倡导印社“入古而出新”的理念,积极探索篆刻创作深度交流的形式和途径。
◎ 西泠印社乙未春季雅集笔绘现场
近年来在孤山社址着重推出了系列展览,成为印社开展艺术展览交流、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在西泠印社的孤山社址和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意义不言而喻,西泠印社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社员同道是展览的主体,充分展示社员个体或地区性社员群体的艺术水准和形象,同期会开展艺术作品的捐赠和学术宣传讲演活动,在加强社员艺术交流,增进社员对印社向心力,倡导和传承西泠精神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孤山同时还举办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物收藏类主题展览,往往能吸引一大批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以“雅谊铁笔”为主题开展全国各地印社的交流展见缝插针,成为各地印社团体交流主阵地。孤山展区虽不宏大,但其影响已经辐射各地,成为西泠印社文化活动又一重要品牌。
◎ “心向南湖——西泠印社嘉兴籍社员主题创作展”红船精神宣讲会
尽管这几年受到疫情防控的客观影响,西泠印社仍然坚持创新思路,通过独立组织+联合举办、本地举办+外地举办、线下活动+线上活动、小型活动+大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还举办了第十届篆刻评展、“吴昌硕杯”“弄潮杯”“天元杯”等大型活动,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了新的活动组织模式,树立新的活动品牌,以每年数十场艺术活动的频次,推动艺术创作交流,在赓续中华传统文脉中始终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三、重大项目引领,紧扣时代脉搏
西泠印社秉承传统艺术社团追随时代发展、承担文化使命的新理念、新姿态,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一系列的重大项目,推动社团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版本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文化单位合作,积极参与到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的各项展演活动中,展现西泠风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西泠印社与嘉兴、青田、义乌等地,联合举办了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艺术创作、学术交流和专业展览活动,为普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广拓渠道,共同为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让西泠印社“艺术为时代服务”的理念在新时代发展建设中留下鲜明印记。尤其是根据中宣部的有关指示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组织36名篆刻家,以对党的真挚情感,迎新创作,聚焦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创作出36件融合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技艺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篆刻作品。这批作品以印写史、以印表信、以印弘文,成为新时代重大主题艺术创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印社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多个县市区和文化团体开展合作交流,以印章为载体,以篆刻为手段,为史留名,以印传世。2022年6月,西泠印社完成“重要窗口主题篆刻项目”,为国家版本馆北京总馆创作15方馆藏自用印,为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创作10方馆藏自用印及140方其他篆刻作品,成为版本馆展览陈列的重要内容。其中“茶文化主题篆刻征集项目”和“宋韵主题篆刻征集项目”均取得强烈反响。在建社120年之际,西泠印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传统文化美育基地共建项目,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印学主题交流推广活动,将印学知识社会普及常态化。启动《印刻百年》纪录片探寻之旅,围绕西泠印社社址、中国印学博物馆、印学图书馆、西泠印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及西泠印社教育与文化交流中心等内容展开,向海内外生动讲好中华印学故事。共同探索金石篆刻传承新形式、传统文化高质量转换新模式,着力呈现新时代中国印学新气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9月,举世瞩目的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盛大开幕。西泠印社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开幕式演出、开幕式筹备、亚运村文化体验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和亚运文化融合发展。亚运宣传片,处处有西泠印社的影子;在亚运会开闭幕式上,西泠印社社员的参演,完成代表团名字书写和引导牌的设计,充分展示除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完美融合,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亚运村,西泠印社设立西泠学堂,向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在孤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西泠印社共同举办的“亚运风采”篆刻文字与图形印记作品展持续展出……每一个亚运时刻,都有西泠印社同频共振的身影。
◎ 西泠印社社员乔中石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出演古代画家

西泠印社积极参与到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中去,以重大项目引领,与重要国家文化宣传机构的联合共同参与金石篆刻艺术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既是拓展百年印社品牌迈出的重要步伐,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四、突破传统格局,提升学术品质
西泠印社致力于打造学术精品,秉承着“学术领先,人才立社,汇融光大,创新发展”的社团工作思路,五年来,西泠印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开展学术研讨与学术展览,艺术创作繁荣活跃,学术研究稳步深入,不断拓展高端学术平台,凸显西泠学术地位,在科研、社刊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积累,以“孤山证印”为品牌的西泠印社学术研讨,已在业内建立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成为印学领域研究的学术高地,期间精彩的学术会议比比皆是,例如2018年举行的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印章的形式,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世界印章史的角度来谈中国文化自信,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中国印谱史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配套“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不论从印谱主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展出古籍印谱的规模和等次、还是出版图录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西泠印社历史和中国印谱研究史上都创造了数个第一。近二十年来,总计开展了二十余个学术专题的研讨,出版了三百余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展专业学习交流的专家、学者达到千余人次,同时,通过多学科综合互动,促进印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共享交流,西泠印社坚守初心,以丰硕的实际成果,实现“重振金石学”“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大印学”的理念,立足“学科交叉”“文明交融”,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新时代,在重视“印学”的学术意义上的本位性基础上,考虑到它的将来发展可能性。《西泠艺丛》秉承西泠印社的宗旨,作为西泠印社艺术、学术格局的构成部分,它独特的定位——以印学为中心、以印社为依托,决定了刊物特立独行的品格。它不单单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同时还是一个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40余年来,《西泠艺丛》始终依托西泠印社,从创办时的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到今日的规范办刊、初具规模、连续获奖。《西泠艺丛》每期以一个特定研究专题为主,辅以综合学术、社史研究、博硕士学术研究论坛等相关栏目,向海内外金石书画家及爱好者传递优秀学术成果和最新业界动态。截至2023年8月,《西泠艺丛》累计出刊104期。《西泠艺丛》的成长壮大,不仅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到西泠印社的学术发展史,亦能够见微知著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经过多年金石研究,西泠印社社员获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受到学术领域的高度关注。2022年9月,由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封泥全集》出版,本书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施谢捷教授主持的“先秦至南北朝官私玺印集存”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曹锦炎主持“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2021-2025)”“浙江博物馆藏甲骨整理”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2023年1月,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出版;2月,黄惇新作《笔墨杂缀:黄惇艺术随笔》出版。由于多方原因,西泠印社社员学术成果未作详尽统计,不失为一大憾事。未来,西泠印社将整理社员学术成果,以更完备的质量彰显西泠学术价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文化繁荣兴盛之道。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式、有深度的对话交流活动。
自2007年开始精心规划和启动“百年西泠·中国印”海外系列展,充分依靠海外艺术社团和海外华人,丰富海外展形式和内容。“百年西泠·中国印”特展先后走进美国、马来西亚、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荷兰、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匈牙利,涵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规模影响不断扩大,为印社多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了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深度、广度和力度。2017年,“西泠学堂”在香港的创办,标志着西泠印社“走出去”战略以新的方式迈出坚实的一步。“西泠学堂”致力于以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向港澳台及海外介绍、推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西泠印社与集古斋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在西泠印社历年海外活动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与实践探索意义。先后在香港和澳门完成了定点设立,通过专业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中高端课程体系和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取得了良好反响与效益。多年来,西泠学堂以西泠印社社团为中心,向日本和其他地区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发挥自身优势,扎根基层,稳步前进,拓宽合作对象,扩展影响地域,使“西泠学堂”进一步走向世界。

◎ “西泠学堂”2023 春日活动现场
除海外的交流以外,西泠印社充分发挥各地社员优势,与地方国家机构和艺术机构联合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近五年来,足迹走过了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安徽、贵州、陕西、河南、吉林、湖南、福建、北京、上海、重庆、江西、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甘肃等二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十余个地市区,或举办艺术展览,或开展学术研讨,或进行文化共建活动,每年达十数场,不仅实现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还有力促进地方文化建设。随着西泠印社国际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呈现从积极“走出去”与主动“引进来”相结合新趋势。中国印学博物馆与孤山社址每年接待联合国际友人来访交流数百人次,接受法籍、日籍名誉社员捐赠并举办展览,定期举行各类艺术体验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与西泠印社开展合作,推进文化互动交融。
前西泠印社副社长钱君匋曾这样的高度评价西泠印社藏品:“一个民间学术社团,在近百年里历经坎坷尚能收藏如此丰富,实非易事,真不知该如何感谢曾为收集、珍藏这些作品而付出千辛万苦的历代先贤,尤其是西泠印社历代同人。”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具有百廿年悠久历史的西泠印社,文物资源丰富,为保存文化遗产,了解篆刻艺术的发展史及其他艺术门类提供了重要帮助。
西泠印社不可移动文物即露天文物,分布在面积五亩六分七厘八亳的孤山社址上。社址内散落着50余处人文景观,主要有建筑群落、楹联匾额、摩崖石刻三大类别,历年来得到过多次修缮维护,使得这片建筑群落,弥久常新。2021年,西泠印社启动了为期一年的“西泠印社孤山保护提升工程”,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孤山社址修缮范围最大的一次,此次工程对社址整体进行维护保养、重新布局改造,不断改善社址文物的存在条件,积极采取不同措施,保证社址安全,巩固历史成果。百廿年以来,社址文物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营造,就是西泠印社人长期重视的最好说明。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平台,以孤山国际旅游访问点和第二课堂的建设为带动,打造具有新内涵的孤山社址文化基地,向国内外游客和市民展示西泠印社丰富的人文历史魅力。
西泠印社可移动文物收藏,可归纳为“自西泠印社创立之日,其所有从业人员皆对印社事务各有承担,各尽义务,而不取任何报酬,甚至‘举舍于社而不私’的爱社如家奉献精神”。多年来,西泠印社从未间断过接受社员、社员家属、各界人士的捐赠和向社会广泛征集。近年来不断掀起文物藏品和艺术资料的捐赠之风,经过印社同人的齐心协力,西泠印社可移动文物收藏数量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的2万余件,文物藏品类别从两大类发展至今有印章、印谱、印屏、绘画、书法、碑拓、书籍、杂件八个大类。文物库房收藏有先秦以来历代玺印、流派印章,历代珍稀印谱等古籍善本,历代名家书画等可移动文物及资料27000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6件/组,二级文物484件/组,三级文物3730件/组,珍贵文物数量居全省公藏单位前列,其中尤以印章、印谱等在业界享有盛誉,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西泠印社以文物藏品的主题为内容,积极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文物藏品展览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文物领域国际传播能力。以文物的安全使用为前提,加强文物藏品的利用。开展了“西泠印社社藏大系”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参与了《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浙江通志》《浙江馆藏文物大典》等文献资料编撰工作,协助完成西泠印社相关纪录片拍摄任务。充分展示了西泠印社文物藏品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社藏捐赠菁华
在文博领域,数字藏品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以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让珍贵文物真正“活”起来。十几年来,西泠印社大力推进藏品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对社藏等级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加工,在孤山社址和西泠印社官网进行展示利用。还通过官微和各宣传媒体平台展示西泠收藏和西泠印社应循时代的创作成果。通过与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面向参建的高校、科研机构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平台数据检索、查阅,助力印学研究的开展。
七、开展公益活动,推动非遗传承
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动的文化印记。“篆刻”非遗作为西泠印社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被融入展览、学术研究等领域。近年来,西泠印社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融入当代生活。成立于2012年的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承担了金石篆刻非遗创作、研究、教育、推广的重要职能。篆刻院遵照篆刻非遗传承保护规划,从人才发现和培养提升两方面着手,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自主宣传招生、对外合作、定向培养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多层次、高覆盖面的艺术教学和培训,填补目前篆刻非学历教育的空白,逐步建构包括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各种层次非学历教育的书画篆刻教育传承体系,达到普及传统艺术、提升人才素养、扩大篆刻艺术传承覆盖面和社会基础的目的,推进传统金石篆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开班授课10年来,依次推出“名家工作室”高级研修班和特色专题集训班,采用名家开班授徒、集中短训的方式,发掘艺术新秀,培养千余名高端专业艺术人才,为西泠印社发展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库,促进世界级非遗“篆刻”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在持续推进篆刻非遗推广普及方面,西泠印社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影响,进一步加强与各地印社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汇聚同道,形成合力。加强与海外文化艺术机构和人员的联络,以“非遗”传承保护为载体,精心设计交流形式和内容,通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评估,西泠印社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和普及活动。多年来,西泠印社以孤山社址人文景观为展示依托,面向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金石篆刻、书法绘画、艺术鉴赏等研学课程,举行各类艺术体验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与印社开展合作;以中国印学博物馆为平台和窗口,每年组织举办专题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数十次,参与者通过专业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艺术交流,对中国篆刻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积极开展“文化进机关、 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通过举办展览、公开课等方式多渠道、广宣传,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篆刻等传统文化。年均举办活动30场以上,参与者逾万人次;社友会积极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作、鉴赏、展览、交流、培训和联谊活动,进一步丰富非遗传承保护形式。2009年,中国印学博物馆组织发起“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面向全国,开展印学鉴赏、讲座、艺术支教等内容,先后在新疆、四川、宁夏、西藏、甘肃、云南、广东、江苏等地传播印学文化,将这项古老的技艺融入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各个文化单位之中,为受众群体架起与传统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 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展“印之爱”篆刻艺术宣教活动
2019年,西泠印社正式推出以服务印学文化薄弱地区为主的“西泠公益行”活动,以送文化下乡、推广传统文化为宗旨,组织社员和志愿者,推出艺术展览、讲座、慰问、捐赠等公益性质的惠民文化活动,加快向经济文化相对薄弱的地区推进文化惠民和篆刻普及,满足多元化文化需求。
◎ 西泠名家们为西昌捐赠多幅书画作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更深层次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回望西泠印社120年历程,从“孤山不孤”到“西泠不冷”,蕴含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的是人们对历史的无尽回味。回望西泠印社120年历程,从“四人立社”到“人才聚集”,感动的是每一个西泠人的默默奉献,彰显的是西泠文脉的接续传承。回望西泠印社120年历程,从“杭州韵味”到“名扬海外”,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西泠艺丛》投稿邮箱 | xlyc2015@126.com
咨询或订阅电话 |(0571)8703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