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精细严密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特质。对官制朝仪的记述与考释,也是一项长期活跃的学术活动。由汉至唐,制度文献从萌发走向了繁盛。本书系统审视该历史进程,阐明制度撰述兴起的缘由,解析演变的关键节点。职官仪制文献又是观察制度文化的窗口。这些书籍篇章承载着围绕官制朝仪的认知和理念,其作者、读者往往参与制度的建设与运行。考察撰作、传播、阅读诸环节能够获知时人面对王朝典制的心态,这将带领我们走进汉唐间的政治环境,从而理解制度得以生发和演进的土壤。
作者简介
黄桢,1989年生,四川威远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7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尤其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族群互动。
目 录
绪 论
一、概念与旨趣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三、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官制撰述在汉末的兴起
一、汉末以前的官制文献
二、古文经学对汉制撰述的启发
三、蒙学书籍的官制内容
四、胡广与官制之学的建立
余论:官制撰述的经世性
第二章 东汉“汉官”文献再考
一、《汉旧仪》
二、《汉官》
三、《汉官解诂》《汉制度》
四、《汉官仪》
五、《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小结
第三章 制度知识在魏晋的断裂与延续
一、制度知识的散乱及影响
二、制度知识的家内传承
小结
第四章 制度知识的政权间流转——以《晋公卿礼秩故事》《晋百官表注》为中心
一、《故事》《表注》与石赵政治
二、《故事》《表注》的南下
三、“故事”与“ 史实”
余论
第五章 《宋书》“百官志” “礼志”的编纂及特质
一、中古正史“百官志” “礼志”的撰述情况
二、《宋书》二志的取材
三、《宋书》二志的特质
小结
第六章 《齐职仪》与官修政典的兴起
一、《齐职仪》的撰作背景
二、《齐职仪》的登场
三、从《齐职仪》到《唐六典》
附:《齐职仪》辑佚
第七章 胡汉遭遇下的制度与制度书写——北魏前期官制结构考论
一、从“书写”角度反思北魏前期职官研究
二、侍臣、内职与外臣
三、《文成帝南巡碑》碑阴题名的再检讨
余论:从官制结构看北魏前期的统治方式
第八章 杜撰的西晋五辂——兼论《晋书•舆服志》车制部分的史料构成
一、五辂成于刘宋而非西晋
二、晋志五辂部分的史料来源
三、晋志车制部分史料构成之概观
余论
第九章 中书省与“佞幸传”——南朝隋唐间制度文化变迁之一例
一、南朝正史“佞幸传”的特质
二、魏晋时期的“制度性佞幸”
三、中书制度的演进与南朝佞幸书写的成立
四、《梁书》《陈书》不立“佞幸传”的制度因素
小结
结 语
附录一 从“刘昭注”看制度文献在南朝的阅读与再生产
一、博学之风与制度阅读
二、重塑“续汉志”
小结
附录二 再论流刑在北魏的成立
一、关于流刑成立原因的先行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内亚的流刑
三、从部族旧俗到王朝法制
四、以“流”为名
小结
参考文献
后 记
导 读
在中国古代,“制度”一般指统治者为维持政治运转而推行的规则法度。《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这句卦辞道出古人对制度的基本理解:寒来暑往各以其时,赖天地以气序为节;而社会的发展,则须依靠王者对制度的创设与坚守。秦汉以降,随着历史进入帝制时代,君王所立制度日益繁密。学者常将其划分为刑罚、赋役、财政、军事、职官、礼仪等多个领域。
因制度涵盖甚广,在具体研究中不能不有所侧重。本书谈论的主要是职官制度与朝廷礼式。两者均为维系王朝统治的基石,且交集颇多,难以割裂。这种紧密的连结在不少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官制、礼仪的制定往往是王朝初创时期同步开展的政治举措。在《史记·礼书》关于汉初体制的追述中,礼仪与职官并列:“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再如,冠服印绶属于舆服仪礼,而从标识位阶的角度看,它又与秩级、朝位发挥的作用相类,亦可归入官制之列。又如,《汉官解诂》是东汉胡广撰写的官制专著,但也有涉及皇帝车驾仪式的内容。卫宏《汉旧仪》备载西汉宫廷礼仪,同时提供了大量职官设置方面的材料。《隋书·经籍志》史部职官类中的应劭《汉官仪》、傅畅《晋公卿礼秩故事》等都是将官制、礼制合并叙述的著作。
所以,这里的“制度文献”意为围绕官制朝仪的典章和撰述。根据性质的不同,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朝廷制定、颁布而具有约束力的官制礼仪规程,律令里的相关条文、指导礼仪开展的仪注等均属此类;二是“百官表(志)”“祭祀志”“礼仪志”“舆服志”等史学记载;三是汉末以降大量问世的研究性制度专著,如前举《汉官解诂》《汉官仪》《晋公卿礼秩故事》诸书。
制度文献在汉唐间从萌发走向了繁盛。秦汉律令当中已有针对设官分职、朝廷礼仪的专门篇章,近年出土的简牍材料让这些法定细则的原貌见知于世。经司马迁和班固的开创,典制类的表、志在纪传体王朝史里逐渐占据固定席位。而东汉后期以降,考释、记录朝廷制度成为学者自觉的追求,著述纷至沓来。萧梁阮孝绪在图书分类中创立“职官部”“仪典部”,两部之体量各达“八十一种一百四帙八百一卷”“八十种二百五十二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南朝至隋唐的统治者亦介入此类学术活动,遂有《齐职仪》《唐六典》等制度大典的推出。系统地梳理该历史进程,揭示演变的关键节点,是这项研究的初衷。
制度文献也是一个观察制度文化的窗口。“制度文化”指环绕制度之设计与运行的政治文化氛围,作为弥漫性的制度生态,它决定了制度实施的基本前景。制度文献承载着针对官制朝仪的理念和认知,其作者、读者往往都参与制度建设与运行,考察撰作、传播、阅读诸环节所能获知的时人心态,正是制度得以生发和演进的土壤。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在面对具体的制度文献时,我们就不只关心作者姓甚名谁,也将其处境、立场纳入查考,以体会其书写的动因和意图;不仅重视制度著作的资料源头,还在意信息获取的渠道,力求走近文本形成的知识环境;不止步于对取材、编纂的梳理,亦思索制度撰述怎样抵达读者,又如何被阅览、利用,从而明确其实际功效。希望这样的尝试能让本书的意义不局限在为典章仪度的考证提供史料支持。
(“绪论·概念与旨趣”节选)
责编:乔颖丛;排版:王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