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厅空镜
“措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以此为展览主题,是艺术家作品呈现出的煌煌与渺渺的场域,恰如这句话中融入光明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的意境。站在作品前,就似在光与尘之间,不可名状。艺术家的自我认知中,也在强调作品精神价值的支撑和作者退于日常的双向性,这应该是“和光同尘”与作品与作者间隐匿的线索。
《预言》 布面油画 200*540cm 2023
《巨人》 水彩27*74cm 2021
王宝军作品营造的氛围,是一种介于现实与幻境间的,即触及生活本身,又指向于现实之上的规则。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人类自身的渺小,也能感触到一种希望的光芒。其作品里的人物看起来,总是处身于时空的某个节点:比如,《落日》中仰望的孩童,身处于巨大的光芒之中;《幻》中人物与高山对面而立;《寓言》中岛上人群处于不可知的时空重叠中。这些场景打开了一些通道,一些观者与自我或与艺术家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的途径。“光”是这个通道的主角,也是贯穿艺术家近十年创作的重要课题。对所有生命来说,光是生存的必然,对于人类而言,光的作用远不止维持生命,在形而上的精神维度里同样具有普世价值。人类绘画中的光影运用,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炉火纯青;埃利亚松的装置艺术又揭示出在精神领域“光”的当代价值,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纯了光作为建筑空间精神容器的强度。在王宝军的艺术中,光就是弥合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力量,也会是观者抵近自我的舷窗。
《有光—某日》 布面油画 140*400cm 2017
“光在我的作品中往往就是主体”艺术家曾说,关注到光的价值,其实是从对欧洲古代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认知过程里得到的启发。古罗马万神庙或哥特式教堂的空间,在合理使用尺度和光线之后,其具有了一种“精神容器”的质感,超越了石头冰冷的物质界限。而“光”在这些空间里,成为精神性介质的力量得以升华。这种技术性的发现,正契合了当时艺术家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于是开始了以光为主角的尝试。本次展览选择艺术家近五年创作的油画、水彩作品,以创作时间为线索由远及近进行推进。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清晰的创作脉络,从早期小尺幅作品中使用圆、三角等几何形体为素材的尝试,到近期相对复杂的大尺幅创作,作品中理想主义的气质始终如一。
《幻》 布面油画 200*420cm 2019
本次展览由鲁采旗下采艺术空间与达达艺术联合主办,梁士蕊担任策展人,将呈现艺术家王宝军近些年创作的30余件作品。在喧闹、浮华的当下,提供一处空间、一面镜子或者一种选择,可以让您携自身的经历和视点与画面相“碰撞”,与自我内心相观照。世界纷乱,人生更需要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和光同尘”的解读中,常常着眼在安生与处世之间,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为生活总需要自洽;在另一个解读的维度里,它则是内敛光华,修持凝练自我的方式。不同的路径,但我们总要踏上路途。
艺术家王宝军先生
策展人梁士蕊女士
第2届数字艺术博览会(成都)在蓉举办 打造国内首个沉浸式元宇宙展
元宇宙是能够产生交互关系的一种存在——专访第2届中国数字艺术博览会(成都)论坛学术主持陆蓉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