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第十五届“王子云艺术奖”活动之“国际博士生论坛”在西安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启动。“国际博士生论坛”为本届“王子云艺术奖”增设的重要组成项目,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振华担任学术主持,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子云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刚担任论坛策划,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郭继锋与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论系主任唐中磊担任执行策划。

论坛揭幕启动


论坛现场
第十五届“王子云艺术奖”活动之“国际博士生论坛”为各位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院校互动的平台,以活跃探索研究的治学氛围,激发思想碰撞的学术热情,促进艺术院校博士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创新,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旨在鼓励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深扎思想理论根基,注重东方艺术思想的研究,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知识和理论,积极拓展研究方法和路径,扩大学术视野,在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中以积极的姿态去捉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就。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坚守与融合”,由10位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雕塑艺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生)对毕业论文分为4场演讲,每场由多位业界专家进行评议。论坛学术主持孙振华教授为总主持人。


论坛现场

第十三届“王子云艺术奖”获奖者项祎


《雕塑》杂志主编、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保珍选题有特点,就半跏思惟像作为专题研究且非常全面深入,特别是在半跏思惟像溯源方面。第二,通过扼要的概述,其探讨的从印度到中国迁移转化这一核心问题,是论文重点部分。建议分不同历史时期分析,其中国本土化的转化过程是值得继续探讨的。总体来讲,选题不错,研究较深入,值得肯定。
项祎研究王子云先生在中国雕塑史的历史贡献,是一个很重要的选题。是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的博士论文。王子云开辟了中国田野考察的学科方法,建构了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框架,具有开先河的意义。项祎学习王子云的精神,重走王子云的路线,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这就是一种非常严谨治学的态度。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依据是极其重要的。西美继承了王子云先生的传统。希望项祎在今后会继续深入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西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很高兴有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肯定前面各位专家的点评,非常欣赏和赞赏两位博士。提些建议。
张博士关于半跏思惟像的研究在主题上应该突出造像,凸显美术学雕塑造型艺术的概念,把重点放在造像研究上。第二,从图像到图像志的研究路径,更应该注重叙事和观念。第三,借鉴敦煌壁画图像的造像研究能够扩展到真正的图像研究。
项同学的王子云先生的论文非常好,可称之为考古的考古,系统梳理出王子云先生实证考证的经验,这个论文题目从当代意义来讲,可以更加深入,一是把王子云植入到中国现代美术群体中,凸显他的贡献和独特视角。二是站在中国美术复兴和现代文化转型角度剖析王子云传统艺术考察之路的目标性。三是从中国美术教育史的角度,对王子云对中国美术教育贡献的角度进行梳理,王子云的研究方法论与实践精神是指南和教科书。王子云在美术教育史上的独特贡献也是值得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听了两位博士论文的简要概述。第一,我自己从他们所做的研究当中收获不少。第二,对张博士的论文,感受这些年类似于这种传统造像图像研究的问题意识,艺术考古和文物考古的边界在哪里,可喜的是在这里张博士给了我们一些期待。项博士的研究和工作方法让我印象深刻,期待像这类研究能够发扬这种方法,体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场

评议环节
(右起)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少军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雕塑》刊物执行主编 宋伟光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周俊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胥建国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李惠东

作为彭甫的论文答辩的外请老师,这篇论文令我印象很深,他的选题是对唐代墓俑雕塑艺术进行一次更加全面的理性重拾,写作了120万字。第二,论点的论据支撑异常丰富,且具有说服力。希望作者作为实践类学生,更侧重聚焦雕塑本体语言,凝练提纯,付梓出版。
邢开的选题具有聚焦区域性的切片性研究的特点,所以她的选题很成立。第二,该论文侧重于对陕北汉代画像石的本体语言及技艺做出深刻的考证,她试图重现这个区域的石刻工艺流程,从而通过这个揭示出陕北汉画像石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地位和价值。第三,这是一篇视域集中、专题性较强的研究文章。第四,希望后续再进一步的完善加强论据的支撑。
作为王礼军的集体导师之一,从头至尾关注指导过这篇论文,我认为写的非常优秀,也获了奖。从当代审美的视角重拾中国古代器物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意义。第二,论文的特点是应用了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等,试图获得对古代器物造型的解码。第三,期望后续把研究课题植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获得应用转化成果。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雕塑》刊物执行主编
彭甫先能把问题进行聚焦、进行系统化,他分类明确肯定,结论肯定。提到唐代墓俑雕塑研究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通过生成的机理以及构型的方法,还有形式规律以及地域性的特征等等方面进行了考量、考察和挖掘、研究,他用的方法是基于考古学的视角,运用文化史、艺术史的方法进行统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一种系统化的研究,运用了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来做艺术类型学的研究。
陕北的画像石被邢开所聚焦、所运用,这种微观研究是值得推崇的,她将过去对于画像石研究文献梳理,转化为美术史研究,这是创新点。利用图像学的方法回归了汉代的原境,谈到区别材料工艺以及雕刻方法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王礼军把器物学纳入到雕塑系统进行研究,这是书写中国雕塑史的一大特点。雕塑史一般是从造型到造型,从观念到造型,从实用到造型,把器物纳入雕塑研究,在观念和信仰之中以及人文和审美当中来加以梳理,这是非常富有创新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彭甫在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基础上能有清晰的思路呈现是非常好的。希望在出书过程中,从整体性雕塑语言来看,雕塑本体语言的传承发展可以考虑进去。
通过邢开博士的论述可以看到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其他地区的考察全部都做了。对雕塑材质、雕塑语言、绘塑结合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通过各地区比对得出来的。她在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王礼军是一个宏大的选题,他针对的是中国从史前到现代的雕塑语言探讨,在过程中他从大的方面归类,在每类之下用具体器物的分析完成对于他所提出的观点论证,做到了有理有据,非常好的一个研究方法的呈现。
希望一个宏大的研究做完后,后期出版过程中,完善这种切片式语言分析之下中国雕塑语言的历史性发展的变化过程是什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雕塑》杂志主编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朱尚熹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博士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后李虹燕主持论坛下午场
第三场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unjab博士张乃温
演讲主题为《中国鎏金工艺西传对犍陀罗艺术中饰金的影响》
韩国诚信女子大学艺术学院博士朴善姈
演讲主题为《透过画面研究光影雕塑中光的流散-以本人的作品为例(A study of diaspora places in photosculpture through frames-Focusing on my work)》

评议环节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韩国现代雕塑研究院理事长

韩国新罗大学教授、韩国雕刻家协会会长

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韩国雕刻家协会副会长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
朴博士属于当代艺术典型性的一种当代艺术创造方法论,她从政治、身份、情感、她的现实生存、她从事的摄影材料进行当代艺术性的研究,她强调的摄影融入雕塑的概念,无论从图片学还是物质性,我认为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当代艺术创作实践。

第四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届博士
第十五届“王子云艺术奖”获奖者吕相勃
演讲主题为《“剧”与“场”的嬗变——雕塑的剧场性转向研究》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韩文华
演讲主题为《数字科技背景下雕塑创作与教学的新途径》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刘嘉琛
演讲主题为《从手作到数码编织——纤细艺术中的“人”与“机器”》

评议环节
(右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铁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 胡泉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鲍海宁,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张仲夏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第十五届“王子云艺术奖”获奖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11.18-12.2
展览地点:西安美术馆
策 划:王志刚、杨超
策 展 人:陈晓春、杨墨白、黄莺
第十五届“王子云艺术奖”国际博士生论坛
论坛时间:2023年11月19日(周日)
08:30-18:00
论坛地点:西安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主 题:“坚守与融合”
学术主持:孙振华
策 划:王志刚
执行策划:郭继锋、唐中磊
第十五届“王子云艺术奖”唐陵石刻教学考察
考察时间:2023年11月20日(周一)
08:00-14:00
考察地点:(唐陵现场:桥陵、景陵、泰陵)
带队导师:李青教授、陈晓春教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