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博伊斯馆藏丨专题丨走向社会的艺术:博伊斯文献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博伊斯是20世纪最令人费解的艺术家。他提出的艺术观念,如“扩展的艺术概念”“社会雕塑”“人人都是艺术家”等,在彼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却很难跟他自己的创作实践联系起来。在艺术观念上,他试图抛弃传统的艺术形态,将艺术融入生活;而在艺术实践上,他似乎又过于强调自我,将自己塑造成为偶像,乃至很难跟观众进行真正的交流,取得实质性的社会效果。
这种矛盾和错位,或许跟博伊斯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有过多次濒死体验、经历过二战、在战后的精神废墟中挣扎的艺术家,他很难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实践艺术。他的作品一方面指向某种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理想,另一方面又紧紧依附于梦魇般的过去,在这种充满张力的突围中,博伊斯与他同时代的前卫艺术家一道,在更新艺术内涵的同时,也重新界定了艺术家的社会角色,凭着“扩展的艺术观念”,博伊斯自由地将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和材料,如油脂、毛毡、蜡、石头、钢铁、报纸、照片乃至动物尸体都纳入艺术作品的范围,这些物品来自他的生命体验,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社会指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把从观念上改造社会视为自己的使命,将艺术从象牙塔推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博伊斯艺术作品的“本体”已经不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艺术家从事的行为活动。凭借着博伊斯的个人魅力,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保存下来或被他处理过的物品,就成了历史档案或文献,甚至获得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aura”)效果。在本雅明那里,“灵韵”(“aura”)原本是会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和艺术的社会化而消散的,而博伊斯的创作实践却又体现出一种向神话或宗教仪式的复归。
鉴于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神性和超验气息,博伊斯艺术的最终落脚点似乎不完全是在世俗意义上改造社会,而是要通过与神灵、动物的交流来治疗这个被世俗化的力量冲击得千疮百孔的社会。就他偏离世俗化的潮流而言,博伊斯有些不合时宜,不过他的作品也提示后世,艺术的社会化并不是单纯的世俗化狂欢,而是有其严肃的一面,可能包含着艺术家的自我牺牲,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一个游牧部落的鞑靼人救了出来,鞑靼人用动物脂肪涂抹了他遍体鳞伤的身体,然后用毛毡把他完全包裹起来,让他体温升高,从而最终挽救了他的生命。古老急救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脂肪和毛毡一一用以丰富和维持人类的思想、身体和精神,对他此后艺术家生涯中的许多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博伊斯,一个戴着帽子,对毛毡和脂肪有着特殊感情的男人。在去世37年之后,他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他耐心地试图解释,即使这样,“金钱切不可是一种商品”。他明白货币市场会破坏民主。但不止于此。博伊斯怀抱一只死兔子,轻轻抚摸,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你想在没有嘲讽的情况下发动革命吗?他问道,随后笑了起来。他对艺术的扩展概念使他成为当今相关社会争论的核心。
“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可能是约瑟夫·博伊斯最有名的一句话。但也可能是最被误解的。因为博伊斯指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家——画家或者雕塑家,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或可能成为传统艺术作品的创造者。相反,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应该把创造力看作是艺术家的特殊境界,而是要把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不管是法律、农业、物理、教育、家政,还是艺术。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发现和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创造性是人的需求和基本能力。
扫帚
银扫帚无毛
无年代
①扫帚(木头,马鬃毛)1毫米镀银,
②装有花茶的可口可乐瓶,封口,标签,装在有玻璃罩的木盒里,
①139x51cmx2 ②28.5x11x10.5cm
实现阐释和艺术表现的三个阶段的结果是:露天呈现行为——在美术馆/画廊中展出行为残留物——塑造一个组合作品:
1)扫除的行为艺术。1972年5月1日在柏林新克尔恩区(Neukölln)的Herrmann广场/卡尔马克思广场呈现的行为艺术,拍摄了影片作记录。博伊斯撑着一把宽大扫帚等待经过的游行队伍走过;然后他开始打扫广场,将路人和游行的人扔的所有东西扫在一起,并由两位助手用铲子装入一个塑料袋中:各种产品和垃圾、因为人在大城市的存在而变得过剩的物件、街道上的污物、沥青的灰尘——来自旁人微不足道的注意,收集着不值钱的破烂,以让“行进方向”能看到前景,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广场上行为呈现人如挥动画笔般挥动扫帚,重复进行几千次的移动,清洁环境,阐释环境。
2)一天(或之后几天)柏林Rene Block画廊:展示了一个装满垃圾的塑料袋,将装的内容倒到地板上,扫帚的当前状态——行为残留物的易位,堆积,以及面向新的可能性的刺激。
3)放弃残留物的特征,从理念首次对现实的参照中抽取,它也是对日常的阐释,但在1972年的《银扫帚和没有毛的扫帚》组合作品的某些短暂时刻中做出了新的解释,在物品的重叠和其特性的不同中,那不起眼的、不醒目的、始终不同的关系、以及移动和改变的时刻部分变得引人注意了。
献给直接民族的玫瑰
1973
有刻度的玻璃量杯
33.5cmx5cm
在1972年举办的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5)上,博伊斯的办公室里装饰了一朵象征通过公民投票实现直接民主的玫瑰。自此以后,新鲜的红玫瑰就一再地在他的政治办公室中出现,以及在他进行座谈讨论时被摆放在桌上。1979年开始,博伊斯将艺术学院的3号房间设为国际创意和跨学科研究学院的办事处,偶尔也有展出,至今仍如此。
在文献展上,办公室的桌上放了一个量筒,它被用作玫瑰花的花瓶。之后量筒被安上“直接民主玫瑰”的标签,收录到系列作品中。在一张照片上,博伊斯站在插着玫瑰的量筒旁,照片上手写道:“没有玫瑰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们无法再思考”,这张照片之后被广泛传播。
“对于我来说,玫瑰是通向革命目标进程中的一个简单而明了的例子,参照玫瑰的诞生,它象征着革命。花朵出现是义无反顾的,只会遵照有机的生长过程,花瓣在绿色的叶片中萌发,并由此绽放;花萼和花瓣是质变后的绿叶。依赖着叶子和叶柄的花朵就是一次革命,尽管玫瑰是在有机变化中生长的,玫瑰只有通过有机的演化才能成为花朵。”博伊斯这样阐述。
这种演化是基于自然科学的思想,并且也与这种思想紧密相连。但这种思想也会发生质变——借助玫瑰的力量——从而变得有影响力。
对博伊斯来说,“艺术概念”在他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到了扩展。他意识到“雕塑的最高意义”在于“人的创造”。不论是在他的教学中还是在他成熟的“行为主义”和雕塑艺术作品中, “艺术”最终可能无法构成一种专业的表述,而是达成一种高度的人道主义态度,或者是在日常活动每个领域的一种生活方式。
1965 年 11 月 26 日,博伊斯在杜塞尔多夫的施梅拉画廊进行了他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行为”:《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画作》。他头上涂满蜂蜜,盖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左脚则是毛毡板。他怀抱一只死兔子,轻轻抚摸,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随后,又在椅子上坐下来,继续跟死兔子交谈。如此延续了三个小时。观众被隔在画廊的玻璃窗外,只能从外面向里面张望,整个行为因此也变得越加引人入胜。
没有玫瑰我们什么也不做因为我们无法再思考
1972
白纸板彩色胶印有手写文字
80x55.8cm
对于我来讲把玫瑰花作为一种从发展过程到变革目的的意象,是非常简明清晰的。玫瑰花相对其伊始就是一种变革,因为花朵的形成并非猝然而就,乃是通过一种有机的生长过程。花瓣由绿叶包裹,徐徐孕育;花萼与花瓣自绿叶脱胎。这花朵俨然就是一场关于青茎翠叶的变革。虽然它在有机变化中生长,成为玫瑰花却是这样的有机发展进程中仅有的可能。
——约瑟夫·博伊斯
社会雕塑是描述一个扩展的艺术概念的短语。约瑟夫 · 博伊斯创造的了“社会雕塑”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理解潜力——改造社会。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一个“社会雕塑”包括努力塑造和改造社会或环境的人类活动。社会雕塑家的中心思想是艺术家用语言、思想、行动和物件在社会中创造结构。
这就是:柔和的,有机的原则,温暖感和动力,对质的思考,直觉,对环状思想的活跃,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即超感观的可能性。
“这一点对于雕塑的概念是很重要的。雕塑的概念对于社会雕塑来讲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这是因为当人们真的准备开始雕塑时,那些真正用心理的角度去观察外界的人往往会很自然地删去愚笨的智能因素。同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做到,把他的多种能力综合运用到创作雕塑的过程中,否则他所创造的就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充满逻辑的句子,这个句子我可以写得出来,但是这决不是一尊雕像,一尊活灵活现的雕像,就像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这头大象就是创作过程中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承受者。”
打蜡的宇宙和达米安
1975
裱糊在纸板上的明信片印张
33x23cm
几乎代表了对医学世界的依赖。博伊斯在一幅版画中将纽约世贸大厦的两栋摩天大楼改称作“Cosmos 和Damian”——两位被众多医生和药剂师所膜拜的圣人。艺术家们也用“Cosmos”代替“Cosmas”。根据传说,两位圣人为一位白人移植了一条小腿。
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博伊斯在欧洲很活跃,与那个时代的国际原始观念艺术运动、偶发艺术及激浪派艺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激浪派运动中,许多亚洲、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家,包括博伊斯,都对“英雄主义”的长期传统或事物导向的绘画和雕塑(当时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为代表)感到不满。受当代音乐实验的影响,这类艺术家发现自己放弃了艺术世界盛行的商业主义,转而青睐“发现”和“日常”的东西以创造转瞬即逝的、基于时间的“偶发艺术”、非永久装置艺术和/或其他行动导向的活动。
这幅由 Bernhard Johannes Blume 制作的海报在波恩的 Magers 画廊与《关于树的交谈》一起被出售,以支持《7000 棵橡树》的行为艺术。这幅海报是用于宣传预告在汉堡的 Kampnagel 工厂即将举行的“博伊斯的行为和谈话”。在该活动上,博伊斯种下一棵小橡树,之后又故意毁坏了它。在该次活动上针对博伊斯和Blume 的攻击性言论演变为暴力,Blume 被一位愤怒的女观众扇了一个耳光,这本来是冲着博伊斯的,不过她没能接近他。博伊斯本来还为汉堡做了一个大型生态项目计划,对汉堡港口被污染的填海地做艺术加工,但由于一些经不起深究的理由被当时的汉堡市长阻止了。
Edition Block 出版社发行了约瑟夫·博伊斯和白南准《纪念乔治·麦素纳斯的钢琴二重奏,1978.07.07》专辑,其中包含了两张唱片。图片上戴面具的是乔治·麦素纳斯。
何桂彦《社会剧场:博伊斯作品中的社会参与》课堂现场
复 审:何桂彦、李 芳
初 审:刘 媛、杨 彪
编 辑:李呢喃
排 版:杨欣雨、李呢喃
摄 影:王祥逾、李文杰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重庆当代美术馆
开放时间:9:0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108号(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内)
服务热线:023-86181870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