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豹的魔性使它在今天获得了大量关注,这为保护工作提供了便利。

雪豹,高傲的雪山之王,也是在互联网上经常露脸的常客。
凭借各种各样喜感的表情包和视频,雪豹曾引起一次又一次的全网关注,人们早已对这个长得既霸气又有点“蠢萌”的猫科动物有所熟知。
△雪豹:你说谁是沙雕?图/视觉中国
最近,已经在网络中火过很多次的雪豹,再次凭借独特的“吼叫”火了一把。四川卧龙首次记录到横断山雪豹的“吼叫”声由于实在是过于魔性,惊呆了一众网友。
因舌骨骨化程度存在差别,雪豹没法发出像狮虎等“大猫”的吼叫声,因此同样作为猫科动物,雪豹曾经被列为独立的雪豹属(Uncia)的唯一成员。
明明长着一张王者的脸,却一次一次靠着魔性和喜感出圈,雪豹难道真是最“沙雕”的猫科动物?

雪豹,有多“沙雕”?
如果有人说兔狲是猫科动物中表情包最多的,那么雪豹肯定第一个不服。
比如在摄像机面前突然打滚
△图片来源/网络
以及被自己孩子吓到飞起
△图片来源/网络
雪豹总是在用各种迷惑行为引起人类的极大兴趣,你总是猜不到它们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可能连它们自己也猜不到。雪豹也因此被赋予了“最沙雕的猫科动物”的称号。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实际上,这些看似搞笑的迷惑行为,却是雪豹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技能。比如经常被“吓一跳”,代表着它们极强警惕性和超强的跳跃能力,这是捕食猎物和面对威胁时实用的技能。玩闹时夸张的跳跃和转身幅度,则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翻山越岭的重要技能。
△超强的跳跃能力,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图/视觉中国
雪豹能在崎岖的山地地形行走很长的距离,通常每天行走10-12千米,最长时可达28千米。灵活的身体动作使它们能够在栖息地游刃有余地行动。
雪豹另一个看似沙雕的频繁“刨坑”行为,以及文章开头那个魔性的吼叫声,则是它们标记领地、寻求配偶的关键技能。
同性雪豹之间有着强烈的领域性,强壮的个体会尝试占据更大、更优质的栖息地。雄性雪豹的家域大于雌性,而且一只雄性雪豹的家域通常会与数只雌性的家域重叠,这些雌性就是其潜在的交配对象。交配通常发生在1月到3月中旬,这段时间,雪豹通过更频繁地标记领地(如刨坑、排便、泌尿等)和声音呼唤来寻求配偶。
造成雪豹明明长相霸气,却又十分喜感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源自于它们的腿看起来实在是太短了。雪豹的尾巴很长,是头身长度的75%以上,因此造成身体比例不协调,显得腿很短。然而实际上他们的腿不仅不短,更是拥有独特的肌肉和骨骼构造,使它们能够在陡峭的地形中完成加速、转身、跳跃等动作。
△雪豹的尾巴拥有夸张的长度。图/视觉中国

雪豹,其实很神秘
虽然雪豹在互联网上称得上是顶流一般的存在,总是通过各种视频、照片获得人们的大量关注,但实际上在现实中,雪豹不仅对普通人难得一见,对研究人员们而言也是难觅其踪的隐秘大猫。
雪豹在1775年就已被命名,但直到大约200年后的1971年人们才拍摄到雪豹的第一张照片,足以见得其极强的隐秘性,在今天,无数科学家和野生动物摄影师在野外考察多年都难以一见雪豹的真容。
△2014年4月,在经历漫长的追踪后,荒野新疆的研究人员监测并识别出当地的一只雪豹,取名“冰冰”图/《中国大猫》荒野新疆 / 供图
“高山隐士”是对雪豹最佳的形容,它们绝大多数活动区域都位于对人类来说条件恶劣的崇山峻岭中,加之雪豹种群密度普遍较低,且行踪隐秘、难以侦测,这使得它们受到的人类影响远小于虎、豹等其他大猫,然而这也给雪豹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雪豹还拥有极强的伪装能力,它们有着烟灰色或奶黄色的皮毛点缀着酷似石块的豹纹,可以轻易融入高山裸岩环境,当它们在雪地和岩石中行走时,皮毛的保护色会让它们完美地和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轻松骗过猎物和人类的眼睛,达到近似“隐身”的程度。它们也因此被赋予了“灰鬼”“高山幽灵”等称谓。
△与环境融为一体的雪豹。图/《中国大猫》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供图
由于行踪难觅,准确评估雪豹数量也因此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有的雪豹种群数字基本都是粗略的推测:目前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采用的数字是基于2016年的一次评估,认为全球雪豹数量为7367~7884只,中国的雪豹粗略估测在4000只以上。
中国是雪豹大国,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雪豹分布区和数量最多的雪豹种群,全球60%的雪豹栖息地位于中国。但截至2018年,中国的雪豹调查仅仅覆盖了境内雪豹潜在栖息地的1.7%。也就是说,我们对雪豹的了解仍非常不足,对它们的基础研究仍然相当缺乏。
△三江源、祁连山、天山等地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雪豹种群分布,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图/视觉中国
我们正在留意和关注雪豹,但要想真正了解雪豹,前路任重而道远。

研究雪豹的绝佳途径——捡屎
既然雪豹的行踪这么难寻,我们对它们的研究到底该如何展开?实际上科学家们并不是束手无策,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者终于有了和雪豹拉近距离的机会——捡屎!
捡屎是揭开雪豹食谱的秘诀,通过对雪豹粪便里的食物残渣进行物理识别及DNA分析,我们就能知道雪豹到底吃了些什么,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保护行动。
△在雪豹栖息地搜寻雪豹粪便的“捡屎官”。图/《中国大猫》更尕依严 / 摄
虽然雪豹很难发现,但发现它们的粪便还是很简单的。“捡屎官”们通常先找到雪豹的活动区域——往往是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大石头山,并在雪豹喜爱活动的山脊或垂直于地面的大石头处寻找它们留下的粪便。研究人员时常走到腿发抖。每一颗硕大的雪豹屎背后,都是研究人员欣喜若狂的眼神。
在2009年至2014年的5年时间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跋山涉水、顶风冒雪,共收集了近1800份雪豹粪便样本。经过小心的分装处理,这些粪便被送到了北京大学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会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分辨食物残渣——比如猎物的毛发、骨头、牙齿以及指甲,并进行DNA分析。
△在实验室对粪便进行分析。图/《中国大猫》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供图
通过这些分析,再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终于大致了解了雪豹的喜好,并得出了一份它们的食谱:作为高寒山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雪豹的猎物包括生活在这些区域中的诸多物种,野生山羊和旱獭是它们菜单上最偏爱的美食,鹿、盘羊、马麝等其他野生有蹄类以及兔子、鼠类和鸟类等小型动物也是它们菜单上的常客。
△捕食岩羊的雪豹。图/《中国大猫》骆晓耘 / 摄
研究雪豹吃什么,可以帮我们解答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区域雪豹食谱中家畜的比例很高?人兽冲突激烈的区域,是否应该成为保护的优先选择?除了牧民,雪豹会不会和其他食肉动物产生激烈的冲突?
唯有了解,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

雪豹,同样需要保护
雪豹生活的地方远离人类,这也让它们获得了相对安全和完整的广阔栖息地,从而成为中国种群最完整、最健康的大猫。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的生存状况非常乐观,它们同样需要保护。
雪豹和许多大猫一样曾受到猎杀的威胁,其中部分来自牧民对其捕杀家畜的报复,更多的情况则是为了获取其毛皮和骨头。如今,这些行为都已被法律严格禁止,但盗猎和非法贸易等问题仍不容忽视。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可能是今天雪豹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
△雪豹C仔。图/《中国大猫》荒野新疆/供图
雪豹生活的高寒山地生态系统本身就相对脆弱,过度放牧、矿产开发、道路建设等活动都在侵占雪豹现有的栖息地。全球气候变化令栖息地丧失的威胁更为严峻:不断上升的气温将推动林线向山顶移动,进一步压缩雪豹的栖息地,而青藏高原等雪豹分布区的升温速度达到了北半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疾病、种间竞争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影响都难以估量。
在中国,雪豹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法律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庇护了大面积的雪豹栖息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荒野新疆、猫盟等民间保护机构也分别在不同地区开展雪豹保护工作,一方面推动雪豹的基础研究,一方面也推动当地社区参与雪豹保护。
△猫盟的调查员站在苍茫的雅布赖山下。图/《中国大猫》猫盟 / 供图
中国作为雪豹大国,我们的行动将决定这个物种的未来。
-END-
文、编辑丨武治宇
首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