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赫讲座现场
徐赫正在进行讲座分享
《未来人弗》,2020 布面丙烯, 130x 97 cm
《无声之处》,2000 布面油彩,130x 160 cm
在讲座最开始,徐赫从介绍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启蒙开始。当时在五塔寺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从中国古典文化、书法、佛教的形、势、意中汲取了自己创作的养分,创作了《抱石少年》、《石,女人,龟》等等。
石刻艺术博物馆
《抱石少年》,1995 布面油彩
《石,女人,龟》,1996 布面油彩,100x100cm
在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赫将中国水墨画笔法融入到西方油画之中,徐赫在讲座中分享到,在创作初期,他有意降低油画的质感,保持东方绘画语言中主体的清澈和简明。
工作地点转移到燕郊后,安静的环境使得徐赫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内在,如何发掘“正面的美“、天人合一,寻求高我成为他的创作主题,这有别于当时西方文化语境下盛行的的“骚乱”、“抵抗“等价值观。从这里开始,徐赫的作品中东西文化和绘画语言的交融初现雏形。
《幕布前的女人》,1997 布面油彩,116.5x80.5cm
《永》, 2000 布面油彩,100x81cm
《澹然生烟》,2002 布面油彩,130x97cm
徐赫与观众分享,为了进一步寻找绘画语言的差异性,他选择了去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深造。在观摩了欧洲经典著作以及直面文化冲突之后,徐赫难以得到身份认同。如何在异乡创作,应该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样貌还是应该融入西方语境成为他艺术思考的主要方向。
从2007年开始,徐赫开始决定在创作中保留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两国文化的差异性,试图从塑造“个体”延伸到背后的“群体”。同期,徐赫也开始创作观念性艺术作品,结合媒介的多样性,保留中方文化符号,采用西方艺术语言在媒介探索的多样性和大胆,突破二元对立。
自由对人类而言是一个不断变化、有待更新、永远在路上的终极事业。因此在徐赫的精神世界中,作为文明的西方与中国之间没有高墙。
《图口水》2008 丙烯,酱油,茶叶,金粉250x110cm
《八大之鸟》 ,2008(框) 丙烯,油彩,碳粉,油画棒,75x243cmx2
《不许联想》 ,2013 布面丙烯,187x132cm
《未来人的考古有依据 》, 2015 油彩,143x97cm
徐赫接下来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在宗教领域的艺术研究。在德国期间他接触了《圣经》后,他认为艺术也是宗教,由于艺术是一种行为,因此艺术中的情感信念同等于此。徐赫开始思考:艺术家的伦理究竟是什么?如何不让艺术家“死亡”?2016年,徐赫带着家人一起又回到了德国。如何摆脱地域性、政治性和边缘化成为他需要解决的艺术核心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徐赫开始在创作中融入禅宗元素,绘画的实验方式也逐渐从语言中心主义转向观念中心主义。同时,他还认为非具象是现实的反映,因为非具象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艺术语言中应强调绘画的简洁化,笔法上点到为止即可。
《我佛真慈悲 》,2020 丙烯73x60cm
《人类愚蠢精华》,2020 丙烯-片拼贴30×40cm
《疯丫颂》,2020 布面丙烯,143x91cm
引用麦克卢汉的名言“我们都是通过倒视镜观察着走向未来”,徐赫谈到说:“我们永远都要复盘和回看自己“,这也非常贴合此次讲座标题——”倒着看自己“。徐赫认为绘画不仅要刻画当下,更要站在艺术史观,以及考虑是否可以被未来人接受?
徐赫讲座现场
《马不拉松的困惑》2023 布面丙烯75 x 89 cm
《Ai 人,你好!》,2022 布面丙烯, 100x150cm
《我总是在一张图像里找到许多面孔》, 2023 布面丙烯,188 x 155 cm
最后,徐赫用《我总是在一张图像里找到许多面孔》(2023)中举例总结说,历史从来都是不断被更新的,创作应该更加站在世界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一定程度上抛弃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用新的眼光看待时代和艺术的发展。
在此次展览中,「未来象」标题中的“象”也具有双关含义,大象看似笨拙却一步一脚印,这无疑也与艺术家的本质相契合——,“包罗万象”、“天地造物”,找未来之向,观未来之象。
KennaXu画廊(福田)展厅
▼ 相关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