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023年12月23日,中间美术馆举办的三个展览“幽玄之路——光社与20世纪早期摄影的艺术探索”、“定量与随机——钱喂康的1990年至1996年”与“解析——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一齐面向公众开放。承载着不同时代观念的作品与文献构筑了凛凛冬日中思想和精神的停驻之所,开幕现场座无虚席。
12月23日开幕现场(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当天下午两点,新展的首场活动“窄门里的欢愉——晚清民国摄影书刊收藏与研究分享”工作坊在美术馆会议室举行,带领大家从文献的角度进入晚清民国时期的摄影语境。活动伊始,工作坊嘉宾王诗戈老师请观众围坐在桌旁,近距离接触他带到现场的十余本晚清民国摄影文献。每本文献身上都有着具体而生动的历史痕迹,王诗戈老师在一一讲述的过程中邀请大家用双手触摸和翻阅。以1926年出版的《袖珍摄影良友》为例,书身侧部设计的搭扣和此书曾经的拥有者在书籍页尾文件夹中存放的摄影底片,都传递出了当时除文本叙述外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摄影观念信息;又如1930年代的《摄影初步》及其1970年代的手抄书版本,后者抄写的笔迹与手绘的摄影插图使看似如此相异的两个历史时空产生了具体而感性的联结。文献是具有物性的历史,能够展示历史陈述外的生动叙事,而这些都是电子扫描有所局限之处。王诗戈谈道,摄影文献的收藏之路始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在收藏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工作对于中国摄影史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希望以自己的收藏推动对于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现场观众在翻阅文献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引发了热切的讨论和交流。
12月23日工作坊现场(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四点,新展开幕活动在会议室举行。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首先在致辞中介绍了三个展览的背景和初衷。其中,“幽玄之路”展起意于摄影研究者和收藏家陈申老师的提议,以他收藏的数十件光社摄影原作为展览核心,将去年于中间美术馆呈现的“广阔的现实主义——20世纪20至80年代摄影中的人文实践”展览的工作成果进行接续与深研。策展团队延续了美术馆的工作方法,既聚焦光社成员的创作实践和思想,也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空进行了一次勘探,挖掘出同一时期围绕摄影的平行实践和思潮。在陈老师和多位藏家研究者的帮助下,此次展览有幸展现一百年前数位来自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学者的摄影原作及珍贵的历史文献,也借此返回到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思潮涌动、社会巨变的历史时空之中。
12月23日开幕现场,卢迎华讲话
卢迎华馆长接下来介绍了“定量与随机”和“解析”两个展览的缘起与学术关切。这两个展览通过还原新刻度小组和钱喂康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的作品,向大家展现了另外一个历史中的转折期。此次展览是在之前的研究和展览基础上的重读,构成了我们“观念性创作与1990年代”研究的一部分。1990年代是一个形塑当代艺术的概念和认知的关键性时期,既形成了对于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也逐渐产生了一套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这使1990年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探索中可以产生诸多问题意识的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将艺术这一视角介绍到对1990年代的学术讨论之中。
12月23日开幕现场,图1:朱青生;图3:王鲁炎、卢迎华
(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1990年代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当代艺术界的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1990年代也是全球当代艺术形成的节点。中国当代艺术既是这样一个全球当代艺术版图的一部分,也在这个剧烈的地壳运动之中长成自己的地貌和风土。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人文热情到了此时逐渐冷却,艺术带着“清理人文热情”和“去意义”的诉求重新出发。受到观念性创作的洗礼,中国艺术家不同程度地内化了观念性创作的逻辑,不仅仅拘泥于艺术的形式语言问题,主动地在公共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思想动力,与变动的社会现场展开对话,对社会现象发问,并参与对社会文化空间和公共话语的塑造。这使他们超越了1980年代中期“新潮美术”过于简单地借用和图解西方理论和哲学概念的困境,真实而具体地去思考生活中的议题。这些创作因而也成为1990年代价值激变中的社会和思想现场的一份证言。这也是今天呈现在美术馆里的新刻度展和钱喂康展带给我们的启发。
最后,卢迎华馆长总结了“观念性创作与1990年代”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将倚重于艺术和思想、人文精神的关系,甄别出在同一个历史语境之中,具有思想史意义和人文认知的创作实践,并对其进行理论化,从具体的经验中勾勒出贴切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当代艺术史脉络。这些观念性创作超越了由1990年代逐渐壮大的市场价值体系烘托和制造出来的创作迷雾,不拘泥于艺术的形式和技艺探索,或艺术本体的讨论。观念性艺术实践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直面当代的思想与社会语境,也是当代文化与思想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1990年代观念性创作的探究是今天界定何为当代艺术的首要任务。
12月23日开幕现场,陈申讲话
接下来,“幽玄之路”展览顾问陈申老师为开幕致辞。陈老师介绍道,自己对于光社的收藏与研究始于1980年代参与《中国摄影史》写作时为研究收集照片的经历,而光社作品的收藏则始于1990年代。在退休后,他集中研究了这批材料,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为《光社纪事》,这本书的出版也促成了更多民间收藏光社的文献资料面世,其中的一部分也在本次展览中得以呈现。他指出,1923年成立的北京光社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艺术社团,标志着中国摄影从匠人的时代正式跨入了艺术的时代。这一团体强调摄影的非职业性质,延续十四年之久,举办过七次展览,出版两本摄影年鉴,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恰逢光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间美术馆举办这一展览难能可贵。
12月23日开幕现场,王鲁炎讲话
随后,新刻度展艺术家王鲁炎老师为开幕进行致辞。王鲁炎老师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艺术形成之初其主导团体的业余性,引出了新刻度小组的诞生及其实践。新刻度小组的前身是顾德新发起的“触觉艺术”及“解析”。最初成员有六人,随着工作的深入及对纯粹观念的趋向,致使三位成员因观念差异而陆续离开。王鲁炎老师生动的回忆揭示了作品背后艺术家之间具体的关系及思想动向,将大家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语境之中。
12月23日开幕现场,图1:陈申导览;图2:曹立瑶导览;图3:那荣锟导览(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开幕结束后,嘉宾和观众们来到展厅一层。本次策展团队成员那荣锟、曹立瑶为大家导览了“幽玄之路”展览的三个章节,通过介绍光社所处时代摄影在大众和专业群体中的观念变迁、同时期的摄影及艺术社团活动情况以及1920年代的国际画意摄影潮流,描摹出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为光社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的相对坐标。在光社的章节,陈老师结合作品依次介绍了光社成员们的生平经历,讲述了光社社务文献背后的历史细节,带大家更为具体地认识了这一摄影团体的实践。
12月23日开幕现场,图1:王鲁炎导览;图3:管陶然导览(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随后“解析”策展助理管陶然带领观众来到三层,进入新刻度小组的创作。王鲁炎老师细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强调了小组成员合作时“纯粹理性”的重要性。最后,“定量与随机”策展助理朱雅楠为观众讲解了二层部分,在场的实验与复现和艺术家的不在场,共同构成了钱喂康观念最直接有力的表达。
12月23日开幕现场,左起:卢迎华、王鲁炎、王友身、吴小军、蔡萌
12月23日开幕现场,左起:樊航利、曹立瑶、那荣锟、王诗戈、陈申、卢迎华、朱祈桦、翟霖峰、杨岳
展览开幕后,我们还将策划组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公共教育活动,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文字:曹立瑶
摄影:房永法
正在展出 What's On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