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清乾隆“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
清华大学藏有一轴清乾隆朝的“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图1),纵长692厘米,横宽344厘米,画心纵长434厘米,横宽280厘米。初遇公众,是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清华藏珍·丝绣撷英”的展览上,吸引了无数人的瞩目与惊叹;作品整体幅面阔大恢弘,人物惟妙惟肖,配色丰富绚烂,工艺登峰造极,是清乾隆朝“技”与“艺”的完美融合。
图案介绍
画心部分从上至下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织金“无量寿尊佛”五字及五彩祥云与日月所构成。中间的祥云样式呈蝙蝠状,托举起“无量寿尊佛”字样,“无量寿佛”指“寿无量”的诸尊佛,取“福寿与天齐”。


画面的左上方一朵祥云高捧一圆日,其内饰有红天流云,苍石草叶、回栏花窗,右方树木繁茂,背后楼阁高耸,中有健硕的三足金鸡昂首啼鸣,生动细腻的勾勒出日宫的一隅。画面的右上方一朵祥云高捧一圆月,其内饰有黄天白云,楼阁回栏,左边一颗桂树高耸入云霄,苍丛点点,中有一通体雪白,双目红亮的玉兔呈站立状,持杵臼捣药。
画面的第二部分由八位供养飞天及彩色华盖构成,飞天共分两组,左右各四,均为女面羽人,呈跪姿,被诸多彩云簇拥,她们手捧供物、身披彩带、神态各异,姿态曼妙。其手中所持的供品,应是依据佛教的八供养转化而来,佛教的八供养为“水、水、花、香、灯、涂香、食、乐”,乐常会用海螺表示;鲜花眼可见,代表色;海螺耳可听,代表声;香乃鼻可闻,代表香;食物口可尝,代表味;涂香于身,代表触;而“色、声、香、味、触”可囊括人们在大千世界里所感知、拥有的一切。供养飞仙的中央、主尊的上方则是一顶以璎珞装饰的彩色华盖,华盖为佛教的八宝之一,有遮蔽魔障、荫护众生、守护佛法之意。
画面的第三部分则是画面的主体部分,塑造出竖三世佛。主尊为现在世界的释迦摩尼佛,右手结“智吉祥印”,即以右手拇指和无名指二指相捻,余指舒散开来,表示佛陀说法后,众生可得吉祥之智,故名。主尊的右侧是代表过去世界的燃灯佛,双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亦称“说法印”。主尊的左侧为未来世界的弥勒佛,右手施“无畏印”。无畏印指掌心向外,手指自然舒展,举手于胸前,此手印代表佛的慈悲心愿,为拯救天下苍生而无所畏惧,可使众生心安,故称“无畏印”。三尊佛均慈悲肃穆,法相金身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须弥莲花宝座之上,须弥象征佛教世界中的须弥山,有稳固之意。莲花代表西方净土,象征纯洁。
主尊释迦摩尼佛的前方站立着他两位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只见阿难双手合十,寓“合十法界于一心之义”。迦叶作“外缚印”,也称“外缚拳”,意“为解结使之缚,显十地圆满之形者也。”
画面的第四部分为十八罗汉及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左右各九,寓意“长久”。人物眉目塑造栩栩如生,衣纹褶皱生动流畅,呈现出高超细腻的织造水准。有手捧宝塔的苏频陀、白眉长飘的阿氏多、手捧小狮的罗弗多、手握芭蕉扇的伐那婆斯等……其中,有一位身着红袍,头戴斗笠,神情恭敬肃穆的戴笠罗汉为乾隆帝本人。四大天王左右各二,画面右边一组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左边一组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天王们身着庄严甲胄,圆目怒睁,各持法器,以护持四洲。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正在奏响弦音,故以“音”谐“调”,增长天王手握凌厉宝剑,以“锋”寓“风”,广目天王赤手擒蛇,以“蛇”司“顺”,多闻天王手举宝伞,携“伞”带“雨”,合寓“四方天地,风调雨顺。”在十八罗汉与四大天王的中间,织造有一团如意彩云,托举一青色大花盆,内饰一大束宝相莲,第五部分由五彩祥云与立水纹构成,取“福山寿海,连绵不断。”
画中共钤有九方印章,红日上方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弥勒佛宝座的五彩祥云旁钤“秘殿珠林”朱文方印。弥勒佛莲花宝座底旁钤有“乾”、“隆”连珠朱文印,此二印为阳文印,上圆下方,圆印三横,是为“乾”,方印为“隆”,合为“乾隆”,也暗含“天圆地方”。燃灯佛五彩祥云莲花座旁钤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朱文印,“静挹古香”“莲华室”朱文印则以上下钤印的方式,置于左边十八罗汉之旁。其中“静挹古香”当为殿座章,位于北海公园琼岛西麓的悦心殿西间内,在乾隆时曾挂有“静挹古香”之匾,或为旧时贮藏之所。
印章释读/图片绘制 龙云
缘边装饰
画面的缘边纹样看似为装裱,实乃采用定位布局的方式通织而成,使用了宣和裱样式。宣和裱产生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故名。因要加长画面,故适合扁形或方形的画心。清华所藏“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上方置有天杆、轴头,天头中间饰有两条惊燕带,惊燕最初指的是在天头上缝缀的两条丝绦,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轻轻摆动,用以驱赶停落在画上的鸟兽或者蝇虫,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元素,不再具备驱虫功效。此处便是做装饰之用,惊燕主体由六字箴言及六团婆娑花构成,天头部分则以深蓝、浅蓝共同作用提织出遍地团婆娑花纹样做铺地。上、下、左右隔界则以彩织图婆娑花做连缀状装饰,形成“锦上添花,连绵不断”之态。地头部分的装饰与天头部分同。画面左右距的部分由古铜色织物做边,用于画面缘边部分的加固,延缓缘边的磨损。清宫中织绣的唐卡多数由正殿喇嘛画底稿,交由南边进行织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清华大学所藏此幅“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可知其缘边装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稀世奇珍“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图2)相同,而这幅作品是由苏州织造制作而成。
图片绘制 高文静
图2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
纵448厘米 横196.3厘米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华藏“无量寿尊佛”图轴缘边与故宫藏“极乐世界图轴”缘边对比图
制作流程
清宫唐卡的绘制和制作主要是由中正殿和造办处这两个机构完成的,其制作过程必须有喇嘛参与。通常先由中正殿起稿后恭请御览,再根据圣谕修正后定稿,待装裱完成后还需再交回中正殿,进行开光、庆赞等活动,对于重要唐卡,还需祈请如章嘉呼图克图这样著名的大喇嘛来完成神圣庄严的仪式。“无量寿尊佛”图轴据传是乾隆帝为母庆寿所制,当年应采用了织锦、缂丝、刺绣此三种工艺。现在同类主题的实物作品还可见国家博物馆“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图3)(旧藏清华,1959年调拨至历史博物馆)。颐和园藏“无量寿尊佛”缂丝图轴(图4),根据记载此作在每月十五都会被悬挂在五方阁建筑群的佛龛之内,用来祈求国泰民安。在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中还悬有一巨幅“无量寿尊佛”刺绣图轴,(图5)据说是根据日本关野贞,竹岛卓一著的热河影集与解说中的老照片为依据,于上世纪末复制悬挂此处(构图略有差异)。可见,此类巨幅“无量寿尊佛图轴”旧时当是被悬挂在如万法归一殿此类皇家佛教殿宇中。同时,此类重要的巨制唐卡,当都是由著名如章嘉呼图克图这样的大喇嘛完成的开光仪式。
图3 国博藏“无量寿尊佛”图轴
图4 颐和园藏缂丝“无量寿尊佛”图轴
图5 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 万法归一殿
同类比对
通过将清华藏“无量寿尊佛”图轴与国博藏“无量寿尊佛”图案对比可知,除了极其细微的细节上配色差异及三世佛脸部造型的细小差异外,其余并未见明显不同,其装饰的缘边,裱褙的风格均相同,故清华与国博所藏的“无量寿尊佛”图轴乃同一粉本所出。
通过将清华与国博所藏“无量收尊佛”图轴和颐和园所藏的“无量寿尊佛”图轴对比,可知除了构图、人物形象、整体布局,其余细节上的差异极其明显,如:日宫与月宫的构图在亭台楼角的布置上更为勾翘,三足乌伫立的位置与体态各异,天空的描绘有红色和桔红渐变之分,树木的造型与山石的布置有差异,月宫的阑干色彩配置有红、黄之别。在佛像的绘制上,颐和园所藏的图轴在眉目的刻画上因色泽阴影的大面积使用,显得更有立体感,在塑造佛像下巴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在十八罗汉与四大天王的面容塑造上,更容易看出形象刻画的差异,首先因为织造工艺的不同,颐和园的应为缂丝加绘,故而在整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优势,色彩过渡极为自然,并且人物阴影及附饰的刻画具有立体感。清华及国博的在人物的塑造上因为采用织锦的方式织造而成,故而通身织锦。眉目刻画丝毫毕现,清晰明朗,细节生动,配色丰富,但是在立体感及晕色效果的呈现上稍弱,这是由于工艺运用的不同导致的自然差异。在戴笠罗汉本人形象的塑造上两者的差异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虽主要形态一致,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在眉目的刻画,服饰的细节及配色的运用上上都有所不同,颐和园所藏的图轴戴笠罗汉的头发及胡须更为卷曲,面容立体感更加强烈,他耳戴金环,隆鼻深目,呈现出梵相之感,而清华和国博所藏的图轴戴笠罗汉的形象更为汉式,面容清癯矍铄,姿态恭敬。在服饰的领口位置,清华和国博所藏戴笠罗汉的红色披风似乎为一个整体,只在邻近领口的部分做了收紧处理,而颐和园的则分饰两层,两者配色相同,似为分离装,呈现出波浪形的领缘装饰。
在福海的装饰上,清华与国博所藏图轴于过去燃灯佛与未来弥勒佛莲花宝座的侧旁布置有五彩祥云,此五彩祥云延展至十八罗汉与四大天王的团云处,并于四大天王祥云的侧旁不只有两团彩云延伸至福海处,福海的中段飘升延展至上端做弯曲云尾,并与托举宝相莲花盆的五彩祥云尾端形成相对状,增强了整体画面中祥云纹的连续性,使其成为辅助和贯穿整体画面的重要元素。颐和园所藏的图轴在福海部分的装饰主要位于四大天王的底端,左右各三团祥云,中间由两团祥云融合至一大团如意朵云,其上端呈现柔和圆滑的造型曲线,而下方的立水纹样则呈斜波浪的线性造型,色彩有蓝、黄、红,线条的形式美较为突出;清华与国博的立水纹样因为织造色彩的丰富形成的是块面状的造型,所以显得更为密实华美。
无量寿尊佛图轴图案部分对比表
技法解析
此作一度被认为是缂丝技法,实为织锦技法。其组织质地为三枚经斜纹地,起三枚纬斜纹花的结构,以石青色为地纬,显花彩色绒纬和捻金线做长抛梭。彩色绒纬线分段换梭,色彩多达二十种。有深、中、浅色阶的蓝色、绿色、棕色、红色、黄色,并采用了白、米白、米黄、粉色及圆金线,其中双股赤圆金线用来表现人物的肌肤,彩色绒纬线及单股金线用来表现人物的衣纹及亭台楼阁、祥云花篮等部分,在显花时候会加丝点固结,人物衣纹、界台、花篮等处,在周边用较细的墨绿色丝线勾边,用以加固图案,增添稳固性。天头地头部分花地组织相同,由二组经线和三组纬线交织而成,其中一组接结经呈1/2斜纹,另一组“夹经”在结构中起地经作用。
组织质地图示意
结语
此幅清华所藏“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是清乾隆朝的巅峰巨制,她凝聚着清朝最辉煌的历史岁月,呈现出清朝最精湛的织造工艺,为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添加了浓烈绚烂的一笔。即便历经跌宕起伏,饱受岁月风霜,她依旧留存着往日光辉,为我们诉说着那段岁月的故事,为我们呈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织绣的璀璨。
参考文献:
[1]罗文华.清宫唐卡绘画与装裱的机构及流程[J].中国藏学,2005,(04):78-82.
[2]张长虹.汉藏佛教的交流与融合:汉藏罗汉名号与座次考[J].中华文化论坛,2020,(06):24-39.
[3]陈娟娟.明清宋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4):15-25.
本文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项目“乾隆朝《无量寿尊佛》图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特别鸣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颐和园管理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
感谢:于颖、王继胜、王晨、李建红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持校园卡等本人学校有效证件可免普通门票和特展门票
社会观众:需购买50元普通门票或120元“禮运东方”特展门票(含普展)
优惠政策详见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gfw/wsgp/
申请会员请扫描下方订票二维码进入“清华艺博”小程序-“会员申请”栏
网上订票

或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参观指南-参观订票】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导航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校内师生请从清华艺博“校内师生北侧参观通道”入馆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