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这样盛赞巴赫:“如果像山峦般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实际上,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闻名,他的音乐作品“在莱比锡备受嫉妒,或勉强被承认,但从未被真正公认和赞赏”。巴赫逝世后,创作于他担任克滕乐长期间(1717-1723)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如同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一样,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等待一个叫卡萨尔斯的少年将它唤醒。
1936年,已成长为著名大提琴家的卡萨尔斯将13岁时在旧书店偶遇的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在他的出色演绎下,除了被少数大提琴家当作练习曲外、几乎不为人知的巴赫“大无”重现光彩,成为大提琴文献中的至高瑰宝。
一代代大提琴家试图攀越这座高峰,寻求突破大提琴表现力的终极边界。谱子上没有速度、弓法和指法标记,如何在浪漫与枯燥之间找到理想平衡,这为诠释者提供了表达自我审美的自由。每个演奏版本,都反映出演奏者内心真实而细微的感触。
珠玉在前,享誉国际的大提琴家王健依旧凭借极具古典人文气质的演奏,独树一帜。他的演绎被称为“骨子里似乎就有一种东方文明独特的飘逸、大气和灵秀”。巴赫这部杰作在他心中是“永存的密室和灵感的来源,充满了虔诚和对幸福的渴望”。经过多年的探索精进,王健的演绎风格也被形容像规整的工笔画转向草书的自由洒脱。
今晚的线上音乐会,王健将为观众深情奏响巴赫无伴奏组曲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号组曲,在淡然优雅的演绎中,展现巴赫深邃的音乐世界。
巴赫的六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构规整,复杂程度依次递增,在第六首达到顶峰。每部组曲均由前奏曲和五首舞曲组成。虽然形式相似,却风格迥异,呈现出忧郁悲凉、热情温暖、庄重严肃等不同的音乐色彩,展现了大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G大调第一号组曲
这是全套作品中最简洁、明朗的作品,前奏曲是如此优美,在平静的流动中涌动着朦胧的诗意,宛如时光流逝生生不息。
C小调第五号组曲
这是整套组曲中仅有的两部用小调创作的作品之一,气质灰暗忧郁。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赞到:它暗黑的旋律设计如此不寻常地与现代音乐相似,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本场演出将它放在第三号组曲之前,也是想让观众感受从孤独走向阳光的过程。
C大调第三号组曲
明亮辉煌的第三号组曲,由于洋溢着容易亲近的旋律,以及华美庄重的曲趣,成为六部组曲中最常演奏的名曲。同时各乐章的舞曲也颇为优美,尤其吉格舞曲脍炙人口。
2022年年底,王健结束近40年的海外漂泊、回国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多年前,他正是拿着临时赶制还没来得及上漆的大提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上音附小,由此开启音乐之路。为了更生动的为大家导赏本场音乐会,我们专程赶赴上海,对王健进行了随行采访。
在洋溢着“繁花”风情的襄阳南路上,王健孤身背着高大的提琴,向学校走去,他很享受这一路的风光。那个曾经在著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中带着红领巾,眉头紧皱的“中国大提琴神童”,也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岁月变迁、人世沧桑,不变的是王健对巴赫这部音乐圣经的热爱,“小时候只想着努力把它拉得好听些,像一首歌。随着思想和技术的成熟,愈加感受组曲中哲学和人性的至高体现,那是宇宙般广阔的境界”。
王健在上海
本期导赏,让我们来听听王健对巴赫作品的解读、演奏风格的感悟、教学的体会(这可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以及淘到那把1759年古董大提琴的得意故事……音乐会的结尾,还有特别的“彩蛋”哦,不要错过!
王健接受采访
本场演出将由央视网提供超高清播出信号,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以及多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众海报的二维码即可预约观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