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3
2023年《戏剧艺术》总目录
本刊特稿
教育戏剧的反思:特性、嬗变及本土化争议
洪瑞祥
莫里哀诞辰400周年与李健吾逝世40周年纪念专题
莫里哀喜剧:自由的戏剧
[法]玛丽—克洛德·于贝尔 著
吴亚菲 译
宫宝荣 校
李健吾的莫里哀喜剧研究初探
宫宝荣
民族化的深化与写意戏剧的初探
——论李健吾、黄佐临《王德明》对莎剧《麦克白》的改编与演绎
陈 莹
剧场性研究专题
作为隐喻的剧场:知觉主体与观演关系的嬗变
刘承臻
西方肢体表演探析:哑剧、默剧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宁春艳
论东方戏剧对戈登·克雷“剧场艺术”的影响
李旻原
格洛托夫斯基与后戏剧 ——兼论欧美戏剧学向表演研究的范式转移
张佳棻
“ 现代文学与现代戏剧 ” 专题
李健吾与他的“老大哥”郑振铎
陈福康
张爱玲与戏剧 ——女性凝视与距离诗学
陈建华
被遮蔽的“启蒙”话语:论赵清阁的战时改译剧
朱佳宁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戏剧学三大体系”专题
“斯坦尼体系中国化”——中国现代戏剧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
胡星亮
西方现当代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演出数据析略
沈建翌
戏曲曲艺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法
朱恒夫
现代戏曲研究:探索戏曲现代化之路
李 伟
古典戏曲研究
剧体何用:戏曲早期剧本认定问题新论
徐大军
论《诗》的戏剧形态及其意义
邵 杰
宋代川杂剧渊源新考
刘叙武
郑振铎公案剧命题的社会心理学阐释
蓝 涛
表演文本论:何谓案头 如何场上
刘晓明
元杂剧曲唱对宋金杂剧“主张”的扬弃——兼论戏曲的“念白叙事+曲唱抒情”模式
张长彬
明清南曲的正音观念与字音规范
郑 伟
明清宫廷演剧服饰中的玉色与月白
邵 旻
戏房形成考
陈佳宁
论古代曲学与兵学之关联
韦云鹤
曲话文体源流新探
孟 昕
沈宠绥曲唱正音观念发微
田 语
中国话剧研究
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缘起、特征与使命——以新世纪以来戏剧理论研究界三篇“导论”为中心的考察
张 华
戏剧文学批评的“互动”镜像:《〈 雷雨〉人物谈》的版本流变及其他
汪静波 殷国明
论石华父及其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中的情感转向
马泰祥
五四文学的市民性渗入——对于20世纪40年代话剧通俗化的逆向考察
尹 诗
“ 留日救济音乐会”缘起与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真相
张 军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动员与认同书写——《塞上风云》的生成与接受
李晓晓
“演说”与民族国家叙事——以20世纪30年代戏剧为中心
王雪芹
孩子剧团的抗战动员实践与儿童主体性的建构
王 灿
张彭春“陪同”梅兰芳访美演出新说
张诗洋
复旦校园演剧初创期考论(1915—1926)
车晓宇
于伶佚剧《灯塔》考论
王 羿
曹禺《蜕变》接受史考论——以历史档案为依托
祝 贺
现代戏曲研究
昆剧《十五贯》平议
丁 盛
欧阳予倩“红楼戏”审美形式新探
王聿霄
新秧歌剧:作为一种“人民广场剧”的构建
焦欣波
新时期越剧民间科班研究
孙 焱
评吴宗锡的评弹理论研究——兼论评弹与戏曲之关系
朱栋霖
民国时期电影对戏曲的反哺管窥
赵哲群
20世纪河南豫剧的三次变革
王璐瑶
艺人的作为:“ 传”字辈昆剧承传之路述论
朱云涛
清末民初戏捐征收形式、收支及其影响
延保全 林 燊
回归·创新·解构:昆曲经典的现代表达
赵天为 韦胤奇
导演意识与梅兰芳的戏曲艺术
郑少华
主题提炼·人物提升·舞台呈现——粤剧《搜书院》经典生成的三次进阶
任婷婷
外国戏剧研究
美国戏剧舞台上的疾病书写 ——以“艾滋病剧”为例
韩 曦
女性主义之后:卡里尔·丘吉尔剧作新解
熊之莺
科技飞跃视角下的戏剧 ——以自然主义、 象征主义与当代戏剧为例
杨小雪
舞台上的科幻现实:艾克本的机器人剧作及其意义
叶书林
如何并置东方与西方:莎剧歌舞伎的三个案例
胡纹馨
日本能剧“范型”的审美启示
韩 聃
论阿达莫夫“第一戏剧”的异化主题
韩 爽
从《阿卡狄亚》看斯托帕德的生命观
姚 爽
感知的政治与批判的美学:21世纪欧洲剧场的政治美学路径概览
王 曦
“声音即演员”:声音戏剧构作与当代剧场艺术的听觉转向
郑 钲
当代西方剧场艺术中的时间实验
丁 柳
重影乌托邦的时间迷宫——论陆帕戏剧导演艺术中的时间美学
章文颖
二战后德国三代导演剧场美学与政治性嬗变
陈 琳
“继承危机”与当代德国戏剧体制
李 茜
回眸二十载:慕尼黑室内剧院多位艺术总监定位策略探析
林 彦
后移民戏剧:一种后表征主义剧场的多元身份建构探索
胡 玄
“一个不太重要的作品”——雷蒙·威廉斯评《玩偶之家》
张乾坤
论罗密欧·卡斯特鲁奇戏剧中的身体双重解构
高永杰 赵思源
雅克·科波戏剧革新理念的形成及其对欧美戏剧的冲击
鲁 楠
剧场的公共性:论卡巴莱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起源和发展
黄明慧
音乐剧研究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音乐的戏剧功能
郑剑南
论中国第一部音乐剧《孟姜女》的艺术创新
邱行洁
舞台美术研究
从“在场”到“虚拟场” :虚拟影像合成与戏剧的未来
贡其力
跨媒介视角下的当代舞台设计——兼论戏剧舞台对美术作品的借用与融合
樊浩洲
中国古代剧场看楼研究
车文明 刘 容
视野、观念与范式转变:中国剧场史研究刍议
陈 恬
场所与体验:当代剧场从空间到场域的三元空间建构
谭 颖
“近思远观”和“融通汇合”——20世纪30年代话剧《怒吼吧,中国!》的舞美艺术
张亚丽
跨文化戏剧研究
论跨文化戏剧表演事件中的观看生成——以《精灵女王》和《红与黑》的中国改编为例
钱激扬 银家钰
中戏德演:《琵琶记》德语演出形态变迁考论
李 霖 吕方格
罗伯特·威尔逊《郑和1433》对中国历史故事的跨文化重述
惠子萱
苏联专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尝试——以话剧《暴风骤雨》为中心的考察
杨 乐
抗战初期爱尔兰短剧《月出》的“中国化”
曹 波 周 丽
戏剧理论与批评
论田汉南国社时期戏剧创作、演出与接受的关联互动
陈 军 张燕玲
欲望与权力的身体叙事:曹禺剧作的叙事动力问题研究
卫亭绒
论历史剧的“文本性”——以四部《王昭君》的互文解读为中心
徐阿兵
论白先勇《游园惊梦》的互文性与中国文学传统
王艳芳 李 唯
时空即人——赖声川戏剧时空观念及构形
林 婷
孟京辉版《茶馆》:身体漩涡与“ 齿咬”焦灼
杜 怡
中国当代“导演戏剧”类型论
杨 光
表导演研究
演员的“物化”——傀儡、赛博格和虚拟演员
殷无为
论费登奎斯方法在演员训练中的作用
高 鸽
戏剧管理研究
限价档案中的北平戏院(1946—1948)
林 媛
戏剧观众对剧院服务的需求研究——基于上广深2066份观众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仕国 黄佳佳
关
于
我
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
稿
须
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学位论文]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学校、科研机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年份,页码。
⑥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2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August 5, 2016,http://rgheck.frege.org/philosophy/aboutpgr.php.
学位论文
Tara Hostetler, “Bodies at War: Bacteriology and the Carrier Narratives of ‘Typhoid Mary’ ” (PhD dis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07), 15-16.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制作|陈婧
编审|李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