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开始,历经四年,方案进行反复调整和对玻璃材料的不断实验,梁绍基作为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合作的第十一位艺术家,带来他的最新展览“溶熔之幻”。
对三十余年来,以“蚕”作为创作媒介的梁绍基来说,探索新材料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本身构成的是一种创作驱动力。“使用新媒介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形式语言,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之前使用的材料和作品进行反思,并发现不同材料之间和探讨创作主题的关联,并以此为思考源点,建立重新认知艺术的方式。”梁绍基说道。
梁绍基在《后视》创作现场,2023年,拍摄:林秉亮
将“器”变为“道”是艺术家这几十年来在研究材料、研究自然时关注的根本问题。围绕生命与死亡、自然与城市、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贯穿于他的艺术实践之中。
在新展中,“溶”为水态,“熔”为火性,梁绍基试图揭示玻璃作为神奇的第四态物质生成过程中迷幻的存在形式和其精神内涵,借之折射生命、宇宙、历史、神话、社会在水火相克相生流变之光。
“光是时间、生命、存在、历史、社会、涅槃、溶熔的幻化。在认知‘光之道’的过程中,丝光和玻光邂逅了。”——梁绍基
以下作品图片来源为艺术家
梁绍基率先邀请观众进入充满神圣感纯白的“生命”圣殿。以手机碎屏玻璃和传统琉璃材质制成的《平面隧道》一体两面,共同编织出科技现代的网络和自然生命的网络,当下和过去被联通,线性的时间被打破,一场关于“幻”的旅程正式开始。
平面隧道 Planar Tunnel 手机碎屏玻璃、铸造琉璃 2023
四根立柱矗立于直径为八米的庞大环状水池之中,刚直之柱和形如猛兽利爪的抓斗在水和玻璃的共同叠加的折射原理之下,形成了曲折幻影,在一反“天圆地方”的隐喻之下,名为《倾天柱》的大型装置重新谱写了《山海经》中关于“天柱”的想象。
倾天柱 Sky-Toppling Column 玻璃、立柱、水、铁、PVC镜面板 2023
作品《冰床》是梁绍基代表作《床/自然系列 No. 10》的再演绎,通过将传统蚕丝材料转化为工业化的水晶玻璃,玻璃在热熔状态下竟偶发生成了蚕丝一般自然的流迹,虚隐透莹,营造出微观生命的迹象。
穿过虚白空间,观者进入了一个炎红的世界。在这里,展厅原址旧玻璃工厂墙壁上的历史痕迹被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变形的旧炉排、炉门、炉体残件以及通红的火焰影像构成了《自熔》这一系列作品。玻璃砖墙熔化变形,地上是似被烈火灼烧过虬曲一团形如残躯的结构,墙体和柱子焦黑,露出了血肉剥离后的骨架,地面铺满煤渣,正是燃烧过后的焦土残景。在这片被烈火吞噬的空间之中,仿佛被时间遗忘的作品《炉神》被“随意”弃置于一旁,不可辨其形的“神”,实则是脱胎于玻璃铸造中的制蜡工艺,形如残烛,讲述着关于历史的变迁和流逝。
自熔 Self-Melting 铸造琉璃、煤渣、影像、金属抓斗、臼及老厂旧墟 2023
拾级而上,进入“城市”。展厅内壁被幻镜铺满,昏黄迷离,形如泥淖。在这扭曲的空间中,《黑森林》矗立而起,尖锐的黑色玻璃片组成了一片无尽的、压抑的城市丛林。
黑森林 Black forest 黑色玻璃、金属支架、立柱、PVC镜面板 2023
《黑森林》对面是由玻璃光纤制成的《∞》,艺术家将过去作品中代表无限循环的“8字形”旋转盘绕,置于“十字”之上,引发观者对于“涅槃”的联想。
∞ 玻璃光纤 Glass Fiber 2023
《后视》则是这个区域最吸睛的作品。步入纯黑色的空间之中,被玻璃覆盖的车体和随处可见的碎玻璃,再现了惨烈的车祸现场,绿色的光纤穿越如同高速行驶的轨迹,无不刺激着观者的视觉。在这个看似静止的空间中,梁绍基邀请观者在“后视”中寻找前行的智慧和方向,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生活中寻找平衡点,警觉地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隐患。
后视 Rearview 废车、玻璃溶液、废玻璃、玻璃光纤 2023
对于梁绍基而言,此次与玻璃的“面对面”是他创作生涯中重要的经历,不但延续了长期关注的命题,同时又试图在个人已早为公众熟知的艺术语言体系中寻找出新的突破,进而获得自身的解放。而鼓励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实验精神,也一直是历经九年的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的意义所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