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固定座位,有舞台,华丽的灯光、音响、幕布,观众买一张票坐在观众席上,老老实实地看完这场演出——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剧场,或者说演艺空间。在旧有的传统剧场当中,有所谓的“第四堵墙”——就是在观众和表演者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在这样一种固定的形态之下,艺术家们的创作,整个制作模式,还有商业模式上运作,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决定今天航空火箭发射器宽度的数据是哪里来的?可能是古罗马四轮战车的车距,因为古罗马的车道决定了后来马车轮的轨迹,然后马车轮轨迹又决定了火车轨道的宽度,火车的轨道宽度决定了山洞隧道的宽度,然后山洞隧道的宽度反过来决定了被运载的火箭助推器的宽度。长期以来,表演艺术领域因为在旧有的固定空间当中创作,创作者的思维和制作模式,还有商业模式受到很多的制约。当我们开始进到一个新的空间去进行表演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019年我们在法国一个户外艺术节上看到的一个街头表演,所有观众都席地而坐。现场并没有围墙,表演者在街头表演之后,怎么收门票呢?演出结束之后,艺术家们从他们的行李当中掏出碗和盆子来,沿着观众席走,很多观众会往里面投钱。当然,这可能不是艺术家通常的生存状态,但是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这是他们见到更多观众,被更多制作人和策展人发现的一个机会。
在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的艺术节都在为这些艺术家们搭建平台,像全世界第一个最大的国际艺术节诞生在1947年的爱丁堡,每一年我们去到爱丁堡都是沉浸在艺术海洋当中。在8月份,会有3000到4000个剧目在这个小小的城市上演。要在这些剧目当中去挑选想看的戏,是非常困难的,每天可能要跑五六个场地去看戏。这是一种非常狂热的体验。
同样,在英国伦敦,大家可能会非常熟悉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以及像老维克经典剧场演出的传统剧目,但在过去10年当中,最吸引我们的是每年的1月份去看伦敦的国际默剧节。伦敦国际默剧节所带来的剧目跟传统剧目完全不一样,它有非常多在不同空间进行的演出,为伦敦的表演艺术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
每年的7月份还可以去到法国的阿维尼翁,阿维尼翁是一个很小的古城。在一些石头古堡当中,很多演出在发生。在法国阿维尼翁的国际单元和OFF单元,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于传统剧场演出的节目。
阿维尼翁艺术节的创始人让·维拉说过一句话:他希望在巴黎之外,在阿维尼翁这样一个开放的地方去为观众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把习惯于在密闭空间当中等待看戏的观众释放出来,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去重新发现剧场与建筑之间的诗。
“剧场与建筑之间的诗”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建筑”其实就是“空间”,我们今天可能让戏剧表演艺术在任何一个空间当中发生,提供给观众一种新的体验,并改变他对这个空间的记忆。
新空间演艺是不是就是把剧场里的演出放到户外去呢?并不是,还有一些新空间的演艺,仍然是在室内,但是它已经不同于在剧场的空间感受了。
这张图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在户外花园里面发生的乐队演出,对吗?事实上它是一个室内的大型演出,它是正在伦敦热演的《妈妈咪呀party》,是一个大型的音乐剧餐秀。在这个餐秀当中,大家所熟知的《妈妈咪呀》故事被改编成观众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听一边玩的音乐剧演出。观众聚集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去感受演员们在当中穿梭的表演。这个演出目前已经成为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剧演出之一。
《不眠之夜》演出剧照
这张照片也特别像是一个正常的表演场景,主角在前面表演,几个配角在后面围观,但他们并不是配角,后面戴着这些面具的人,他们是观众。这个场景,就发生在纽约的外百老汇,它源于英国的一个沉浸式演出《Sleep No More》(中文译名《不眠之夜》)。这个戏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酒店,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当中选择任何想跟随的演员或者想探索的空间,房子里面有很多被布置得很精致的空间。这个演出不光是在美国热演,也在2016年来到了中国。
说到中国,刚才已经讲了世界上很多的艺术节,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呢?2004年在广西桂林的山水之间,有了第一个实景演出叫《印象·刘三姐》,将广西的历史传统故事和山水实景做了结合。导演张艺谋先生在此之后又做了好几部“印象系列”,除了《印象·刘三姐》之外,还做了《印象·西湖》《印象·丽江》。这几乎是中国实景旅游演艺的开端。
以山水实景作为布景的旅游演艺,很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张艺谋的搭档王潮歌女士开始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搭建半户外和半室内相结合的大演艺空间,如《又见平遥》,故事发生在山西平遥一个大院里,观众在90多分钟里会步行穿过很多个主题空间去观看不同的演出,感受故事。再到2023年在河北的小城市廊坊,她有一个新作品叫《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小说《红楼梦》做改编,整个作品不再是发生在一个剧场,而是在一个戏剧城。在这个戏剧城里面有4个大型的室内剧场,8个小型的室内剧场,还有108个情景空间和室外剧场。除了这种非常大型的旅游演艺之外,全国还有一些小型的新空间演艺正在发生。
2020年8月份,在上海一个写字楼的21层有一个演出发生了,它的名字叫《阿波罗尼亚》。这是一个从韩国买来音乐版权的小剧场音乐剧,观众围绕着演员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落座,这个演出非常意外地获得了成功。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这种形态的演艺新空间在整个上海亚洲大厦里面有19个,这种形态也蔓延到了上海大世界、上海第一百货等多个商业建筑群,有很多沉浸式的小剧场在其中发生。同样,在北京也开始有类似的沉浸式演出《金钱世界》(北京版名字叫《现在开市》)等。
新空间演艺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改变,它也意味着创作方法上的改变,在很多原来的传统剧场创作者之外,一些跨界的创作者开始进到这个领域,运用不同的装置、影像、环境和空间叠套等手段来丰富新空间演艺的形态。
历史悠久的香港艺术节,今年也诞生了一个新的部分,在大馆。其中,《艺术外卖》很有意思,观众扮演快递员把一个东西送到表演者手上,然后帮助这个艺术家完成他的演出。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穿梭在这个古建筑里,跟艺术家去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2020年澳门艺穗节的剧目《BREAK&BREAK!无用之地——“周书毅身体录像展”》,我们当时在一个废旧的船厂里观看了这个演出,水岸的对面那些辉煌的建筑物都是赌场,在破旧的古老船厂里,来自台湾的艺术家用他的身体舞蹈和影像相结合,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我们把一个湖心岛改造成表演空间。阿那亚戏剧节把舞台搬到了海边,还搭建了很多帐篷提供给青年的创作者做“候鸟300计划”。成都的麓湖,在一个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让艺术家去做“环境戏剧周”。
当所有这些艺术实验发生的时候,我们会观察到,除了空间的变化、制作模式的变化、创作方法的变化之外,参加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剧场更多是跟艺术家、跟剧场的运营者发生关系,但现在越来越多第三方机构,比如商业地产开始参与进来。或者说一些新的投资模式,包括观众付费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那么,在这样一种宏观的视角之下,整个“新空间演艺”至少在4个维度上区别于传统的演艺模式,包括演出空间、观演关系、创作方法、商业模式。
基于这4个维度,再回到蛇口戏剧节,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在这个平台上去关注、讨论新空间演艺,因为很多艺术家由于新空间演艺的出现,多了创作的机会,多了新的生存之道。同时,作为地产领域,政府部门,在今天城市和区域激烈竞争的情形之下,用什么东西去吸引年轻人、吸引游客来到这里呢?那些新鲜的、有魅力的文化艺术活动,那些没有距离的、可以和观众产生连接的线下艺文事件,可能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力。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艺术家要考虑,剧场的运营者要考虑,政府部门或者像招商局这样的大集团,也都要一起来面对和思考。
本文发表于《广东艺术》杂志2023年新空间演艺中外论坛专刊
文/水晶
我们是谁
—
「爱丁堡前沿剧展」 策展团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专业艺术节策展团队。2012年起,已先后成功创立并策展了包括「爱丁堡前沿剧展(中国)」、「2015/2016西溪国际艺术节(杭州)」、「表演艺术新天地(上海)」等多个在国内外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艺术节展,并担任「江苏小剧场原创戏剧双年展」、「虹桥天地光影艺术节」、「黄浦剧场开幕演出季」、「上海首届国际乒乓文化节」、「2020深圳首届创意文化节」、「第九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旅游演艺单元」、「首届“梦廊坊”你好,艺术!生活节」、「2022武汉表演艺术新天地」、 「2022闽南戏曲中心首演季·青年剧展」等众多表演艺术节展的策展机构。2021年起,与前滩31文化演艺中心联合发起「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