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展览回顾
新朦胧主义系列展:惟恍惟惚
Part of Neo-Mōrōism Exhibition Series:Way Too Obscure
展期:2023.2.11 - 2023.4.8
策展人:魏祥奇
参展艺术家:黄晓亮、康海涛、刘健、王永学、游东醌
自2013年启动“新朦胧主义”首展,至今共推出11场展览,展示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64位艺术家的作品,为新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新生态,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范式的东方经验。
新朦胧主义不是既定一种语言风格,而是对既往东方文化精神的遥想与接应。其概念直接源于20世纪初新日本画家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接受欧洲印象主义启发创立的“朦胧体”绘画。一个世纪之后,重提朦胧体绘画,就是要让我们重新回到东西方艺术交汇的那个时间点。
新朦胧主义的概念,也是提醒我们要重新发现东方性,重新发现东方的价值,重新发掘东方艺术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源流中的贡献。这里的东方文化语境,指的主要是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所共享的一种对待历史、自然和生命价值的思想形态。在这里,新朦胧主义具有跨区域性的特征。
此次展览是继新朦胧主义系列展“云深处”“整体与观看”“象外之象”“古今同在”之后的第五次,主题“惟恍惟惚”,取自于老子的《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黄晓亮、康海涛、刘健、王永学、游东醌的创作中,都有着浑沌的光亮:他们都循着东方文化本位的创作意识不断推进,注重感受性的文化经验,同时融入了对新的时代语境中中国当代艺术处境的新理解。此处此刻,他们与新朦胧主义相遇。
—— 魏祥奇
相关链接
松浦浩之个展
“SUPER ACRYLIC SKIN——Origination”
展期:2023.4.20 - 2023.6.21
艺术家:松浦浩之
松浦浩之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似乎无处不在,却又独一无二。
好像总能看到类似的画风,细究起来又很不一样。他的画面简洁,看起来似乎谁都能画,但其实除了松浦谁都画不了。
受日本漫画文化影响的艺术家很多,但是能从漫画的影响中跳脱出来,创作自己独特世界观的艺术家却很少,松浦就是少数这类艺术家之一。
日本的江户时代是庶民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流行的语句是‘尽享其乐’,人们都追求时髦和格调。这种追求在现代的日本仍然普遍存在。
松浦描绘的年轻人恰似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中描绘的享乐主义的平民一样,展现了现在日本年轻人追求“时髦”的样子。我喜欢松浦的作品,因为呈现了松浦对“时髦”的理解,并让我产生了共鸣,希望人们不要丢掉游戏人间的心态,保持好奇,享受生活。
——田畑幸人
相关链接
展览预告丨松浦浩之个展“SUPER ACRYLIC SKIN —— Origination”
展览现场丨松浦浩之个展“SUPER ACRYLIC SKIN —— Origination”
空谷有音
The Sound of Soratani
展期:2023.7.1 - 2023.8.19
艺术家:杉山功、朱建忠
我看作品比较注重作品的格调,格调是从哪里来呢?格调是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朱建忠往往会在寂静深远的世界里孤立一棵树,一个人,或者留白出空茫的天地。仿佛是源于中国传统道教的世界观:追问人为何?神为何?
杉山功的创作主要由大理石与木的素材组成。他将缓慢风化的石头和迅速腐朽消逝的木头对比,表现时间对物质的不同意义,同时也在对立物间寻找着一种调和。而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作家把未经加工的大理石看作自然,而在自然之上所建筑的屋檐,墙柱则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作者旨在用这样的方式去揭示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和神灵的虔诚信仰。
——田畑幸人
相关链接
新朦胧主义系列展:场
Part of Neo-Mōrōism exhibition series: Field
展期:2023.9.16 - 2023.10.28
策展人:姚君
参展艺术家:朱建忠、王舒野、叶剑青、田卫、蒋非默
天地有大美,大美本为心,东方哲学是“由物及心”,又“由心至物”的心物相契间萌生感动。在心物之间推演、伸展、衍化,从而唤起无限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象外之境,成为一种特有的场,或者说是一种境界,这是心和天地万物之间产生的感应观照。也是东方艺术最重要的品质,艺术家必然要澄怀观照,使心灵深处光明昭然,赤裸裸、光灿灿。如“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本然明空,才能进入心物从容的境地,从而洞见内心的无限,超越一切的时空、因果,透见无我的永恒。此刻,艺术是一场超验的活动,在有限的形象中,展开一次次无限的探究。个体之心,物我万象,晃晃然如空如虚,这是一种本体穷究后的审美人生和审美喜悦。
本次展览以“场”为名,可以看成这是中国艺术家自心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一次自觉与观照。在本次展览选择的艺术家:王舒野、朱建忠、叶剑青、田卫、蒋非默的作品中都各自流露出“天地并与,神明往与”的审美内涵与生命气象。从他们的艺术实践看,美的法则,就是心的法则。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它最终“不即不离”的指引着我们——回归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
——姚君
相关链接
斗篷和面具,内与外
Cape and Mask, Inside and Out
展期:2023.11.5 - 2023.12.9
艺术家:北川宏人
大概18岁左右,我开始了雕塑创作,期间尝试了各种材料,包括塑像、石雕和木雕,两三年后,我被用粘土塑造人像所吸引。
后来,十年过去了,到了90年代中期,我在创作上,极力想摆脱学究式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表现方式而烦恼。这一阶段,我在作品中加入了“斗篷”和“口罩”等元素。给我灵感的是超人那样的超级英雄,日本动漫中也有很多角色披着斗篷,用口罩遮住了半张脸。我试图将具有现代具象特征的雕塑与这些波普元素融合在一起。遮蔽住部分脸或身体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色彩的形象在我之后的创作中偶尔会被采用。
第一件“斗篷”作品是铜制的小品,后来我的兴趣又转到了陶瓷上。到2010年左右,我开始在低温烧成(约950℃-1050℃)的赤陶上使用丙烯颜料创作,之后又加入釉料,开始烧制更高温(约1050℃-1200℃)的陶瓷。由于这种变化,即使是同样的陶瓷,使用丙烯颜料和釉料的色彩呈现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在协调艺术性和时尚性的同时,我创作了很多当代的年轻人形象。过去的几年,在新冠病毒肆虐下,很多人戴上口罩,我感觉人们探寻自身内在的机会增加了。在这个时代中,注视着他人和自我,一边思考一边生活的现代人,外在表现与其内在必然不同。因此我在创作时,用表面的装饰、色彩、质感以及表情相结合,营造出作品独特的气质。这些作品既是陶瓷的物体,同时也是人物雕塑。
——北川宏人
相关链接
《专注与缓释》——纪念《念珠与笔触》
"Concentr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commemo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hibition "Rosary Beads and Brush Strokes."
展期:2023.12.16 - 2024.2.28
策展人:廖雯
艺术家:杜婕、何成瑶、姜济敏、刘邓、廖建华、兰坪、鲁一凡、索予桐、田贵中、朱离子格、周阳明
这次展览我选择的是在“专注”这个点上走得比较“极致”的艺术家。“专注”贯彻创作的全过程,这就使得艺术家的每一笔,都具有了即时即刻的意义,因而每一笔必须极尽单纯,而且具备无限重复的可能性。周阳明的短道道,廖建华带着游动感的“小蝌蚪”,何成瑶用针扎出的点点,姜济敏用普洱茶点出的点点,杜婕、刘邓个人化细密而连贯的曲线,索予桐、朱离子格毛草般的短线,鲁一凡、兰坪横平竖直的格线,田贵中的不规则的圈圈,他们作品的基础元素都非常单纯,但这完全不同于西方观念主导的“极简”,而与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古老宇宙观相契合。整个过程的“专注”,又使得行为的过程,具有了类似修行的意义,与东方的“禅修”异曲同工。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修行。
艺术家描述他们专注绘事时的感觉,周阳明说,通过“缓慢的刻、压,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把内心压力导引出来,留下痕迹”。廖建华说,“在限制中寻找自由,以克制的方式寻求平静”。何成瑶说,“心无旁骛,平静安然”。姜济敏说,“不安和焦虑一旦进入作品就一点一点化解了,近于无我的自由状态”。杜婕说,“在倾心描绘的过程中,不仅避开了辛苦,而且越来越能够感知到自己”。刘邓说,“平静中流淌着激情,漫无目的却又方向感十足”。索予桐说,“反观自心的意识,一种修炼”。朱离子格说,“有一个持续的心境贯穿在里面,那些难以理清的思绪,埋藏在一些狭窄细碎的缝隙里,要在其中串联那些间断的感触”。鲁一凡说,“无往无念的消解,心手相连的快感”。兰坪说,“纷杂中感受到一种有幸福感、有能量的静”。田贵中说,“脑子里的很多闪念,被神一样的意识不断规范着,从而获得放松和自由”。他们的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以一种直接的、克制的方式解压,最终获得心灵的平静。
前不久,我们在上海与周阳明和他的妻子、策划人徐薇一起谈论这种感受时,徐薇说,据她观察,周阳明的作品对他最大的意义和作用就是“缓释”。“缓释”这个感觉非常精准。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压力,而且最终是无法真正消解的,只有用一些方式缓释。爆发是方式,哭泣是方式,崩溃是方式,而直接的、有克制的化解,则是一种基于有文化教养、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能够深入内心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为中国抽象艺术走出了一条路。
——廖雯
相关链接
冬季(11月-3月)11:00-17:0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