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头看,宇宙仿若一块璀璨耀目的巨幕,是我们人类最初看到的电影。在一场名为“宇宙电影”的观看探索中,艺术家的创作是闪烁的群星,当群星汇聚时,一切思维的闪光和体验的激荡就开始了。在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展期中,“烟囱PSA”将推出“群星”栏目,或是透过采访视频让艺术家自我阐述,或是通过图文故事让作品自我发声,带你切身走进这场“宇宙电影”。
他是获得“天才奖”的艺术家
特雷弗·帕格伦,图源网络。
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 1974年出生,是美国艺术家、地理学家和作家。从1998年至2008年分别获得宗教研究、艺术、地理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帕格伦的艺术实践跨越了多种媒介,他的作品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哥伦布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中,帕格伦也频频获得奖项。尤其是2017年度获得视为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俗称“天才奖”),该奖项颁发给各个领域内具有杰出创造性且能够为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帕格伦主要通过摄影、雕塑、影像及装置等媒介,同时也会利用抽象艺术、观念艺术的特点,而他之所以能获得“天才奖”,正是源于他透过艺术创作传达对现实世界的关切。
他是数字化时代下的视觉反思者
在帕格伦的创作中,他关注了当下这个处于艺术与科技交汇的历史性时刻,尤其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极速发展并且渗透入每个人生活中的数字时代之下,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扮演起了反思者的角色,反思数字时代下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观看的能力, 也力图揭示出数字化世界当中的薄弱之处。他开始探讨互联网本身对人的观看问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眼中,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展览“特雷弗 · 帕格伦:从‘苹果’到‘异常’” 中,他以人工智能网络如何仔细观察图像数据来“看到”和“感知”世界为出发点,讨论机器是如何对人类作出各种形式的判断的,从而进一步将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可能所隐含的政治性及某些对人类社会所塑造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给暴露出来。而在他的展览项目“看不见的图像的研究”(A Study of Invisible Images)中,同样反向展示AI如何认识世界。
“特雷弗 · 帕格伦:从‘苹果’到‘异常’” 现场,图源网络。
对于我们时常抬头仰望的太空,帕格伦同样发起了他对“观看”的追问。他想为夜空打造在地球能看到的“最亮的星”。帕格伦有着一种关于卫星的乌托邦式假设,他设想着是否一颗卫星可以不用于军科技、商业的用处,而仅仅是被用来观看?
他把“新星”带到上海双年展
如今,在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主题下,帕格伦带着他的卫星雕塑来到了上海,展出了他在卫星雕塑上的不同实践形态。其中,《轨道反射器》(Orbital Reflector)于2018年12月3日搭载Space-X猎鹰9号火箭升空。得益于大型反光菱形充气结构,这件艺术品在太空中完全展开的状态犹如一颗砖石,它由类近聚酯薄膜的轻身物料打造,作为钻石外观的轨道反射器在遇到太阳光时,能反射出亮光,人们站在地球上用肉眼就看得到。在黎明前和日落黄昏时,它看起来就像天空中缓慢移动的星星。根据计算一开始,这件作品每93分钟就会在地球轨道上发生移动,一开始在地球上看上去微光闪闪,接着会上升并且变大,大约在六到八周它就会变成太空垃圾坠毁。
特雷弗·帕格伦《轨道反射器》升空模拟动画,图源网络。
特雷弗·帕格伦,《非功能性卫星原型》,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2023年。
在“宇宙电影”的现场,你可以亲自走到它们身边细致观看曾被发射上卫星轨道的艺术品,也可以在展桌上慢慢欣赏铺述着的关于这一大工程背后的故事,陈列的图片展示了一颗卫星的模型开发和档案研究。
卫星模型开发和档案研究资料,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2023年。
在《轨道反射器》发射不久后,由于当时联邦政府的短暂停摆导致了运载火箭通信中断,这一首次进入轨道的“艺术品”也随之丢失了,但是对于帕格伦而言,这件作品已经具备了一种未知可能性,或许当我们抬头凝视夜空中的星星,也会在某一瞬间看到夜空中诞生了“新星”。
加入PSA会员
加入PSA会员,尊享全年免费看展等福利🎁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期间,会员尊享18场影像艺术交流活动。一卡在手,宇宙我有!
扫码购买PSA会员卡
相关展览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
展期:2023年11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F、2F、3F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
策展团队:向在荣、哈莉·艾尔斯、卢卡斯·布拉西斯基斯
出版编辑 :本·伊斯特汉
展陈设计:COLLECTIVE
视觉设计:NONPLACE Studio
票价:60元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围绕艺术家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展开,深入探究了宇宙对人类生活的启发与制约。展览呈现了80余位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策展团队由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领衔,核心成员包括向在荣、哈莉·艾尔斯(Hallie Ayres)、卢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以及本·伊斯特汉(Ben Eastham)。
⬆️ 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购买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门票
//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从第1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2届“融合与拓展”、第3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4届“都市营造”、第5届的“影像生存”,第6届“超设计”、第7届“快城快客”、第8届“巡回排演”、第9届“重新发电”、第10届“社会工厂”、第11届“何不再问”,第12届“禹步”,直至第13届“水体”,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持支持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互动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