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群展"意外之歌"正于没顶画廊展出。在与画廊进行的对谈中,参展艺术家阐述了自己创作的脉络与方式以及当下所关注的议题。本篇访谈为上篇,包含艺术家陈孟涵、陈若璠、陈英、傅斯特、黄龙、李可津。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展览现场,“意外之歌”,没顶画廊,上海,2024

 陈孟 

Q: 作为职业艺术家,你是如何一步步到达目前创作阶段的?

A:我的艺术实践探索⽣命的成⻓与变幻。目前,我的雕塑从植物界与动物界中取样,将其交融成超现实的⽣命体,并以此捕捉⽣命能量的转换。

对动物和“变形”的兴趣起源于我本科艺术史的毕业课题- “Monsters and the Grotesque” (怪兽及怪诞的)。当时研究了很多圣经里的怪兽,以及中世纪圣言撰写本上对他们戏剧化的描绘。之后,我把这些图像进行三维建模,加上自己的演绎,再打印出来。

研究生期间,我开始围绕大型猫科动物的形象,做了一系列“古老文化起源”与“现代技术三维重译”并置的作品。这个系列有关“伪考古学”和历史性叙事。此时对我来说,猛兽的形象和精神是世代流传在我们的DNA里,但视觉上又很异化的符号。

研究生毕业后,我慢慢脱离书本上的知识体系,更加向内探索。我希望做更有“人味儿”的作品——体现个体生命成长:一种普世的,精神性的“破茧而出”。此时狰狞的猛兽形象,扭曲的肢体,代表了未被开化的,被蒙蔽的心智。从其中长出的花朵,代表着深刻的内在转变:精神性的觉醒,拨开云雾后对生命之美的觉知。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展览现场,陈孟涵《谬误的自我感》2024,樟木、铝,95 x 70 x 190 cm


Q: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或流程。

A:开始新一轮创作周期时,我会先整理一个20页左右的pdf。其中包括材料,造型等的参考,为新作品定下方向。

接下来画草图,再把图放进三维建模软件,设想它的立体造型。或者干脆不画图,用已有的模型在软件里拼贴组合,找到最理想的“变形”与“结合”。这是用时最短但最重要的步骤— 我需要脑海中“看出”这个令人激动的造型和其背后的意象,即使它还只是纸上模糊的轮廓。这时候思维是最安静的,创造力最活跃。

剩下的就是执行“看到”的构想:在电脑上完成它的三维造型;设计雕塑的组装部分;加上材质和颜色在软件中渲染;再出完整的生产方案与工厂交接制作。

为了缩小电脑中模型和雕塑实物的感觉差距,我有时会打印一个缩小版雕塑。宏观来讲,艺术家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做一根导线,连接天与地,集体与个人;做出的作品像是通过我发出的信号。所以保持通畅,保持清澈,充分休息,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喜悦的扬升 II》 制作过程

Q:  你对于当下的新科技、新媒介有什么思考?

A:我对新科技,比如人工智能,充满好奇。我拥抱新科技作为完成作品的工具所带来的方便。我确定的是,我的作品服务于让真实世界更加充盈。就雕塑来说,我希望制作摸得着,甚至闻的着,有温度,有体量的作品。它们需要在空间中被体验:360度走一圈,上下打量。

我关注雕塑能怎样激起人们情绪或思想上的反应,甚至改变人们看事物的方式。我也希望我的雕塑和具体的人产生羁绊,成为谁的好运符,谁人生旅途上重要标记的图腾。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陈若璠《末节》2023,布面油画、亚麻、聚酯纤维、棉线、麻线,132.5 x 180 cm

 陈若璠 

Q:你的个人创作脉络是什么样的?

A:在创作中我不会拘泥于特定的材料和媒介,会努力积极尝试,努力寻找一个最适合的方式去表达,从而让作品的形式尽可能地契合表达的初衷

最初的创作会是相对分散的,环境因素会占很大的比重,驻地的时候就用便携的纸本,被隔离在室内就用虚拟的影像,有场地和材料就用雕塑,油画,后来慢慢找到其中的连结,尝试用作品本身的表达把媒介模糊化,比如这次的两件作品都不是单一的雕塑,影像,或油画。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陈若璠《记忆存档》2023,木头(250 x 106 x 55 cm)、硅胶(141.4 x 62.9 cm)、数字影像(36’00’’)


Q: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或流程。

A:我很多创作都来源一些生活中被忽视的细小的事物:光影,枯萎的植物,线头......

拿这次展览之中的影像装置举例子,影像的部分重现的是一束打动我的光影。阳光透过树,玻璃再打到墙面上,随着风的变化,树影也会随之变化,整个环境也跟随着自然状态的变化给人不一样的情绪。

我用3d扫描建模的方式把环境之中的两棵树和窗户移栽到屏幕内,再用我电脑系统里构建的自然:光,风力,雨形成变化的光影影像,之中的变化是需要仔细观察才会注意到的细节。

根据建档好的18组3d模型,对模型进行结构,分解,再整理拼合成最终的雕塑。每一块的形态都对应着不同街道的石库门建筑,因建造时间的不同,也是将时间的痕迹揉雜在同一个雕塑之中。是结构的整体呈现,也是承载时间的呈现。重现和自然产生交流时的状态。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陈若璠《末节》(背面)2023,布面油画、亚麻、聚酯纤维、棉线、麻线,132.5 x 180 cm

Q:你对于当下的新科技、新媒介有什么思考?

A:在虚拟世界之中构筑记忆是我近年来的创作重心。科技进步的确能给生活和创作带来便利,但社会在追求高效运转,追求多任务处理。这个过程会使我们忽视掉很多生活中原本的感性连结、情绪的表达、亲密关系的建立......

新科技和新媒介对作品来说也只是和笔刷同样的存在,一种新面世的材料。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意外之歌”,没顶画廊,上海,2024

 陈英 

Q:作为职业艺术家,你是如何一步步到达目前创作阶段的?

A:职业初期我是从纯绘画角度处理作品的,那时在感知和处理画面的方法上和现阶段(观念性绘画作品)的出发点和逻辑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之前作品面貌的多样性和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在最近的创作中转变到更具体更单一的表现方式——我认为我现阶段作品必须需要具有针对性,才能有力度地传达出批判性的观念。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陈英《灰色(5020250537615.0250425037184B286.70112518422506644.5300730741790210235.620139264567084.07317902260337530.718717583037506708.22722748701530.185565022648425.0250620025073615167.523378167506B28648644.42548701025167022426425167.48620A150671724671816774701.58550670108700916748.188184167167266167009073615167.23121464400907248583009167.615228668620138567701644037009)》2023,布上油画,多个尺寸可变(20 × 15.25 × 20.30 × 25.30 × 25.30 × 30.30 × 30.30 × 30.30 × 30.40 × 20.40 × 20.40 × 30.40 × 30.50 × 50.50 × 50.60 × 25.60 × 50.85 × 70 cm)


Q: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或流程。

A:我现今的绘画是观念性绘画,理性的出发,理性的处理。在造型上,我利用了设计中最为简单明了且无伤的几何造型,提供给大家一种熟悉且不确定的感觉之物。

在色彩方面,我自己制作了大量的不同品牌不同颜色的色谱,每当需要使用时,我只要把颜色投喂到相应的造型就好。在做色谱的工作中我发现只要颜色品牌足够丰富,品种足够多,根本不需要艺术家再调复色。完全可以满足所需,全球化下的油画颜料生产的丰富化已经达到这种程度。我也是利用了这点而进行创作。

这次组画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将策展、戏剧的调度和排演应用到绘画中,要求除作者我之外其他持有者持续共同完成作品,提供了Web2.0的作品语境——从个体出发到“他者”形成网络时代的概念性绘画。

Q:你对于当下的新科技、新媒介有什么思考?

A:我觉得媒介不分好坏,但不同时代媒介有新旧的区别。我更关注于新科技新媒介相对的主体逻辑的变化,想不断通过新技术、新媒介对自己的逻辑和感知进行刺激,以帮助之后的创作。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意外之歌”,没顶画廊,上海,2024

 傅斯特 

Q:作为职业艺术家,你是如何一步步到达目前创作阶段的?

A:我的创作经历了几年前的一次大的转型以后就进入了另一个轨道。基本上我近期的创作核心从对多元并存的“关联性”的兴趣到越来越侧重于对于“形象”本身的探究。

我的创作过程是围绕着如何产生“形象”来展开的。“形象”是个笼统的名词概念,我用它来指代我使用图像联想的方法产生的特定形象——超越具象和抽象、同时需要观者运用直觉和联想去参与生成,因此它们是不确定的,生长中的“可能的”形象。

在这个领域激发我灵感的从米开朗基罗到鲁本斯再到立体派和培根,这些艺术史(绘画史)中的个别但连续的“锚点”成为了创造得以生成的基础。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傅斯特《夜的微光》2023,布上油画,120 x 150 cm

Q: 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或流程。

A:从联想过程到草图,再到电脑屏幕上更确切的图像方案,我专注于练习将头脑中的“形象”具现化并探索以什么样的方式“输出”。

在近年的创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甚至有些像“自动书写”的笔尖,在调整好了各种必要的条件并清理掉“障碍”之后就能够顺畅的输出创作。因此我同时也花了不小的功夫去做“清理障碍”的工作。

Q:你最近关注的议题,或与近作相关的思考是什么?

A:在最近的创作中我放弃了软件的辅助,也试图摆脱对于图像的依赖而回归了更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做大量的草图练习,并以简单、模棱两可但包含更多可能的纸本素描为基础直接进行绘画。

我越来越倾向于赞同绘画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手”-身体-触觉与视觉较力的基础上。但一个简单的理解不足以使作品成立,迂回和反复的拉扯是常态,在创作中只有创作本身能够使它成立和有效。

对我来说,绘画是各种元素(对立面)艰难而脆弱的平衡过程。不过只要感受到自己身处创造的波动之中,我就会忘掉疑虑,该到达的地方总会达到的。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意外之歌”,没顶画廊,上海,2024

 黄龙 

Q:作为职业艺术家,你是如何一步步到达目前创作阶段的?

A:我是一个很随意、散漫的人。研究生初期前,我不懂绘画对于自身的含义是什么。熟练技巧与画布画笔之间的磨合,有想画的就画了出来,风格也是变来变去,更谈不上表达,我只是单纯的在享受绘画给我带来的乐趣。

到了疫情期间,远离了画笔与工作室,更多时间是被关在房间里一个人发呆。这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胡思乱想,比如绘画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它更像是一种无法被解读的语言,有着自己的韵律和节奏,可以表述更复杂的情感。在回归到创作之后,我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开始”绘画。我视绘画与书写同作为一种痕迹,在音乐的灵感下创作了一系列抽象作品。

在最近一年半的创作中,我逐渐的在画面中加入了具象元素,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回看我的绘画经历,应该是经历了一次腰斩,也发了新的芽。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黄龙《上升之池》2023,布上油画,119 x 115 cm

Q: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或流程。

A:在触碰画布之前,我不会特意去画小稿或其他一些非常具体的准备工作,通常是一念之间的想法和在脑中不断形成的画面,促使我有绘画的冲动。

在画布上创作时,我会先从局部开始,或者说是我最想要画的部分开始,做为一张作品的根基,在它的基础上不断蔓延开。时间短则数天,长达个把月,卡壳的时候会很慢,要反复的去纠结下一步的选择。

Q:你对于当下的新科技、新媒介有什么思考?

A:AI和多元化的媒介对创作的效率和结果都有好的影响,我也试着接触过。我认为这是时代的特质也是趋势,不管主动和被动都会接收的。只要是对创作和内容有帮助的,都应该去接纳。

我个人偏向于肢体与画面更多的亲密接触(运用手和眼),也许有一天它们需要被代替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拥抱新时代的恩惠。我最近关注的议题是虚拟世界中的边疆主义;私人空间和城市依附感。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意外之歌”,没顶画廊,上海,2024

 李可津 

Q:你的个人创作脉络是什么样的?

A:我的创作是通过形象和叙事的结合,从而达到我对末世和科幻主题的一种想象。

从通过画面表达一些超现实的质感到人和野兽撕扯关系,渐渐的我会从外部公共情感转向内心的自我对话,正如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道:“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变成怪物”,可能是一种内在的疯狂,和对陌生和恐惧的渴望,我希望我的作品在视觉上是有侵略性的。

Q: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或流程。

A:我的创作是发散式的,我不太喜欢预设一个画面,常常先冒出一个想法然后做加法以延伸到更多的想法,让叙事流动地发生,可以说是脑海中碎片自由组合的过程。创作过程中有时候思维也是跳跃的,我希望我每个阶段的作品是留有余地的,是有呼吸的,和多种的可能性。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李可津《宿敌》2023,布上油画,190 x 160 cm

Q:你对于当下的新科技、新媒介有什么思考?

A:科技爆炸是当代人的信仰,人们努力通过技术“补完”自己以无所不能,成为“神”,然而技术让一切变得扁平,麻木。人们健美,圆滑的躯壳下内心是一个个极度脆弱、敏感,极端压抑和焦虑不安的灵魂。可我还是想选择绘画这种原始、粗糙,直接且有温度的方式来放大这些人特有的情感。

情绪,欲望,不确定性,这才是人类存在的证明。我同样渴望拥有像中二少年刚接触到新媒介的陌生和兴奋感,科技是手段而科幻则唤醒了人类对未知的想象。








意外之歌
Ode to the Unexpected


展期:2024.1.12-3.2
地点:没顶画廊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上下滑动查看艺术家介绍

 关于陈孟涵 

陈孟涵1998年出⽣于北京,⽬前⽣活⼯作于伦敦。她的艺术实践探索⽣命的成⻓与变幻。她的雕塑从植物界与动物界中取样,将其交融成超现实的⽣命体,并以此捕捉⽣命能量的转换。通过对⾃然界的再创造,陈孟涵以寓⾔般的⽅式,讲述⾃然运作中的智性,映射⼈类的内⼼图景。


陈孟涵近期个人展览及项目包括:“Unearthed”Danuser & Ramírez,伦敦,2022神⼒对抗懦弱”,PLATE Space,北京,2019;群展包括:“Second River”Five Years,伦敦,2023“First Edition”Collective Ending,伦敦,2023幻⽉之灵”,索卡艺术,北京,2023“Forgetmenots”The Split 画廊,伦敦,2023“LUCKY NUMBER 8”The Bomb Factory 艺术基⾦会,伦敦,2023异乡⼈:新⽉之梦”,佳⼠得,伦敦,2023身外之躯BROWNIE Project,上海,2022“Volatile Milieu: Collective Healing”Crypt Gallery,伦敦,2022;纯艺研究⽣毕业展览,切尔⻄艺术学院,伦敦,2022“Back to Life”St. Saviour’s 教堂,伦敦,2022“Traces”Cookhouse,伦敦,2021“Spoiler (Purpose) ”PADA Studios,⾥斯本,2021⼋仙下海”,postpost,北京,2020



 关于陈若璠 

陈若璠,1996年出生于湖北,⽬前⽣活⼯作于上海,拥有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硕⼠学位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荣誉学⼠学位。她的近期作品聚焦于⼈类情感于毫末处⽞机万变的更迭和流动。在多种技术和媒介的辅助之下,她细致⼊微地遴选、描绘寄托情感的载体,和其间微不可察的变化。在草⽊、呼吸之间,⼈类情感的⾃发性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天然的珍视。同时,在刻画情感对外物的贯穿和投射的过程中,她的作品反映科技与⾃然的联结和回响。


她的近期个展及个人项目包括:“慢钟”,Gallery Func,上海,中国,2023白桃,宝龙艺术中心,厦门,中国,2020“Property of Neutral”Paper GalleryManchester,英国,2020;群展包括:阿那亚大地艺术节,河北,中国,2023非代理抒情,逸空间,南京,中国,2023弗里兹博览会期间的8位中国艺术家Gallery Rosenfeld,伦敦,英国,2022“Romantic Street Dance”,弥金画廊,上海,中国,2022;“PROXY”Cromwell Place,伦敦,英国,2021“Media Art; reinterpreted time”Saatchi Gallery, 伦敦,英国,2021低烧,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21接力,元典美术馆,北京,2021相变,西岸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20等。她获得的奖项包括:UCCA x 新天地艺术燃冉青年艺术家奖,上海,中国,2023;入围英国皇家学院2023夏季展,伦敦,英国,2023;入围英国伦敦 “新当代 ”艺术展,2022Galerie Biesenbach “ART MATTERS 2 ”荣誉奖,科隆,德国,2020;国际雕塑中心杰出学生奖提名;当代雕塑奖成就奖,纽约,美国,2019


 关于陈英 

陈英,198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在构图简洁、色彩明快的抽象画面之下,陈英将创造、破坏和转化的力量纳入到相互关联的画面之中,以此实现与经典的绘画技术和认知的碰撞,从而形成自身作品的时间感和游戏属性。在近来的创作中,陈英从哲学、社交媒体、文化人类学中汲取参考资料,以质疑当下社会数字技术的滥用和数字图像的泛滥;他认为其中不可思议的心理力量和对抗张力,可凝结在画面里,警示技术范式下的同一化现象——这优胜于任何直接批评。


陈英近期展览包括: “绘画的力量,新绎美术馆,廊坊,2023星丛幻想曲,金桥碧云美术馆,上海,2023;“幻觉乱码,颂艺术中心,北京,2023;“陈英,没顶画廊,上海,2022形式的密谋’”,剩余空间,武汉,2020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陈英个展,金杜艺术中心,北京,2019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有痕可迹,没顶画廊,Condo Shanghai,没顶画廊,上海,2018现像——陈英个展” ,没顶画廊,上海,2017思考本质不如消费形状,没顶画廊,上海,2017力的能见度J GALLERY,上海,中国,2017


 关于傅斯特 

傅斯特,1984年出生于辽宁,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4年毕业于法国北加莱高等美术学院(里尔),目前生活工作于法国巴黎。傅斯特近期尝试在绘画中拓宽绘画语言形式的包容性,并将注意力放在探索虚拟图像、联想、情感、意识和视觉体验之间的关系。他在绘画中通过描绘碎片状视觉元素并将其混合或并置,在同一时刻投射出平静和混乱。


傅斯特的近期个展包括:傅斯特,没顶画廊,上海,2023造物游戏Paris-B 画廊,巴黎,2022怪诞小说,蔺画廊,洛杉矶,2021; “Disruped Narrative”Paris-B 画廊,巴黎,2017“Politicians”Paris-B 画廊,巴黎,2014“FU SITE”Point Rouge 画廊,巴黎,2014。近期群展包括: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没顶美术馆,上海,2022“Voltage III”Nassima Landau 艺术基金会,特拉维夫,以色列,2022你错过了什么Paris-B 画廊,巴黎,2020;“从东方到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开拓与交流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2017青衿计划,正观美术馆,北京,2017“Inner Fiction”,加拉茨美术馆,加拉茨,罗马尼亚,2015“Don’t Look Back – Painting China Now”Paris-B 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2014


 关于黄龙 

黄龙,1994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居住于伦敦,硕士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黄龙的绘画呈现了前意识下,创作从文字过渡为图像的诗意自我填充过程。他在图像与文字,空间性(静止)与时间性上寻求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以及二者作为相反概念存在的同时性。


黄龙的近期展览和项目包括:冬季展览,EDA艺术空间,中国深圳,2023End of residency showArt Gazette,伦敦,2022绘画的趋势,艺术家会员线上夏季展,伦敦绘画俱乐部,线上,2022Sunny Art Prize 2022Sunny Art Centre,伦敦,2022“Discerning Eye Exhibition”Mall Galleries,伦敦,2021“modern archetypes”Galeria Azur,马德里,2021“away with word”CSM MAFA students showcaseCandid art trust,伦敦,2021序言MAFA 2021 中央圣马丁研究生展,M50艺术空间,上海,2021“gowithYamo Virtual II”gowithYamo,线上,2021“i promise you...”, 中央圣马丁研究生期中展览, Apiary 工作室,伦敦,2020。他曾入围2022 Signature Art Prize2022 Sunny Art Prize


 关于李可津 

李可津,199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公派赴法国巴黎艺术城交流,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从皮套扮演到怪形暴走,李可津凭借充满情绪的粗标线条分割具象的事物,利用冲突性的色彩和奇特形象构筑出无法言状却极富感染力的特效。相较于沉溺于电子世界的迷幻涡旋,艺术家更愿意踏上寻找未知的道路,探索后-人造图像当中隐藏的原始性荒芜。


李可津的近期个展包括:阿特曼ARR Gallery,杭州,2023破晓OUTSIDER,郑州,2023;近期群展包括:模因十六象,年代美术馆,上海,2023无灌篮不高手,马丁.戈雅生意&一条艺术,上海,2023“K”,马丁.戈雅生意,杭州,2022闪亮之物,顺历空间,广州,2022魔镜,魔镜告诉我,陶谷公园,南京,2022登登、登登登登陆,恒艺空间,杭州,2021和实生物济南国际双年展青年策展人项目,济南市美术馆,济南,2020青裕计划历届优秀作品展,济宁市美术馆,济宁,2019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优秀作品展(铜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7“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6





 关于没顶画廊 


没顶画廊成立于2014年上海,由当代艺术创作及策划平台没顶公司所发起创办,公司创始人徐震是一位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没顶画廊致力于推广优秀的艺术家和项目活动,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交流。自成立至今,画廊已为新锐艺术家和知名艺术家举办了众多具有策划性的、高品质的个展与群展,成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平台。没顶画廊善于挖掘和培育具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活跃于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

没顶画廊代理艺术家包括:边云翔、蔡坚、陈英、丁力、冯至炫、傅斯特、何岸、李汉威、刘成瑞、陆平原、苗颖、莫少龙、佩恩恩、商亮、沈莘、苏予昕、汪建伟、王思顺、王梓全、徐震®、杨扬、尭、郑源、周子曦。

没顶画廊合作艺术家包括:陈冷、陈孟涵、陈若璠、艾略特·多德(Elliot Dodd)、方阳、葛辉、黄龙、李可津、刘娃、郎港澳、陆博宇、蒲英玮、钱倩、善良、邵丰田、史莱姆引擎、施意、宋琨、田翊、王也、夏诚安、夏云飞、杨深、张联、张文怡、钟慰。

madeingallery.com
info@madeingallery.com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周二至周六 10:00 - 18:00 (周日、周一闭馆)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访谈 | 破坏和重建之序曲(上)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