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叙述
The Micro-narration
展览时间 / Time
2024.3.3—4.22
地点 / Venue
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309号申报馆402-403室
Room 402-403,No. 309, Hankou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微观叙述
文/林一梦
学者项飙在最近的谈话中建议我们把关注投放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因为关注而看得清楚,而形成可控的预期,而产生信任感——也就是爱。这样“具体而直接的爱”让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好,都要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当80后/90后艺术家以主力身份展现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之上时,他们的绘画与上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们自然拉开了距离。相较于前代艺术家们更加宏大的艺术叙述企图,80后/90后艺术家对于“以艺术切入时代”的欲望并不强烈,而倾向于“以艺术切入生活”,他们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经验。
以及由个体经验推动的生活情绪。因此,高名潞所归纳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日常的当代性意义”,在这些艺术家作品中成为若隐若现线索。这个线索包括对人的日常状态的感知,对物的当代形态的感知,对生活环境的多维变化的感知,藉由对身边的人和物“具体而直接的爱”,努力记录画面背后的情绪,安放个体内心的危机感和无力感,并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徐大卫和张炜观察人在自然环境中游历的状态,黄启佑描绘人们劳作的状态,是对人类日常行为的一种神圣化理解,施展更是为日常的生活场景赋予了纪念碑性。王宇潇在再现海洋生物的过程中感知到不同生物共有的“人格”,模糊了人与动物的边界;而吴彦臻和胡不为对人体姿态的虚实转换,模糊了人与机器、过去与现在的边界,艺术家画面中的“当下”即过去一切的总和。
描绘日常中具体的人、物、事,全身心投入对“此刻”的感知,这个线索也遥遥呼应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格物致知”等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阐述的“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的价值观。艺术家们选择在艺术之内叙述具体的生活,在重重叠加的微观叙述中,积聚起爱世界的能力。
参展艺术家
徐大卫
1980年出生于浙江
2001—2005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绘画工作室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张炜
1983年生于浙江温岭
2003年完成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巴度尔教授的夏季学院绘画课程
2004年4月完成德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Abraham David Christian)教授的绘画课程
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
施展
201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罗马美术学院
2017年至2019年生活创作于杜塞尔多夫
2019年至2023年生活创作于南京
2023年至今生活创作于上海
黄启佑
1987年出生于广西南宁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
2020-2021四川美术学院年度驻留艺术家
曾就职于佩斯北京,参与执行多个重要展览
王宇潇
艺术家,策展人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吴彦臻
1995 年生于重庆
2013-2017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学习
2017-2020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学习
2019 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学习
2020-2023 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19《巨人的遗骸》获 SAP(The Signature Art Prize)年度新锐艺术家奖
2020 年获“千里之行”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奖
胡不为
1996 年出生于武汉
本文图片及文字由艺术家和赛麟空间Sailing Space提供与编辑
海报由王存璐设计
赛麟空间
Sailing Space
上海赛麟空间营业时间:周三—周日 13:00—19:0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