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黄永松在PSA讲述的三个故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黄永松在PSA讲述的三个故事 崇真艺客

黄永松肖像。


2024年3月4日,“民艺之父”、《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辞世,享年81岁。


黄永松,1943年生于中国台湾。从70年代初开始,黄永松便投身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50多年的调研、编辑与设计工作漫长而坚定,他与团队制作、出版了包括《汉声》在内的多种相关著作,为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思考手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文献。


黄永松与PSA因“手艺”而结缘。2022年秋,黄永松受PSA邀请,成为“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一季“手艺再兴”的推荐委员,为项目的前期调研、公开征集与方案评选,提供了诸多专业而切实的建议。11月,黄永松参与“手艺再兴”新闻发布暨圆桌讨论,于工作室内连线PSA圆桌现场,并围绕主题《重回手与艺的现场》,分享了三个故事:


“要谈手艺再兴,我兴奋得不得了。我先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交流一下我在工作中学到的教训和体会。


第一个故事:

1976年4月,英文版《汉声》杂志刊登了对油纸伞手艺的调研报告。有一位外国青年在5月找我,说看过这期杂志后,想要找做油纸伞的林师傅学手艺。我很纳闷,问他为什么要学,他说手工艺很重要。我又问他来自哪里、是不是喜欢这门手艺?他说自己来自美国,是IBM公司派来的工程师,IBM公司有一个专门调查美国的手工艺的工程师团队,基本上把全美国调查得差不多了,看了这期英文杂志后,他被派来学习制作油纸伞的手工艺。


黄永松在PSA讲述的三个故事 崇真艺客

▲图片节选自黄永松2022年于PSA圆桌现场的发言讲义。


第二个故事:

我想讲一下《中国结》这本书的三个不同译本,《中国结》首先在中国台湾出了中文版,后来在美国出了英文版。英文版发行情况很好,再版多次,最后是由德国贝塔斯曼图书公司出版了德文版。美国和欧洲的读者,不论老少,都对盘打中国结有兴趣。德文版在印刷时,出版商还邀请我去德国看版。傍晚,我和出版商一起吃饭。我作为编辑,身上总背着相机,四处采集资料,出版商问我背着的相机是什么牌子的,我告诉他是德国徕卡,他笑了一下。出版商又问,你们的书印得很好,用的是什么印刷机?我们用的正是德国出产的海德堡印刷机,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德国出版商说,在出版德文版《中国结》时,没有像中文版那样,在封底刊登去各地采买线材的相关信息,因为德国的大街小巷都有手工艺店,他说德国人是非常爱好、尊重手工艺的民族。他的话提醒了我一个道理:有好的手工艺才有好的轻工业,有好的轻工业才有好的重工业。这是我出版《中国结》这本书时收获的一个经验与体会。


黄永松在PSA讲述的三个故事 崇真艺客

▲图片节选自黄永松2022年于PSA圆桌现场的发言讲义。


第三个故事:

有一年,我去贵州的瑶族聚居地考察古法蜡染,瑶族人的蜡染使用竹子削成的蜡刀和枫树树脂混合的“蜡”,材料和工具都很简单,他们能做出很拙朴的蓝印花布,并乐此不疲。照片里的两个瑶族女孩的头巾就是蓝印花布,她们正在点蜡,也就是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采访完毕后,我想带一件蜡染织物回台北,在蜡染展览中当作证物展示。我问地陪人员能不能买一件,地陪说可以,马上就去村里找了一件蓝印花布。我和他讲好价,正准备付款时,一位老太太蹒跚着走上前来,把我手中的蓝印花布抢了过去,我以为老太太不想卖给我了。不一会儿,老太太又把花布还给我,指着花布的下角给我看,原来她剪去了花布的一角,但没有剪掉蜡花图案。地陪告诉我,这是他的曾祖母,剪下的一角代表着作品的灵魂,她要留起来,剩下的花布代表着身体。身体送给你,灵魂留起来。”


黄永松在PSA讲述的三个故事 崇真艺客

▲图片节选自黄永松2022年于PSA圆桌现场的发言讲义。


手艺是生活的记忆,亦是当代设计与工艺发展的人文基础。黄老师从切身的经验出发呼吁了手艺于当下再兴的紧迫性。这种“再兴”不会止步于“非遗”式的保护,而是对人性平等和自然生长的一种召唤,希望当代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创造性的方式,为手艺赋予生机和光芒。


“不放弃文明的根,就像放风筝。”再见,黄永松老师!我们相信,手艺的风筝永远不会断线。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互动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黄永松在PSA讲述的三个故事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