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新书推荐 丨《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精装版)出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新书推荐 丨《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精装版)出版 崇真艺客

《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蒲慕州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1月出版

56.00元

978-7-5732-1021-0


内容简介

新书推荐 丨《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精装版)出版 崇真艺客

本书运用大量的文献、考古材料,并结合西方宗教学研究的成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国民间信仰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梳和辨析,追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发展的大势,从人外力量的性质、感应式的宇宙观、死亡与死后世界、人的神化等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提出从官方、知识分子、民间三方面解读古代宗教现象的方法,为更准确地理解佛教、道教形成之前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平装版出版于2007年3月。本次作者新增序言一篇,改为精装出版。


作者简介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退休)。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埃及学博士(1984)。从事古代埃及史、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史及比较古代史研究。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及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葛林耐学院等地工作教学,是少数能够同时从事埃及学及汉学研究的中国学者。中文专著有《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尼罗河畔的文采——古埃及文选》《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西洋上古文化——探索与反思》《法老的国度》《古代中国的鬼》《汉唐的巫蛊与集体心态》,英文专著有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 In Search of Personal Welfare: A View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 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 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 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 The Netherworld in Ancient Egypt and China: The Imagined Paradise 等。


目  录

丛书序

新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引论

(一) 问题与理论基础

(二) 宗教与人外力量  

(三) 民间信仰之定义  

(四) 资料之运用


第二章 殷商及西周时代之宗教信仰

(一) 史前时代

(二) 商代之宗教信仰

(1)考古证据
(2)文献证据

(三) 周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之民间信仰

(一) 妖、怪

(二) 占卜

(三) 祝诅、巫术

(四) 鬼神

(1)性质与作为

(2)面貌与形象

(3)与人之关系

(五) 魂魄、鬼神与死后世界之关系


第四章 《日书》与《山海经》所见战国末年之民间信仰

(一) 《日书》中之鬼神世界

(二) 《日书》所呈现之世界观

(三) 《日书》使用者之社会阶层与文化背景

(四) 《山海经》所显现之信仰形态

(1)神明之形象

(2)神明之性质和能力

(五) 《山海经》与《日书》之关系


第五章 秦汉帝国之官方宗教形态

(一) 秦帝国官方宗教之形成

(二) 汉代官方宗教祭典之建立与民间信仰之混合

(三) 个人因素与官方祭祀之关系

(四) 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之分际


第六章 汉代之信仰生活

(一) 与自然秩序有关之信仰活动

(1)岁首

(2)正月上丁

(3)二月祠太社

(4)三月上巳

(5)六月夏至

(6)六月伏日

(7)八月祭太社

(8)十一月冬至

(9)十二月大傩

(10)腊

(11)其他与农业有关之信仰活动

(二) 与生命循环有关之信仰活动

(1)生子

(2)婚姻

(3)疾病与医疗

(4)丧葬

(三) 与日常生活有关之信仰活动

(1)食

(2)衣

(3)住

(4)行

(四) 地方性之习俗和信仰

(五) 怪祥和符兆之观念


第七章 神灵与死后世界

(一) 神仙思想与灵魂观念

(二) 死后世界观之进一步发展

(1)墓葬形式之演进

(2)死后世界观之转变与发展

(3)死后世界中之生活


第八章 汉代知识分子与民间信仰

(一) 汉代之文字能力与平民

(二) 汉代知识分子在民间信仰中之角色

(1)批评者

(2)改革者

(3)参与者

(三) 结语


第九章 结论

(一) 中国古代宗教之发展轨迹

(二)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之特质

(1)人外力量之性质

(2)感应式之宇宙观

(3)死亡与死后世界

(4)人之神化

(三) 余论


参考书目

索引



新版序(节选)

本书于1995年由台北允晨出版社刊行,后经台北麦田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修订本,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邀约,本书得以再版,让读者有机会借着本书思考一些与信仰相关的问题,个人觉得十分荣幸。在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中,新的考古及文献材料不断出现,本书再版的意义,应该不会是书中材料的新鲜度,而是其讨论的主题仍然有其值得思考之处。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主要的信息是要想与读者分享的,可能有几个重点。第一,在人类早期社会中,影响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因素,除了有形的物质条件,还有无形的信仰。我在本书中希望讨论的,就是这信仰的因素。一般讨论宗教信仰时,不免要提到神明的性质和力量,一神,多神,人神关系,宗教信仰的源起、发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等。这些,在本书中多少都有所触及。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信仰的力量其实与伦理和道德观念相似,是社会人群能够进行集体生活的精神基础,也是一种凝聚力。但由于信仰的特性主要是精神的活动,信仰的物质遗存其实只能透露出精神活动的少部分,这些物质遗存,包括宗教建筑和文献,还多半是与社会上层阶级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些所谓的精英文化,也是一般谈论宗教时比较重视的。

由于本书的出发点是希望多了解社会一般大众的信仰活动,这就牵涉到方法的问题。在一个文献多有不足,文献资料又多半来自智识阶层的古代社会,我们要怎么才能知道社会一般大众的信仰活动和信仰内容?除了考古材料有可能提供一些比较具普遍性意义的材料之外,我认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重新审视传统文献,找寻所谓的无心史料,也就是材料无意之中透露出的消息。一般而言,材料有其意图,有其主动告知读者的消息,但若追索材料出现的文化和社会脉络,却有可能揭示一些材料原本没有主动告知读者的消息。英文说read between the lines,有可能是材料想表达但没直接表达的,也可能是材料表达的原意其实也指出了另一层意义,是原作者本身没有意觉到的。进一步说,不但文献材料可以如此检视,考古材料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理解。最明显的例子可以举汉代墓葬壁画。一般我们看汉墓壁画时,会注意其内容,表现出汉人对死者生前死后的生活状态的想象。这些固然是重要的关注点,但是我们还可以问的是,是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使得人们采取某种表现方式?什么东西或生活情境得到重视,什么又没有得到表现?又譬如在所谓的镇墓文中,主要出现的是哪些主题?哪些主题又从不出现?为什么如此?问这些问题,也许就可以对材料的解读找到新方向,引出我所谓的无心史料。

第二,我在多年前开始构思本书时就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能只关注一个地方或社会的问题,必须要有比较的视野。我在本书每章开始都引用一段与西方宗教信仰相关的材料,目的就是要点出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问题,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问题,必须能够将之放在一个比较的框架中,才能有新的体会。但是要如何比较?比较什么?方法论和主题,这是比较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在写作本书时虽然体会到这些问题,毕竟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只是点到为止。在过去的一些年中,我也尝试做一些比较研究,譬如对古代中国、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对待异族的态度的比较,以及对中西古代社会中的鬼和死后世界的概念的比较,等等。我也组织过比较早期基督教与佛教发展的会议,出版论文集。1如果要总结目前学习到的经验,我认为比较研究可以有两大类,一是以一个文化为主,其他文化为辅,在主要文化中找到一个具有某种普世价值的主题,然后在辅助文化中看看此主题的呈现方式,是否可以帮助了解主要文化的主题,产生新的理解。另一类是比较双方互为对象,即没有主辅的分别,讨论一个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中的呈现方式,借着这种比较来达致对双方的新理解。可想而知,这第二种比较方式是比较全面性的,研究者对所进行比较的不同文化要有同样深入的了解。但不论哪一种比较,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超越比较异同,而达到对比较双方有新的理解,是不经比较就不容易得到的。对于人文研究而言,我相信比较的方法已经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的问题,也是为人文研究寻求新出路的方法。基本上这就是视人类文明为一个整体,不同的人文现象都是这整体的不同分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相互了解的障碍,或者偏见和歧视。要突破这种障碍,从人文研究的角度来讲,有意识有目的的比较研究应该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中略)

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信仰活动在一般大众之间的体现,其中触及的主题不在少数,但是并不意味所提出的看法是对这些主题所能有的唯一的看法或解释。大多数的作者当然希望自己的看法是有价值的,但是价值要如何衡量?个人以为,如果一己的看法在一段时间中能够引起读者继续思考与辩难的兴趣,应该就是价值所在。

蒲慕州志于2023年6月


1.以上这些,可参见 Mu-chou Poo, 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Mu-chou Poo (Ed.) Rethinking Ghosts in World Religions (Leiden: Brill, 2009); Mu-chou Poo, Harold Drake, Lisa Raphals (eds.) Old Society, New Belief: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Rome, ca.1st-6th Centu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Mu-chou Poo, 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Mu-chou Poo, Netherworld in Ancient Egypt and China: The Imagined Paradise (London: Bloomsbury, 2023).





早期中国研究丛书(精装版)已出书目


《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蒲慕州 著

《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  陈致 著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  【日】籾山明 著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日】工藤元男 著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  王爱和 著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美】顾史考 著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颜色涵义探幽》  【英】汪涛 著

《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  【以】尤锐 著

《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  【美】柯马丁 著

《〈竹书纪年〉解谜》  【美】倪德卫 著

《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  【日】谷中信一 著

《祖先的风景——商代晚期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约公元前1200—前1045年)》  【美】吉德炜 著




责编:徐卓聪;排版:王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