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视频:秦一峰“27联为一”2013年至2023年


十四年来,艺术家秦一峰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创作“负片”。


这一想法起源于2009年,他在编撰《明式素工圆方形制》一书,在拍摄一个明代桌角时,他萌生了将立体之物用相机拍平的想法。


在之后的创作中,他通过各种方法尝试将物体在画面中消失,延伸至画面深处。


不过,想要让物体在画面中消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区别于现代商业拍摄的在棚内拍摄、后期使用photoshop等修图软件,秦一峰在拍摄创作中不使用修图软件,而是采用是最自然的光线——阳光,这就导致影响拍摄的因素非常多。


他的工作室就在家中,相机、拍摄物件等物品常年置于工作室一隅,位置与角度都是精心调整过的,不能随意移动。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在家中的工作室 


拍摄对象是他多年来收藏的明代素工家具与玫瑰花,每天最适合拍摄的太阳光线也就一到两个小时左右,准备拍摄时,他还要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对拍摄的影响:比如,空调会产生气流变化,就得关掉;家里与工作室都是木地板地面,走路会产生地面震荡,家人们也得减少活动,包括秦一峰活泼好动的小外孙吉儿也会懂事地不在家里跑来跑去;有时,正午光线最好,也是夫人于伟平做饭的时间,她就会关掉抽油烟机,减少因机器而产生的声音与气流震动。


拍摄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有长有短,10分钟、20分钟、最长的曝光时长有两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家都仿佛都在屏气凝神,等待着他按下快门的这一刻,快门按罢,整个家才会恢复动静。


秦一峰想尽办法让物体从平面中消失,吉儿看到作品时就问:“外公,你为什么把东西拍没有了,我觉得你在做坏事。”


年仅四岁半外孙的评价让秦一峰很惊喜,这个“不对”的事,正是他一直想要做的。


负片、负片筛选、打印微喷——“三位一体”的创作过程是秦一峰负片创作的基本流程。每一次的过程,都是极为严谨和苛刻的,他选用特定的相机和胶片,等待日光将物体均匀照亮,确保画面每一处都是实焦拍摄,并根据拍摄时的时间天气状况给每张负片命名。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筛选负片的过程

“秦一峰”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摄影:shaunley 


近期,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秦一峰的同名个展,以时间为脉络呈现200多件秦一峰在多个创作阶段的负片原片和负片打印微喷,是他持续十余年创作过程的缩影与汇总。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抽象绘画、行为艺术开始,秦一峰的作品一直有着很强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而在他的负片创作中,依旧能感受到对艺术的执着。


由24件灰色立方体组成的作品《24块阳光》位于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厅的入口处。主展厅12米的挑高空间,阳光透过美术馆空间上层的窗户投射进展馆,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着照射角度。


根据现场的情况,他采取了新的展览布展形式,让作品从墙面上解放,《24块阳光》首次以平置于地面的方式展示。


刻意压进画面里的空间与12米高的展厅上空形成对峙,为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复杂性。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将立体之物“扁平化”直至消失,是其负片创作的核心理念,在创作早期,他就对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探索方式。


采用直线和曲线交织的绘画方式来表现立方体,他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个性流露,他意识到这种平衡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从此放弃立方体,明确创作意图,探索将立体之物“扁平化”。作品《线场》系列绘画是负片创作理念的前身。


展览中还有一间像摄影“暗房”的房间,观众可以使用展馆提供的超倍数放大镜,仔细观看这些负片作品的细节部分,透过放大镜,被拍摄物件的细节的微观世界呈现于观者眼前。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负片作品中玫瑰花瓣的细节,

 “秦一峰”展览现场


作为展览的主体,《27联为一》是秦一峰从2013年至2023年以明代素工家具残件为对象拍摄的负片,它由27件打印微喷、145 张负片原片构成。他在这些作品中反反复复进行着实验——把立体之物拍平,把物体的物质性消解,让可见之物消失,让缥缈的日光成为一个立方体再现,多层次的矛盾沿着时间脉络在作品中层层递进。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7联为一》局部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特别的是,本次展览,秦一峰选择将负片的筛选过程及筛选结果(打印微喷)同时也在展览中呈现给公众。


这些负片上的铅笔标注,就是秦一峰口中“差了一点点”的选择过程,他会标注每件负片拍摄的时间、天气和顺序,通常一个物件有好几次拍摄。除了标注客观条件,秦一峰也将最终选择的负片的主观判断写出,如“物体偏立体”、“背景偏深”、“物体偏浅”等,被他选出的负片会以黄色小圆点标出。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选中的作品秦一峰会以黄色小圆点标出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观众在观看艺术家最终选择的负片时,也可能会选择出与秦一峰选择不同的作品,这充分给予了观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使艺术家的创作更加动态与完整。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01


消解平面

用蚯蚓土 “化妆”







在艺:用“负片”来进行创作最初是怎么开始的?


秦一峰:这个契机是我从2006年开始编写《明式素工圆方形制》这本书开始的,从2010年开始,我用相机开始拍某一桌子的角,一直拍摄了三、四年,拍了一百多张,只是为了把它“拍平”。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明式素工圆方形制》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在艺:你的这一系列创作是如何发展的?怎样将物件的物质性消除,最终实现“拍平”的可能?


秦一峰:刚开始的阶段是尝试“去透视”“去明暗”“去投影”。中国传统国画里有边界,我尽量把边界也取消掉,把这些条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就是接近零。


第二阶段是“去空间”,在拍摄中尽量压缩空间。物件的成像要清晰但不保留其空间感。


这些条件消除后,物质的质感还在。相机的重要特质之一,是把事物的质感表现得像真的一样。而我要用相机进一步去除质感。


到第三阶段,我还会尝试用蚯蚓土给物件“化妆”。这种有目的性的干预,能够从视觉上消除物件的物质性。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为拍摄物件“化妆”使用的蚯蚓土 



在艺:当时是怎么想到用蚯蚓土为物件“化妆”?


秦一峰:通常,我们在纸上采用素描的方法,把东西画成立体,而我现在是将立体的物体画成平面,正好把传统的素描方法颠倒过来用,就是逆向化妆。


另一方面,蚯蚓土也会跟所有的生物一样,进入生态的循环,用它给木头化妆,有点像让木头提前入土,木头经过500年怎么还没入土?因为它们变成物件正被我们使用中。


而森林的树倒后,不需要500年,它就很快就会被虫子、微生物啃噬掉。食物链的运转与生命的轮转在自然中不断循环。


在艺:具体怎么操作?


秦一峰:蚯蚓土是蚯蚓吃土里的动物跟植物的腐蚀质,蚯蚓吸收土里的营养后的排泄物,非常细腻,没有太多杂质。我把它再碾得更细腻一点就可以给物件“化妆”了。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摄影:shaunley


在艺:负片创作的最初,是怎么掌握摄影技法?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


秦一峰:我的拍摄对于常规的摄影是反着来的。我的创作目的与制造相机的目的是矛盾的,我查阅了纽约、台湾等地所有能买到的中文版讲解摄影技术的书,但我想要的技术或经验在这些书里都没有。那我必须自己去研究、去尝试。


我要的负片拍摄技术,在历史上是没有这种技术的,别人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做。


我用以前画画的经验去对待拍摄,也不会过多纠结标准摄影技术等问题,为了压缩空间,使拍件消失,我采用阳光和时间作为材料来调制灰度。最终让拍件与不存在的背景灰域并存,使拍件与背景构成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在胶片中,在胶片中实现矛盾的拍摄关系。


负片创作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法、途我更关心是要表达什么?如何去表达?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013/05/14 14:15 晴] 

 铝框110x137cm

8x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8' 

 私人藏 






#02


收集光线 

“固化” 阳光





在艺:“负片”的创作结果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秦一峰:我的拍摄有天气的参与,相当于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地点收集阳光,把阳光进行固化。“固化”这个动作,我自己都觉得很荒诞。1993年我创作的作品《线场4》是把一个立方体画平,现在我的想法居然是收集阳光,最后把阳光(光线)变立体。


在艺:固化阳光怎么理解?在作品《24块阳光》中如何体现?


秦一峰:我用阳光作为材料来计算灰度。胶片在太阳光下时间越长就越黑越深。通常把这样的胶片叫做过曝,我的负片创作基本上都是过曝的。


太阳从工作室的窗户进来的时候,我就用胶片去收集这个光线。


我也会主观计算光线在负片上呈现的灰度。在展厅里,将这一灰度进行加厚,加至30公分高,就形成了一个立方体。这让整个黑灰色的立方体有了实际的尺寸和重量,这是光本来不具有的属性。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4块阳光》局部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24块阳光》我分别尝试过35、40、45 公分的厚度,尝试下来,30公分是人站立时看它最合适的高度。本来设想立方体离地3至5公分,我夫人建议无空隙,试放效果很好,与地面连成整体。


天光与作品中被固化的光每天相遇、离散,形成了光之间的对话。鲜活的、自然的光与被固化的光(我们可以看成是光的灵魂),产生了一层矛盾。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本次展览模型


在艺:这件作品是看到龙美术馆(西岸馆)场地时产生的想法?


秦一峰:是的。这件作品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龙美术馆12米的挑高空间催化了这一想法。这么高的空间让我联想到教堂。作品中物体与画面相融,往深处延伸,被消失的空间无法测量,这与空旷的空间再次产生了新的、对峙的矛盾。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013/06/22 11:24 晴]

 铝框109.9x136.8cm 

8x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3'48''


在艺:这种阳光撒进展厅是不是与你在拍摄负片时的外部条件很相似?


秦一峰:是的。有些时候拍摄时阳光是很充足,当然也有阴雨天,没有阳光的时候。


在艺:24块的数量是如何确定的?


秦一峰:我是根据空间的比例尺度来确定具体展出数量。我夫人在展厅绕着这件作品走了一圈,她说,这24块阳光,就好像是走了一天(24个小时),她的解读也非常有意思。


在艺:你的作品中出现灰色较多,是否对灰色有偏好?


秦一峰:没有这种偏好,我要表达的并非是色彩的问题。选择8x10英寸胶片为创作载体,它的性质决定了最终呈现的颜色是灰色


大家都说我的作品是暗的,你眼见为实,看到暗的胶片。而我看着胶片想到越暗便是越亮。


以《24块阳光》为例,从作品名字到创作立意都围绕着阳光,但阳光不可能是暗的,只是在负片上呈现出来颠倒的暗。


我认为我的负片是明亮的,但其他人认为是幽暗的,我并不希望观众和我的看法一致,这又形成了一组矛盾。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4块阳光》局部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4块阳光》局部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03

平等地表达

不同选择






在艺:负片作品是以胶片为媒介,如今使用胶片创作的人很少,有这种危机感吗?


秦一峰:现在使用胶片创作的人很少对我没有危机感。但胶片的供应确实面临问题,产量在减少,每次买片子都涨一点价,最担心停产。2017年时,黑白胶片生产商ILFORD的总代理告诉我,预计还可以供应15年。


在艺:通常你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筛选负片?


秦一峰:物体在“负片”不偏淡、不偏深,物像趋向消失,轮廓与背景相融合是我的筛选标准


在艺:这次展览第一次将负片筛选的过程的首要位置展示,有着什么样的考量?


秦一峰:相较于以往艺术家主观地将“最佳的作品”呈现给观众。这次我选择将负片筛选的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其一,为了表明选择的方向。其二,消除了艺术家的选择特权,使观众有可能平等地表达不同选择。两种(或更多)不同的选择结果并置在一个作品里,让矛盾共处,这样的方式在我以往的作品里是无法实现的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摄影:shaunley


在艺:创作时会有难点么?如何解决?


秦一峰:在正常的摄影创作中,出现虚实是很好的。但对我来说,有虚实就会有空间感,这是我不想要的。


2010年,我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拍摄,面对30公分景深的桌角,但相机30公分景深无法做到前后都完全实焦,试拍了三年多,共拍了180多张胶片,还是失败了。


而后,我便将问题搁置起来,等找到方法再重拍。接着进行第二阶段平面化的拍摄。


在整个创作拍摄中,最难的是遇到有风的天气,它会导致云和光在不断变化,解决的办法就是测算加估判,在拍摄感光的时段中不断调整、增减曝光时间,失败重拍,拍到满意为止。也有些满意的作品是靠运气拍成的。




#04


矛盾与对立

生命的终结之后





在艺:你的创作涉及各种媒介与形式,创作中最关心、最想表达的问题是什么?


秦一峰:绘画或摄影、抽象或具象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真正关心的是存在的矛盾、终结与困惑。


具体的表达希望通过作品来说话,答案都在作品里。


在艺:你一直执着于对立与矛盾的关系,这在作品中会如何体现?


秦一峰:对立与矛盾的关系,就像我们在看一场拔河比赛,双方力量一致的时候,中间的绳子是静止不动的,更是紧张的。


我的早期作品,抽象化的直线、曲线很容易就能看出矛盾关系,是形式上的矛盾。


而我的近期作品,看上去是静的,实际是紧张的:我希望这种“矛盾”能进入作品内核,各种矛盾叠加,不断递增,推进作品,新的矛盾会生长,我会不断收获矛盾,这些仅从作品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线场4》纸上丙烯,77x106cm

外框94x124cm,1993


在艺:怎么看待出现的这些矛盾,如果有不同观点你会如何看待?


秦一峰:我希望矛盾是存在着的,其他人有其他人的感觉,我有我的感觉,如果真的统一了,反而没意思。大家都没有个性,多元都变成一元。这是可怕的统一。


但态度很重要,就像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酒,酒杯里的酒不同,依然能够碰杯。


在艺:除了充满矛盾性对立外,是否还有其他思考?为什么只选择明代素工家具、枯萎的玫瑰作为拍摄对象?


秦一峰:我更多地是想表达困惑。我选择的拍摄对象都是生命终结之后的物件。


树木被伐杀后,被人类做成家具。明代素工家具,精细榫卯结构的制作,让树的尸体再次被切割。而玫瑰花在作为礼物前,先要被剪杀。


因此,我选择它们作为拍摄对象,是想探讨终结的命题。家具是由被伐杀的木头制成,玫瑰花被剪杀后就失去生命了。无论是家具残件还是枯萎的玫瑰,都是生命的一种终结,我拍摄的都是它们的终结之后。


在艺:哪些过往经历影响了你现在的创作?


秦一峰:东西方艺术有四座高山: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方传统艺术、西方现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无论是在进入美院之前,或是进入美院之后,这四座大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攀爬的。但到了山顶上就应该下来,不能老待在上面,而下来的时候要把在山上看到的东西全留下。只有一样东西要带下来:就是你在山上的高度感。


到了平地之后,开始创作“从0到1”的作品,但是不能用以前山上看到的风格、手法、流派、形式语言,这些都得留在山上面。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022/12/21 11:12 晴] 

135x107x30cm  

8x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45"  




在艺:明代素工家具看似简单,但内核丰富, 带给你哪些灵感?


秦一峰:我亲近明代素工家具已有四十余年,这些年我也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少量的经典素工实物。明代素工家具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策略,在《明式素工圆方形制》里有详细介绍。


我的创作策略是“少做,做足”,我认为明代素工家具也是“少做,做足”的典范。但是,我需要摆脱明代素工家具的影响,在我的负片里,已经看不到素工家具,我希望负片作品指向终结,指向宇宙。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2011/06/08 11:32 薄云] 

 纸板框 30.5x32cm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秦一峰”展览现场, 艺术家创作手记


在艺:接下来还有哪些新创作计划与尝试?


秦一峰:现在,我的创作挑战是如何让物件看起来脱离地球引力。这是我下个展览要尝试去做的内容。另一个创作方向是关于“杀戮”,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矛盾。







相 关 展 览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LONG&在艺 | 用相机把对象拍消失,秦一峰持续了14年“不对”的创作 崇真艺客


//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



瑶池集庆:中国吉祥文化的盛宴

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张雷平:走走停停

秦一峰

方媛:激浪

威廉·蒙克:引灵人

生生不息:2024新年展



门票价格、开馆时间等请点击这里



LONG MUSEUM

热 门 展 览 Current Exhibitio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