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魂归何处?

——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唐宇


中国古人对仙境的向往、对升仙的追求由来已久,在先秦文献中即提及“长生久视之道”“不死之道”。而“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将仙人与神物描绘于墙壁之上,人为地经营出仙境,升仙的企盼即可实现,这是秦汉时代已有的说法。早在东周时期楚国的先王之庙和公卿祠堂“天地山川神灵”,西汉鲁灵光殿内“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海神灵”,以及东汉益州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则是文献记载中升仙思想的直观表达。


秦汉时代的神仙思想,也存在着从长生久视到死后升仙的转变,秦皇汉武等君王求取不死之药的愿望屡屡破灭,迫使人们将升仙的希望带入墓葬,或以绚烂色彩涂绘,或以画像砖石拼镶出其向往的世界。似乎如此,神物亦可以至。秦汉时代的中高等级墓葬常被区隔出正厅、储藏室、厨房和厕所等并列空间,主室内又以棺椁层层套叠,形成不断贴近墓主人肌体与灵魂的数重空间,棺椁之上的图像应被视为墓室壁画的延伸,在造型、主题及思想领域与墓壁图像一致。


河南永城柿园村梁王墓是目前所见较早的秦汉时代的壁画墓之一。作为依山开凿的诸侯王级别的崖洞墓,壁画主要绘制于主室之中,在主室顶部绘龙、虎、怪兽、凤鸟和云气等,其中的青龙形体巨大,以点彩手法绘出鳞纹,伸张的四肢或踏云气,或踏翼翅。南壁和西壁绘仙山、朱雀、豹、灵芝等,三幅壁画四周均饰几何纹的边框装饰。不论是形式语言,还是主题思想,明显是模仿漆棺装饰,郑岩据此认为墓葬壁画与棺椁绘画有密切关联。


如何面对生死,乃是人类恒久不变的终极命题。它萦绕于秦汉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不老与升仙便成为当时摆脱生死烦恼的人生追求,并以图像的形式封存在历史的记忆中。作为“事死如生”的墓葬艺术,成为今天所见的能够直观反映秦汉人升仙追求的重要物证。梁王墓中的仙山,正是古人期盼实现的归宿。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第三重朱地漆棺左侧板画像中,相向的双龙之间,也绘有类似的仙山。葛兆光指出,战国以来形成的有关神仙所居的“山”“岛”故事,是以昆仑山和蓬莱岛为代表的玄虚而美妙、神奇而恍惚的理想世界。


《释名·释长幼》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古人认为,仙与山是有密切关联的。仙人的容貌,则是“肌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其中的东海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被认为是仙人的居所,但由于有浩瀚无尽、瞬息万变和蜃气弥漫的海洋隔绝,神秘而难渡。正因为此,滨海的齐地出现了专门从事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方士,他们对仙山仙境的描绘活灵活现,因而,秦始皇数次资助他们渡海求取丹药,五次东巡,“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其对于升仙的期盼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可推测其墓室顶部可能绘有天象图,亦不排除有升仙壁画。天象图、升仙图中绘饰缭绕的云气,乃是当时对于仙境的一般性表达,《庄子》即提到,仙人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西汉早期的南越王墓中,其前室顶部及四壁也以极具装饰意味的朱、墨两色绘出卷云纹,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越王对于神仙思想的热衷。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江苏沛县栖山一号汉墓中棺东壁画像石正面拓本


汉武帝毕生追求实现长生久视,热衷黄老神仙之术。他接受齐地方士“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的说法,在宫殿墙壁绘制云气车,并画天、地、太一诸神。又因“仙人好楼居”,汉武帝修建了很多高台建筑,建筑之上以金、铜铸造承露盘,仙人掌中擎托玉杯,用来承接云表降下的甘露,配以玉屑服食,似乎即可得长生不死。汉武帝处处模仿仙境,甚至在长安城西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昆明池中造豫章台及石鲸,在池的两岸“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太液池中以土堆积成岛,象征东海神山。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博山炉,圈足炉座以错金工艺作卷云纹,其上的炉柄透雕出三条相互盘绕且向上升腾的龙,由龙头承托炉身;炉身下部错金流云,上部与炉盖相互扣合,形成层层上叠的高耸峰峦,峰峦之中又有祥禽瑞兽出没其间。当炉内焚烧起树脂类香料,袅袅烟气便可从山峦间的镂孔中升腾而出,萦绕于炉体,弥漫于屋间,犹如隐现于海中的仙山幻境,可称为微缩版的仙山。因为时人的升仙理想,而以建筑、雕塑和绘画诸形式凝结为日常的生活所见。也正是因为现实中,在大到甘泉宫、上林苑等皇家苑囿,小到博山炉、天马玉雕等工艺用品中,常见到描绘仙境的图像,所以在建造阴宅时,人们很自然地将它们复制下来。


汉武帝东巡海上,西拓边疆,也曾派遣方士到东海仙山求取仙药,又向西探寻西王母仙境。在西汉中后期洛阳地区的卜千秋墓壁画中,可见目前所见秦汉时期留存至今较早的西王母形象,其头戴胜杖,雍容华贵,俨然当时的贵妇人。这已是汉代人根据自己时代的审美特点和衣着习惯重新塑造过的神仙形象,不同于之前《山海经·西山经》里说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可怕形象。此时安居于昆仑山上的西王母,因为掌握着长生久视的不死之药,被追求不老、升仙的人们追捧,也自然成为汉墓壁画中的中心人物,地位最高。


昆仑山信仰,伴随着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的开发而获得更多的想象。居于其上的西王母及其仙界,也逐渐在汉代升仙思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受到汉代各阶层的广泛祭祀。时代相当于西汉末到王莽前后的江苏沛县栖山一号画像石墓,其东壁正面画像从左侧开始分别是诸神朝拜西王母图、射鸟图、建鼓图和格斗图等;西壁正面画像分别为楼阁六博图、门阙图、车马出行图、乐舞图和庖厨图等。此盛大场面表现了祭祀西王母的升仙活动。


实际上,这类图像广泛存在于西汉晚期鲁南、苏北的画像石棺之上。乐舞、狩猎、庖厨及六博等元素与西王母形象相伴出现,成为一类固定的图像模式。上述画像内容源于现实世界,当时确实存在着以乐舞、狩猎、庖厨及六博等祭祀西王母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西王母的崇拜和对升仙的企盼,并对东汉的升仙思想产生直接影响。如滕州西户口村出土有两块相似的东汉早期画像石,图像主题与此前一致,主要以若干横贯的线条,将画面分隔为几个区域,从上而下分别表现西王母及其人首蛇身的侍从、以建鼓为中心的百戏、乐舞和庖厨等活动。其中一件的右下角,六博的两人分别刻有“武阳尉”和“良成丞”的榜题。


西王母崇拜在西汉晚期、新莽前后的广泛流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升仙愿望,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王莽借助西王母的神异来附会王太后的重新掌权,并宣扬新莽“君权神授”的正统性,西王母信仰遂得到了官方的推崇。东汉延续了这一传统,据《太平御览》卷526《礼仪部五·祭礼下》引《汉旧仪》记载:“祭西王母于石室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西王母成为各地祭祀的重要神灵,李凇认为,上述图像表现的正是由地方官吏进行的“歌舞祠西王母”的世俗宗教活动。


西王母信仰虽然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但真正形成普遍的信仰还是在两汉时期,而以墓葬艺术角度观察,则东汉时期可以算是西王母信仰的尤盛期。有学者统计,仅陕北汉画像石墓中就有一半左右存有西王母图像。如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田鲂墓前室后壁横额中间刻乐舞百戏,在分列的日、月两端,分别表现由羽人骑鹿前导,并驭一辆飞鸟骖驾云车的墓主赴仙图像,以及绘有由侍从、九尾狐、三足乌和捣药玉兔侍奉的西王母仙庭。


另外,画像砖中也广泛见有西王母图像。在河南新野,四川新都、彭州、德阳等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由于多是未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物,信息损失较为严重,很难结合墓葬画像的整体布局推断其意义,但1962年河南新野发现的东汉末年画像砖墓,有仙人六博、鼓舞、蹶张、羽人和兽斗等画像砖,同时有两块刻画西王母图像的画像砖。该墓壁面图像所营造的可能是时人希望死后升入西王母仙境的思想。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新津县宝子山崖墓1号石棺画像1


心之所向,凭何以往?


那么,墓主人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去到其心中的理想世界呢?卜千秋墓主室脊顶上的长卷式画面,在日月流云之间,由西向东依次为伏羲、分别乘骑凤和蛇的墓主夫妇、九尾狐、蟾蜍、玉兔、仙人(西王母)、白虎、朱雀、飞廉、青龙、持节羽人等,表现内容应与墓主人的死后升仙有关。灵魂乘骑凤、蛇,在持节羽人的引导下,迈入西王母的仙界,这种依靠神性动物以实现灵魂飞升的途径,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已经出现,河南濮水西水坡第45号墓墓主人左右两侧以蚌壳摆塑龙、虎图案,被张光直解释为帮助死者上天入地的三跷形象。其后的良渚文化玉琮上神人兽面像,商代青铜器中的虎食人卣、龙虎尊,以及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均体现着古人意图借助神兽之力飞升的理念和传统。


作为导引的羽人也是汉代艺术中常见的形象,其肩背出翼、两腿生羽、大耳出颠,基本造型乃是人与鸟的组合。贺西林认为,汉代的羽人可能脱胎于楚文化,其思想可能源于战国中晚期楚地渐兴的长生久视之道、神仙不死之术。从汉代墓室与享祠建筑、棺椁葬具以及各类随葬品中随处可见的羽人踪影,可知羽人在当时的流行程度。除上述汉卜千秋墓外,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第三重漆棺棺表、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主室脊顶、陕西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墓室后壁上端、陕西定边郝滩新莽前后壁画墓墓室西壁、陕西靖边渠树壕新莽壁画墓前室顶部、辽宁金县营城子2号东汉壁画墓主室北壁、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晚期壁画墓墓室券顶、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田鲂墓前室后壁横额、河南南阳麒麟岗东汉晚期画像石墓室顶、山东安丘董家庄东汉晚期画像石墓和沂南北寨东汉晚期画像石墓等,均表现有仙境中的羽人形象。这些羽人,在当时主要肩负接引升仙赐仙药、行气导引、助长寿和奉神娱神、避不祥等神圣使命,是秦汉时人乞求升仙的主要方式。


四川郫县(今郫都区)新胜2、3号东汉砖室墓1号石棺棺盖刻龙虎戏璧图,牛郎、织女穿插其间,头挡刻坐于龙虎座上的西王母,足挡为伏羲女娲图,棺身一侧的左边表现的是鳌山图,右侧为与西王母信仰有关的昆仑山仙境图,其上刻有仙人六博、三马拉车及凤、鹿等祥瑞图像,与仙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棺身的另一侧表现了一辆马车从右至左向着通往上述仙境的天门方向前进,石棺画像表现了死后的墓主人乘坐马车穿过天门而升仙的过程。2号石棺头挡和足挡分别刻凤鸟和伏羲女娲图,石棺一侧刻双阙楼阁图,另一侧是以西王母为中心的仙界图,六博的仙人和九尾狐、三足乌等祥瑞围绕左右,虽然这幅图像没有表现出乘坐马车向天门进发的墓主人形象,其升仙的意味也是不言自明的。新津县宝子山东汉崖墓1号石棺,其头挡为门前导引图,足挡为伏羲女娲图,棺身一侧是车马出行图,墓主人乘马车即将由天门进入,棺身另一侧绘有仙人六博、抚琴的仙境。


石棺的制作者有意按照空间顺序,表现墓主人向着天门的方向进发,期望进入以西王母为中心的仙境中,在这里,西王母高居龙虎座上,左右由九尾狐、三足乌等祥瑞和六博的仙人环绕。四川地区的工匠更多的时候并未采用完整的图像系统,在整个石棺图像中,西王母常不出现,但根据九尾狐、三足乌等祥瑞及六博的仙人图像仍可判断,这些石棺画像虽然存在简化,但所表现的升仙思想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人乘坐车马,也可通向理想的仙境。


秦汉墓室壁画的主题,早期还与升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繁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广泛接受,社会上弥漫的厚葬风气,壁画中更加关注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墓主人的生前经历和娱乐享受,西汉中后期以来,不断出现历史故事类题材和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如庄园坞壁、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农耕狩猎、侍从属吏和车骑出行等。虽然与升仙思想有关的题材进一步减少,却也仍旧占据可观的比例,表明升仙思想在东汉的流行。随着东汉的灭亡及此后中原地区的纷乱,很多豪门贵族向河西、东北和江南等区域迁徙,汉文化深入影响到周边疆域,流行在当地的墓室壁画中,发展出既遵循中原传统,又含地方色彩的升仙图像。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新津县宝子山崖墓1号石棺画像2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魂归何处?——秦汉时代墓室壁画中的升仙图像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