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编者语

2023年,北京画院先后联合湖南美术馆、湘潭市博物馆、深圳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等多家单位,促成了齐白石展览的“五出五归”,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2023年底由吴洪亮策划的“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是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展大展之一。展览立足白石老人游历广东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精品佳作再续了齐白石远游期间与广东结下的艺术情缘,实现了白石老人与南粤大地跨越百年的再次重逢。在展览期间,“艺术新知”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组邀请了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湘潭县齐白石画院院长王志坚举办了两场专题活动,并特邀齐白石的曾孙女齐驸教授,依托她近些年对于中国画及齐白石的研究展开对谈。


“艺术新知”

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




专题活动回顾简述

A Brief Review of the Special Activities



2023年第2期总第2期

主题: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圈

主讲:薛良

主持:游江

时间:2023年11月7日9:30-11:00

地点:深圳美术馆(新馆)一层报告厅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主讲人 薛良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主持人 游江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观众提问


在“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圈”的专题活动中,主讲人薛良从齐白石晚年的一方常用印“知己有恩”开始,通过交友的视角与研究,讲述了促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诸多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可以说,在白石老人在成名之际仍能感念恩师故友,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活动中,他依次介绍了齐白石与恩师以及多位师友之间的交往和文化轶事,如胡沁园将齐白石接入藕花吟馆讲授艺事、王闿运将他收归门下点拨诗文。前者帮他完成了从木匠到画师的身份转化,后者则助其完成了从画师到文人的身份转化。还有同为王门弟子的谭延闿、杨度、夏寿田、郭人漳……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介提携,不仅让齐白石迈进文人圈层,更助其在北京站稳脚跟。薛良指出,在齐白石艺术天分和不断努力的背后,正是他自身的朴素与真诚,以及“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心怀感恩的人生态度,才使齐白石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与良师益友的交往,不但促成了齐白石艺术上的突破,也在客观上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生际遇。恩师、知己、友人的提携与帮扶,共同促成了齐白石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2023年第7期总第7期

主题:画吾自画自合古——浅析齐白石人物画大俗大雅之道

主讲:王志坚

主持:游江

时间:2023年11月25日10:30-12:30

地点:深圳美术馆(新馆)一层报告厅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主讲人 王志坚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主持人 游江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活动现场


王志坚院长结合自己的最近的研究,从“从民间来”“到传统中去”“脱去华丽衣”“自吾自画立”和“删繁就简真”几个部分,详细地论述了齐白石一生的绘画经历和艺术成就,特别是对其早年作品的分析和介绍让观众了解到了白石老人丰富的艺术创作面貌以及不同形式作品之间转换的内在逻辑。在活动中,他指出齐白石自小摹仿“门神”就产生了对于人物画的兴趣。当他为“芝木匠”之时,已经积累了画工经验,并筑建了其扎实的艺术基本功。随后“弃斧从艺”,画民间功对画、财神爷像及肖像画,则改变了他的艺术创作与命运。王院长认为,齐白石以自肖像画起家,自立、自强、励志的文人艺道。他以“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之势,举“五出五归”。“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打开心路,不守陈规,“删去工笔手一双”。融诗书画印,巧夺天工。“衰年变法”革自我之命。通过专题活动,我们不仅看到了白石老人丰富的艺术创作,也体悟到了一代大师在绘画上的艺术精神。



知识更新

Updated knowledge


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


文/薛良


李可染先生曾说,造就一个大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天才、勤奋、修养、长寿。齐白石不仅四类毕备,还多了一份知己师友的提携与帮扶:得恩师之教导资助,齐白石放弃斧凿拿起毛笔,从一介乡间木匠化身民间画师;有知己之劝谏帮扶,齐白石“衰年变法”自成一派,从“游燕不值钱”的北漂画家一举成为“海国都知”的老画家;赖门人之追随与尊敬,齐白石方可在落寞之余略感快慰。


恩师、知己、门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齐白石的艺术创作,为他开启了新路,拓展了他的人生格局。2020年11月13日,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推出“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特展,展览聚焦于齐白石的艺术交游,围绕他的师友门人进行梳理,选取六位与齐白石人生历程及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物: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瑞光、梅兰芳、徐悲鸿;从他者的视角聚焦于齐白石的艺术之路。通过齐白石与师友之间的信札、互赠的书画、诗文,探访齐白石的师友情缘。


策展缘起 从“本体”到“他者”


北京画院美术馆在建馆之初制定了齐白石长期陈列展的规划,依照创作题材分类规划出十个专题的陈列展览。从2005年开馆展的“草间偷活(草虫)”到2015年齐白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时的“人生若寄(手札)”,根据创作题材的不同,我们分类规划出十个专题陈列展览,通过持续十年的展出,初步将北京画院院藏的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进行梳理展出。2016年,第二轮齐白石长期陈列展启动,北京画院充分利用自身藏品资源,并联动国内官方机构收藏的齐白石作品,再次按照题材规划主题陈展。2020年,我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展览策划反映我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所以,我们全面调整陈列展览规划,策展思路从“艺术本体”出发转向“他者”的客观视角,既向大众提供齐白石“艺术交游”的最新资料,更在特殊的外部环境下,讲述一场艺术家真挚交往的温情故事。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知己有恩 齐白石 2.2×2.3×3cm 1933年

青田石 北京画院藏


此次策展思路缘起于一方齐白石晚年的常用印《知己有恩》,1933年,寓居京城的齐白石深情的刻下印章“知己有恩”,并在边款上记下“欧阳永叔谓张子野有朋友之恩,余有知己二三人,其恩高厚,刻石记之”。古代刻石纪事,将最重要的事情刻在石头上,希望借重石头坚硬的材质使之世代流传。齐白石仿效唐人欧阳询对“平生之旧,朋友之恩”的感怀,将自己对知己友人的感恩之情,以刻石的方式记下来。此时的齐白石已经完成“衰年变法”,不仅立足于京华,更是名望渐隆。他于成名之际仍能感念恩师故友,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展览结构 恩师 知己 门人

恩师:胡沁园与王闿运


齐白石一生交游广泛,从晚清民国的政界人士,京城的文坛大家,再到新中国的领袖,可谓知己友人遍天下,如何从中选取人物实费斟酌。通过反复讨论,我们从齐白石的老师、知己、门人中各择二人作为展览的主角。他们在齐白石的人生历程中,扮演着相同角色,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草蟹图 胡沁园画、齐白石款   47×32cm 无年款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胡沁园与王闿运是齐白石艺术道路上的两位恩师,两位老师出身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却都对齐白石钟爱有加,尽自己所能给予齐白石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胡沁园是齐白石的启蒙恩师和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是他发现了齐白石的艺术天分,并与胡家的私塾老师陈少蕃商议,为齐重新取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以备他将来题画所用。还无条件的资助、培养他,亲自教授工笔花鸟草虫。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犹记得胡师“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手要熟”的画诀。赐名、授业、济困,尽见如山师恩。齐白石在晚年曾专门作诗《往事示儿辈》:


村书无角宿缘迟,

廿七年华始有师。

灯盏无油何害事,

自烧松火读唐诗。



王闿运是晚清民国的一代经学大家,声名显赫。他没有具体指导齐白石诗词学问,却常常教授齐白石处世之道。如在王闿运写给齐白石的《招饮信笺》中,劝说齐白石“多见一人增一阅历,不必效孤僻一派”。除此之外,王闿运以自己在文化界的声望曾对齐白石多方面提携,如在雅集聚会中推介齐白石画艺,为齐白石题词、题诗、题写斋号《寄萍堂》。齐白石初到北京定居时,将王闿运题写的斋号悬于画室之中,“湘绮高弟子”的身份无疑为他立足京城帮助很大。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寄萍堂 王闿运 45.5×176cm 1911年

纸本 北京画院藏


知己:陈师曾与徐悲鸿


陈师曾与徐悲鸿同为齐白石艺术上的同道,两位均是中国画改革的倡导者,所以对颇具艺术革新精神的齐白石欣赏有加。陈师曾曾劝齐白石推陈出新,促其“衰年变法”;徐悲鸿则不遗余力推荐齐白石的艺术,赢得了齐白石的赞扬。


陈师曾劝齐白石在绘画上不必一味学人,而要大胆创新,并为齐白石题诗“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此语颇合齐白石心意,自此他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开始“衰年变法”,从冷逸的八大画风转向同时代的海派画家吴昌硕学习,终于开创出“红花墨叶”一派。齐白石与陈师曾交游日浅,但却感情深厚。齐白石将陈师曾视作平生知交、畏友,曾言“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以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白石翁九旬寿联 徐悲鸿 227.5×43.5cm 1950年

北京画院藏


徐悲鸿与齐白石相识后,购藏推广其书画作品,为其出版画集,还“三顾茅庐”聘请齐白石到大学任教。齐白石感其知遇之恩,作画题诗:“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到齐白石晚年,徐悲鸿更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人家事。齐白石也非常欣慰自己有这样一位人生知己,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从1928年徐悲鸿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算起,到1953年徐先生病逝,两位艺术大师密切交往二十五载。这段艺坛忘年交也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增添了许多温情的色彩。


门人:瑞光与梅兰芳


瑞光和尚与梅兰芳同为齐白石门下弟子,瑞光是衍法寺、莲花寺主持,也是京城小有名气的画僧;梅兰芳出身梨园世家,名满全国。两位弟子均十分钦佩齐白石的画艺,先后拜入门下。齐白石对他们也常怀感恩之情,留下了“幸有瑞光尊敬意”“幸有梅郎识姓名”的诗句。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借山问道 瑞光 83.5×43cm 1924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拜入齐门后,瑞光和尚剑走偏锋,专攻齐白石的山水、人物,画作颇得乃师精髓,齐白石欣然题跋称瑞光“平铺直布不求工,翁似高僧僧似翁”,将他视作自己的得意门生。齐白石与瑞光师徒之间惺惺相惜、感情深厚,在艺术创作中更是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齐白石在艺术创作中不拘一格,也时常虚心向弟子学习,瑞光曾在古代瓷器上见到钟馗画像,将画像放大画好后呈给老师品评,齐白石觉得构图颇佳,略加修饰便绘制完成了人物画《钟馗》,从此作为自己人物画的范本之一。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钟馗图 齐白石 133.5×33.5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由于京剧表演艺术的需要,他修养广博,精通诗文书画,与京城画坛名流保持着交往。1920年,齐白石通过好友齐如山的引荐与京剧名伶梅兰芳相识,梅被齐白石的画艺所折服,拜入门下学画工虫。梅兰芳的“缀玉轩”是民国文化名流经常雅集的场所,齐白石也多次到访。园中栽植的花木令齐白石大开眼界,尤其是梅兰芳从日本引进的牵牛花更是盛开满园,有的花朵竟有碗口大小,这令齐白石惊叹不已,更萌发了画牵牛花的兴趣,每逢花期齐白石常到梅宅赏花,并留下“百本牵牛花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的诗句。几经摸索变化,齐白石笔下的牵牛花终于成为其花鸟题材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摹罗瘿公行书放翁梅花诗 梅兰芳等 1920年 169.5×43cm

珂罗版印刷品 北京画院


策展思路 还原历史与讲好故事


以往学界对齐白石的研究多基于《白石老人自述》,该自述由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整理。齐白石自述时已是87岁高龄,记忆与历史真相之间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在挑选展品时,我们着重增加了文献史料的比例,为研究者提供更加真实的一手资料,推动学界对于齐白石的研究,从而还原更加真实的历史。如在《白石老人自述》中,曾记述1904年参加王闿运在南昌的七夕雅集,在聚会中王闿运倡议以诗文联句,并首先吟唱了“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王门三匠”均未联上,回到家乡后,齐白石自愧,便将斋馆号借山吟馆中的“吟”字删去。而在此次展览中,王闿运手书的《南昌馆七夕连句》中清晰的记载了齐白石在七夕雅集上的吟诗“坐久生微凉,竹簟清露滋”。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该件展品的展出推动了学界对《白石老人自述》的重新认识。


为做好公众传播工作,在开展当天,北京画院美术馆特别邀请徐悲鸿先生之子徐庆平和梅兰芳曾孙梅玮来到展厅现场,为在场的媒体及公众进行导览。两人分别从徐悲鸿、梅兰芳与齐白石艺术交往的角度,讲述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齐白石与师友的艺术交往为后人留下许多文化轶事,他们真挚的情谊也让今天的观众感受到一份温暖。知己有恩,在齐白石艺术天分和勤奋的背后,正是其自身的朴素与真诚,以及“投桃报李”的人生态度,才使齐白石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既促成了齐白石艺术上的突破,也在客观上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生际遇。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齐白石也难以在艺术上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文章原载于《美术观察》2021年第2期总第306期 P.37-38。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特此说明)



画吾自画自合古——浅析齐白石人物画中的大俗大雅之道(节选)


文/王志坚 王墨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工具箱 35.4×22×28.5cm 

约1882-1902年


删繁就简真


智者千虑,大道至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圣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道”不是表面上,是经长期不懈地努力,走自己的路,方可获得。“名”也亦然。由繁入简是齐白石从艺的精神内核,得超然的世外桃源观,抛弃了浮华欲望,以至平淡如水般的生活状态。他所要的就是一种空灵而无我的境界,“越无人知越安闲”恰似他的人物画《无量寿佛》中所追求的平和与安详之状一样,是一种崇尚自然,珍爱生命和人文情怀之哲思。


大彻大悟非常人所为。齐白石有用天人合一之哲学观,而站得高,望得远。在他的人物画中无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强大、充实与满足,即为“无欲则刚”。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一生的他,晚年不再想外出奔波和忙碌,这在他远游之后就产生了这样的观念。因家乡遭遇兵乱, 迫使他别离故土北上京华,过着“身在朝廷心在汉”的思乡日子。他的印文之言:“扶梦还乡”,看得出他多么希望回到久别的故乡。他的人物画《老当益壮》《歇歇图》与其印文相对应的有“频生辛苦”,同出一辙。表达了他自身难艰的人生和盼望安详宁静的生活。他的人物画《清平福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人向往清平幸福的生活。这些无不隐喻着画家内心深层诉求,流露出一个可敬可爱的真性情老人的心声。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老当益壮 人物册页十二开之五 33×27cm 无年款

册页 纸本设色 


困境和挫折面前齐白石从不放弃追求,更不会为之低头认输。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霸蛮气场。人物画在他的《老当益壮》《钳锤道义图》等作尤见其内心强大与担当。“衰年变法”是顶着压力,不怕风险、任凭骂口,以死而后快之气魄战胜自己。去形似,在“从简”二字上大革人物画的“命”,“红花墨叶”何尝不是自种葫芦自炼丹呢?他晚年借篆隶法作人物画线条,使人物线条简约大气。他的虾也是在简法中出来,与虾同样的花鸟画也是由繁入简的创作理念去创造。


从齐白石绘画作品的题材与数量分:人物画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少,山水画数量次之,花鸟画数量居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他一生逾三万件作品,而大量作品为花鸟画,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如此这般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精力,便是如此不一样的家国情怀,与之强大的内心世界在支撑着他笔耕不辍。他衷情于人物画,将人物画创作不离不弃,贯穿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不遗余力地对人物画从大俗至大雅,一变再变,一简再简,直至合乎己意。


人物画在民间中通常以功能实用为上,要么以肖像画、要么以神像画、要么以美人像画。17世纪欧洲美人肖像画作品十分盛行,中国明末清初的美人画(年画) 也广受欢迎。其次神仙菩萨像之类的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大受欢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其不弃的原因是人物画作的桥梁,亦能让他顺利地进入艺术世界。情感所至,心怀感恩。


从小涂鸦大凡是人物画,而且人物画容易让人上手。齐白石早期雕刻的人物和所画的肖像为实用范畴,虽然他所画的民间人物画是离不开俗,但并不意味着他人俗。一个人的俗和不俗表现在气格上,内心排斥庸俗、低级趣味,他俗不了。他常以“木人”“木居士”“布衣”“湘上老人”自称,而且他遇“官”就躲。有贵人给他谋江西县官,他却躲避绕开话题;又有贵人为他荐举进宫廷当内供画家,他婉言谢绝。“简”即“雅”,一心专注于雅的他,乃真性情人也。


根据齐白石的尚“简”,我们还可以从他的书法上找到答案。他的书法从未停止自己艺术上的跨越与变迁,又总是绕过甜俗和唯美。他追求大雅,绕过二王一路,直追二爨;他追求简而高古拙朴、博厚,喜纳漆书、好大王、大篆、小篆到李北海。早期胡沁园引他学何绍基都被他丢得干干净净。他的篆刻在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天发神谶碑》后追秦汉。他的篆刻更可以看到不屑于甜俗,长大直入之气格。他曾言:“刻印,其篆刻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有过人处, 全在不蠢,胆敢独创造,故能超出千古。齐白石进一步用诗表明自己避俗从“简”“雅”二字。其诗:“纵横歪倒贵天真,削作平匀稚子能。若听长安流俗论,汉秦金篆尽旁门。”他对人物画何尝不是,年少初涉人物画时为其不像而急得满头大汗, 进而到曾为能画出纱衣里透出的袍上花纹而得意。随着他的艺路可清晰地看到,前期垒筑成的艺术,被他推倒重来。55岁时曾道:“余乍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定从今天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听也。”这是他衰年变法之前对人物画的变革所作的决定。尤见齐白石又在去“似”崇“筒雅”,见其肝胆。世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1919年齐白石初到京华时,画被戏称为“冷狐禅”。至此而使他的画为前所末有地遭冷遇,人物画更是无人问津,山水画也一样遭冷落。他不止一次说:“余画山水,时流诽之,使余几绝笔。”只有陈师曾、徐悲鸿等少数人是知音,于是而对人物山水两相悦。


“衰年变法”,追求物我两忘、文人畅神之大写意画风问世。(约1922年)先后画《宋岳武穆像》《汉关壮缪像》(为曹琨画像),就显示出内心对这种工笔式人物画怀揣着抵触情绪。他不愿意画人物当然也有其它的缘故,例如1912年他画《暖翁遗像》,这便是为已故之人画遗容,这种像有时要反复画五、六遍。为此,他是极不愿画,为了生计他曾不得而为之。变法后,他的花鸟画倍受青睐,自创“红花墨叶”一派。尽管如此,他依然义无反顾地画着他的人物画。其时也不再为“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的感慨而发愁了。而是“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之放达心境了。


宁静致远通大道,曾为方叔章作画题记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齐白石的人物画在中晚期为雄的气概逐渐减弱,变法后代之以古朴凝练之风格示人,树立人物画新的旗帜。


齐白石人物画艺术达到灵魂出窍,无我之境界。“人到无求品自高”。齐白石的人物画就是这样超凡脱俗。黄宾虹称齐白石画:“以书入画,其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 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为我所拜倒”。


结语


人们通常知晓的是齐白石的花鸟画。人物画则知之甚少,何故?原因是他自创之法成独树一帜,“曲高和寡”“下里巴人”便为其大惑。在他早期人物画的写真被人热爆,称“齐美人”,就是下里巴人之朴素俗世美学观;就他中期写意,率真随性,亦未称己意;晚年变法,“阳春白雪”,人物画遵循自己的美学价值观,“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人物画不再为作形细抠,以书法之势长驱直入,以提按顿挫之刚健法力透纸背。人物画《老当益壮》其“精气神”十足跃然于腕底。物与神交,画风空灵、简洁、峻险,乃至人画俱老不罢休。


“红花墨叶”是代表齐白石花鸟画的符号;那么“肯如人意”就可代表他的人物画的风格。王梦白嘲讽齐白石的人物画为“野狐禅”,齐白石用人物画《人骂我我骂人》,其画风简洁大气,且表情森严而丰富,“可惜无声”之会心一笑。与此同时,他应景地画了《执扇仕女图》,题上长款:“年年春至愿春留,春去无声只合愁。夫婿封侯倘无分,闺中少妇岂忘羞。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予略所更动, 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因老年人如人意,有请应之。白石齐璜并题记。”画中人物动态轻盈飘逸,造型优美自然,线条流畅如脱缰之马,纵横驰骋, 笔力千钧,大美无言,激荡人心。钤印为:“齐大”,“浮名过世”,两枚印文的内涵及人物画,向世人展现了他的“幸能笔墨不相同”的艺术魅力和人格尊严。


喜甘寂寞,忍耐力超强的齐白石,对那些骂之誉之的人不植心内。他的心性更多的是用于自造画稿、自创新法,“自吾自画自合古”之自信而破茧化蝶,任其评说。


“齐白石”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国家形象,世人称道。他的人物画是智者慧心之哲思,高寒峻险。毕加索接受他的作品,临摹借鉴。齐白石的艺术高层次的人喜欢,低层次的人不一定懂,世界文化宝库需要;华罗庚的数学又有几人懂,人类需要;同理,尖端科学普通老百姓用不着,社会需要。他以“南腔北调人”“一息尚存书要读”的湖湘霸蛮精神,为变法而宣言“…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口号”, 改变世界文化艺术的格局。


一个世纪老人的齐白石,自小立志,追求卓绝,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为“自吾自画自合古”纵横涂抹,超越自我。以胆敢独创,浑然天成的艺术影响画坛、笑倒自我,颠覆唯科班出身方成就人生的寓言。


2023年秋于憨牛堂



(文章原载于《见贤思齐·齐白石研究文集》P.128-148,全文通过“从民间中来”“到传统中去”“脱去华丽衣”“自吾自画立”以及“删繁就简真”五个章节展开论述,在较为全面的研究齐白石先生艺术之路,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截取了一部分,特此说明,如需进一步研究请查阅相关研究文集。)



艺术对谈Q&A

时间

2023年4月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齐  驸          X           游  江


齐驸,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齐白石曾孙女。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书画史、中国画创作。


游江:首先感谢您在深圳美术馆“好梦无由——齐白石精品展”展出期间为观众举办了一场导览活动。这次展览梳理白石老人的粤籍朋友圈,也展现了他在岭南地区游历之时的一些作品,请谈谈您对这次展览的感受。


齐驸:深圳美术馆此次展览的作品非常丰富,囊括了齐白石在人物、山水、草虫、花木、蔬果、禽鸟、水族等各个门类中的艺术珍品。同时展出了白石老人生平所用过的笔、墨、纸、砚,让观众全方位的感受到一位有温度的画坛大师。齐白石作为中国20世纪的“人民艺术家”和“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最受公众欢迎的画家之一。他曾多次踏足广东,对南粤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广东期间,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南方文化的特点和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游江:在齐白石的研究方面,这些年你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的?


齐驸:从国内研究看,关于齐白石的研究很多,经过梳理,我发现,但大多数是侧重于他的艺术成就,少有理论书籍关于他的艺术品市场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书画市场更是处于婴幼儿阶段。在当今文化交融以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文人画家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痛苦抉择。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低多由同行或是“艺术权威”做出鉴定,书画艺术品市场价值的确立,既适用与一般的市场法则,由市场行为来做出结论,可同时也急需探索出行业自身的评品规则,建立一套公正、规范、适用的书画艺术品市场价值测量体系。所以我在一篇题为“心存澹泊,画价万金”论文中,主要是艺术市场的角度,探讨了白石老师的创作与艺术市场,艺术世界与话语时间之间复杂的关系。



游江:白石老人一生最擅长画虾,也是最被世人所称道,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洋瓷脸盆上都印着白石老人画的虾。那么白石老先生为什么要画虾呢?我知道您也对齐白石先生的虾做过深入研究,请您也谈一谈。


齐驸:众所周知白石安老人一生最擅长画虾,画的虾栩栩如生,灵动的虾无人能及,这一题材也是最被世人所熟知和称道的。白石老先生为什么要画虾,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日记以及画上的题字可以找到线索,在一幅画的题记中,他写到“以干丝钓虾从古所无,有之始自白石少年所为之事,至衰老尚不能忘,今画之未免太息也,白石并记”。还有“余少时随父于星塘老屋……先父曰:此草虾欺我儿也,乎乎七十余年矣……”七十年前的事依旧历历在目!可见虾早已不是虾,是他怀念的故乡、童年、还有亲人。


齐白石老先生画的虾形态特别多,可能大家注意到的是他早年有很多画的非常逼真的作品,以前大家都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画 往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其实中国画也是可以画得很“像”的。先“师造化”,后“目识心记”,观察、写生往往很多艺术家一生的必修课,画家在画得像之后才逐步达到“画到熟时是生时”的状态。齐白石提倡写生后写意,写意后复写生,只有在写生中才能真正找到绘画的灵感。


具体来看,首先齐白石老先生画的虾是湖南淡水河的虾,幼年的齐白石先生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题画的素材。早年间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地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在具体的作画中,他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对于虾的表现。他在画虾的头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之有了硬壳般的感觉。通过观察,强调腹部第三节的拱起,很好地表现了虾体的曲直,弹跳的姿势,因虾的跳跃全靠腹部,这样虾就画得更生动了。他又将虾钳的前端—节画粗,笔力得以体现。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在虾的头胸部的淡墨未干之际加上一笔浓墨,很好的刻画了虾的结构,笔墨味十足。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横点儿,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虾的神情而加以夸张的。


白石老师一系列虾的作品其实也是有差别的,如果早年的虾他在有形中追求“气韵生动”,但他到了89岁之后又重新把这个虾简化了,变成六根主须,然后把虾身和虾头的比例稍微的调整了一下,变成了虾身长,虾头短,这个时期又演化的一个特点。而到了1954年到1957年画的虾我把它称之为反朴期。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这再也没有我们说的模式、用笔什么的都没有了,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游江:很多中国艺术大家都经历了“衰年变法”,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中国画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市民审美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化变革,彰显了中国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范例。您在这方面也有过研究,请谈一下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过程与价值。


齐驸:我曾写过一篇相关的论文,那我就以齐白石“梅”“菊”题材为例谈一下。“衰年变法”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现象,从字面意思解,“衰年”的意思是老年、暮年、衰老之年,“变法”指的是改造或者彻底革新。艺术家在已经拥有成就之后还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创新、改变,值得敬佩。因齐白石的“变法”影响及其深远,成果相当显著,如今“衰年变法”已经成为齐白石的典型代表。


关于变法的过程,齐白石自己有诗云:“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心自明。”十年闭门苦修,才脱去凡俗之气,画出称心意的作品,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艰辛可见一斑。


“衰年变法”是齐白石对自己定居北京后,以衰老之年改变画法、画风之举的称谓。齐白石50多岁北上后毅然“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成为一代中国画大师。“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这句来自陈师曾的题诗,既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动力来源,也是齐白石一生执着追求艺术的写照。



游江:你觉得20世纪上半叶大写意花鸟画精神内涵之变有哪些表现?


齐驸:在传统绘画里,作品所描述的客体对象,其内在特质称之为“神”,其外在表征曰之为“形”。画家所表现的审美主体精神、自身个性意识及某一幅画的“立意”,统称为“意”,也就是我在研究中所说的精神内涵。


文人写意画的出现是画中寄予的个人情感,苏轼《枯木怪石图》的胸中蟠郁,徐渭“闲抛闲置野藤中”的怀才不遇,八大山人鱼鸟一体的人生豁达,郑板桥瘦竹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吴昌硕梅花的铮铮铁骨,可见文人画的传统中绘画的精神内涵的核心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自由思考之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种理想或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隐逸也可以入世,可以愤怒也可以超脱,可以激进也可以淡然,无不是画家们对自己人生境遇和社会现状的反思。


在新的时代,齐白石采取的方式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独立思考之精神与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同时,将画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密切联系,吻合了大部分人共同的精神需求,使得画家和受众有了审美上的共鸣。梅花从“冰心玉骨雪肌肤”“品格终不染尘埃”到“ 吹放胭脂出色新”“喜上眉梢”,菊花从“香清色正好幽姿”“餐其落英”到“舍身学得牡丹红”“菊酒延年”,这种变法前后的鲜明色彩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齐白石通过诗文题字,赋予这两个题材在内涵寓意上的转变,从承袭传统文人的意趣逐渐转向更加注重画家自我的真实感受。这种变革体现了时代审美风尚的发展,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变革之后日益增多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齐白石对生活、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反映。



游江:我们看到您也是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请接您自身的创作,谈谈您在中国花鸟画的传统与创新方面有哪些思考?


齐驸:白石老人给我们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几种绘画的新范式,几笔画一只虾,几笔画一个螃蟹。二是即便“饿死京华”也要“从今大变”的艺术探索精神。画吾自画自合古,在中国画领域如何能跟随时代做出自己的回应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技法材料上,还是内容上。我们也要跟随时代,对新技术新材料抱着开放的态度,勇于尝试。



游江:作为齐家的后人,如果还从事绘画,人们难免将你们与白石老人相比较,面对前面已经有座“高山”,您怎么看待自己以及后人们和白石老人的书画关系?


齐驸:我其实诚惶诚恐,很怕做的不好。所以在硕士毕业后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潜心学习然后考博,就是希望自己不仅仅是出于经验,更要从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希望能在继承和传播中国画知识方面做的更系统更全面,也能更准确地向大家解读白石老人。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变化,寻求突破,我的观念是“变总比不变好”。但最终能达到怎样的艺术成就,我实在不敢妄说,只能勤奋努力,尽力而为。



游江:在我们馆齐白石大展期间,观众络绎不绝,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展现出对白石老人作品的喜爱,您也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请问您怎么看待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在学习水墨画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齐驸:少儿中国画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能的传授,而且应成为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国画,少儿可以培养审美情操、提升艺术修养,同时可以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少儿中国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少儿的个性与创造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少儿艺术素质教育中,中国画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中国画,少儿可以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如中国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要素,以及中国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这有助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通过与中国画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少儿在学画过程中了解书画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历代大师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书画大家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在模仿和临摹书画大家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传统书画的技法与构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和实地写生,培养对真实对象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学习中国画不仅是对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而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将帮助少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培养其创作和表达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少儿的艺术成长,而且能培养其爱国心、道德感、创造力,使其树立文化自信。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艺术新知”

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


组织策划

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项目策划

游江  邓丽君


项目成员

(按照姓氏笔画)

方艺婷  赖慧瑜  吴博榕


影像宣发

深圳美术馆推广部


“艺术新知”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是从我馆的学术定位出发,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和文化艺术,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系列专题活动。基于“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一思路,一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邀请国内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举办一系列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鉴赏专题分享活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到哪里去”;另一方面,在全球艺术史的大视野中,结合深圳美术馆具有学术性和富有探索性的展览,开展系列主题性的讨论,聚焦业内的新实践、新研究和新成果,通过艺术作为一个窗口,打通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从而拓展观众对于艺术和世界认知的维度。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活动回顾 |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专题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