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转自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jk5ODI2OA==&mid=2247522104&idx=1&sn=e91624f5135668f9b07374182c58d391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马海伦《亲密关系3/6》,收藏级艺术微喷,2021,120x85cm?????


受访:卞卡

采访及编辑:蓦然



囿于西北一隅的银川当代美术馆,一场名为“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的展览于不久前开幕。这是一场关于收藏的展览,却和近两年在北上广频繁举办的收藏展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策展人卞卡试图唤起的,并不是有关收藏如何推动艺术发展的叙事,也不是作为投资行为的收藏,而是一种更为传统的价值取向:一件艺术作品如何因触动人心而被购买,继而得以在艺术系统中流通,并扩大自身的价值的过程。


在情感联结的底色背后,展览前言又进一步牵引出美术馆的危机和艺术评价体系消解的问题。这也是曾经作为机构运营者的卞卡,在过去二十年从UCCA到金鹰美术馆等地方全年无休的工作中,从未中断的思考和实践方向。因此,以展览为契机,我们也延展开来和卞卡聊了聊他在过去几年,对美术馆现状和商业的看法。


与卞卡本人交流,和阅读卞卡的文字是两种感觉。我曾无意间发现卞卡在典藏艺术网开设了一个评论专栏,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某一艺术现象背后激烈且复杂的社会语境,文字也透露出鲜明的立场和批判意味;但访谈中,他声称自己保持着一位机构工作者的灵活,既懂得平衡和妥协,也不拒绝在商业系统中为艺术家效力。


面对这几年愈发“一团和气”又无比乏味的艺术生态,卞卡时常以怀旧的口吻提起90年代的真诚与笨拙,以及那些艺术家仍聚集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日子,背后总归有一种无力和无可奈何。如卞卡所言,既然当代艺术不可能开倒车,那么在一个面临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抉择的时刻,“没有态度”就是他的工作态度。


以下为卞卡的口述,发表前经过受访者审校。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卞卡

独立策展人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1?


去年年底,曾经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工作的刘北卉和我聊起来,能不能从收藏的角度来做一个展览。我首先想到的是王兴伟2003年在香格纳画廊举办的展览“过继”。当年王兴伟在上海南京西路,从一位商品画画师那里,定制购买了一批抽象画,然后和那位画师签订了一个协议,未来这批作品在法律上归属于他。这个收藏的过程成为了他的创作,某种意义上也提示了展览的思路。


“过继”这一系列作品让我感到,收藏的行为就像是一种特别的家庭关系的延伸。艺术家王光乐和王光旭也在一个访谈里提到,他们离开福建老家后,与父母的关系就有点像他们和自己作品的关系,父母希望子女有出息,但又希望他们留在身边;艺术家也是如此,希望作品卖得越来越好,但又舍不得卖掉。


当收藏家买下一件作品时,拥有的其实是艺术家创作的延伸,是艺术家身体的一部分,或多或少也都与艺术家共享着一段“肉身”的关系。所以这次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我还是希望呈现一种收藏行为的底色,而不仅仅是一种一级和二级市场的买卖行为。



2?


皮力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的很多权利都让渡于收藏家了,或者说不断被消解。但这几年,我感到疫情摧毁了一些东西。今天美术馆正在经历的价值危机,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流量展,以及大众消费对精英话语的壁垒的消解。这种消解并不意味着出现了更多诠释作品的可能性,市场上对于90后和00后艺术家的追逐,也在让艺术家创作的生命周期变短,甚至对于藏家来说,也会影响他们藏品价值的长期持久性。


在这个过程中,缺失的可能恰恰是一种有关收藏行为的探讨。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其实是在藏家用真金白银买下一件作品,在美术馆展出的流通过程中形成和扩大的。所以我们在和藏家沟通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他/她们能提供一些和个人经验或是记忆有关联的,或者能产生某种冲动的作品。无论他/她们当初买这件作品的出发点,是因为它的市场潜力还是艺术家的重要性,这些都不用考虑。


最终,展览就像开盲盒,开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充满了未知。作为一个在美术馆里负责解决问题的人,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当然,展览最后的呈现可能有点像个“大而全”的拼盘,但在银川这样一个地方,我觉得为观众呈现一种更丰富的面貌,会比做一个更受业内认可的、有思考深度的展览更重要。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3?


为什么我看上去很批判流量艺术展,但这次也展出了一些IP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我对自己的定位,更多还是一个机构运营者,一个在社会或商业层面,为艺术家和策展人寻找更多平台和可能性的角色。就算是策展,我通常还是会绕到美术馆生态的问题上来。


一方面,过去这么多年在南京、北京和上海的机构工作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平衡和妥协,有藏家想要呈现那一类作品,我觉得也没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只要你有打开大门卖门票的意愿,就要遵循大众消费的逻辑,所以我也会想,是不是还有必要坚持原来的一种策展标准?


以前大家一起做策展项目,会有一个很严肃的讨论方案的过程,一旦到了某个红线或门槛之下就是不符合我们的工作标准。但现在,我觉得与其继续坚持一些所谓的标准,不如去打开一个缺口,呈现一些更软性的东西。



4?


我觉得在中国的复杂现实里,你需要保持一种不那么单一的面貌,将自己一分为二。所以一方面,我会在文字里批判商业化的艺术生态,甚至也会和独立艺术家合作做一些打破美术馆机制的项目;另一方面,也会积极地在商业环境里开展自己的工作。这并不会让我感到割裂。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不主动这么做的话,能为艺术家提供的帮助就更少了。


从2016年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美术馆和商业体深度合作的趋势变化。那年UCCA被中资收购,开始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建立UCCA Lab和后来阿那亚的UCCA沙丘美术馆;2019年举办的毕加索展览,也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原来的美术馆体系是艺术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之间的权力游戏,但这些新的合作方式,让展览有可能以巡回的模式在全国各地展出,而不是局限在北京和上海;美术馆也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有一半展览是卖票的,另一半,甚至是更小的比例,用来做有学术价值的展览。


那时我对这种趋势是非常乐观的,相信美术馆有可能养活自己,后来才会去南京担任金鹰美术馆的馆长。那时无论做着多么具体的工作,我都会不断地反思,到底该怎么建设好一个艺术机构,怎么让艺术机构可以恰如其分地和商业项目适配?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5?


当然,因为疫情和所谓的全球流动中断,给很多工作的开展带去了一些困难,原来的乐观突然中断了。离开南京,回到上海,我意识到最重要的还是把基础的工作做好。至于是否能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机构工作方法,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几年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南京这样的非中心城市,我看到的是艺术圈的“老龄化”,而看不到更年轻的艺术家群体的出现。如果五年前你问我非中心地带的问题,我还会认同艺术在远离权力话语时会诞生新的可能性,但现在我并不乐观。这个社会给年轻人的空间越来越小,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难在二线城市坚持下去。


6?


在北京那几年最大的感受,恰恰是一种在严格管制之下涌现出来的创造力,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灯下黑”。随着城市改造和黑桥、环铁艺术区的拆迁,艺术家们原本都很集中,后来被进一步分散到顺义、通州甚至到燕郊,但其实很多人还留在北京,只是像黄豆撒到操场上,看不到了。虽然很多人觉得北京表面的艺术生态消失了,但我觉得这里的包容性仍然存在,也仍然在孕育新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上海其实也有周铁海、徐震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活跃度和批判精神都很强,但在过去二十年里,可能是因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美术馆,包括上海双年展、博览会也渐渐发展起来,民间的活力反而在减少。



7?


这么多年,写作的确是和我的机构工作平行的一项实践。我个人的写作思路,基本是通过我的解读,让艺术家的工作和当时的社会现场产生一些关联。在北京的那几年,这座城市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2018年的所谓清理低端人口运动,这些都涉及到艺术家的具体处境。我三次去何迟的工作室,都在不一样的地方,都是在他工作室被拆迁后重新建好的时候。后来,何迟在箭厂空间做了一个作品叫《隔馆》,每天在墙上刷一层绿色,那几堵墙随着春天的到来显得越来越绿。有一天他从楼梯上摔下来,回老家治病,那个空间被“封墙堵洞”后,就真成了“隔馆”。我觉得这些都和大的社会发展有关,也更愿意从这样一种角度去写。


中国的这种复杂性,可能很难站在一个国际化的立场,或者套用一些左派理论来解释。在中国语境里,左和右都是反的。我一直很想写这个现象,就用胡适一篇文章的题目《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国作为一个现场的问题太多了,谈那么多主义干嘛?


有一次杨嘉欣的自媒体“手机玩我”找我约稿,我说我不写艺术了,写一篇足球评论,但是用写艺术评论的话术和文风来写。后来我写了那届世界杯里最不重要的一场比赛,埃及队对沙特阿拉伯队,然后套用了大量的萨特、萨伊德对于阿拉伯事件的引文,甚至中间有一段完全是抄来的。总之文章看起来特别像那么一回事儿。这原本是一个游戏,我自己也觉得好玩,结果很多艺术圈的朋友都以为,那是我认真写的一篇政治正确的文章。



8?


可能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是这样,在还没有中国当代艺术的80年代时,我们会拿一些西方的绘画图示来使用,直到最近20年,最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和策展人看到了世界,摸清了一些游戏规则,产生了一套比较理想化的话语,仍然是这样横向地索取。但其实中国从80年代开始,已经形成了一个纵向的脉络,可能从我们自身的脉络出发,探讨的问题会更有价值。


今天大家都更愿意去谈论全球化,而不是本土。但我始终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40年里已经形成了一条脉络,关注我们自身的上下文可能更重要。之前我和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敏教授聊过这个话题,他认为80年代最大的特点并不是自我觉醒,因为所有的文化艺术运动本质上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到了90年代,无论是工人下岗、知识分子下海,还是当时出现了所谓的城市山寨文化,个体性才真正开始觉醒。


我觉得直到今天,回到本土脉络中寻找对于个体性的反思,都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后来在UCCA做了《人间指南》的展览。况且我们这一代人,还有90年代的身体经验,我看过第一届的上海双年展。我也的确比较怀念90年代的那种真诚和笨拙,那或许是艺术比较真实的一种状态。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9?


这两年,我的工作态度就是没有态度。要不然也不会把IP艺术家放到美术馆里来了。坦率来说,我觉得并不是我们的努力被现状所打败,而是面对现状,我们的实践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个人思考也跟不上社会和世界的变化。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无力感。可能也是因为到了40多岁的年纪,我会试着让自己不那么有态度,抱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去做艺术。过去我在美术馆里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年假,现在想让自己休息一下。


这可能也是当下比较普遍的一种状态吧。之前我和鲁明军老师谈到这几年的艺术生态,他说以前大家还会激烈地讨论一些问题,但现在出了一个展览,也没有人骂,也没有人说好,大家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在做例行公事,最终就是一种乏味和无聊。甚至,现在我们连乏味和无聊本身都不谈。


回过头来看,我在疫情前和疫情初期所做的所有对于时局的预测,都偏乐观了一些。疫情的确快速地刺激了每一个人的思考,但再往后,就面临着一个要做出选择的临界点。



10?


我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艺术生态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会出现越来越多中国特有的商业体艺术空间。


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迹象,比如余德耀美术馆从西岸搬去上海蟠龙天地。我现在生活在上海的苏河湾,这里有一个下沉广场,原来是上海OCAT的地址。OCAT关停之后,周边一下子出现了几个小空间,比如Vanguard画廊和天线空间都搬过来了,没顶画廊和cc基金会也在这里,有点“一鲸落,万物生”的感觉。一个大的空间消失了,但是滋生出这么多小的空间。


虽然商业体对艺术的接纳可能只是个短期现象,但的确也和大的经济环境有关。每次我去逛这些地方的时候,我都觉得一切再也回不去了。当代艺术不可能开倒车。那些曾经激进、活跃的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如今也过了而立之年,不可能回到曾经的城乡结合部。


至少这些上海的画廊搬到苏河湾,无论如何,都不太会在短期内离开。有资本在那里,人才会有恒心。无论是机构还是艺术家,要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去,也许还是需要和一些有良知的资本联动。我觉得这是艺术行业的一些希望。


- END -


银川当代美术馆正在展出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

视觉的调适-中国早期洋风画

疆域的轮廓-历史典藏地图

影像日记-社会单元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市兴庆区禾乐路12号,华夏河图艺术小镇内

MOCA 媒体 | 卞卡:乏味、无聊、真诚和笨拙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