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正在展出|“明日派对”All Tomorrow's Parties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正在展出|“明日派对”All Tomorrow


明日派对

All Tomorrow's Parties


正在展出|“明日派对”All Tomorrow


(点击图片 即可购票)


开幕:2024.4.12  周五 16:00

Opening: 16:00, Fri. April 12, 2024


展期:2024.4.12 – 6.10

Duration: April 12-June 10, 2024


主办: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Organized: Wind H Art Center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
Venue: North Gate 1, 751 Art Unit,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Beijing


艺术家Artists


阿科、宝音那斯图、冯骏原 、冯山、范西、郭锦泓、郭隆耀、葛宇路、胡庆泰、韩五洲、姜波、蒋志、刘成瑞、刘符洁、李钢、李怒、梁硕、罗晓冬、栾雪雁、刘展、刘张铂泷、马秋莎、娜布其、石青、桑田、谭英杰、仝天庆、王澈、王大正、王拓、魏晓光、吴小军、熊佳翔、辛云鹏、杨光南、阎实、耶苏、杨心广、阎洲、赵天汲、朱荧荧、郑源

Ake, Baoyin Nasitu, Feng Junyuan, Feng Shan, Fan Xi, Guo Jinhong, Guo Longyao, Ge Yulu, Hu Qingtai, Han Wuzhou, Jiang Bo, Jiang Zhi, Liu Chengrui, Liu Fujie, Li Gang, Li Nu, Liang Shuo, Luo Xiaodong, Luan Xueyan, Liu Zhan, Liu Zhangbolong, Ma Qiusha, Nabuqi, Shi Qing, Sang Tian, Tan Yingjie, Tong Tianqing, Wang Che, Wang Dazheng, Wang Tuo, Wei Xiaoguang, Wu Xiaojun, Xiong Jiaxiang, Xin Yunpeng, Yang Guangnan, Yan Shi, Ye Su, Yang Xinguang, Yan Zhou, Zhao Tianji, Zhu Yingying, Zheng Yuan


关于展览


展览“明日派对”集结42位艺术家、策展人的艺术项目,藉由对过往及当下的种种,探索当代艺术边缘的同时畅言对未来的设想与期待,旨在以独有的视角和创造力,对常态化事物、活动进行加注诠释,以别样方式展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和复杂情感,引发观众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产生新的思考和体验。


“派对”试图以各艺术家作品为基底,运用周遭媒介和材料,构建一座虚拟且具有时效性的友好交互时空,向观众呈现一个多元和包容的艺术世界。从自然本身到传统艺术形式,再到现代科技力量,艺术、科技和自然在同一场域共生、延展,呈现现实世界中那些被忽视的隐秘一隅,展现艺术家寻找表达自我和探索社会的独特路径,观众得以窥见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此外,观众可在展览现场对话作品、分享观点和思考,为“派对”注入活力,进一步加深对作品背后意义的探讨,共同探索互动和对话过程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反馈和启发,促使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成长和演进。


(文字由 山中天艺术中心和Chat GPT共同编写)


关于艺术家


阿科


海口人,代哭者,进行场地和语境特定的声音实验、事件、行为和装置的创作,也写诗,是某种乐手、组织者和服务员;和张采一起组织“五?微现场”系列;另外还有乐队项目:音喜、夺命100秒、B级恐怖片计划。之前也意外地发起过游牧空间A2Space。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和暧昧曲折的路径抵达生活的微妙之处,有时回不来。


宝音那斯图


1958年生于内蒙古,现生活工作在北京市。


冯骏原


冯骏原(b. 1991)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写作者,现任教于上海纽约大学。曾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硕士。他近期的个人项目包括“苦恋”(Suhe Haus, 2023)、“地堡建筑师”(A26空间,2023)、“低俗怪谈”(totalab,2022),并于长征独立空间(2023)、剩余空间(2023)、中间美术馆(2020)、广东时代美术馆(2018)等机构参展。作为策展人,他于2019年在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与张植蕙共同策划展览“还要什么自行车”,于2021年在香港Para Site与李佳桓合作策划展览“溢流地”(2022年巡回至UCCA沙丘美术馆)。其写作亦可见于e-flux architecture、frieze、Artforum、Flash Art、《黑齿杂志》和《艺术界》(LEAP)。


冯山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现?作?活于北京。她的创作在虚构的故事框架下,使?板材碎?,现成品,粘?,?膏等,多种材料拼接做为创作?法,塑造着由影?,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局部组合的主题,探讨着?类的脆弱,复杂的情感,精神的创伤和记忆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荒诞与?盾。创作形式多以雕塑和装置为主。


范西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在其长期艺术实践中,范西致力于探索空间距离及心理距离对感知经验造成的复杂影响,以摄影、影像、雕塑、装置等形式质询日常经验、虚构创作与多种纷杂时间的关系。


郭锦泓


出生于牧区,长于青海和俄罗斯。2011年毕业于俄罗斯皇家列宾美术学院,油画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2017年肄业于伦敦大学人类学院。2017年开始在简体中文大陆进行一系列个人实验项目。她目前的艺术创作是结合写作,关注个人内化于现实环境中的崩塌、政治立场的变革和个人如何于消散的现代性中自持、文学性与诗性在内心与外界的裂缝中的变化,同时2019-2020她重拾绘画,并试图探索绘画与她影像实验之中的关系。


郭隆耀


1989年出生甘肃,2013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郭隆耀的作品是自己农村成长生活影像的空镜头,他把主体人物放在了画面之外,让他和观众、和作者站在一起,融为一体,一同观看、感受眼前这个本来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场景。这些混合了多重角色人物的共同的记忆和想象的场景,混淆、模糊、甚至失去了因人、因时而异的具体细节,柔和的光景储存着人物深长轻匀的呼吸,明亮的场所积淀着人物沉静清澈的目光,呈现出某种坚固、恒久、纯净、美好、自由,不为面前或背后的严酷现实的困顿和窘迫所撼动、熏染的精神品质。


葛宇路


1990年生于武汉,最近搬到了北京六环内,平日全国流窜。两次胃出血昏倒住院,所以目前拒绝酒精。吃饱了撑着时就会做所谓“艺术”。


胡庆泰


1985年生,工作生活于北京,200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

作品强调个体意志、心理活动、以及个体与他者和当下环境间的微妙关系,同时质疑艺术创作的主体和知识霸权,作品涉及诸多媒介,包括文本、录像、绘画、装置等。

作品曾在多个艺术机构及画廊空间展出。


韩五洲


1980年生于河南北部山村,现居住于北京;作品形式涉及装置、录像和摄影,使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诸如塑料、废弃物、消费和消耗物品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


姜波


1984年生于湖南宁乡,6年高中,5年大学,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


蒋志


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蒋志为中国当今最多样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包括摄影、绘画、录像及装置;小说和诗作亦是他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重要媒介。他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并著力于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和个人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


刘成瑞


1983年出生于青海,成长于半游牧家庭,200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涉及行为、绘画和文字。2006年青海湖畔发起的“十年计划”是其创作的人文基石,与众多的参与者以“约定”为纽带,重塑彼此的生命图景和社会人格。他的作品力图接近普通人的决绝和诗性,并以神话、寓言、消费等意象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意志和复杂的精神现实。诗歌作为想象力之源,他主理日更诗歌订阅号“惩罚骄傲”,独立出版个人诗集《悲伤》(2017)、《于是河》(2013)、《何路向东》(2004)。


刘符洁


刘符洁生活工作于北京,艺术实践方式主要为雕塑、装置、绘画。


李钢


1986年生于中国云南,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

李钢将艺术创作视为情感储存及精神容器的建造,试图在?常事物??的语?中寻找与艺术语?的互涉,以解析传译事物发展中的本源信息及其?我表达,并将其转化为得以保存情感与精神的特别之物。李钢通过对材料上的直觉,强调出了事物??物质性的内在精神及张?,构建出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以此来探索艺术与感知的界域。李钢的?作实践可以概括为是?种以“物质精神“的理念,来讨论艺术在?的?存情感中所产?的物觉过程。


李怒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Bursary大奖。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梁硕


生于燕山山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驻地于荷兰阿姆斯特丹Rijksakademie。组织“掉队”团体活动,任教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北京公社”签约艺术家,乐于游山探古,赏野品渣。现居京北山区。


罗晓冬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在北京空间站、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艾可画廊、日本ZEIT-FOTO SALON等举办个展。并曾在上海美术馆,西安OCAT、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等机构参加群展。绘画作品围绕着空间与维度、经验与感知的观看方式和书写之间的辩证与博弈进行思考与创作。


栾雪雁


栾雪雁(b.197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意大利国立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刘展


1976年出生于河南洛阳,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年组建UNMASK小组,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刘展于2011年独立出UNMASK小组之后,以个人面貌进行全新的艺术探索,创作出以研究为基础的一系列装置,包括录像、印刷品、现成物与雕塑。从“探索动物繁殖的奥秘”到“阳台”体现出他希望探寻的另一条创作路径——即更加注重现场——艺术家对项目实施现场的空间维度与历史维度的思考与利用。他在表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实验性,在空间内外渗透出的多义性思考,都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人们体验的边界。


刘张铂泷


刘张铂泷(1989),艺术家,纪录片摄影师,关注与科学知识生产以及城市空间生产相关的跨学科实践。作品曾在泰康空间、中间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


马秋莎


198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硕士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艺术,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马秋莎的作品讨论社会文化转变下的个体经验,并试图探索摄影、影像与装置等不同媒介的性质。艺术家常常通过非常私密的语言来呈现个体与集体、私人与公共的关系。用过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艺术家对于个人、家庭与代际间关系的思考试图质询历史中的出现与消失、真相与谎言。


娜布其


无论是被我们视作是真实的事物,还是我们与物件及物质相作用过程的心理本质,都是娜布其(1984年生於内蒙古,现生活於北京)艺术创作的长期主题。从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应用了大量现成物的装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艺术实践一直牵引观眾前去观察细节及语境,去适应并考虑虚构与实在之间的复杂关系。娜布其由此建立的领域强调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并将我们引入关於空间政治的探索之中去。娜布其探索视觉现象、观察的维度,以及我们接受并质疑的既成现实。通过讨论自然、私人空间等熟悉的主题,娜布其将观者引入关於「在场」的思辨之中,让观者反思其感知面对之物在当下、过去及未来状态的方式。娜布其的庞杂装置作品因此指向了我们的认知习惯,并以智慧及戏剧性鼓励我们反思既定思维模式的意义。


石青


艺术家,生活工作与上海。近期工作涉及媒介化了的现代性路径以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话题。


桑田


1978年生于浙江,中文专业出身,曾留德学习艺术,做过画廊包养艺术家、家具设计、文案、教师、画廊经理,2012年后转型任职《艺术时代》《燃点》杂志,从事批评和编辑工作。主要关注体制批判及相关的社会艺术。


谭英杰


谭英杰的创作以空间装置为主,并涉及影像、行为表演、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他的创作通过并置嫁接的方式将个人经验介入不同的特定空间中,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异质化的空间体验,同时延伸空间中身体性的触觉感受。近期创作主要关注于在现实图像中的由解构再生的错位叙事,以折叠、翻转、位移的方式产生新图像。


仝天庆


仝天庆(b.1972)是一位基于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他出生于河南安阳,现居北京。1995年,仝天庆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曾在出版、电影和教育领域工作。他的艺术实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人画、当代水墨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交界点上,通过用毛笔写日记、画观察速写、加入根植于传统水墨媒介的观念艺术圈,持续对图像与文字进行着不断的艺术挖掘。


王澈


独立策展人,1986年生于邯郸,现居北京。2010年至今一直从事艺术评论写作和策展工作,注重在不同地貌中流动、思考并展开项目,以行走策展的理念强调过程与整体感知。曾策划:“后退几步:从结果向原因还原”、“绵绵若存走岷江”、“莽原”、“沙漠驻留”、“燕山散步”、“走新疆”、“黑戈壁计划”、“走神”、“天地游戏—走青藏”、“生长的河—走怒江”等长期项目以及艺术家个展和群展。


王大正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顺义。


王拓


1984 年生于中国长春,其创作横跨影像、行为与绘画等媒介,在其中史实、文化档案、小说 及神话相互交织,形成虚构叙事。一如虚构写作,他在历史文本及档案记录中上演一幕幕介入性表演,模糊时间与空间、真实与想象的边界。王的作品是对中国与东亚现代史的有力检验,其中充斥着可 见或不可见的线索,揭示着社会背后的历史及文化力量,并回应中国独特的「幽灵学」,提出以「泛萨满化」召唤中国及东亚二十世纪被压抑及忽视的记忆。在不安且戏剧性的手法探究下,揭示集体 无意识及历史创伤间的纠缠。


魏晓光


1986年生于内蒙古, 2010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美国纽约亨特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魏晓光的绘画作品克服具象与抽象的二维对立,而深刻扎根于后“绘画历史终结”的时期。艺术家现生活工作在北京市。


吴小军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在生活工作于北京。

九十年代以来他以多重身份游离于绘画,雕塑,摄影,文字,标语口号,行动,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之中,并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与社会政治事件,试图以自治的艺术主体搭建新型的思想舞台与社会模型,使其成为日常的美学行动。

近期他的主要工作是以行动与对话的方式实践艺术作为一种解放力量的可能。同时他还参与了许多社会与艺术项目其中包括芬兰摄影愽物馆,福冈美术馆,丹佛现代美术馆,新加坡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当代美术馆,意大利罗马当代美术馆,伦敦ICA当代艺术研究院,日本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伦敦红楼艺术基金会,香港M+当代美术馆、民生当代美术馆、中间美术馆、木木美术馆、UCCA当代艺术中心、红砖美术馆,德国文化中心等。


熊佳翔


生于1991年,中国上海,其创作专注于图像装置及混合媒介作品。他的作品与艺术史上的经典名作产生对话关系,将自己的想法与重要的艺术理念相结合的同时,又相当个人化地与其对峙并付诸实践。

熊佳翔在这系列的创作中从日常生活之平庸中汲取媒材,关注图像、身体及空间的物质现实和虚拟性之间的流动生成关系,从情感和政治、数据和生活的日常性等角度呈现当代生活中的矛盾困境。熊佳翔以一种飘逸、动态的叙事方式描述世界,以及自我持有的虚拟主动性来创造图像,制造一种与世界的新感性联系。


辛云鹏


1982年生于北京,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作品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录像、表演及综合媒体的场域特定装置。近期展览有:“花心” 重美术馆,北京,2023;“?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泰康美术馆,北京,2023;“M+希克藏品:别传”,M+美术馆,香港2023。


杨光南


1980年生于河北,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她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冷膨胀”(2019,西安南山社),“我的风景”(2018,北京常青画廊),“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2017,英国华人当代艺术中心),“转向,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趋势”(2016,上海民生美术馆),“消化不良”(2016,北京泰康空间),“生存痕迹”(2015,北京UCCA),“介入·自然”(2012,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自然·自己”(2011,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中心),“大三村”(2010,台北国际艺术村),“DO IT”(2008,墨尔本法国艺术中心)等。


阎实


1975年出生于沈阳,曾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多媒体与综合材料系,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


耶苏


耶苏(张帆),是一位艺术家和写作者,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耶苏长期致力于源自梦境的小说《油瓶记》的写作,并将其中的情境与偶发时事或历史时空进行互译,作品展出于OCAT西安馆、中间美术馆、泰康空间、歌德学院、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上海双年展等;评论写作则散见于专业媒体和艺术书籍。


杨心广


1980年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和居住于北京。


阎洲


1986年生于西安,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通过摄影、录像、写作等创作语言与今日文化生态及实践者处境展开观察和对话。他面向当下社会环境的创作更深一层的源自其对历史场所、文物、人物所构成的文化驱动方式、情境的察访与想象。


赵天汲


生活工作于北京。


朱荧荧


1989年生于西安,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她的创作媒介主要包含绘画、摄影和影像。她的作品具有尖锐和细腻的情感内核,试图从绘画语言和图像去溯源对人类深层情绪感受复杂性的思辨。


郑源


郑源(1988,兰州),现?作?活于北京,做影像。


正在展出|“明日派对”All Tomorrow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于2022年11月开馆。设计师金秋野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丰富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完整建筑空间,“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体现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施工过程中偶然而成“皱纹与胎记”,表达“新旧交融、无新无旧”的时间感。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旨在创办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未来将成为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正在展出|“明日派对”All Tomorrow


正在展出|“明日派对”All Tomorrow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