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收录于话题

#银川当代美术馆展览#缺席/返场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2024年4月3日,银川当代美术馆全新展览“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场地包括银川当代美术馆的5号厅、6号厅和1号厅(按推荐观展顺序排列),分为“世俗的至上”、“别处”、“滤镜”三个单元,展出62位(组)艺术家,共计76件作品。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现场


展览还原了艺术创作和售卖之间朴素的自然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被看作收藏行为内在的本质和逻辑。艺术品的收藏行为使得人际、代际之间的身心智识得以流动。在世界的复杂和多义的差异中,艺术作品如何成为一种可以流通的普遍价值?如何成为收藏家和艺术家之间的物质性的连接?收藏总是超越时代和族群抵达个体,穿透迷雾去探寻这其中内在的普遍联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长按扫码观看对谈现场回顾


伴随展览开幕,银川当代美术馆同期举办了开幕对谈“谁缺席了今天的艺术现场”。策展人与行业内资深的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美术馆工作者一起共聚现场,针对这几年他们在行业的第一现场的所见、感知、困惑和自我审视展开分享。

本期将分享对谈现场的对话内容。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对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对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PART 01

卞卡×黄淞浩

BIANKA × HAUNGSONGHAO


 卞卡 

在今天的当代艺术的现场,我们总会觉得有很多缺失,很多的美术馆在有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的时候,美术馆的生存反而越来越困难了,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我们在想这个“缺失”是什么?我们是觉得某种情况下,艺术家、机构、画廊藏家,这些艺术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在场者,都觉得这个不重要了(学术性和内容上),现在是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这个作品比较容易po到抖音上面。这整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也想听听各位老师的看法。先和黄淞浩问一下,就是因为黄老师自己也做过一种独立的替代空间,做过很多这种很严肃艺术实践,但是他同时也(做了很多数字媒体的展览),因为数字媒体特别好市场的科技,与商业去融合。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黄淞浩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黄淞浩 

本来我的经验是一个非主流经验,应该在后面分享,因为在主流观念上,我们谈的艺术“价值”还是建立在收藏市场上的。我现在负责的机构叫“雷电所”。在这之前做过“激烈空间”,它的工作逻辑更接近传统当代艺术的方式,但种种原因,这件事后来慢慢停滞了。大概是在2017年左右,那会无论是艺术内部还是外部的社会、技术语境都发生了变化,比如:2016年开始有抖音了,是iPhone卖得最好的一年,媒介工具在简化,有了剪映等等。我2013年刚毕业时,还听说有学长为了拍片子花10万块买摄像机,结果设备迅速贬值,单反、微单有了强大的摄像功能。从观众的角度看。2017年Team Lab在佩斯的展览或许是在798艺术区里首次出现画廊排大队的情况。也包括学院的方向转变,所以在综合这些语境后,我希望能通过“雷电所”探索新的机构工作方法。除了收藏市场,艺术的“价值”跟产业也很相关,电子艺术一路从发展过来,跟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政府的文旅诉求才会有类似林茨电子艺术节,另外,像ART+COM这类,更像是艺术和科技的跨学科创业公司,它的供养关系就不依赖于画廊,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艺术品质。在国外,这类艺术家有时候也是政府展馆中某个展项的创作者。
回到刚才的话题,卞老师提到了关于金钱的流动,我想起我们钱年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做过一个展览叫“与钱无关”,但那个展览在讨论区块链、NFT或元宇宙这些话题,当然去策这个展览的出发点也是在思考,区块链技术本身提供了哪些可能性。大家可能只看到了“钱”这个表象,没有看到背后的运行机制,以及它可能对未来艺术家生产方式的改变。我想这个思考在“缺席/返场”展览里面也一样,通过这样的一个题目,让大家进入到这个语境里面,让大家注意到,在艺术品流通层面的价值之外,艺术品对于藏家、机构来说,都是其自身的价值观和实践的证据。


PART 02

卞卡×王兴伟

BIANKA × WANGXINGWEI

 卞卡 

NFT或者数字媒体的收藏在目前确实不是主流,但也很特别。确实是从Team Lab开始有所谓的网络打卡的传播性,特别是在今天的上海,几乎是网红大展最重磅的地方,全国很多的年轻人会刻意地为了看一个展去上海。这些类型的展览可以在全国各个地方铺开,原来所谓中心化的城市,在这种流动性的展览里面,它是被消减的。如果回到回到2000年初,当代艺术还是一个很精英化,很小众的群体。比如王兴伟老师“沪漂”到上海,在那里经历了四年的时间,然后他在香格纳画廊做了他当时最重要的个展,但是那个展览里展出的恰恰不是他的作品。我们说今天的艺术品IP化让创作者的主体发生了模糊,那在2003年的时候,王兴伟老师做一个展览,不是他自己画的作品,但法律上是他的作品,想听一听王兴伟老师的想法,也想听一听王兴伟老师关于收藏的感知。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王兴伟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王兴伟 

我2002年夏天到上海,当时上海日新月异,发展得非常快。那个时候的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艺术展览都是很小众的艺术家和文艺青年才参与,拍卖也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艺术家行为中商业性考虑较少,有些作品因为好看或有风格反而可能被嘲笑。在极端的、自诩为实验性的范围内,作品不易被接受反而被视为极大优点,这与现在市场化的情况不同。90年代末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了挺多所谓的‘低级绘画’,因为绘画总给人感觉是高高在上的,或者是超出于我们平庸状态存在。那个时候我有一些作品吸收了商品广告、火车站文学封面等属于‘低级绘画’的元素。因为绘画过程中需要重复那些画面,即使复制的样本是一个很低劣的绘画,但你在模仿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一个改动都不如原来协调,你每做的一个所谓提高,都不如其本身那么合理。我就感觉艺术的价值其实最开始时是平等的,是很多后发的其他元素共同赋予了艺术品的等级。我在离上海美术馆只有两百多米的一个弄堂发现了一个老画家,他把画都挂在街头招徕顾客,于是我找到这个老先生说我要订12张抽象画,画什么我不管,但我有个条件,就是这些作用品以后要按我的名字来展出和销售。这组所谓的‘过继’作品,它来源于一个生活中过继小孩的习俗,只要过继以后就如视如己出。我通过一个合同把这些画直接就‘过继’到我名下。后来在上海香格纳画廊,我要求将这组“过继”作品作为个展进行展出。画廊老板是劳伦斯,他是非常专业的人,他觉得这不是艺术,这些作品画的不好。按正常眼光来说这组作品是不好,但我觉得,好不好有的时候在艺术里面也不总是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我有另一个超出于美的目的,那种目的比它好不好重要。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身份转换的潜在动机。2000年代初,中国的从事抽象绘画艺术的人是非常少,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但我从来没画过抽象画,我就想强行地把那个抽象画加在我所属的版图里面,至于它好与不好都是抽象画,这样等于一定层面上扩大了我的版图。一个东西如果你极力去压榨的话,总会挤出点价值。我不把好和坏看成一个绝对状态,好和坏都是相对的。另外,它还涉及收藏,展览开幕的时候这个作品我是300块钱一张订购的,展览中的售价也是300块,售价跟进货价是一样的。这个作品从业余到专业、从普通到著名,我未因个人因素提升其价格。然而,有些人购买后并不了解真相,多年以后作品出现在二级市场并被拍卖,价格可能有所波动,甚至流拍。这些记录均纳入我的历史记录中,甚至被视为我的商业“污点”,因为我既要承担作品观念性的存在,也要面对商业上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这一过程也非常有趣。



PART 03

卞卡×徐渠

BIANKA × XUQU


 卞卡 

感谢王老师,我多次与其交流这些作品。我于2013年首次作为观众观看了这个版本,2010年左右又在南京听过,但今天听的是最多的,十分难得。接着,王兴伟老师提到,2003年上海很少有抽象画,中国抽象画起步晚。然而,到了2010年,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创作抽象绘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现象。徐渠老师作为代表人物,可以分享自己的抽象画和行为实践。那么,抽象画是否因为市场需求而创作?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徐渠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徐渠 

所有的艺术种类当中,从古至今都没有是否好卖的情况,因为每个时代的市场或者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它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其实我最早的时候,我最爱做的、最好玩的系列是‘货币战争’系列,让藏家花钱买‘钱’,其实这个画面是把世界各国的货币放大到100倍以后得出一个抽象的图像,然后把图像再用货币印刷的技术去绘画,它做得很极致,其实观众是可以触摸的。对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就像兴伟老师说到的‘过继’的概念,它都是有风险的。我当时希望货币这个系列在展厅观众是可以推的,它有一个架子。但实际上观众在展厅中通常非常谨慎,天性认为它们高高在上。但我认为艺术品只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和态度的一种表达。我希望普通观众能多走进美术馆,欣赏不同的作品,会获得不同的体验。我也不是抽象艺术家,我更注重作品背后的观念性。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艺术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他们对时代的反映,这些都会直接呈现在作品中。如果艺术家的态度不诚恳,画面会直接显露出来。



PART 04

卞卡×文妙

BIANKA × WENMIAO


 卞卡 

我们和文妙老师借展的时候,文妙老师推给我几个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一个option让我去选,然后我说有没有外国艺术家,然后她就推给我,我就说我都想要。文妙老师说这些艺术家都很大牌不需要再包装了,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年轻的艺术家。文妙老师也是时代美术馆的赞助人,后来了解到像历槟源老师是非常实验的一位艺术家,他用身体进行创作,那么这些作品其实可能很难在商业上流通,但是文妙老师会有很多的支持。就是我想听听文妙老师,一个是收藏的感受经验,另一方面您为什么会去支持一些看起来可能没有商业可能,甚至说不可能进入二级市场的一些艺术家的行动或者实践。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文妙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文妙 

我觉得收藏是非常个人的行为,就跟艺术家做创作一样,他一定是反映了自己非常真实的喜好,和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跟这个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产生共鸣。或者能否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灵的喜悦感吧,然后还有就是价值观的重合。所以(在收藏中)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二级市场,也没有考虑过收藏哪个作品在未来的什么时间节点上去卖。因为我觉得如果不是非常的喜欢,是不会收藏的。
今天卞老师一直在提‘真金白银’,尤其在当下的环境挣钱真的不容易。但是钱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谁都带不走,如果能用它换得你对自己生命的认知,让你生命的旅程变得更加丰富,有厚度、有意义,我觉得这可能是艺术能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
其实这次展览我有很大的遗憾,我当时推荐的一个作品《丰满的生活》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女艺术家曹雨在这两年做的绘画的创作。她的绘画作品非常少,尤其是很多艺术圈的朋友看到会惊讶:她还做这么写实的绘画吗?当时因为当时一些与女性有关的社会事件,我们共同的愤怒是非常深刻的。她说要做一个系列创作,关于这些社会事件,她认为没有比用绘画的方式更恰当地表达,而曹雨在艺术界的形象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偏观念与行为的艺术家。所以当时我说我一定要拥有它,因为这个是我们身为女性所共同拥有的情绪、认知和传递,非常宝贵的共鸣。她这件非常难得的绘画作品,又是藏家主动推荐的收藏展,我当然希望有机会展出,让公众通过观展再次引发对我们社会问题的思考。无奈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展出。


PART 05

卞卡×王澈

BIANKA × WANGCHE


 卞卡 

我们与文妙沟通时,也是希望展览能与藏家、艺术家间产生共识和内心回应。首次与文妙老师交谈,深感她与艺术家曹雨在创作和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经验分享令人受益匪浅。收藏和艺术家的实践都是文化价值的创造和对社会现场的回应。王澈老师作为策展人,特别之处在于他带艺术家走进大自然进行创作,而非传统美术馆或展场。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项目在国外通常由基金会、美术馆等机构支持,但王澈老师的项目却得到了藏家的支持。期待王澈老师介绍项目并分享如何说服藏家支持未知作品的过程。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王澈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王澈 

我曾经缺席过一段时间策展,现在也返场了。我比较在意策划展览跟自己的关系,我现在用的这种“行走策展”的方法,就是通过实地行走的具身体验来策划艺术展览。大概2016年,我觉得进入了一个瓶颈,开始想挑战拓展新的策展空间,比如说沙漠、草原、戈壁,或者一座山、一条河,甚至青藏高原等自然环境中去完成艺术的行动。我觉得这件事情不光是策展人跟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艺术的生态来说,它需要有包括像藏家、媒体人还有艺术机构的人一起参与,这种策展方式不仅关注艺术家和作品,还注重艺术生态的整体发展。如果艺术一直在大城市里发生,这种消耗会有问题。在这种状态下,我与藏家和美术馆进行了交谈,一起开始了这个项目。我将项目文献,如写作、纪录片和合影等捐赠给藏家、机构或者美术馆。中国的收藏历史较短,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我希望中国的藏家能够收藏文化,而不仅仅是物品。除了艺术家作品外,我还希望为他们推荐关于艺术过程的东西。例如,我们一起去不同的地方行走,这对艺术家和策展人都是一个学习和滋养的过程。同时,我觉得艺术生态需要一些过程性、实验性和冒险性的元素。这一次卞卡的策展理念是跟藏家的关系,非常感谢焦景佳拿出“莽原”这个项目的部分文献,这个项目就是毫无目的性地在草原上的一次游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都秘密地埋下了一些东西,有的是即时做的,有的是过程中的讨论以及大家对艺术生态的看法。我们在一种没有目的或者不生产一个展览的形态里,确认这种策划是否有效和合理。所以,(我)跟藏家的关系基本是大家在一个相对理想主义的一种状态里边,共同面对艺术生态,也在建设艺术生态这样的面貌里。所以后续我也一直用这个方法跟不同藏家和美术馆接触,也获得一些赞助。这个过程中我也很震惊,因为发现中国藏家的一种情怀和文化的高度是非常扎实的,他们做收藏的决心是非常健康的。



PART 06

卞卡×周艟

BIANKA × ZHOUCHONG


 卞卡 

下面把话筒交给周艟老师。周艟老师是最年轻一代收藏家的重要的代表人物。我觉得周艟老师的收藏有很大的建设性,另外,他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在上海市中心,最舒服的地段,去呈现最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他和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同时他本身不只是一个藏家,他有创作者的一面,把很多艺术家很重要的作品IP化,变成一个产品。特别和王兴伟老师有一件作品是UCCA一个个展的封面。我们想听一听周艟他的工作方法,和他一些特别有突破性的一些观念。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周艟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周艟 

卞老师说到我自己有一个关于艺术家限定版的艺术厂牌叫做ArTy ReTro。ArTy ReTro项目中分两条线,一条线是致敬中国当代艺术家,将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进行从2D平面转化3D平面的IP开发工作并不定期发布,同时也会做一些二创方面的工作。比如给王兴伟老师做了一个非常好玩的短片,这个短片诠释的是《无题(浇花)》那张原作,但是我把它改成一部幽默式的短片叫《Miss & Mister》,描述的是男女之间无法过多言传一种感觉。当然现在这个工作也在进行,最近在做的是ArTy ReTro的另一条线,更加 focus在年轻艺术家当中。最新的作品是去年发布的艺术家李青的“古德思”系列的艺术限定,今年还会继续发行。我确实收藏了很多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个项目中我还是希望能够带一些我正在关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艺术项目,所以这次借展作品就有3件是国外艺术家的作品,3件是中国年轻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年轻的中国藏家,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近期国际上正在被关注的艺术家,比如说Daniel Arsham的作品,他和潮流和时尚界有很多品牌合作,这件作品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一件美术馆作品。我也非常关注国际艺术家和中国在地文化之间的一个关联,比如这次展出的Theodora Allen的作品,它其实是两年前在1690艺术收藏空间给他做的个人项目“春风与野火”,当时起这个名字是源于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让我想到一首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网络连线的时候跟艺术家解释这首古诗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对于他的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也觉得很诧异。所以这次把这件作品带过来,也是想看作品中关于在地的一些连接。当然,本次也有一些国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美术馆的展览记录,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让大家能够认识这些年轻艺术家。同时我觉得这些年轻艺术家其实是未来有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年轻的新生代艺术家出现,在这背后,也有更多非常年轻的收藏家出现,这个群体正在走向舞台的中心,他们在艺术收藏、赞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与和推动艺术赞助和收藏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我希望通过展示这些藏品,能够向大家展示国内和国际收藏界正在发生的新鲜事物和新兴力量,以及这些新面孔所带来的新气象。我相信在银川这个非常漂亮的地方一定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我一直觉得艺术收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次在一个美术馆的空间中,把原先的私人藏家的作品在公共的空间中去进行展示,与观众和在地之间产生互动,甚至与其他的展出作品有了交汇,这是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火花出现。



PART 07

卞卡×王迦谊

BIANKA × WANGJIAYI


 卞卡 

能感觉到一个收藏家他自身的活力和他的能动性,他不单是在收藏,也在生产。艺术发展到今天,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可能几百年都没变过,它是艺术家个人手工作坊式的这种生产。但随着今天我们看到Daniel Arsham、Theodora Allen 等等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IP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触达到公众。可能不只是美术馆的展览,可能是进到你的手机,可能变成手办放在桌子上,艺术展览的方式越来越民主,当然我们这个展览就是探讨在艺术越来越民主的时候,它的危机感。接下来有请王迦谊老师,她现在就在做关于艺术家的IP化生产的工作。她跟大家分享如何来支持艺术家多元化的创作和展览,以及对这一事项的看法。另外,我们都来自传统的美术馆,聊一聊她现在的工作和之前传统工作经验的变化。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王迦谊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王迦谊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总是强调记住一个人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我的确喜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汇聚一堂,来分享我们出品的内容。你可能已经在不同的展览或公共项目中见过我们的作品,比如那只环游世界的大黄鸭。在过去20年里,它游历了全球的许多港口和城市,它在中国的首次展览和随后的很多大型公共装置都是由我们团队策划呈现的。在中国,我们不仅进行了学术性的建设,还进行了更广泛的大众传播。
除了这样的项目,我们还在城市中心的大型商场举办了众多节日艺术IP的展示。我曾参加一个艺术活动,带着学习的目的,接受了一个导演的邀请,去一个大型行业展会观看了一场商业美陈展,受到了很多对于建筑、美学、空间场域在地性的启发。当然,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顶级购物中心,这个展览会的评选奖项是企划美陈影响力的最高荣誉,每年评选这个奖是他们最重要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我注意到,在最新的评选册中,大约有100多家来自北上广深最顶级的购物中心,前十页中有两个是我们出品的艺术作品:一个是在去年,我们在上海的兴业太古汇展出的Hofman艺术作品“倒立兔”,另一个是在北京国贸商城展出,此刻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乔乔兔。在这100多页的册子里,其他获奖的展示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甚至有些纷杂。这种纷杂是因为它们需要照顾到更广泛的商业呈现,因此显得有些杂乱。
我感到庆幸的是,在社会化和向公众展示艺术的趋势中,我们坚守了自己的底线。在兴业太古汇和星巴克亚洲旗舰店的空间中,我们团队仅放置了一只兔子的装置,对于作品和艺术家的概念内容,这是对我们艺术家最基本的尊重。Hofman的“倒立兔”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它既是爱的象征,也是被遗弃的对象,因此它的形态和状态展现了二元性、反叛和反思,我想,这难道不是当代艺术的呈现吗?我坚持我正在做的事情,尽管这可能听起来有些夸张。每周都有朋友向我推荐各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称赞其色彩和形象。然而,我在经营我的艺术厂牌或机构时,选择艺术家非常谨慎,我只选择我认为真正符合我的审美和标准的艺术家(比如能将宏大的主题深邃的思想最后幻化成一个最极简的大黄鸭呈现给世人的霍夫曼这样的艺术家),我有我的坚持和原则。
卞老师一直在谈论返场和缺席。他指出,美术馆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红展。卞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学术型艺术工作者,我们合作了十几年。他介绍我时提到我们经常因为项目观念作辩论,这是因为在曾经共事过的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中,我们共同投入了许多青春。我们之间的争论源于我对艺术商业的追求与他坚持的艺术原则之间的分歧。但我认为如果网红是一种结果而非目的,那它更多体现了观众对展览的认可和喜爱。我举个例子,前两天我与国内一个超级音乐厂牌创始人聊天,他们养着几百个员工,但全年的营收可能不及Taylor Swift在某个城市巡演的演唱会。我这么说是因为像Taylor Swift这样的艺术家,他们一年能赚取几十亿美金的收入,不是因为他们是网红,而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和创作。从大数据看,她70%的词都是关于爱,我们当代艺术的存在,不也是给大家提供一种价值观吗?在2017-2018-2019年间兴起的潮流艺术,如今已经无人问津。而那些网红走到最后能够被传承,真正能够被人们记住的,是那些有深刻思考的、真正能够给大家带来反思的、有价值观传递的东西。当当代艺术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圈子,但只要我们内心平静,知道哪些人是真正在做事情的艺术家,就能够分辨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这里我们不谈国立的美术馆,只谈民营的。这是我第一次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下车我就被放在了荒凉的地方,我其实还有点困惑。但我走到展厅的那一刻,我深感敬畏和感动。在这个西北的地方,竟然有一个如此专业的美术馆,专业的讲座报告厅里能如此宾朋满座,和之前的物理环境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尤其是看完展览纪录片的视频后,我深受感动。无论是为美术馆物理呈现做出贡献的人,还是吕馆长、赵馆长、卞老师、北卉等,以及为美术馆化学流动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今天能到场的听当代艺术展览开幕讲座的观众们,我都对他们表示敬意。
最后,我经常会跟很多记者说,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民营美术馆,当被问及为何流水良好却没有盈利时,我解释我们所有的营收拿过来全部做展览了,一个展览投资巨大,我们没办法通过如票房或者商务合作来实现所谓的回本。但其实我们在做的是一种呈现。所以所谓的网红展,它如果还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如果它能够红起来,我期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呈现,因为能够为它买票的每一个观众都是经过思考的,他愿意购票参观,一定是因为他认可你的价值观和呈现。



PART 08

卞卡×程成

BIANKA × CHENGCHENG


 卞卡 

我们再把话筒交给最年轻的藏家,听他聊一聊他的收藏的心路历程。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程成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程成 

今天很荣幸能和各位前辈老师们一起坐在这,(相比各位老师)我自己在思考和经历上比较稚嫩,但是正因如此,可能反而更接近在场的,同龄的年轻朋友一点,也希望从这个角度对这次展览的开幕对谈起到一点小小的补充作用。

我父亲是藏家,成为藏家对我来说好像是一种Supposed to be的感觉,我没有那种——怎么样接触艺术,怎么样被艺术打动,怎么样成为藏家的这种过程。但是我父亲也经常问我到底喜不喜欢艺术?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自然而然,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东西。

这次带的作品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我个人买的第一件作品——杨伯都老师的“一个人和他的房间”,算是我当代艺术收藏的开始。关于当时为什么买这件作品,其实自己后来内心犯过嘀咕,杨伯都的作品比较为人熟知的是博物馆系列,我也会想当时第一次买作品会不会有点小失误,没有买到艺术家所谓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为此我曾陷入内心的小小纠结。也是因为这次展览,我和杨伯都老师终于加上微信了,艺术家告诉我这件作品代表着对她非常重要的一个故事,作品画面很简单,但是创作了两三年的时间,杂糅了陪护父亲住院恢复时的所思所想。(后来知道这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这件事对我其实也是一种释怀。但是在彼时第一次看到这件作品,给我的感觉其实很贴近当下年轻人时兴的躺平心态,让我感到放松,安宁,是这件作品吸引我的地方。我不知道别的藏家的收藏心路,但于我而言,在购藏当代艺术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对待带有肖像或人物的作品,可能会不自觉地把个体带入到作品中,把画中人想象成自身,就好像我躺在那,处于一种静谧,安宁的状态。我相信可能也有朋友和我有一样的状态。

刚刚的对谈中有不少老师都聊到在收藏中“真金白银”的投入,其实我前几天听到一个被讨论比较多的命题,即:没有人真正需要一张画。那收藏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也有很多个方面、比如像周艟老师的收藏已经非常成熟,趋于系统化,他可以开发新的产品或IP,策划展览和艺术活动,包括很多非常成熟的藏家他们会去做美术馆,给艺术家提供好的展览空间,也给了更多的人看到艺术的机会。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收藏刚起步,我也希望能够去影响身边的人。我的妻子是一位严谨的律师,受我的影响,现在只要她有时间也会和我一起去看展览。在我们的新家,我去掉了多余的装修设计,留了两面大白墙,准备挂上我喜欢的作品。我想可能当朋友们来访时,会好奇这是什么东西,届时我会自豪地和他们分享,以期培养出更多喜欢艺术的朋友。

刚才文妙老师也谈到她和艺术家曹雨的,那种强烈共鸣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我觉得有时候买作品不仅是对艺术家作品的支持,同时非常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和传递,这同样是收藏这件事本身非常珍贵的意义。

另一个故事是,就在这周一,我去了成都最大的荷花池批发市场,该市场量大价廉,曾在大运会期间因为外国运动员的追捧而火出圈。我去的目的是为一位长辈挑几张装饰画,最早我也给他推荐了一些当代艺术的作品,但是他不喜欢,他喜欢所谓的行画。卞卡老师和王兴伟老师讲的经历让我想到这件事。我去了之后打探了一下现今行画的行情,和王兴伟老师当年“过继”作品创作时差不多,还是几百块钱一张。我微信发过去这些行画的图片之后,意外的是那个长辈非常满意。我也不太好意思直说,就告诉长辈,您喜欢的这种风格,是欧洲中世纪,古典主义经典作品的风格,真迹可能都在世界各地重要的美术馆博物馆,我们想在家里装饰用,我们买这种看着自己喜欢,好看就行。对我认知当代艺术影响比较大的一部电影是《穿Prada的女王》,片中的杂志主编女魔头告诉安妮海瑟薇她身上衣服的颜色叫做克莱因蓝。时尚也好、潮流也好,都具有其先锋性,经过多年趋势的轮回,终于变成了你身上的一件裙子。

我觉得艺术也是一样,我在荷花池批发市场看到了蒙德里安,看到了高瑀,看到了达达主义,看到了立体主义,甚至是多种风格嫁接的作品。对于荷花池的商家和在那买画的家居设计从业者或者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其实不会去care 艺术家是谁,只要觉得好看就够了。

我觉得“有没有人真正地需要一张画”这个命题真的很丰富,对于藏家来说,有因为和艺术家的情感共鸣导致的收藏行为;也有人通过自己的收藏影响身边的人去接触,爱好艺术;当然也有以投资升值为导向的收藏,我觉得它一定是充满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其合理性。但是我认为收藏主要的意义还是在于我们都只是艺术作品短暂的持有者,最终我们能把每个时代优秀的艺术作品传递下去,让艺术拥抱大家,流入千千万万人的审美血液中,永远流传下去。


PART 09

卞卡×刘北卉

BIANKA × LIUBEIHUI


 卞卡 

很难得能听到一个年轻的藏家去讲他丝丝入扣的心路历程和感知。北卉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命题,就是聊一聊这次的工作,一些感受。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刘北卉 发言

?银川当代美术馆 | 2024


 刘北卉 

首先还是再次感谢各位藏家、机构对展览无私的支持。当时是在去年年底和美术馆聊起明年展览计划时,我无意间提起其实这两年在外面看到了很多展览都在讲收藏这个话题,我就在想有无可能可以通过一个不同的视角将收藏这一话题在银川这样远离艺术中心的地方进行呈现呢?
因为我本人是银川人,也曾是美术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对美术馆历年的展览都比较了解,在过去8年里银川当代美术馆作呈现了非常多面貌丰富、多元的专业展览活动,围绕着当下的艺术生态,艺术的在地性不断发声和探索。但是从收藏的视角出发的展览我们是还没有探讨过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美术馆地处西北,我主观的不想再去聊收藏与艺术生态链上,也就是交易和买卖的话题,也不想简单的呈现一个藏家拼盘式的展览。所以跟卞老师在策划“缺席/返场”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们起初更多的是想从收藏行为背后的初心和缘起去跟藏家、机构和艺术家进行沟通,去了解艺术作品是如果打动藏家继而在艺术系统中得以流通。
随着不断深入的拜访和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提供给你的是一个能够现场去倾听关于艺术家与收藏背后的小故事,就好像我们刚在对谈现场大家听到的像文妙老师有说到她认为收藏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事情,因为这是她与艺术家作品的共鸣,也是她自己独一份的生命体验;也包括像程成老师分享的他逐渐成为藏家的过程可能是因为父亲的影响,也纠结过自己的第一件收藏不是艺术家代表性作品是否有点冒失了,在听了艺术家的阐释后也引起了心灵的共识这些背后的分享。
除了收藏背后,回归展览和作品本身,通常的展览我们更多打交道的是艺术家、画廊这样的群体,展览会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然后去选择合适主题的作品去表达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所以回顾这次展览,整个策划的过程会给人一种开盲盒的感觉,你不知道各位藏家会分享什么样的作品,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我们不能够预设展览整体的一个面貌,那我们就希望尽可能的去尊重各位藏家对作品的选择与表达。我觉得既然每以个作品都在单独试图表达问题,加之我们基于图像的分类划分的三个单元,通过这样的线索和方式供观者现场观展也许会更丰富。
最后,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无论是第一次或者是再次走进银川当代美术馆,都能通过这个展览赋予大家不同的现场感受和与作品产生共鸣。



- END -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7月3日,欢迎各位观众朋友们来到现场参观,一起打开艺术的另一个视角。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展览名称: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

展览总监:吕澎、赵子懿

策展人:卞卡

助理策展人:刘北卉

展期:2024年4月3日-7月3日

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5#、6#、1#展厅


银川当代美术馆正在展出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

视觉的调适-中国早期洋风画

疆域的轮廓-历史典藏地图

影像日记-社会单元

本期排版志愿者:银川科技学院 杨恺佳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市兴庆区禾乐路12号,华夏河图艺术小镇内

MOCA 对谈回顾 | “谁缺席了我们今天的艺术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 现场 话题 银川 价值 公众 顺序 世俗 别处 滤镜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