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山水生存|桃花源在哪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转自公众号:招隱Echo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MDc2MTE1OQ==&mid=2247486617&idx=1&sn=bc3952502cb7c4e136d0d923d24559c5




梁硕个人项目《梁大芬》正在北京公社展出。与本展览同期发布的《山水生存》手册中收录了梁硕过去十数年间与山水相关的游历和思考的部分写作,手册分为“漫游记”、“遇园记”、“梦醒子”、“山水生存”四章。北京公社公众号将于展览期间连续刊载其中部分章节。




桃花源在哪

(文 / 梁硕)

2022年3月

新冠二年的一天,与友陈淑瑜微信聊起《桃花源记,淑瑜发来一篇张文江的文章链接“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桃花源记》阐释”[1],这篇文字当时就引我神飞了一通,自觉对陶老师有所顿悟。

张文江的文章主要是论述《桃花源记》文本结构中的意义,他给我的启发在于对渔人这个角色的挖掘。他把渔人分为“渔人”和“问津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代表两种心理状态——进入桃花源之前的渔人就是通常的“渔人”状态,从桃花源里出来就变成了功利的“问津者”的状态。受此启发,我的感悟如下。

《桃花源记》的整个人设:渔人、桃花源中人(此中人)、太守、刘子骥。这套人设覆盖了“人生几何”的方方面面,是陶渊明对人生的全盘认识。

为什么是渔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的最初反应看,渔人是第一个闯入桃花源的“外人”,以前从来没有过,不然桃花源中人不会这么吃惊。

天下那么多人,为什么发现桃花源的人一定是个渔人?从社会身份来说,“渔樵”、“渔父”在文人世界是有比较固定符号性的一种人[2]。这个符号是不是在陶渊明的时代已经明确下来我不知道,但这个行当作为社会边缘人应该是没问题的,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渔樵”在土地文明[3]的社会中是不完全依赖土地而生存的人之一,他们天然就比社会主体人群具备更多的自由可能性。从实际操作上说,渔樵也是最了解一方山水的人,为了生存,他们会去到农人或游人到不了的地方。可以说,“文明”覆盖不到的地方就是他们熟悉的地方——他们生存于“文明”与“化外”之间。“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4]不是在说樵人真不知道这条路,而是在说这条路已经被彻底遗忘了,这话透露出樵人就是最了解此山形势的人了。同样,“水穷处”就是山的最深处,除了渔人,没人有那份闲工夫来这里溜达。所以,与社会关系最松散的、最有闲工夫来到山中最隐蔽之处的渔人,就是发现桃花源的最合适人选。同时,作为“文明”与“化外”间的骑墙者,也为后文他出卖桃花源作好了伏笔。

张文江把渔人分为“渔人”和“问津者”,我把渔人分为“漫游者”和“计算者”。“计算者”与“问津者”意思重合,不再多说,只说“漫游者”。

“漫游”是一种状态,每个人都会有,不出门可以在网上跟着链接随意的点,出门可以到处瞎溜达。这是人在空闲时可以出现的状态,特点是没有确定的目的,走哪是哪,得失不计。这种状态由于不涉及生存竞争,也就几乎没有功利计算,是种放松模式,也是充分“自由”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感知系统会完全打开,心域也变得开阔,暂时摆脱平时的生存套路,所以经常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感悟。“忘路之远近”——“甚异之”——“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是彻底的漫游模式。渔人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中发现的桃花源,也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中才能发现桃花源。而“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渔夫就是切换成“计算者”模式了,“计算者”就是想把漫游中的发现变成套路,然后兑换成好处,于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就是注定的了。这种情况,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创作者,恐怕都很熟悉。你不经意间的发现和感悟,那种快感,想要复制一下,难了。 

漫游,可以是一下午,也可以是一瞬间的“出神”,也可以是人生的意趣。可你如果把漫游本身当做目的,恐怕就不是漫游了,你就变成了“寻向所志”的渔人了。

虽然整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好像都有名有姓有信息量的:晋太元中、武陵人、避秦时乱、南阳刘子骥,但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不会是真的。有人说这是民间传说改编的,也有说是个梦。是挺像梦的,但我看到的还是陶渊明非常清醒地编排的逻辑严密的一个寓言。这从渔人这个人设能看出来。渔人,是陶渊明精心设置的角色,是他发现的桃花源,却复探而不得。陶老师这是想说,桃花源其实无所谓在哪,它只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之常情,这种事每天都可以发生,人人都能经历。网上搜索,国内号称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的地方有三十多个,且都是专家考证过的,都非常符合故事所描述的样子,也挺有意思,拉动地方经济挺好的。

那其他人呢?

“此中人”,乐善好施,民风淳朴,是理想社会的模型,是陶渊明所认为的“百姓”本来应该的样子——温饱自足后再无它求。但“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这份自足是不能与天下人分享的。自私是自私了,但百姓就是自私自保的,不自私不行啊,你看,转眼渔人就叫太守来了,这太守一来,还有好日子过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此中人为什么会大惊?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曾“避秦时乱”),而是吃惊居然有外边的人能进来。这说明他们认为外边的人是不可能发现桃花源的,那个渔人,只能说是个偶然的莫名其妙的一个Bug。

外边的人为什么不可能发现桃花源?因为天下人通通都是“计算者”。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此中人就一点都不计算吗?从文中看,这片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怎么也达到了村庄的规模,显然构成了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基本理性都能认识到的。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既然具备对外人的私心防备,对邻居就不会有私心吗?按我们天下人的经验,这说不通。可见稍一深究就能看出,桃花源的世界是种任性的臆想。“此中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只能说是神仙了。作为高维的存在,他们不需要知道汉朝和魏晋,当然也可以用神力使不守承诺的渔夫不能得逞——任意门被关闭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充满了玄机。很明了,桃花源不是一个物理层面的与世隔绝,而是概念上的。 

太守,权力官兵,天下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这种人的秉性就在那摆着呢:我的不是你的,你的都是我的,我有枪,你服不服,neng你没商量。

南阳刘子骥,一个文人。陶老师先夸他“高尚士也”,然后“闻之,欣然规往”,再然后“未果,寻病终”。没找到桃花源,郁闷而死。表面上看,刘子骥是个真爱桃花源的人,抓不到理想绝不苟活于世。其实陶老师这哪是在夸他,分明是在嘲讽他——桃花源是真有那个地方吗?就算有,是你刻意寻找就能找得到的吗?还高尚士呢,非装即傻吧。在陶渊明的经验里,一定有很多这样的“高尚士”,他们出身显贵,谈玄论道,但矫情得看不清根本的心灵智慧。

刘子骥这个角色,信息量其实比想象的大——全篇以渔人开章,以刘子骥结尾。这个角色可能是陶渊明自己的一块心病,因为陶自己也算是“士”了,只是家道不太行了混的不太好。他身为“士”,所以能对“士”的内心操行比较了解。陶心里藏着个刘子骥,才会对刘损的如此透彻。他心里的刘子骥在他的大部分田园诗中都闪现着影子,他唠里唠叨乐此不疲地写那么多田园诗,无非都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的基调。反反复复说这些,说明他是个对自由的追求者,而不是拥有者,拥有者不会唠叨“复得返自然”怎么怎么爽的(就像理想状态的“此中人”)。所以刘子骥,与其说是陶老师在讽刺“高尚士”,不如说他在反思和自嘲。这很真实,这是我喜欢陶老师的地方。

说“计算者”的渔人和太守都是红尘的功利欲望,那刘子骥比他们好一点吗?哥们儿都以死相示了,真诚是够真诚了。如果“此中人”是神仙,那神仙们被刘子骥感动了吗?没有。神仙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人,因为除了无心出神的漫游者,其他所有人都不可能进入桃花源。桃花源对刘子骥来说,可算是真真的理想,为理想而死都无济于事,神仙这么无情吗?那真得好好想想理想是个啥了。

理想是个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它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人们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既然是想得到的东西,对那个人来说,就肯定是好东西了,这个“好东西”,无非还是功利欲望驱使下的判断。所以照这么说,你有理想,只能说你不随波逐流,而不能说你超越了功利欲望。照这么说,刘子骥的欲望不但不比渔人和太守少,从他对桃花源的认真程度看,他简直就太欲望深重了。神仙怎么可能会照顾他呢?而且,作为“高尚士”,他居然会跟随渔人和太守的足迹反复寻找形而下的桃花源,别人找不着就算了,他还任性至死,可真是傻透了。 

渔人——此中人——刘子骥——太守。社会边缘人——百姓——士——皇权。这不但是整个社会的次第构成,也是人生的全面因素。人都有不争而自足的过日子理想,也有虚妄的幻想,还要不得已依靠着权力保障,也还得在漫游与计算之间不断摇摆切换。这一点都不像梦,这是硬邦邦的现实。

那,到底有没有桃花源?

就在这儿吧,咱一起跟着渔人漫游一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注:[1]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本)》(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赵汀阳:“历史、山水及渔樵”,《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3]“土地文明”可能是我自造的词,记不清了,可能是从“大陆文明”这个概念而来,意思是中国传统的核心文明形式,是以占有土地并依赖土地的生存模式及心理模式。;[4]唐代王维《辋川集》中《斤竹岭》一诗:“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山水生存》相关阅读
漫游记|石佛夜歌 
漫游记|荒寒住持 
漫游记|三臆圭峰
漫游记|上下孔雀洞
漫游记|四面鸡鸣山
遇园记|垰园
遇园记|嵩陌园
遇园记|烤肉园
遇园记|三崩子园
遇园记|广胜荒丘
遇园记|三损一归
梦醒子|天生桥
梦醒子|深切峡
梦醒子|感觉之沙
梦醒子|车神庙
梦醒子|任意轮
梦醒子|夯土剧院
梦醒子|跑酷少年
山水生存|掏家山
山水生存|景了个区
山水生存|恶石

_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本展览的信息,请点击链接 “正在展出|北京公社正在展出梁硕个展《梁大芬》”





了解更多北京公社展览及艺术家信息,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beijingcommune.com

微博:@北京公社

微信:北京公社

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Facebook: beijingcommu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