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朱万章


我曾写过多篇文章谈及当代著名古书画鉴定家韩慎先、吴湖帆、张珩、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谢辰生、苏庚春等,或探讨他们的书画鉴定成就,或论及其书画艺术,抑或关注其以信札为中心的书画交游等。在诸家中,刘九庵(公元1915—1999年)是我少有的连续写过三文的讨论者。我曾从寓目的信札为出发点,钩稽其与黄宾虹(公元1865—1955年)、苏庚春(公元1924—2001年)和宋良璧(公元1929—2015年)之间的交游网络。无论对方是画家、书画鉴定家还是陶瓷鉴定家,刘九庵都在信中呈现出以书画鉴藏为主的鉴定家日常,据此可看出,一个由古玩店学徒在交易中练就了书画鉴定“眼学”,再逆袭为国家级博物馆书画鉴定大家的成长历程。


刘九庵为河北冀县(今冀州)人,十四岁时由吉珍斋古玩店韩辑五介绍,到北京琉璃厂字画古玩店悦古斋做学徒。他做了十二年学徒,后来便开始自己经营书画买卖。1956年,由张珩(公元1915—1963年)和陈半丁(公元1876—1970年)引荐,刘九庵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此开启近半个世纪的为国家鉴定古代书画的学术生涯。和其他书画鉴定家相比,刘九庵的著述可谓丰赡,他撰述了书画鉴定的各类文章,散见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和《美术观察》等刊物,先后出版了《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两种)和《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主编《中国历代书画真伪对照图录》等。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书画鉴定方面,无论就实践经验,还是学术建树而言,刘九庵均厥功至伟。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张珩(左一)、刘九庵(右一)在广东鉴定书

画后游览肇庆七星岩


一、刘九庵的鉴定语汇与评鉴体系


刘九庵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两次参加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并形成《第一次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和《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


1962年,文化部组成了有张珩、韩慎先(公元1897—1962年)和谢稚柳(公元1910—1997年)的古代书画鉴定组,但很快韩慎先谢世,刘九庵加入三人鉴定组。1963年张珩去世后,启功再加入。他们前后两年多时间,历经数省,鉴定书画数万件。到了1983年,文化部又成立了以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和谢辰生组成的七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历经二十五个省,对二百零八家文博单位的六万一千多件书画展开系统鉴定,出版了洋洋大观的二十四卷《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和三十卷《中国绘画全集》等,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对存世古书画的摸底鉴定与系统整理工作。


刘九庵和启功、谢稚柳一样,是少见的同时参加两次古代书画鉴定者。笔者曾对其《第一次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发现刘九庵在鉴定中对不同的书画做出有趣的品评与判定。这些书画往往不是以“真”或“伪”一概而论,在“真”中,有“佳”者,也有“差”者,在“伪”中亦有优劣之别,而另有一些书画,则无法准确定其真赝。所以,在刘九庵的评鉴体系中,将书画分作若干类,现归纳起来,大抵有如下六种情况,使用了不同的鉴定语言:


一是作品真且佳者,或真且不多见者。前者所用的鉴定语言有“尚佳”“精”“颇精”“颇佳”“甚精”“甚精丽”“甚好”“颇好”“画极精”“佳作”“尚精”“画好”“画精质白”“画法精工之至”“精品”“洁白如新”“绝精之作”“画至精”“精,新”“整,精”“整,佳”“画法颇精”“至精之作”“质地整洁,画法很精”“书法至精”“佳制”和“画精书佳”等,概括起来,就是“真、精、新”。首先是真,其次是精,再次是品相好,能同时达到此标准者,堪称上乘。这是二十世纪以来书画鉴定家秉承的最佳书画的不二法则。后者所用的词有“甚少见”“不多见”“罕见”“仅见”“殊少见”和“确属罕见”等,指的是在真的基础上,作品较为稀见,有的甚至是孤本,其价值自然也就值得珍视。


二是真但书画很一般,或真但却有不少缺陷。前者所用的词有“尚好”“潦草之作”“真而不佳”“画图潦草”“潦草”“一般之作”“尚整洁”“完整”“画一般”“一般作品”“一般”“画平”“画亦一般”和“画是一般”等。从数量上看,此类作品在所鉴定的作品中占比最大。后者所用词有“略疲”“少疲”“惜疲”“稍疲”“惜黑”“惜不全”“略疲”“略残”“画甚好,惜不全”“已黑”“略黑”“疲添墨”“质地已黑,画亦潦草”“惜退色”“精,惜疲破”“尚好,惜疲”“色复后添”“精,质疲”和“画甚认真,惜稍黑”等。谈到作品虽然是真迹,但大多品相不好时,“黑”是指质地变色,侵蚀严重;“疲”是老化或有工匠气;“残”则是指画面不完整。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对整幅画的综合评价。


三是指代笔者,此类词只有“画像代笔”和“代笔”两组。因代笔是在书画名家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故在熟谙书画家绘画源流及传承与风格的刘九庵面前,往往难逃法眼。


四是画虽为赝品但其艺术价值还不错,有“画非甚佳”和“画非甚佳,纸亦疲敝”,这在书画鉴定中,最能见出鉴定者艺术评鉴的水准。真正独具只眼者,不会因赝品而将书画全盘否定。


五是拿不定主意的存疑者,刘九庵对此使用最多的词是“款疑”。看得出来,刘九庵对书画家的款识甚为关注。


六是只谈质地、品相或艺术水准高低,未明确涉及真伪者。这类词在其鉴定语言中并不占多数,但却时有所见,计有“质整洁”“整洁”“惜蛀破”“霉坏,可惜”“尚完整”“惟纸本整洁耳”“若新”“如新,画劣”“最差”和“笔简意足”等。


很显然,刘九庵在书画鉴定中,已然形成了独到的评鉴语汇系统。这些表达,有的是书画鉴定界与书画交易中常见的俗语,有的则是刘九庵在长期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无论哪种情况,都可看出一个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书画鉴定家的话语体系。这种体系,既不同于谢赫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也不同于张怀瓘的神品、妙品和能品的价值判断,更不同于美术史学者从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方面的评述,而是传统书画鉴定界常见的分级品评模式。这种评价体系,无疑为美术史学界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1988年12月,启功(前排左四)与国家文物鉴

定委员会委员刘九庵(前排左一)、杨仁恺

(前排左三)、谢稚柳(前排右三)、苏庚春

(后排左五)等在广州鉴定书画后留影


二、见微知著的鉴定个案


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鉴定评价体系之外,刘九庵对一些书画个案,也展露出独到的鉴定眼界与见解。这些书画个案的鉴定,其文字长则数百字,短则数字或十数字。文虽短,但却往往总结出一些书画鉴定的规律,为其他书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署款为元代画家王绎的《林泉高蹈图》轴(江西省博物馆藏),刘九庵认为:“此图非王绎作,乃明早期沈文以前的画风,近于刘珏用笔。细审署款处部位,乃书于‘转山头’后补纸上的,但补纸质料亦接近原作纸,山头转挖补接处复增添淡墨远山,借以掩盖接缝处的痕迹,使人不易看出破绽。此是藉(借)古人的作品,而作伪者予以改头换面出现的一种形式。这就要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来识破它。(此图曾印于《神州国光集》中,亦于郭氏《年表》九十五页记载)”,谈到了画中移动款识的“转山头”现象,是容易掩人耳目的作伪之举,不可不慎。对于明人《墨竹图》卷(四川博物院藏),刘九庵说:“顾定之伪款,项元汴藏印亦伪,张见阳藏印真。启功同志认为是明末清初人有意伪作的假顾定之。前半竹枝叶颇散,坡石系秃笔干皴;后半竹较紧密,坡石系仿元人笔法,尖笔湿皴。我认为时期较早,似裁原款而后添顾款的”,这就涉及书画鉴定中的“后添款”问题。对于明代“吴门画派”画家文嘉(公元1501—1583年)的《遗老斋记图》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刘九庵认定“此图似从真本中摹(模)拟的复制,初看书和画都很形似,细看所书的斋记用笔不够严谨而时露松懈之笔,其为临摹可无疑矣”,此则谈及书画鉴定中以临摹充真迹的现象。


关于元代画家颜辉的《山水图》轴(开封市博物馆藏),刘九庵指出:“画右中部边际行书‘秋月颜辉’四字。画秋山景色,村居野渡,远近树木有枝无干,与故宫所藏宋人《雪山行旅图》(即王铎题为王维画的那幅)近似。颜辉画以人物擅长,还未见其画山水,署款四字还有待研究”,这是遍览颜辉诸画后所得。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9—1435年)的《万年松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上的前后隔水及骑缝处均钤了“武英殿宝”大玺,刘九庵根据其印色的不同对其做了深入解读:“‘武英殿宝”大玺押于迎首笺纸、中绫隔水及松图白纸上,一印盖于不同质的笺、绫、纸上,印泥红润厚重,但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深浅色泽。从中得到启示:如此玺盖在一种物质(绫、纸)上,所显现的印泥颜色自然为一种;倘盖于另一种丝织品上,又呈现其他一种颜色(因为深浅浓淡关系)。起初认为使用的不是一盒印泥,通过实践体验,虽是同一印泥,由于押盖不同物质,就必然反映不同的色彩”,这种鉴定高度,诚非遍历万千书画者所不能达。


明代山水画家邵弥(公元1592—1642年)的作品并不鲜见,但署款“邵高”者则不多见。刘九庵鉴定的邵弥作品中,有一套《仿古山水图册(八开)》(天津博物馆藏)署款“长洲邵高”,他指出“邵高乃邵弥早年之名也。天启年间作品多署高,崇祯时乃改易为邵弥”,这对于邵弥作品的鉴定和分期至关重要,纠正了以往常常将不同署款误以为分属两人的错误。


在作品的鉴定真伪之外,个案中也不乏对风格或画工的品评。如对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青岛市博物馆藏),刘九庵谓:“此图七接纸,纸质整洁,设色淡雅,线条柔畅,洵为文仲作品之精者”。而对于明代“勾花点叶派”代表画家周之冕的《杏花鸳鸯图》轴(青岛市博物馆藏),刘九庵则这样点评:“此轴为辛卯(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七十岁左右所作,画法用笔与故宫《花溪鸳鸯》轴极相似,但因作于纸上,未能如绢上表现得鲜艳精神”。关于明人沈谦的《楼阁人物图》轴(江西省博物馆藏),刘九庵觉得“此画用笔工细,敷色明净,楼阁庭院,松竹梅花,琴棋书画列于几上,贵妇三人,女侍多人,似画宫中故事,画笔近于仇英一派”。对于清代“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寿平(公元1633—1690年)的《春云出岫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刘九庵首先谈到其款识:“首自书图名四字,左角又自题一段。钤印多与习见者不同”,其次则称:“此图画佳,书法亦遒丽,而纸质已疲”。对清代顾春福的《兰石图》轴(湖北省博物馆藏),刘九庵评其“书画用笔师法改琦,着墨不多,别饶风趣”,对万承纪(公元1766—1826年)的《雪梦图》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刘九庵先是肯定其“精”,继而指出其“画雪梅绿竹,红装美人极闲静幽雅之致”。对于清代书法家蒋茂龄(介眉)的《行书七言联》(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刘九庵洞悉其源流:“此联书法用笔似龚晴皋”,再谈到龚有融(公元1755—1831年)作品的影响和传播:“据传晴皋书法作品,介眉临仿流传者亦复不少。张军书法亦拟龚体,足见晴皋当时影响之大”。


这类书画鉴定个案,看似只言片语,却往往蕴含了对书画作品的深刻解读,并由此引申出书画鉴定与品评的基本准则。


在简短的鉴定或赏评之外,刘九庵还对诸如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倪瓒、张雨,明代的马愈、王宠、祝允明和清代的石涛、石乾、朱耷、史可法、金农、林则徐,及近代的张大千等人的书画展开深入研究,写成一篇篇论证翔实的宏文。在这些个案研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发现祝允明书法的作伪者吴应卯。吴应卯,字三江,江苏无锡人,是祝允明外孙。1962年,刘九庵和张珩、谢稚柳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今天津博物馆)藏品中发现一件吴应卯本款的《草书五言诗》卷,刘九庵遂将其与多件祝允明款的伪作相比较,发现“虽有字形大小之分,行与草之别,新颖与秃毫书写的效果相异,但从运笔结构、点画使转总体看是趋向一致的”,这一重要发现,在祝允明书法的鉴定与研究中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


这些个案研究,几乎横跨宋元以来的各个时代,有谈及真伪,也有涉及代笔,有谈到风格,也有史实的考辨。这些文章,有的已经成为书画鉴定中的经典个案研究,为美术史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苏庚春(左)与刘九庵


三、善于从海量的书画中总结适用性的鉴定规律


刘九庵特别重视款识的断代。通过对历代书画款识的对排研究,不仅可了解不同时代的款识特征,亦可以款识作为鉴定书画的依据。在《古书画的款识与书画鉴定》中,刘九庵谈到了不同时代的署款特色。之前有人指出最早在画上落款的是传为唐人摹本的《女史箴图》(英国大英博物馆藏),认为晋代顾恺之开创了在绘画上落款的先河。刘九庵在仔细研究《女史箴图》后发现画中“顾恺之画”四字是后添款。他通过文献梳理和作品疏证,认为“可信的古画款识,当以北宋为最早”,“然据至今所见的五代画家的画作,凡有款书者,皆为后添,无一例真者”。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图名、创作时间、画家署名及钤印等,也有的仅署名款或不署款,有的习惯在款识下署“笔”字,出现“臣字款”的署名形式。在南宋时期,款识中出现时间、名、字、号等,刘九庵认为“中国古代绘画中款识的主体内容,在南宋时期已经大体具备了”。而在元代,除了绘画上的题跋和画家个性化署款增多,署款中出现为某人“作”的现象。明代早期,承继了宋代画院制度,署款大多沿袭宋代院体画家样式,或书年月、职位、名款,或仅署名款,或只钤印章。明代画家,多署“写”,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明代中期以前,所有的上款多为“平行款”,即书写第一行与有上款的另一行的高度一致,第二行的首两字为上款人。明末清初,出现了“题似”和“画似”字样,其义与元代和明代中期常见的“题赠”和“画赠”相近。这一时期,还出现“社兄”“社长”“社盟”和“词长”的称谓。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署款习惯,亦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之一。


《书画题款的作伪与识别》中谈到明代早期画风,颇类宋代院体画,因而作伪者往往将明人名款通过洗款或挖款等方式,改为宋人的名款。所谓洗款,就是把原来作者的款字洗去,不裁、不挖、不补。洗款之后再加伪款,有的则是在无款的明人书画上添加宋人名款。还有一种题款作伪方式是,古人在临摹前人书画时常常连书画家落款都照写,后面再落上自己的名款,作伪者往往就将临摹者的名款挖去或洗掉,从而成为一件假的前人作品。《古书画的“上款”与书画鉴定》谈到,最早出现“上款人”的作品是南宋米友仁的《云山小幅》。该文通过对元代高克恭的《雨山图》轴、柯九思的《古木竹石图》轴和明代王绂的两件《竹石图》来探讨上款出现的时代特色,可以作为鉴定书画的证据。但刘九庵同时指出,“书画鉴定的根本之处,仍在书画本身的识别,因为多数的古书画作品的鉴定,仅以款识来判别是不够的”。《明代书信“左冲”释》中谈到在书信中最早出现“左冲”二字者,始于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盛行于万历末年及天启年间,清初逐渐少用。“左冲”之义同于唐人书信中的“谨空”,指“后乃空白余纸无它言了”,本为“左终”,因“终”字字面不吉,“冲”与“终”谐音,故写“左冲”。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的书信中用得最多,但在同一时期,还有用左地、左恪、左存、左玉、左质、左白、左衍、左羡、左余、左慎、左长、左尽、左素、左瑟、左空和左闲等的情况。清初的时候,也有只落一个字的,如“冲”或“慎”等。


以上诸文均谈及署款和上款的时代特征与书画鉴定问题。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鉴定规律,都是刘九庵在长期的书画鉴定中浓缩的学术精髓。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清) 恽寿平 春云出岫图

纸本设色 纵102厘米 横49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四、结语


每个书画鉴定家都有自己熟悉的时间段与专攻领域。刘九庵对明清书画尤为精擅,兼及宋元与近现代书画。在鉴定特色方面,他善于从上款和署款特征方面总结时代特色,成为书画鉴定的一些基本标杆。在此之外,他还就笔法、纸张、钤印和风格等方面做综合研判,通过比较每个书画家不同作品的相同特点,以及同一时代的普遍书画现象等,从而得出信而可征的鉴定结论。


刘九庵过眼书画数万,在鉴定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手自笔录,留下鉴定笔记,不吝金针度人,示人以门径,成为书画鉴定界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很多旧时代成长起来的书画鉴定家一样,刘九庵先是从书画市场中练就了火眼金睛,积攒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再从无数的书画中寻找规律,为人们找到书画鉴定的秘籍,使后人少走了很多弯路。人们常常将具有鉴定书画精到眼光者称为“法眼”,又将书画鉴定之学称为“眼学”,书画鉴定家刘九庵便是当得“法眼”之谓。他所从事的书画鉴定实学,便是学术界至今仍沾溉良多的“眼学”,可谓功在当下,泽被后世。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刘九庵书赠苏庚春的书法条幅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刘九庵的“眼学”与学术建树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