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转自公众号:Ocula艺术之眼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ODUxNjg4NA==&mid=2247495040&idx=1&sn=5e05b59b273c89e6a617a3d704b06cf1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观点 INSIGHT 












为何“梁大芬”?

文 / 黄文珑



在过往十多年里,梁硕都试图挑战人们惯常认识的高低美丑,无论这一规训是来自中国审美传统,还是来自当代艺术。他常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之外,关注那些常被视为文化末端的事物——‘大芬’风景画、断了香火的寺庙、景区的水泥假山石、被现代工业扰动的‘恶山水’。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梁硕,“梁大芬”,北京公社,北京(2024年3月14日至5月4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北京公社。


梁硕个展“梁大芬”(2024 年 3 月 14 日至 5 月 4 日,北京公社)包含一个双重意义上的命名:其一,艺术家将作品署名归于“大芬”;其二,梁硕把自身代入到“梁大芬”的角色上。“大芬”的称呼来自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画的代名词。这一煞有其事的命名,不禁让人疑问为何如此。


雕塑科班背景的梁硕又一次选择了他“不擅长”的媒介——丙烯绘画,画面内容是艺术家在亲身游历后留在心中的空间图景,包括寺庙、风景区、厂房、艺术区、乡野等。画面构图与用色也同时让画作携带一丝超现实之感:《夯土剧院》(2024)里,层叠的山石从中心切开画面,一边是包裹在石头里的剧院通道,另一边是晚霞下浸泡在水里的城市高楼;《买后母蓝18》(2024)里,画面左边的两列排屋与右边的绿荫树道并置,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焦点透视。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梁硕,《买后母蓝18》,2024。木板丙烯,45×7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北京公社。


相比过往梁硕对展览空间的大规模改造,本次展览化繁为简:六道细长窄墙围成六边形阵列,墙两面各挂一幅画作;两组六边形呈对角线排布,靠窗伫立一道长墙,展厅两边分别纵向放置雕塑。若在某些角度驻足,五到十幅作品便能同时映入眼帘,形成一个布局规整但视觉丰富的空间形态。这一道道有“盖帽”的白墙以中国古建筑屋顶为原型,其简化版的形态似在模仿乡镇宣传栏,也与展览中“大芬”的概念相契合。


对“大芬村”的引用也曾出现在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观念里:2005 年,13 位受雇于艺术家刘鼎的大芬油画村画师来到广州三年展开幕式现场,在四小时内分工完成刘鼎指定的风景画。他们分散站在一个金字塔状的阶梯平台上,从一块画布穿梭到另一块画布,绘制他们各自负责的视觉元素,最终完成了 40 幅几乎一模一样的风景画。刘鼎把这些画作为“现成品”构成了他的观念作品《产品》(2005)。


相较之下,与刘鼎年龄相仿的梁硕对于“大芬”的重提,并非是处在大规模生产的社会与艺术语境下,也并非把匠人的工作作为材料。如梁硕所言,明清姑苏版画、清宫玻璃画、十三行外销画、民国上海广告画等都是历史上的商品画。他学习“大芬”的绘画技术,追求快速爽利的画面,独立完成从绘制到装裱的工作,甚至把个人身份也归于“梁大芬”这一杜撰但指向明确的角色。然而,这其中与“商品画”设定相违背的实践也颇为明显;慎重讲究的画面构图,与画作相配的同名杂文(详见梁硕的文集《山水生存》),以及创作者对作品的投入程度乃至画的落款,都分明是对作者身份的充分自我定位。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梁硕,“梁大芬”,北京公社,北京(2024年3月14日至5月4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北京公社。


梁硕第一次展示丙烯作品要追溯到 2006 年。在结束荷兰的两年驻地生活之际,在个展“家无处”中,梁硕调用中国的学院写实画法,将他脑海里的故土蓟县(1973 年起归入天津)的风景绘制出来。画里没有新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在展览现场,他席地而坐,自顾自嗑瓜子,看“风景”,不与任何观众交流。在同年的创作自述中,他写道“我一直不相信绘画语言在当代艺术里还能有什么大出息”,以及“我自信这‘过时的风格’不但不是个弱点反而会蕴藏力量”[1]。笔者认为梁硕以“大芬”风格来描述人造山水也是如此——“梁大芬”不是个弱点,而且其力量就在于它的不合时宜与不可交流的状态。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梁硕,“梁大芬”,北京公社,北京(2024年3月14日至5月4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北京公社。


在如今的经济光景下,画风景画或被看作是形势所迫,然而放在梁硕的创作轨迹里观察,这一选择则有迹可循。在过往十多年里,他都试图挑战人们惯常认识的高低美丑,无论这一规训是来自中国审美传统,还是来自当代艺术。他常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之外,关注那些常被视为文化末端的事物——“大芬”风景画、断了香火的寺庙、景区的水泥假山石、被现代工业扰动的“恶山水”。


也许梁硕笃定这些民间的文化生态中蕴藏着社会生产与人心的现实,他反复地琢磨它们,或试图从中构建一个新的认知体系。如若仍将梁硕的实践放置在一个“当代艺术”的视野中观看,那么当艺术超越对“当代艺术”既有的认知与规则,这便是使其“当代”的原因,而非其它。梁硕仍走在一条反叛的自我修行之路上,并且正在越来越走进一个不受当代艺术所限制的社会现实。–[O]


[1]梁硕,《解释“家无处”》,C5Art编,《[不是“梁硕”] 2005-2008梁硕作品集》,p.76-77.


封面图:梁硕,《买后母蓝 21》,2024。?板丙烯,70×45cm。局部。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北京公社。


展评|Ocula|为何“梁大芬”? 崇真艺客






了解更多北京公社展览及艺术家信息,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beijingcommune.com

微博:@北京公社

微信:北京公社

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Facebook: beijingcommu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