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上的水杯下方有以下文字:
Q.首先,你能描述一下这件作品吗?
A.是的,当然。 我所做的就是把一杯水转换成一棵成年的橡树,而不改变这杯水的特质。
Q.特质?
A.是的。 颜色、感觉、重量、大小......
Q.你的意思是这杯水是一棵橡树的象征符号?
A.不,它不是一个符号。 我已经把水杯的实体换成了橡树的实体。
Q.它看起来像一杯水。
A.它当然会。 我没有改变它的外观。 但它不是一杯水,它是一棵橡树。
Q.你能证明你声称做到的吗?
A.行,但也不行。 我声称保持了这杯水的物理形态,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做到了。 但是,人们通常会从形态的改变来寻找物理转换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并不存在。
Q.你不是简单地称这杯水为橡树吗?
A.绝对没有。 它不再是一杯水了。 我更换了它的实质。 把它叫做一杯水已经不准确了。 你想叫它什么都可以,但这并不能改变它是一棵橡树的事实。
Q.这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吗?
A.不。对于皇帝的新衣,人们声称看到了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当这么做。 如果有任何人告诉我他们看到了一棵橡树,我会感到非常惊讶。
Q.实现这一转换很困难吗?
A.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但我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意识到我能做到。
Q.这杯水是什么时候转换成橡树的?
A.当我把水放进杯子里的时候。
Q.每次往杯子里倒水都会这样吗?
A.不,当然不是。 只有当我意图把它转换成一棵橡树时才会这样。
Q.那么是意图引起了转换吗?
A.我会说是它促成了转换。
Q.你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A.我感到它与我所知道的因果关系相矛盾。
Q.在我看来,你似乎在声称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 是不是这样?
A.你能这么想,我受宠若惊。
Q.但不是只有你才能做到这样的事情吗?
A.我怎么能知道?
Q.你能教别人做吗?
A.不,这不是能传授的。
Q.你认为把一杯水转换成一棵橡树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吗?
A.是的。
Q.艺术作品究竟是哪一部份? 水杯?
A.已经没有水杯了。
Q.转换的过程?
A.转换并不涉及一个过程。
Q.这棵橡树?
A.是的,这棵橡树。
Q.但这棵橡树只存在于心中。
A.不,这棵橡树实际上存在,只是以水杯的形式存在。 就像水杯是特定的水杯一样,这棵橡树也是特定的橡树。 设想'橡树'这个范畴或想象一棵特定的橡树,并不是把看上去的一杯水理解并体会为一棵橡树。 正像它不可感知一样,它也是不可思议的。
Q.这棵橡树在以水杯的形式出现之前是否存在于其他地方?
A.没有,这棵特定的橡树以前并不存在。 我还要指出,除了水杯的形态之外,它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任何其他形态。
Q.它作为一棵橡树还能持续多久?
A.直到我转换它。
——周翊译
《一棵橡树》是玻璃架上的一杯水,它被安放于距离地面2.75米观众可以看到但手够不到的位置。 此外,伴随它有一段文字。《一棵橡树》的本意是"我怎样才能创造出可以想象的最大转化”?并且我实现它的方式不制造任何转化。 这也是其他一些艺术家如杜尚所做的事情。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当我创作《一棵橡树》时,什么是艺术的底层—什么是艺术的根基?许多艺术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 A.K.A. MCM)1941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46年举家迁往美国,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20世纪60年代,他获得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文学士和硕士学位,与詹妮弗-巴特利特、布莱斯-马登和理查德-塞拉同窗;从约瑟夫-阿尔伯斯的思想遗产以及极简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兴起中汲取灵感。 1966年,克雷格-马丁回到英国,并于1972年参加了在伦敦海沃德画廊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艺术展 "新艺术"。次年,他创作了《一棵橡树》,帮助塑造了英国观念艺术的风貌。《一棵橡树》由玻璃架子上的一杯水和旁边的一段文字组成。在这段文字中,艺术家解释说,尽管从外表上看不出,他已经将这个不起眼之物变成了一颗橡树。 这种转变手法所揭示的对语义的迷恋一直是克雷格-马丁创作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80年代,作为伦敦金匠学院导师的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一手挑选并推动了以达米安-赫斯特为首的英国一代年轻艺术家群体(YBA)的崛起,所以他被戏称为英国当代艺术的教父。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