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s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Don’t You Know That Yet
吉姆·肖
2024.4.11-5.18
高古轩伦敦空间
艺术家Jim Shaw(吉姆·肖)首场伦敦画廊个展「It’s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Don’t You Know That Yet」正在高古轩伦敦Davies Street空间举办,展览将持续至5月18日。
Music of the Mind
小野洋子
2024.5.15-9.01
伦敦 泰特现代美术馆
Yoko Ono (小野洋子)是早期概念性和交互艺术的开拓者。同时她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和世界和平活动家。她的作品经常以诗意且幽默的方式进行呈现。此展览通过影像、装置、摄影和音乐等媒介展出了Yoko Ono近70年艺术生涯的超200件精彩的作品。整个展览充满了超强的交互性, 邀请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与当下对话。你可以在蓝色的海洋里留下你对和平的寄语;和朋友一起刻画出自己的光影;在充满各国语言的墙上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 她创作的很多最受欢迎的作品也都有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其中包括《Cut Piece》人们被邀请剪掉她的衣服,以及她为和平请愿而创作却被禁止播放的电影No.4(Bottoms)。此展览也是Yoko Ono截至目前在伦敦展出的规模最大的展览。
AERIAL
安东尼·葛姆雷
2024.4.30-6.15
白立方纽约
白立方纽约空间正在展出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个展"AERIAL"。在这场展览中,葛姆雷将雕塑视作本体感知(proprioception,指身体感受和觉知其自身位置、运动和方向的固有能力)的工具。"AERIAL"重点呈现了葛姆雷实践中的两项最新进展:一项是两个超大型身体合二为一,从质量和规模上探索身体的亲密性;另一项则是试图在几乎没有实体质量的情况下激活空间。
生与死的肖像
彼得·胡加尔
2024.4.20-11.24
威尼斯 圣玛利亚痛苦之母堂

▲2024年彼得·胡加尔《生与死的肖像》展览现场
作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彼得·胡加尔(Peter Hujar)在欧洲的大型展览正在圣玛利亚痛苦之母堂内展出,其传奇作品《生与死的肖像》(Portraits in Life and Death)首次面对观众亮相。
本次展览由纽约彼得·胡加尔基金会(Peter Hujar Foundation)举办,由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与媒体副策展人格蕾丝·德维尼(Grace Deveney)策划,完整呈现了1976年出版的《生与死的肖像》一书中收录的41件系列摄影作品——该书是胡加尔生前唯一的出版物,由他的友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撰写序言。
伯纳德·皮法雷蒂个展
2024.4.12-6.08
里森画廊 洛杉矶空间
里森画廊呈现法国艺术家伯纳德·皮法雷蒂 (Bernard Piffaretti) 的个展,带来他于1987至2019年间创作的一系列大尺幅绘画作品。这也是皮法雷蒂首次在里森画廊洛杉矶空间举办展览。
路易丝·乔瓦内利个展
广东顺德和美术馆
广东顺德和美术馆 (HEM) 正在举行路易丝·乔瓦内利(Louise Giovanelli)的大型个展。这场以"路易丝·乔瓦内利——绘画2019-2024"为名的展览,是艺术家在亚洲的首次机构个展亮相。
本次展览中的亮点作品包括《筒仓》(Silo, 2022)等作品,反映了乔瓦内利将多种不同来源的参照融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涵盖从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到电影剧照以及流行文化图像等。
时间的铭刻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
经验和转变
2024.4.29-9.16
河北 新绎美术馆
刘建华、毛焰、仇晓飞、王光乐、张晓刚作品正在展出于新绎美术馆开馆系列大展“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并持续至9月16日。展览由张子康总策划,郭小晖担任策展人,共有84名国内及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呈现中国艺术收藏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与收藏理念,参展作品囊括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
魔笛 圆大西
2024.5.11-6.29
上海 德玉堂画廊
德玉堂画廊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圆大西的最新个展《魔笛》。此展以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完成的歌剧《魔笛》为灵感,探讨艺术家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古典音乐的理解与诠释。通过绘画作品,圆大西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在世俗困扰下的挣扎与超越,展现了精神性的永恒力量。
▲《魔笛 No.04》布面丙烯 200 x 200 cm 2023
▲《魔笛 No.02》布面丙烯 280 x 200 cm 2023
花天花地
龙美术馆十周年系列特展
2024.5.1-8.04
上海 龙美术馆
这是一场以“花卉”为主题的展览,由宋元至明清及至现当代,横跨十个世纪1000余年,精选古今中外15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各级文物及艺术品佳作展出。
作品包括北宋·赵佶《写生珍禽图》,南宋·李嵩《花篮图》,明·徐渭《墨花图卷》,明·陈栝《情韵墨花》,清·蒋廷锡《百种牡丹谱》,清·邹一桂《花卉册》,以及方君璧、林风眠、关紫兰、庞薰琹、吴作人、周春芽、王兴伟、梁远苇、草间弥生、村上隆、克里·詹姆斯·马歇尔、乔纳斯·伍德、艾迪·马丁内斯等现当代艺术家画作。
狂幻之野 MADLANDS
刘娃 鲍杨
2024.5.11-7.21
上海 龙美术馆
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刘娃和鲍杨近两年特别创作的全新多媒介作品,涵盖他们合作的影像,刘娃的一系列绘画作品,鲍杨的大型不锈钢与24K金声音雕塑、布面油画以及金属与油画装置。
两位艺术家从他们共同的旅行和田野调查中汲取灵感,通过跨学科的紧密合作和各自独特的艺术表达,探讨万物之间多维度的共生关系。此次展览以多感官体验为媒介构筑了一片充满冒险与未知的原野,在这里,不同的生命线索和生存之道同时存在,冲撞和编织出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确定的未来正在以非线性的方式迅速展开。
沐光 史成栋
2024.5.11-6.29
上海 思南沙龙
空灵之景
余威
上海 华萃当代美术馆
余威个展:空灵之景,于2024年5月12日15时在华萃当代美术馆正式亮相。此次展览,由华萃艺术中心、华萃当代美术馆主办。
在余威的新作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他的美术史学养。这里既有来自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和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的灵感,也有来自赵无极和朱德群的启示,但更多的则是根植于东方书法和水墨艺术的视觉遗产。余威以一位当代抽象画家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今中外的艺术形式,把众多视觉资源融会贯通并为己所用,借助各种丰盈醇厚的画面细节,他构建出了一个有着博大襟怀的,超越国族和地域审美趣味的形而上世界,进而营造出一种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般的空灵之景。
▲ 余威《untitled-23-2》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0cm×210cm 2023
▲ 余威《untitled-22-13》布面丙烯综合材料300cm×150cm 2021
长大 张师杰
上海 CHAPTER 6
CHAPTER 6呈现艺术家张师杰的首次个展“长大”。湖北村镇、在黄泥土地上用木棍儿勾勾画画,草丛里的破布与大孩子丢弃的练习册也是他的绘本。千禧年初始的下岗潮让他与哥哥多了几处可以远离大人与喧嚣,肆意游荡的废弃工厂。这是张师杰模糊的成长记忆中属于他一个人的超现实主义冒险。少年时期的偶发体验和废墟中的自由状态影响了张师杰的审美和创作习惯。他的艺术实践结合了很多拾来物,在粗糙的旧布和木板上用粗粝的笔触和涂鸦式的线条来创作。他的绘画没有确定的叙事,因为他更强调语义不明的转录和无意识的动机。当然,这种跳跃式、碎片化的视觉背后也与今天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息息相关,而艺术家也身处其中,对其反应。
缠
许静 冯佳
上海 春美术馆

《缠》是一次大胆的艺术跨界、交互式创作与探索,“缠”字面意义就可以形容这种艺术状态。展览的内容主要来自许静、冯佳两位女艺术家让书法、金饰两个原本界限分明的艺术形式对话、相互渗透,且每一组作品的都是经过两人深度的思想 “缠绕、交织”后的结果。目前所呈现的装置“景象”将给我们带来一场具有颠覆性的感官经验的“戏剧”。
▲ 2024年 春美术馆《缠》展览现场
肤语、肌言及旁白
关音夫
北京 凯旋画廊
凯旋画廊于2024年5月12日至6月10日期间,推出艺术家关音夫(b.1975)的个展「肤语、肌言及旁白」。展览由王将担任策展人,呈现艺术家近年的十余件新近之作。
本次展览将从关音夫作品的身体性入手,剖析他持续多年的物质转向和精神性探索。在其创作实践中,他以不同方式使颜料受力,追求形与色生发中的舒缓、迟滞状态,以及画面最终所呈现的沉稳、凝重的视觉力场,从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惰性美学”。
ntimacy rarely makes
sense of things
上海 池社
这次展览汇集了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打破常规,审视了通常是理想化亲密关系的理解形式。与伯兰特的看法一致,这些艺术家每个人都展示了亲密关系充满复杂性,由矛盾和脆弱性加以强调,为非常规观点提供了空间。这些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呈现出在我们的家庭、城市和自然环境中出现并交织在一起的亲密关系的探索。
布鲁斯·瑙曼亚大型展览
大馆当代美术馆
▲ 布鲁斯·瑙曼《对立式平衡研究,一至七》 七频道录像(全彩,有声)
2024年5月15日至8月18日,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将呈献当今深具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的大型展览。本次展览由大馆与布鲁斯·瑙曼工作室共同策划,展品主要来自皮诺收藏(Pinault Collection)、费城艺术博物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泰特美术馆(Tate)、纽约现代艺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迪亚艺术基金会(Dia Art Foundation)和桑纳本德基金会(Sonnabend Foundation)借出的珍藏。
▲ 布鲁斯·瑙曼《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真理来帮助世界(窗或墙上招牌)》1967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4.5.09-5.12
台北南港展览馆
▲ 三钥彩音《granada sky》 日本岩彩,白麻纸, 裱于单面木质画板 H116.7 × W80.3 cm 2024
对话
安藤忠雄建筑
上海 嘉源海美术馆
这次展览以“对话”为轴,介绍和展现了迄今为止安藤忠雄的实践工作。展览现场整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光的原型”“场所思考”“自然共生”“时间思考”。
过去和未来
都刮着现在的风
俄罗斯青年艺术家群展
2024.5.04-6.09
上海 Lutra Gallery 獭獭画廊
故乡影像
2024宁波国际摄影周
2024.5.01-6.30
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
本想寻找100位心存故乡的人,每人一张空白书页,集结成一本《故乡书》。当1000多份书页源源不断地到达,我们意识到,这些来自不同年代人的、关于故乡的私人记忆与情感表达,带我们走进了一条中国人的心路。作为本届宁波国际摄影周的特别单元,《故乡书》最终收录398份作品,包含7个年代参与者。
本届摄影周共有5个单元:特邀黑明、陈亮、淘喜、盛哲、寿司August参展的《摄影师的故乡》,宁波本地影像考察展《从老外滩出发》,主题书展《外国摄影师的故乡书》,交互影像《1000位摄影师参与的故乡书》,《影像里的故乡》(多媒体)。
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
苏新平
2024.5.12-6.15
北京 東京画廊+BTAP
苏新平是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期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作为中国版画的领军人物为大家所熟知,其创作涉及油画、版画、影像、雕塑等。一直以来苏新平的作品中都关注于将空间作为母题,如其为艺术界熟知的关于草原空间的早期作品,九十年代苏新平作为全球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其作品中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之后苏新平回归到空间与人的母题,在其作品中模糊了虚与实、具象和抽象的边界。在苏新平的作品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关系,庞大的身躯和远处的风景与马构成多重的空间交叠关系,正如同苏新平一直以来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既是艺术生态的参与者,同时却也时刻调整着自己和艺术生态各个环节的距离,他更希望自己是作为“我”的旁观角色。苏新平是一位追求个人真实的艺术家,正如同他在工作室的状态,和门外都市的喧嚣不同,苏新平在工作室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理想国。长期以来苏新平给人以距离感,正如同他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一样若即若离。
内心很炸毛
CROSSWAVE个展
2024.5.01-6.30
上海 年轻力中心L4-neXtlab
本次展览由上海艺良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TX淮海联合主办。现场集中展出艺术家CROSSWAVE近三年数字艺术作品。
异化景观
约翰·莫尔绘画奖
2024.5.1 - 6.20
合肥 壹Art艺术机构
《异化景观》展缘起于笔者曾经参加的约翰·莫尔绘画展,本次展览所邀请的六位青年艺术家就是来自2022年约翰·莫尔绘画展。应该说约翰·莫尔绘画奖对于国内的目前艺术生态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这个展览的主旨一直非常清晰,它只聚焦于绘画作品本身;采用匿名的评选机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国内外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是由于获得这个奖项而逐渐被公众所熟知。约翰·莫尔绘画奖对于架上绘画的探索与开拓一直是严肃而认真的,这里汇聚了一批真正热爱绘画并致力于从中寻找可能性的人,而他们大多还处于画廊体系之外。从约翰·莫尔绘画展的现场来看国内在当代绘画领域有着广泛的创作群体,而此次邀请展也是希望延展约翰·莫尔绘画奖的理念继续探讨绘画艺术在当下的现状,尽量呈现出风格的差异化与复杂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