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文章|杨伯都专访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杨伯都个展“鹰之死”于2024年3月23日在MOU PROJECTS香港空间开幕。展览呈现艺术家最新创作的八件画作,围绕着玛丽莲·梦露的形象展开了新系列作品,并与艺术家童年时期绘画启蒙导师“鹰”的去世重叠在一起,展开了一段回忆历程。同时,山洞的意象也在展览中反复出现,呼应着英国作家E·M·福斯特在其小说《印度之行》(1924)中勾勒出的神秘之地——马拉巴山洞。这两条线索的相互交错,呈现出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全系视角。画廊团队与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谈及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想。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印度之行》(1984)电影镜头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拍摄于新疆阿克苏地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专 访 内 容

MOU PROJECTS(MP):此次展览中,你将画廊的空间改造为了一个具有线性叙事功能的建筑结构。可以分享一下你对展览空间的看法,以及这次空间改造背后的动机吗?


杨伯都:平面图是在十分钟内画好的,针对于这个空间,我其实在2023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已经看到了这个展览,那个长长的“甬道”已经出现在了眼前。


墙面出现在哪里取决于“轨迹”。


我经常在脑内建墙,墙面于整体而言是骨架,对于每张附着于上的绘画来说,就是骨肉的关系,观众则是流动于其中的血液,这个房间在这个时候就有了生命,川流不息。


退一步来说,做一个展览的过程很像是寻找(建立)栖身之地的过程,这句话并没有过份。就像太乙真人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真正的我只“活”在每一次的展览中。


我记得前两天看到的一个笑话。


外卖骑手给点餐的顾客说:“好了我现在要来找你了。”


顾客:“我已经藏好了。”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个展“鹰之死”现场图

摄影/黄思聪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 滑动以查看更多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2023年杨伯都微信聊天记录截图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北京工作室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P:在你最新创作的以玛丽莲·梦露为核心的系列绘画中,梦露的形象格外生动抢眼。这组作品是如何与你以往作品产生联结的?作品的灵感源于何处?


杨伯都:只因她在电影里流下了一滴眼泪。


这是出自《游龙戏凤》(1957)的一幕——晚上还是小舞女的她白天已经阴差阳错地戴好了勋章坐在教堂里,在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了“一些东西”:从玻璃的彩画中她看到城堡与海岸,耳朵里听着来自天上的赞美诗,这神圣的、与实际生活相离甚远(但又与灵魂贴合得如此相近)的一切让她流下了一滴泪。就算在和心上人离别之际她都从未哭过。


这便是缘起了。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

《梦露》,2022–24

布面油画

23.2 × 27.2 cm

摄影/黄思聪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 滑动以查看更多


同时这也是所有梦露在世的照片中我没看到过的一个状态,她在那一瞬间,在虚幻的电影中诞生了“希望”,仿佛未来还很长。


我在2019年的香港个展中画过《Treasure and Guardian》(2019)系列,在那里洁白的背影雕塑也有着此时此画的指向,画面中呈现出一种类似镜头感的构图,但是它们不再是静态的了,而像是一个更加单纯的关系,永恒的雕像与它的看守。这个系列画完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后来我脑中才浮现出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岸上的两个女人》(Two Women on the Shore,1898)。


这次的《鹰之死—梦露 17:50》(2022–24)中睡着的梦露,雕像一般的她被四个人抬起(抬离此地)(也许是从沙发上或是海滩上),这一幕也是会让我想起蒙克彼画中的滋味。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

《鹰之死—梦露 17:50》,2022–24

布面油画

140 × 198.5 cm

摄影/黄思聪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 滑动以查看更多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

《在美术馆 2019A》,2019

木板油画

24.1 × 32.2 cm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

《Treasure and Guardian》,2019

布面油画

70 × 80 cm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爱德华·蒙克

《岸上的两个女人》,1898

木刻雕板

33.5 × 42.6 cm

图片来自网络


MP:展览中,你选择呈现一篇文本,当中结合了你对于展览的主角——你的老师“鹰”的回忆,以及英国作家E·M·福斯特小说《印度之行》(1924)的选段。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你是如何决定以文本的形式呈现这些内容的?以及文章中英夹杂的形式意味着什么?


杨伯都:这篇文章便是“背后的故事”本身了。


我写了些很简单的内容,并不复杂。像是一些文字的肖像,文章写得比画画还慢,从2010年想起来就写一点点,有点慢慢把细节从记忆中扫出的感觉。所以这篇文章有点像一小堆一小撮的记忆粉末。《印度之行》是我2008年读的,有些片段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比如山洞的“景象”对我来说就充满了感召力和吸引力??。


双线的结构曾经也在Rosalind Krauss写Sol LeWitt的文章里看到过,她把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一篇小说的片段直接插入论文,小说讲了一个把四块鹅卵石揣在兜里然后很仪式化地不时拿出石头来轮流吮吸的人,在阅读中会产生出如敲击般的节奏感。


在《鹰之死》中存在两个时空的并列,一个(在我的视野里)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和一个在书中随时都可以进入的故事。从《印度之行》中两位女性的视角去看“那个山洞”—— 是我想在文中和鹰的文本去并列观看的,其实很像两张画面的并置。阅读的时间即是观看的过程。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拍摄于新疆吐鲁番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拍摄于新疆吐鲁番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P:展览名为“鹰之死”,这既象征着你的老师去世的真实故事,又暗指这种死亡背后所包含的残酷性、浪漫性和戏剧性。“鹰”的死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伯都:可以说《鹰之死》文章的全篇都在讲述一个事情:那就是这个“死”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甚至是整个展览,每一张画,都在说这个。


“紧紧围绕着主题”就像一个飓风,卷绕着尘土和很多能卷起的东西一起无目的的前行。


这个力量也不受我的控制。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

《在那里》,2022–24

布面油画

30 × 20 cm

摄影/黄思聪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 滑动以查看更多


在《鹰之死—梦露 17:50》中,睡着的她被四个人抬起,但这一幕也不是影片中的原景。只有“她”被保留了,侍从变成了未知的黑衣人,地点也从大公的府邸来到了无名的海岸线上。在这里,梦露与“鹰”的故事合二为一。这是“鹰之死”的一个画像:就这样进入未知,也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没能见到鹰的最后一面的空白与想象。她在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谁陪着她?终究去了哪?文章中没有提及,但在展览中是以画面的形式出现:她在此时此地仿佛陷入了永恒的睡眠,轻松惬意而又无惧。


山洞隐退在岩石之后,变成了一个阴凉所在。如果我长途跋涉至此,是肯定要坐在这片阴影里乘凉休息的。“鹰之死”不再有暴戾的情绪,山洞变成了巨物之下的通向卧室的门。


“劳累后的睡眠,暴风后的港口,战乱后的和平,生命后的死亡。”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

《鹰之死—山洞 5:53》,2024

布面油画

180 × 190 cm

摄影/黄思聪

图片由艺术家及MOU PROJECTS提供

? 滑动以查看更多


MP:可否分享你的《印度之行》读后感?


杨伯都:马拉巴山洞被不断地想起,提起(文章中已引用过的)池塘边的谈话已经让它的阴影出现在祥和的花园中。


“岩洞里有任何雕饰吗?”


“没有。”


“岩洞的洞口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人类得从洞口进入岩洞。然而在其他的花岗岩里面,是否有一些没有入口的花岗岩石室?是否有一些花岗岩石室从神明降临于此以来,就不曾被人发现?”


“就算人类出于好奇而挖开这些岩洞,也不会发生任何好事或坏事。”


“马拉巴山洞的回声和上面说的那种回声全然不同,它是一种非常单调而毫无差别的回声。” “假如先前有人在那山洞里讲粗鄙的言语,或者引述高雅的诗篇,那得到的反响一定都是相同的一声‘ou——boum’。”


“那回声以一种难以描述的方式在破坏她控制生活的能力。”


“在那个花岗岩融化晨光的山洞里,是什么东西对她讲话?是何物居住在第一个山洞里?可能是某种小而古老的东西。在时间和空间之前,也比空间高龄,是个像狮子鼻一样的东西,一点也不高贵——它本身是条不死的虫。”


阿黛拉跑出山洞陷入疯狂,她自言自语地重复:


“在空间里万物紧密相连,而在时间上却相互分离。”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拍摄于新疆吐鲁番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P:距离上次你在MOU PROJECTS的个展已有五年之久,你觉得自己如今的创作与那时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感悟?


杨伯都:(此处省去避重就轻的五十万字)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北京工作室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P: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杨伯都:昨天去爬山,在半山庵里坐着休息,一个老太太被搀扶着走到门前,指着问两旁:“那第一个字是什么?”


我抬头看:


正殿之上四个大字 —— “是大世界”。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杨伯都拍摄于新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关 于 艺 术 家

杨伯都(生于1986年,中国天津)的作品探索了一种游离于精神层面上的“艺术景观”。在其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她陆续描绘了一系列博物馆、画廊及艺术机构的建筑景观,将观赏作品的私密性与艺术空间的公共性揉杂在一起,探索了笔下这些抽象、空旷而又有些理想化的空间的戏剧性、神秘感以及关系结构。在其近期创作中,杨伯都一直在观察一些由光线及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建筑瞬间”,并以此作为其个人的观察方式和最终的绘画元素基础。她的创作发生在这些神秘的空间之内,在私人与公共、创造与凝视以及观看与被观看之间游走。


杨伯都于201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于2008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纯艺学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她曾于2011年获得了Justine Cretella纪念奖学金,于2012年在年度学生展览中获得了奖学金信托奖。她曾在MASSIMODECARLO画廊北京及巴黎Pièce Unique空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及北京空间,香港MOU PROJECTS等画廊举办过个展与个人项目。她也曾参与各种机构展览,包括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北京木木美术馆及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她的作品被多家机构永久收藏,包括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北京木木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及深圳坪山美术馆。2021年,杨伯都入选The Artsy Vanguard全球艺术先锋榜单。


艺术家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北京。


相 关 阅 读

作品精选|杨伯都个展“鹰之死”

艺术家撰文|杨伯都个展“鹰之死”

艺术家撰文|杨伯都个展“鹰之死”(译文版)

现场|杨伯都个展“鹰之死”

新展预告|杨伯都个展“鹰之死”


正 在 展 出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MOU PROJECTS

www.mouprojects.com

Instagram: mouprojects


地址?Address

香港黄竹坑业发街1号The Factory 202室

202, The Factory, 1 Yip Fat Street, Wong Chuk Hang, 

Hong Kong


参观时间?Opening Hours

11:00-19:00

周二至周六?Tuesday to Saturday

公众假期休息|Closed on Public Holiday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info@mouprojects.com

+852 3709 6884

文章|杨伯都专访 崇真艺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MOU PROJECTS官方网站

阅读原文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