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三个墨镜小青年》,刘香成,黑白银盐照片,440 × 296 cm,1980(摄影 / 王宇超)和美术馆展览「南方故事」2023.12.19-2024.4.7
HEM:您还记得《三个墨镜小青年》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拍摄的吗?
刘香成(以下简称刘):1980年,改革开放后,有一次我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参加泼水节,我在镇里面的马路上走,看到三个年轻人在老远的地方,我发现他们穿着很是时髦,这种帽子、衣服、衬衫还有外衣,三个都戴着一模一样的墨镜。我说:“你们三个是不是能够走再近一点,让我拍一张?”他们也没有看过这么大的相机,我就记录这一张沉默的表情。
HEM:在您最初作为《时代》周刊特派员来中国任职时,街头摄影还不那么常见。请问您当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选择拍摄对象,并和他们建立一种拍摄时放松的信任感的吗?
刘:在我一生的工作和创作中,有一件事情最重要,直到今天我还在为此努力——从美国总统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从中国末代皇帝的亲兄弟到阿富汗战场上的士兵,当一个摄影师拿起相机,如何能与被拍摄者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在我跟随我的摄影导师基恩·米利工作并学习的期间,他让我坚信,一个人必须深切关怀他的拍摄对象。
「 所以,我所做的是,平等地看待他们并且和他们对话。摄影师需要与被拍摄者对话,你在看作品的时候第一眼就能看出被拍摄者对摄影师有没有信任。如果被拍摄者对摄影师没有信任,怎么摆拍都不灵,那种不信任感就会一清二楚得表现在他们的脸孔上。」

《可口可乐在中国恢复生产》,刘香成,喷墨印相,1981
HEM:您常提到1976年在珠江边拍到的广州居民打太极拳的照片。从这一个看似平常的瞬间,您迅速感受到了中国时代变革的气息。近几年有再回到珠三角地区吗?有感受到新的变化吗?
刘:我因为工作关系有比较多的机会再次来到珠三角地区,这边作为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发展的惊人速度让我咂舌。民众比起当年明显更加充满活力,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可以明显感觉到街上大家更快速的脚步,低头发送着短信或者边走边拨打电话,脸上或蹙眉或大笑着在处理他们自己大大小小的事情,每一个在行动着的人,就是城市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

HEM:除了中国,您也在其他很多国家进行过拍摄。请问在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文化语境时,您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抓取具有社会代表性的画面?

HEM:从2015年到2023年,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一共运营了八年。可以请您谈谈运营SCoP这些年的经历吗?
刘:SCoP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创办了很多具有意义且重磅级的摄影展,也连续三年获得“TimeOut年度最佳美术馆”称号。我们策划了丰富的公教、大师工作坊、专业导览和讲座分享会等活动。也确实达成了一开始的初衷,让公众在上海获得近距离与世界摄影大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年轻摄影师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所以SCOP也完成了它阶段性的任务,至于之后,我相信随着中国摄影的蓬勃发展,到了合适的时机,一定会有配合相应工作的机构出现。
HEM:您在去年的采访中,提到之后计划拍摄“一带一路”上的人文,您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主题?脑中现在已经有了什么设想吗
刘:从斯文·赫定(Sven Hedin)到斯坦因(Aurel Stein)、李约瑟(Joseph Needham),古往今来无数人曾探寻过丝绸之路,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中国与世界,涉及超过150个国家,逾2000家中国公司。我想将这些早期探险家的足迹为背景,记录在这条古道上生活和工作的人们的当代面貌,他们正在将“一带一路”新模式的共同目标变为现实。这些人包括支持广泛建设发展项目的中国工程师、企业家和工作者,也包括从现代技术、基础设施以及随之带来的贸易中获益的当地人。
这些照片将汇编成书,通过一幅幅活生生的肖像在历史的背景下阐述今天。我们届时将跟随早期探险家的足迹,系统地进行每一地的拍摄,若丝绸之路引导我去那里,那到了合适的时机,我就会到达那里去进行真实的记录。
关于艺术家

刘香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