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郭工的作品很禁得住展,大空间也好,小空间也好,放在中间也好,角落也好。作品如其人,他们接受注目,更接受忽视,自然界的植物也都是如此。花枝从不招展,竹子也不需要君子模样,人才会经营这些表面功夫。从南朝的品藻开始,一种深邃的审美观就逐渐普及,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此人灵魂的碎片。无用的细节往往揭示最深邃的内心世界。从赫尔格的表达主义开始,这种审美才逐渐在纯艺术的领域得到提醒。于是,现代以来的艺术作品不再需要被视作任何技巧或理念的表达,而是创作者灵魂的一部分。简单来说,作品是有气质的,而且这种气质是隐瞒不了的。郭工作品最大的好处,不是揭示了任何深邃的哲理,或者展现了任何超然的技巧(尽管他很自然地做到了这些),而是没有那股当代世界无处不在的愚蠢味道。
但是,这次展出的郭工作品,我之前在他个展时都写过,所以再写一次也没有意义。摩天轮画廊也发布过他的采访视频,我觉得他向观众们讲的内容都是很真切的,也非常好。我更关心一个之前没有关心过的问题,就是他的出生星盘。古典神秘学认为这揭示了一个人的命运,而现代神秘学认为这展现了一个人的灵魂。我认为两者或许并没有真正的区别。我曾在《新思想的黎明》里写过,一个人必须将自由意志发展到极致,才会发现自己的命运。创作当然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星盘则提供了一种外在的可靠意象,去分析个体意志的色调。荣格曾说:“它始于彼时,随后具体发生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再重要……后来的一切仅仅是进行外在的分类,科学的阐述,并将它们整合进生命里,而那个超然的起点已经包含一切”。但是,一切又等待在生命中被自己的意志发现。
两颗行星间的角度如果是72度或者144度,往往代表一种创造性的能量,而郭工的星盘里有许多这样的角度,这是很罕见的。他的太阳和冥王星成72度,这或许表示他对死亡的关注是真切的,而非理念的。他的金星和天王星成144度,这或许表示他总是需要改变作品的面貌,他不能忍受划定的边界。另外,他的确有着突如其来的美感(金天的字面意思)——他的精湛厨艺与他的粗糙外表截然相反。他的火星和金星成72度,他的作品里的确包含了迫切的,直白的,必须要表达的,而非含糊不清的情感。而他的月亮,更是与金星,火星,天王星,还有冥王星,都有这样的角度,这或许表示他的安全感就源自创造的过程本身。他的水星与土星和海王星也都有重要相位,这或许解释了他作品中那种忧郁的想象,舒展的情绪,以及与之相对的,因为太过真实而总在自我掩盖的阻滞感。
把圆切成五等份,每一份就是72度。我很想知道,当郭工看见这样一道圆弧的时候,会不会像具本昌看见那些空旷房间的时候一样,察觉到灵魂的颤动。总之,他们的作品都是自然而然,由心而发的;用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早就写在星星上的。这或许是他们的作品在一起,会如此协调,并给人超然的安定感的原因。
二分之一木梁 1/2 of Wooden Beams
“二分之一木梁”这件作品,灵感来自郭工在地上随手捡起的一片树叶,它的两端向中间卷曲,那是一种生命终结的形态,却又包含了它所生长的树木的一切信息。它的微小形态被作品放大了,并与被制成房梁的,那棵已不存在的大树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同一根房梁构成了作品的材料和底座。作品的形式语言更接近雕塑,因为一片树叶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包括叶脉及其生长的节奏感,都被逼真地“再现”了。这显示出郭工的雕刻功底。对郭工的创作来说,它也许意味着某种瞬间的感知需要被得到的肯定。如果一切终将是虚无的,那也仅仅是因为人们还不够勇气,去学着欣赏一个瞬间。
“木梁”被塑造为具有观看意义的新生命体,木梁的生命就此得到了延伸?还是就此被终结?郭工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木梁形态转化变的可触、可观、可体验。

二分之一木梁 No.6 1/2 of Wooden Beams No.6
木梁 Wooden Beans
上:235 × 27 × 20cm
下:245 × 31 × 29 cm
2017


郭工以现代的材料和工艺,为“格物”的方法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格物”中的“物”不仅仅是物体或器物,还包括思想、精神,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律本身。《拂尘》这件作品源于对自我的凝视,镜面上的符号是郭工的谜语,它指向我们内心深处难以被认识到的那部分。关掉人的三维感官,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会是全新的,也是更接近人类的本能的。
郭工找来从出生就没看过世界的盲人,收集他们对于颜色、形态的想象与感受,通过符号呈现这些信息。关于这幅作品,对于有视觉能力的人来说,看到的是符号组合的图形;对于视觉障碍的人来说,郭工把图形刻在镜面里,是触摸不到的。他消融了触觉与视觉的功能,把“想象”留在大家心中。

拂尘 HO Blow the Dust-HO
玻璃镜 Glass Mirror
120 × 90 cm
2016
拂尘 I Blow the Dust-I
玻璃镜 Glass Mirror
30 × 30 cm × 2 30 × 60 cm × 3 30 × 90 cm × 1
2016

安装在大理石中心的扬声器播出《心经》诵读,声音被双重玻璃罩完全遮蔽,然颤动的扬声器仍在诵读着。此刻听、视觉倒置。
在《心经》作品里,郭工有意把有关审美语境下的表达剔除,留下最极简的呈现方式。艺术家邀请一位青海的喇嘛诵读一段经文,你可以看到,功放的喇叭随声音的振动不断起伏,但声音却被艺术家用真空罩住,视觉和听觉进行了转换——声音的运动和能量韵律被眼睛看到,而初始的声音被屏蔽了。
任何一件艺术品就相当于是一个发射体,对方必须是遇到他所对应的受众,能感知到它内部存在的一种隐秘力量的人。也许这是《心经》唯一想传达的东西。作品命名为《心经》,并非宗教意义,而是这种无声的传递,是艺术家由心中理解的高尚、优美、善良的声音。
心经 The Scripture of Heart
汉白玉大理石、扬声器、玻璃罩、密度板、功放机
Marble, Loud Speaker, Glass Shield, Density Board, DVD and Sound System
50 × 50 × 130 cm
2011

1966年生于中国山西 ,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自2008年始专注于装置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以多元化的材料而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形态,他的“雕塑”是对自然物的“语言重塑”,与此同时也是对传统雕塑观念的刷新。“物”在他的眼中不单纯是材料或器物,还体现了观念与思想。“物”在他的创作中回归到了艺术的本真状态,与人性相共通,唤醒观者内在的体悟,找回物质失去的灵性。
郭工作品被众多艺术机构馆藏,包括香港M+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山海美术馆等。

点击相关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