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风景”的形成是与

所有感官经验同时发生的,

而完成这件摄影

只是过程中的最后步骤。
—— 

蒋鹏奕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号》,蒋鹏奕,摄影,120 × 264 cm,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主体的回归

《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号》悬挂在展览的结尾,这幅巨大的摄影作品拍摄了柴达木盆地西北一隅的黑戈壁,一切的时间终结于此。在生命的纬度上,黑戈壁的十月与一年中任何月份都一样,有形体的生物寥寥无几。数亿年前海洋的波涛在今天变作风的波涛,席卷沙砾和山峦,无谓变迁。对蒋鹏奕来说,黑戈壁肃穆的庄重似乎让灵魂也停止游荡,在抵达的当日,他就取消了原本的行程计划,日复一日地游走于此地。“烈日老蒋,在这茫茫的戈壁上打猎,只能看到一个点,”同行好友王澈如此说到。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砾石谅解了大海》创作过程,纪录片单帧,由艺术家提供



现实主义摄影曾试图呈现世界的真实。尽管它知晓自身只能在局限的层面呈现不完美的真实,但仍设想某种可到达的普遍性。创作主体需要尽可能在创作中退场,观看主体的现身也被排斥,因为世界已如其所示地在图像中展开,其真理性和整一性已然于作品之内完成。蒋鹏奕的作品则与之相反,它超越对外部世界客体性的诉求,而着眼人的精神性于内外世界的往返。它无尽地召唤主体的回归,因为作品的意义必须在某种存在主义的凝视和感知中才得以实现。


照片中的黑戈壁是蒋鹏奕千千万万次目光中的一次,千千万万步移动中的一步。在时空无限的连续中,黑戈壁在刹那中合乎了艺术家潜意识的缺口,世界与灵魂的频率便于彼刻彼景中得以吻合,遂在影像中现身。主体在这一刻于作品中登场,它不仅是创作者的主体:客观世界的图示便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图示,作品于是记录着艺术家精神的存在范式;也是观者的主体:作品邀请观众跟随艺术家回到那一刹那的显现,其真理性不再存储于作品之内,而在于观者和作品的主体间性之中。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砾石谅解了大海》创作过程,纪录片单帧,由艺术家提供



对主体的召唤在蒋鹏奕的创作中实则并不新鲜,他在以往多个系列作品中均有呈现。比如,从2014年开始,艺术家历时三年,远赴北极圈和南半球国家拍摄大幅银盐作品,创作了以悬挂于山间的瀑布为主要对象的摄影系列《给予》。瀑布的图示是流动的,它切割开山体的固着,塑造石块和道路的形态。瀑布以自身的流动带动世界的流动,泰勒斯(Thales)的宣言回荡其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流动作为世界的本质呼应着意识本身的流动,它们从柏拉图“现实世界”偶然的倒影中抽身而去,在“理念世界”的真理性中重逢,意识自身的形态于是在蒋鹏奕的摄影中闪耀。


回顾《给予》系列和本次展览中的《砾石谅解了大海第 14 号》,我们察觉一些微妙的异同。2014年作品中固定的视觉焦点(瀑布)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隐匿。在2020年的摄影中,近处的土层连接着画面中部尖形的拱起,由此引领观众的视线随之而去。不过再往远处延伸,和缓的地平线和丢失太阳的天空让目光无家可归,最终使其游荡于失散的整体性中。我们于是可以如此作结,中部的山峦尽管一开始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但却终究无法将其维持,它不是景观的高潮或者神性凝结的地方,视觉对象连同叙事本身在这里聚散无定,飘忽于远处和更远处的模糊胶状之中。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给予 No.1》,蒋鹏奕,摄影,160 × 227 cm,2014,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给予 No.2》,蒋鹏奕,摄影,150 × 118 cm,2014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们无意于通过这些微妙的变化阐述艺术家如何超越或者变革以往的实践,比如他如何通过放弃焦点而让精神更自由地游荡天地之间。实际上,一个景观在一个特定时间点对于意识的返照,一个人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空间与心境中对于世界的回应都不会是一致的。只是从北极,南美到黑戈壁,艺术家每按下快门一次,他于世界的存在就被记录一次,存在可以是失焦的,自然也可以是聚合的。本雅明曾断言的摄影艺术中消失的“灵韵”在蒋鹏奕的作品中重现,存在留存于刹那中的一切都被永久记录在照片的光晕之中了。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砾石谅解了大海》创作过程,单帧,纪录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们本是这个世界的异乡人,所谓存在,就是在与世界的隔离中成为一种被自身规范的物种。“存在先于本质”,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说,“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我们于是在对它们不同路径的追逐中确认了身份,种族和阶级的差异。蒋鹏奕要求我们放下这一切执着。他邀请我们回到存在最原初的状态中去,感受潜意识的规则,冲动或缺失,它们被期许在外部的景观中现身。


在展厅的最后,一切议题的结尾,我们作为人类的主体性终于在摄影的召唤中得以回归,我们从纷杂的时空洪流中走出,再度向着现实行军。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号》,蒋鹏奕,摄影,120 × 264 cm,2020, “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撰文 / 黄鹤诚

摄影 / 刘相利



关于艺术家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蒋鹏奕


蒋鹏奕1977年生于湖南省沅江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目前作品主要以摄影、录像为媒介,通过制造超现实的景观以及对景物的微妙叙述,呈现出个体生命的内外障碍与疑惑。

所获的奖项包括:2020伦敦BarTur摄影奖、2011年意大利维罗纳博览(ArtVerona2011)的Aletti 摄影奖、2010年法兴银行中国艺术奖评委会大奖及2009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所颁的美国特尼基金会奖。2012年更获邀参与赫尔辛基摄影双年展,及被提名Prix Pictet世界环保摄影奖。其作品被国际私人与公共机构收藏,包括瑞士尤伦斯基金会、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国特尼基金会、美国亚洲当代艺术收藏基金、意大利及德国裕信银行艺术收藏、意大利Aletti 银行基金会和中央美院美术馆。




蒋鹏奕: 主体的回归 | HEM 文献数据库 崇真艺客

  •            

    Key and Cue, no. 288 I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