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收录于话题

#梁绍基#溶熔之幻#口述历史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2024年“退火”项目

梁绍基:溶熔之幻

艺术总监:李力

策展人:阳昕

展期:2024年1月14日-2024年6月30日

展览地点:H18,当代艺术馆,上海玻璃博物馆

应上海玻璃博物馆张琳馆长的提议,在梁绍基老师筹备“退火”项目展览开幕的两周内,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与这位经历丰富,博学洽闻的艺术家聊聊他的过往故事,或许可从一个侧面整理出一段梁老师的口述史。经过5次对谈后,这部“口述史”经整理可被分为多个部分进行推送,并内含丰富未曾披露的内容及照片。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好奇,在与蚕还没有结缘的早年,梁老师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呢?梁绍基生在上海这个能接触到西方文化的城市,从小住在市中心,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弄堂里长大。兴致来了就爱在家里背古诗的父亲,还有住在楼下充满西方文艺氛围的邻居,形成了梁绍基最早的文化熏陶。从热爱人文到醉心文艺,国美附中的求学经历对他有着一生的影响,期间他遇到了很多恩师,渐渐生成自己的艺术诉求:喜欢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国美附中毕业后,成为打工人的梁老师,认真负责,从工艺编织的产品研发,展览设计到无线电厂做晶体管,什么都干过,也曾得到单位器重,遇到过很多机会,但为了艺术都放弃了。


口述史文章的第一篇覆盖了梁老师的艺术启蒙(45-61年),附中求学(61-65年)和文革时期经历。大炼钢铁,自然灾害,下乡劳动,文化大革命,在那个时代中梁绍基却能始终持续创作,从而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人生。他说,艺术是他生命遭遇的解放。一个人如何对一件事保持纯粹的热爱,并用几十年的时间守住这份热爱?他的身上有着一般人没有的什么呢?努力,坚持还是说执拗?在他早年间的一次次人生选择中,就可见端倪。对梁绍基来说:“我的人生道路不平坦,但我又不失为一个幸运儿。这辈子从最初我就坚守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至志不渝,且我愿意牺牲很多其他的来保住自己对艺术的纯粹信仰。”


以下为梁绍基的自述: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电视剧《繁花》中的“外滩27号”,原怡和洋行大楼,梁绍基的父亲曾在此任职

艺术启蒙(45-61年)

我1945年9月在上海出生的,祖籍是广东中山,我有个小名叫“胜利崽”,这是广东人的叫法,意思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生的(抗战胜利是45年8月)。我父亲原为上海怡和洋行普通职员,49年上海解放后曾任该公司工会副主席,负责职工医保,经常去医院慰问职工。我还记得当年上海刚解放时祖母带我去永康路草场,去看为解放上海浴血奋战而负伤中弹躺在马厩等待开刀的伤员。我们家住在襄阳南路,正好是卢湾区和徐汇区的交界,比较市中心的位置,淮海中路茂名路那附近当时有个中苏友好画廊,展出苏联的艺术,比如茹科夫的速写、水彩和插图,穆希娜、马尔泽尼的雕塑。那时候上海的旧货商店也很多,里面会有些西方的雕刻。这些都会吸引到我。


当时住在我们家楼下的邻居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家比较富裕,在50年代就有冰箱了,还请犹太人给他的孩子教钢琴和小提琴。他们一家大儿子,大女儿,小女儿,三个都是搞音乐的。后来一个去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老师教钢琴,一个是上海电影交响乐厂的第一小提琴手,还有一个去中央民族音乐学院学声乐。所以我经常能听到他们家在开小型音乐会,又奏又唱,还会开唱机放外国的音乐。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1889-1953)的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茹科夫(1908-1973)画笔下的列宁

若我要是那时候跟着他们学音乐,其实是有很好条件的,但我没学,我哥哥就跟着他们去学琴了。他们家珍藏着许多外国文学,比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我读小学时他们曾送我外国童话小说,有《鼓手的命运》等。他们家的二儿子读高中的时候就翻译外国小说,后来复旦新闻系毕业后成为了世界文学(原《译文》)副主编。等我青年时,我姐姐去复旦读中文系,也经常带回来很多中国古典的,还有外国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红与黑》那些。我读书读多了,小学时写作文就会写得很长。我习惯写得不行就一张纸啪一下直接撕掉,我又不愿意打草稿,都是直接写,所以花在写作上的时间会很长。作文老师说我想象力还挺丰富的,这个是对我的鼓励。那时候因为文学喜欢上了文艺。


我们家在的卢湾区,是属于文人比较多的地方。我们弄堂隔壁就是胡风的故居,徐志摩也在附近街区住过。在我家弄堂里还有一家唱京剧的、一家中医铺、一家庙堂,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长大的。在青少时期我首先阅读中外民间故事、神话,继而接触到苏联文学,看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所诞生的》,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不仅是诗人,他的小说也十分清新,十几岁时,戈果理的《死灵魂》、莱蒙托夫的诗、屠格涅夫的《前夜》、托尔斯泰的《复活》、契诃夫的《外套》,也进入了我的书单。从中我感到俄罗斯民族纪念碑式宏大但沉重的历史。后来我爱上了法国文学,读了雨果、福楼拜、巴尔扎克的书,尤其是罗曼罗兰的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莎士比亚的戏剧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少年时期我最想当天文学家,一直想着怎么拿一个竹竿子戳到天上去,把月亮捞下来看看。同时我喜欢照着书上的内容,参考连环画将中国古代人物制作成“拉洋片”,摹仿中国画图式,自己绘制斗兽棋山水图作。画画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童年时期,我会跟父母一起去看粤剧,他们珍藏着《红线女》表演的剧目单。少年时期我跟哥哥一起去看印度电影《流浪者》,法国电影《勇士的奇遇》及革命电影《上甘岭》、《冰山上的来客》,苏联的芭蕾舞。坐落在我家附近陕西南路上的上海文化广场常有外国戏剧,音乐的演出项目。我大哥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金属切削的机械专业,制图写的一手非常正规的宋体字,他收集多本古体宋楷印本册页及《草诀歌》(从舅舅家里借来字帖,用晒蓝工艺拷贝复制之),这是我最早和中国书法的近距离接触。


初中的时候看了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人的艺术书籍。那时候还看了很多希腊神话,从这些希腊神话书籍里看到希腊的雕塑,开始喜欢上雕塑。在绘画之前,我最先喜欢的是雕塑。我会在家里用泥巴捏,然后用煤炉把我捏的烧成硬的。后来报考美院附中的时候,我拿了画,还拿了一个小雕塑去。我的初中在上海五十一中学(现上海位育中学),那时候这所学校在上海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九成人参加高考。这个学校的数理化教学是强项,我哥哥建议我如果喜欢艺术,就去学建筑。但我还是想学雕塑。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1949年10月8日,上海各界群众举行庆祝开国大游行,是梁绍基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事件之一

美院附中求学(61-65年)

初中毕业后,我想进美术类的学校,那年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出版学校联合招生,我当时有几个选择。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路费太贵,以后家里每年来回路费也贵,我就没去考。我去考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简称国美),因为它是中国最老牌的,由蔡元培、林风眠缔造的坐落在杭州的艺术摇篮,而且其大学部与附中在一个校区紧依,近水楼台先得月,附中生能参与许多活动,看到许多大学部的展览。然后我被录取了。在附中时期,全山石、肖峰从苏联留学回来了,在国美任教。我看到了他们临摹伦布朗的作品,这位荷兰艺术家那种厚重,那种细腻的笔触令我倾倒。


苏联的风格喜欢表现戏剧冲突,学校的创作也是要我们照着做。我很喜欢创作课。我记得当时全国刚开始用文艺作品表现“赤脚医生”形象的时候,我以一个挺敏锐的视角已经创作这主题了,画了一个场景:一条船,农村女医生冲过芦苇,惊起水鸟一片。那时候我读三年级,我的作品就被老师拿到四年级去展示了。但是这类主题后来提不起我的兴趣。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舒传熹的素描作品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潘天寿《雁荡山花图》1963年

后来留德的舒传熹(原名舒传曦)也回来了,他早年在国内学的国画,出去后在莱比锡艺术学院学的版画,他的木刻和速写我印象很深。他崇尚结构,作品很表现,很简约,很有力,让我一下子兴奋了。可以理解为什么陈丹青曾经说“中国画人体素描没人画得过舒传熹”。舒传熹曾和我说,他画素描是分析结构了以后重新塑造,所以可以用线条画大画。我能理解他说的意思。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60年代是潘天寿的创作盛期。《雁荡山花》,《小蓬船》,《映日》,《小龙湫》都是那个时期的。我想潘天寿就是因为能够用线勾,画有很宏大很坚挺的结构,“一味霸悍强其骨”。所以我们美院的朱金楼老师说潘天寿是中国的塞尚。


埃乌琴·博巴(1919—1996,注:博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于1960年至1962年间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到我美院支教。他是罗马尼亚人,也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吸收西方的东西。他的教学,不在美院原来的教学体系里,是完全不同于苏联的。这时候我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关于东德的作品。从版画的书上还能看到马蒂斯、毕加索,意大利库图索的作品,比很多写实的作品强多了。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博巴和学生们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博巴自画像

当年,美院大学部的老师王流秋,张怀江,老校长莫朴都在附中执教,其他还有马玉如,徐永祥,周昌米,诸涵(诸乐三的儿子),楼召炎等。他们教学十分认真负责,不断培养我们的审美。学校还常举办文艺欣赏课,介绍国外印象派,请盖叫天先生讲昆剧艺术...... 在附中这几年对我影响很大。那时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期,学校里面许多绿化区的花都被拔掉,全种上青菜。我们下课后要去劳动,轮流种菜。学校自己办农场,遇到节日,会杀头猪供聚餐,但过节后第二天厕所臭气冲天,因为同学肚子平时没油水,突然吃了猪肉便拉肚子了。在暑假,很多同学不回家,连晚上也在素描教室画习作。当时有一生活自嘲“早上酱瓜,中午冬瓜,晚上南瓜,人吃得变傻瓜,”就是这么一种生活环境,反而磨砺了同学们的意志。


我在附中读书时,每学期都会下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现场教学,收集创作素材。由于我营养不足,身体虚弱,在下乡时得了疟疾,第二年继续复发得了肺结核,搬到学校的病号寝室住了,为此体育课就免修了。我这个人本来也不好动,就趁机到大学部的图书馆去看书,看了大量西方古典和当代的画册,虽然一知半解,却十分喜欢。直至附中毕业时病还未痊愈,而学校规定必须康复一年后才能考大学。恰时遇到文革开始,雕塑系也不招了,于是我决定先去工作。


我很感恩林风眠创建的我的母校,给了我一把艺术的开门钥匙。尽管当年有教学改革,其实我上学时母校是十分开放的。虽然当年学院主导的是契斯恰科夫教育体系,大部分同学最喜欢苏派的作品,但同时又有博巴和舒传熹的德国表现。全国的素描教学研讨会是在浙江美院举办的,结构素描也因此影响了全国高等学院。当年,我向在博巴教学进修班的陈天龙老师借阅了其听课笔记,并抄录了其中部分教学示范图。博巴画的潘天寿肖像画得结实、有力,并倾注了这位罗马尼亚专家对潘天寿院长由衷敬仰之情。博巴在中国也尝试了水墨人物和风景写生,画得十分有趣。博巴和舒传熹的艺术宗旨有许多共同追求,舒传熹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作品汇报展上其人体素描,和木刻插图及速写激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当年美院陈列馆的许多活动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那里我领略了潘天寿院长“一味霸悍”有建构感的巨幅国画,黄宾虹院长“润如春雨,干裂秋风”的笔墨山水画。关良先生拙趣的戏剧人物画作,吴茀之先生的国画,全山石、肖峰先生出国留学归来汇报展,周昌谷先生彩墨画,还有叶浅予等在展馆所作的速写演示......文革前学校的学术氛围保持得很好。文革后就变了,我正好毕业离开了。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博巴夫妻和潘天寿,背景是博巴为潘天寿画的肖像原作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金一德临摹博巴的《潘天寿像》,1962年


文革期间

附中毕业后我的工作就分配在浙江的台州地区,在全国最大的一个麻编织工厂(台州麻帽联营总厂)里做技术员。工厂生产的主要是外国人戴的礼帽,做好毛胚后再送到国外去加工。那时候就接触到了工艺编织。单位挺信任我的,什么事情都叫我干,连盖厂房,建筑图,机器设计都要我画,他们觉得我会画画就什么都应该会。第一年我就得到去参加广交会考察的机会。


过去台麻(台州麻帽联营总厂简称)生产依靠进口马尼拉、菲律宾还有印度的原料,60年代倡导自力更生,要把国产原料替代进口原料,开发新产品。“上山岗,下海涂”,发掘自然纤维材料,所以我就接触了竹笋壳、藤、剑麻、麻苧、蒲草、木屑、纸绳、龙须草、玉米皮等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这些材料里我发现了原始性,而原始性是德国表现主义所崇尚的。工厂自己做纺织线以后还做地毯、服装、鞋子等,能用麻做的都可以做。台麻的部门有民间编织、工业纺织、染色、产品设计,技术指导等,台麻的基层还有几十多处点,散布在台州各地,还有宁波、温州地区。当时的产值就1000万,不得了。在台麻我虽然不能专心做艺术,但我有释放空间,也学了不少传统工艺的知识,我的心在这新的家就渐渐安了下来。


但我警惕着不想当个匠人。如何将技与艺,传统和现代关系,曾是我当年悉心思考的。民间艺人太注重技术,我还是更欢喜有概念、思想的有力创作。我感觉心里一直在寻寻觅觅,工作先干着,工作之余也会自己瞎搞搞些自己的东西。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调我去杭州做布展设计,改建一个陈列室,迎接外宾,这对我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70年代我每年有一两个月时间搞创作。那时候只能做革命主题创作,“女炮兵”,“翻身农奴”…… 只有这样的主题才能参加展览。我的作品也入选过这类的一些展览,那时候我做的比较多的是版画和雕塑,但我觉得这样的创作和我真正想做的是有距离的。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上世纪70年代初梁绍基在台州工作时的照片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梁绍基早期雕塑作品《解放——江山岛烈土纪念馆雕塑,贾永平烈土像》,1973年

那个时候也会画些画。文革开始,别人叫我写标语,画画抄大字报,但是做这个事情要得罪人的,我就不去做了。后来我还去做了三年半导体,由此培养了我对科学,对实验的兴趣。我接触过锗晶体管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扩散、焊接、封管等,现在说到芯片,我能立马反应过来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化。因为我看过很多书,有好奇心,还被安排带工人到南京和上海的无线电厂学习。后来批判林彪的“电子工业中心论”,我就又从半导体厂出来了。这段经历让我以后的创作不太受局限,如果我当时一脑扎在明暗和冷暖的色彩中,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去做艺术,我附中毕业就进入实践系统里学了很多,反而增强了我的可塑性。


75到76年我在浙美工艺系当老师,参与了由工宣队、美院老师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所结合的教学班子,辅导从工厂来的学员,我一边学习,一边教构成主义,一边持续创作。79年轻工部借调我去北京的出国展览办公室工作,他们最后想要正式调我留在北京。我们单位听说北京要把我调走,不同意放我走,加上我还是想当艺术家,一心想回美院学习,在北京干了两年我就回浙江了。其实工作上有过很多高飞的机会,但我都放弃了,因为我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热爱,矢志不渝,且愿意牺牲其他的很多来保住自己的纯粹,保住对艺术的爱。然后单位给了我去德国、法国考察的机会。那是82年,我第一次出国,38岁。


最初主旋律的创作给了我持续做艺术的机会,但题材确实不是我喜欢的。德国、法国考察完后我就做了抉择,我之前做的不是我想要做的艺术,我不再搞了,我要走自己的路。我想回归到创作如何把雕塑的体量,建筑的空间,油画的色彩,工艺的材料结合起来。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梁绍基早期油画作品

82年第一次出国到底给梁老师带来多大的冲击,他后来又是如何进入万曼工作室工作,在80年代末选择用蚕来进行创作呢?请关注第二篇口述史纪录。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台麻设计员在草编设计组学习毛选,左三为梁绍基

图片来自道台里公众号

采访、撰文:邵沁韵

全文经艺术家审校

艺术家肖像、作品图片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展览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关于艺术家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


梁绍基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三十余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重要展览:溶熔之幻,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24);海溟溟,深圳海上世界艺术中心,深圳(2024);迪里耶双年展,沙特(2024);一个柔软的着陆地,克里夫兰当代艺术馆,美国(2023);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吴文化博物馆,苏州(2023);梁绍基:蚕我 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1-2022);物质的魅力: 来自中国的材料艺术(巡回展),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Smart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国(2019-2020);梁绍基:恍,木木美术馆,北京(2018);库里巴蒂当代艺术双年展,奥斯克·尼迈耶博物馆,库里巴蒂,巴西(2017);梁绍基:雲上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6);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科展览馆, 多哈,卡塔尔(2016);梁绍基:元,香格纳画廊,上海(2015);艺术之变,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2012);云,梁绍基个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07);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00);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2000);第六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土耳其(1999);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1999);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等。


梁绍基于2002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2009年获克劳斯亲王奖。

关于退火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退火”是玻璃艺术创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也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关键所在。炙热的熔料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随后经过加热- 保温 - 慢冷 - 快冷四个退火步骤,使其减缓冷却速度的同时降低玻璃的永久应力。过程中变化种种虽可控,但亦有天数。期间,结果的未知性和偶然性也带给玻璃作品不可预知的宿命,令人着迷。“退火”既充满不确定性又具有无限可能,故上海玻璃博物馆当代艺术项目以此为名。如同退火工艺之于玻璃创作的不确定性。


自2015年开始的“退火”项目邀请不同的当代艺术家从各自视角出发,利用玻璃的强大可塑性,不断挑战这一材料的边界,为观众和业界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作品,将玻璃的无限可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观购票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即刻购票 TICKETS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首次公开!养蚕前的40年梁绍基在做什么? 崇真艺客

+86 21 6618 1972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