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UCCA对话丨内在的人:薛若哲与郑源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当人心情沉郁、无暇他顾的时候,容易看到并铭记一些“风景”。不是因为风景有多重要,而是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射,对风光和人物进行的重新选择和记忆。所谓“风景”是一个拥有固定视角的人,系统地把握到的对象。此时的“风景”是从主体出发,由主体的特定角度转化之后的感受。假定自然风物在未被观测前是“正常”的,那么观测所得的“风景”则是被主体所“扭曲”的。“内在的人”正是活在这种扭曲的时间中的人,且他(她)在空间上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毫不关心,是一个孤独封闭的个体。柄谷行人认为,风景是通过某种“颠倒”,即对外界不抱关怀的“内在之人”而发现的。这个人陷入了沉思,仿佛周围的风景和他(她)断开了连接。主体通过一种“颠倒”来把握客体,它重视自身,却最终在对象上而非自身中发现意义。在对象中发现人性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发现人自身的过程。这个内在的人,既是对象也是我们自身。


UCCA对话丨内在的人:薛若哲与郑源 崇真艺客

郑源,《最小限度的(一段路)》(静帧),2023至今,9通道影像装置,彩色,立体声,66分钟。


我们经验世界的基本形式是空间意识,风景与所有层面的人类经验相关联,它绝非作为抽象的观念性存在。相反,它以一种社会的形式存在,包括:人置身其中的社会组织模式、区域制度,以及作为形塑了人们的言说方式、活动形式内的规训等等。因此,意识以“物”的方式实存化了社会空间。在具有差异的经济基础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条件里承载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微观体验。


薛若哲,《一个透视缩短了的峭壁》, 2016. 布面油画, 250 × 200 cm。


本期艺术家对话邀请两位创作媒介和创作议题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他们分别在作品中创造了多位“背向观众的人”,风景对面的“背影人物”(rear-view figure)成为他们的“内在之人”。艺术家薛若哲绘画中的人物常常有意背向观众,他们沉浸在个人的思绪中。这些难以辨析的画中人被故意抹去了特殊性,成为普遍意义上的人类。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孤身一人望向风景,因此这个人也可以是每一个人,可以代表观众出现在画面中。郑源近作《最小限度的(一段路)》分别跟随了9个人在夜幕将至之时行走,影像中的他们在记忆或意义的牵引下前进,每一部影片中的个人借助风景的构建,勾勒出属于他们的“个人史”。风景不是远眺或俯瞰的对象,而是主体通过感知,身体性地与世界共存。这些作品里的人具备多重意义和身份,他们既是艺术家们描写的对象,又是具有主体的图像;既是作者自反的镜像,又是观看者可透视、可内观的自我。让我们像“内在之人”一样注视着作品中的人,和他们一起观察风景。这种观看的行为或许包含一个深不可测的维度:我们正在被自己观察,不是凝视的主体,而是作为被凝视的客体,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同时存在,从背后观看我们自己。



UCCA对话

内在的人


活动时间 

2024.5.31(周五)

19:30-21:30


 活动地点 

北京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购买活动现场票

活动现场票:20元/人

活动优惠票:10元/UCCA会员



观看在线直播

请点击下方预约按钮






关于嘉宾



薛若哲

艺术家


1987年生于江苏,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广州。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5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系。她的作品以绘画为主要媒介,在图像与绘画、绘画与自身历史的裂痕中,探索具象绘画系统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再情境化与复魅。在克制的图像叙事中暗示尚未呈现的、将要发生的。她使用高度限定的工作方法,通过不断减去画中元素——直至画面出现某种悬停、凝滞的状态——将绘画的心理密度推到极限,以此位移绘画中的真实。近年来,她以绘画为基点,不断探索着真实的边界。曾获纳威?博斯顿奖、高登-卢顿造型艺术奖和汤姆?本德海姆具象绘画奖等,并于2022年入围杰出亚洲艺术大奖。




郑源

艺术家


1988年生于兰州,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郑源的创作以影像为主要媒介,他的工作涉及多样化的主题,关注图像、身份及其代表在不同政治与历史状况下的关系。他的影像作品经常处于虚构、纪录和调查性的研究之间,往往伴随着对既有图像的挪用与转译获得叠压的互文性。2020年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022至2023年,郑源获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艺术家创作及展览支持计划”资助。作品曾于北京泰康空间、中间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杭州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香港大馆、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大型展览及电影节上展出和放映。




杨天歌

北丘当代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策展人、写作者。北丘当代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曾于云美术馆、69ARTCAMPUS、北丘当代美术馆、户尔空间、歌德学院、中间美术馆等地策划“兴之所至”(2023)、“多少次呵,我离开了我日常的生活”(2023)、“晦暗里,身体循光深潜”(2022)、“合作,为了污染,不为完善”(2021)、“佛系青年:冷漠与共”(2019)“海面之下是火山”(2019)等展览。他是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中国当代艺术写作方向的首届获奖学者。他长期关注20世纪中国本土与国际当代艺术,并在近期的研究中聚焦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身体、身份认同与民族形式建构问题。



关于主持人



黄文珑

研究员


2022至2024年任美凯龙艺术中心策展人,策划展览“胡伟:诱饵”(2023)、“每一次沉默都是隐蔽空间”(2023)。2019至2022年任职于北京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整理了编舞家文慧的创作实践,参与筹备“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2020-2021)、“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2021)、“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2019-2020)等大型研究性展览。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UCCA对话丨内在的人:薛若哲与郑源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