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

——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朱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拾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从《百家讲坛》《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从汉服写真、国风设计到国潮产品,从国学课、品茶听琴到文博之旅,大众热情不断高涨。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给孩子报书法班的家长越来越多。而我所钟爱的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还像以前一样高冷,停留在三两个圈中好友品评、把玩之中。


是因为墨汁出现后砚不再是必需品了吗?汉服也不是必需的。是因为砚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远了吗?还有比三星堆离我们更远的吗?在我看来,是因为砚背后的文化内涵没有被充分挖掘,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它。


《大匠之门》约我写一篇关于“中国砚文化发展历史”的稿子。题目很大,以我有限的学识实不敢妄论。但“砚文化”确实是我一直思考和感兴趣的东西。我想尝试用穿越的方式打开中国砚文化发展的时空通道。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西汉) 圆饼形石砚

直径9.5厘米 高0.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从研磨器中脱胎而来的砚


在西安临潼区的一座距今5000—7000年,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个“石碗”和一个“石杵”,和我们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的捣米、捣蒜、捣辣椒的工具差不多,但是这个“石碗”中残留的不是谷物,而是矿物,是最早的天然墨。它可能是树木燃烧后遗留的炭和烟,也可能是各色天然矿石。汉代刘熙《释名》中对砚有这样的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我们眼前的那件“碗”和“杵”,就是最早的砚,从研磨器中脱胎而来的砚。先人用它把天然墨磨细,与水融合后,在陶器上画出美好的生活图景。


公元前250—20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在今湖北云梦县,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包含《秦律十八种》的1100余枚竹简,还有书写它们的笔、墨,以及一块圆饼鹅卵石和一根研磨棒。这一次,我们一眼就认出了它——从研磨器中脱胎而来的砚。


上海青浦福泉山,西汉晚期的一个圆饼石砚上,还残留着墨迹。砚面光滑,砚边有凹口。我们记忆中的研磨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小研石。它越来越像我们所熟悉的砚了。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汉) 卧虎盖三足石砚

直径6.2厘米 通高4.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汉砚的气势


汉王朝虽然是楚人建立的,但汉文化却不是楚文化与周秦文化的平等融合,而是以大一统思想为主体的周秦文化向全国扩展的结果。汉代的工艺美术作品注重整体刻画、大局安排,朴素而不单调,粗犷而不鄙野,大胆想象,甚至夸张飞扬,有一种气势磅礴之美。


材质上,汉砚除少数陶质外,多为天然石材所制。


形制上,西汉主要是圆饼砚和方板砚,虽脱胎于研磨器,但外形已逐渐规整,有明显美化的趋势。东汉出现的高浮雕动物盖三足砚,既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美术深沉雄浑的气势美,也兼顾了延缓墨干涸的实用功能。砚足的出现则是为了适应当时席地而坐和用矮几书写的习惯。


公元2015年,“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举办了馆藏砚展。在这里,我们看到一方直径虽只有6.2厘米,却充分展示了东汉砚雕技艺特征的卧虎三足石砚。雕琢略显粗笨,装饰的几何纹也说不上精致,但是砚盖上盘身回首的虎,有着宽大的背、饱满的腿、锋利的爪,好像要随时跃起。整件作品雄浑豪放,形神兼备,是汉砚气势美的代表。


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汉双鸠盖三足石砚,简洁中透着生趣。砚底有三兽足,砚盖雕立体双鸠,两嘴相吻,互相嬉戏,是汉砚朴素而不单调的代表。


六朝砚以陶瓷代石


东汉末年,随着墨模的出现,墨的形制已从颗粒状、丸状改为可手持的块状。这样,“磨棒”“磨石”也就从砚的组合中彻底消失了。砚,完全摆脱了研磨器的样子。


材质上,六朝时随着陶瓷业的快速发展,陶、瓷器具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陶瓷也慢慢取代石材成为六朝尤其是南朝最主要的砚材。陶瓷砚通常会在砚身和砚底上釉,光洁的釉面看上去比以前的石砚精美了许多。陶瓷砚的砚面是无釉的,因为磨墨需要一定的摩擦力。


形制上,受陶瓷制作工艺的影响,以圆砚居多。仍然延续了汉代的三足砚,甚至发展成为四足、六足、多足砚,而那凸显汉砚气势之美的砚盖,却鲜见了。


上海博物馆藏的一方东晋青瓷三足圆砚,造型简洁精巧、釉色莹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公元353年),暮春之初会稽山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不知那一天“书圣”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身旁是否也有这样一方可爱的青瓷三足砚。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唐) 兽面二十二足辟雍陶砚

直径34厘米 高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唐砚的繁华


结束了六朝三百多年的纷争,中国又进入了隋唐大一统的时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之一。盛唐的文化、艺术可谓辉煌壮丽,百花齐放。就书法而言,诸体之完备、流派之众多、风格之绚丽、内容之广阔,前所未有。而表现书画艺术的文房用品,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


故宫博物院藏唐兽面二十二足辟雍陶砚,虽名为“辟雍砚”(取周天子太学校址之形),但那一层层乳钉纹、花蕾纹与一圈圈凸雕兽面足,怎么看都还是北朝少数民族的风格。这可能就是唐代多民族融合的体现吧。


形制上,除了辟雍砚,唐砚还有龟形砚、箕形砚、“风”字砚等很多形制,不管是什么形制,它们都有足。随着高桌的出现和应用,砚足越来越矮,最终消失或仅仅当作装饰品。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准其开府,称“天策府”。故宫博物院藏澄泥天策府制“风”字砚,两直缘对称外撇,呈“风”字形。砚背出三足,中间阴刻“唐天策府制”。澄泥砚,其实是一种陶砚,以河泥烧制,坚硬耐用,发墨细润,贮水不涸。


我们知道,砚是用来磨墨的。理论上,任何比墨块硬度高、有一定摩擦力、不太吸水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砚,但是,好的砚材标准是“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贮墨不涸”。如果砚材太粗糙,磨墨时就会感觉很涩,墨磨不细,蘸墨舔笔时还容易损坏柔软的毛笔。如果砚材太光滑,摩擦力不够,就不容易把墨块磨成细小的颗粒。如果砚材干燥粗疏,就比较容易吸水,刚磨好的墨汁会很快干掉。


材质上,在唐代,人们发现一些地区的天然砚石的品质好于人造的材质。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都是唐代各地涌现的名砚,一直延续至今。


回眸一看,唐砚在形制和砚材上的多姿多彩堪比那时长安的繁华。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宋) 长方形抄手式歙砚

长22.4厘米 宽14.7厘米 高3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宋砚的讲究


由于唐王朝灭亡于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宋王朝建立后,重文轻武,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人文精神的一个朝代。文化艺术如书法、绘画、建筑、陶瓷等在这一阶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和价值取向渗透到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宋砚重材质,造型上简洁、端正、少装饰,正是宋代文人含蓄、内敛、自然、淡泊的精神体现。


材质上,宋砚有极高的追求。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为登山求石,跋山涉水来到江西婺源龙尾山,之后写下著名的《砚山行》:“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选湛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自从元祐献朝贡,至今人求不曾止……”蔡襄《咏徐虞部龙尾砚》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宋代,端砚、歙砚、洮河砚等石材产地成为文人墨客翻山越岭心之所向之地,也带来了这些地区采石、制砚的繁荣景象。


形制上,宋砚有了墨池、砚堂、砚边等不同的区域。可以说,从宋砚开始,砚有了区别于他物的固定形象。宋砚有了长度、宽度、厚度的概念,开始建立砚的造型美的标准。如在砚林被尊为典范的抄手砚就是宋砚的代表。


工艺上,宋砚铭文之风趋盛。宋代文人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同时也热衷于在砚上留铭,或为记录,或为品评,或为抒情。苏东坡曾在友人孔毅甫的歙砚上刻写铭文:“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理,金声而玉德。”后来,苏东坡这一铭文成为歙砚好石材的标准。公元1972年,北京后英房元代贵族居住遗址出土一方风字形紫金石砚,背刻有“元章”(米芾字)二字。我们不知道900多年前米芾在书写《砚史》时,这方砚是摆在案头还是置于其身后的架上。


理论上,宋代还出现了有关砚的专著。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唐积的《歙州砚谱》、欧阳修的《砚谱》和杜绾的《云林石谱》等。


宋人对砚的讲究和研究,对后世砚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元) 箕形陶砚(砚背)

长12厘米 宽10.8厘米 高2.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元砚的融合


地域广袤的元帝国为各种文化的开放、交流提供了条件,使元文化更加兼容并蓄。


元砚承袭宋砚造型简洁、追求实用的艺术风格,同时演绎出粗犷大气的元朝风格。


公元1190—1244年,对中原文化非常有研究的契丹族人耶律楚材(号玉泉老人),以儒家治国之道为大蒙古国定君臣之礼,改革蒙古部落陋习旧制,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首都博物馆藏元箕形陶砚,形制仿宋箕形砚,砚背刻有铭文“云中玉泉老人”,为耶律楚材砚。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明) 端石圭式砚

长23.8厘米 宽14.8厘米 高3.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砚的移情


明王朝皇权无限膨胀,大兴文字狱,文化思想被严重束缚。明代的砚,无论是材质,还是形制、工艺,都越来越丰富。似乎只有这一方小小的砚,才能寄托文人士大夫的情怀。


材质上,明砚中除了石砚、陶瓷砚,还有用来磨朱砂的玉砚和可以加热的铜暖砚。


形制上,明砚除了传统的抄手砚、箕形砚,还有圭式砚、兰亭砚、几式砚、琴式砚、瓶纹砚、随形砚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万历进士、文坛领袖钱谦益,迎娶了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柳如是,别名河东君,虽出身秦淮青楼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陈寅恪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了八十万字著作《柳如是别传》,展示了明末江南文人群体的全景图。故宫博物院藏明端石琴式砚,砚背刻有钱谦益题铭:“河东君研……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崇祯壬午年因亦柳隐录。”崇祯壬午年,即公元1642年,亦即钱、柳婚后第二年。两年后,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公元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柳如是跳河殉国,获救后投身反清复明运动。


工艺上,明砚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掌握之内”寄托了文人士大夫无限的情怀。故宫博物院藏端石圭式砚,砚堂为圆形日轮,四周阳刻云纹,上方浮雕山峰,间以自然水蚀为崖洞成墨池;下方为海水奔涌,呈海天浴日图。砚背剑首纹,阴刻隶书砚铭:“不璞不琢,不成方圆,微存圭角,小在掌握之内,大则挥八极而摇五岳。”


清砚的坚守


美学到了清代,多繁缛、华丽,甚至有些不忍直视,但清砚仍有其自身的特点。砚的功能在于研磨,砚面要保留砚堂与墨池,留作纹饰的地方不多。整体而言,清砚在砚材、形制、纹饰、工艺和题铭上,相比前代既有所发展,又有所保留。乾隆帝手书砚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这也算是清砚最后的坚守吧。


材质上,清砚除了端砚、歙砚,还有源自清皇室发祥地的松花砚。


形制上,清砚除了传统砚式,还出现了大量随形砚和仿生砚。故宫博物院藏端石莘田款云形砚,随形巧作,呈云朵状。砚堂随砚面成云形,墨池亦为云形,因材施艺,雕刻精美。


工艺上,清代碑学、金石学兴起,伴随古砖和古砚的收藏,文人参与到制砚、刻铭和砚拓中。纪晓岚晚年集砚成癖,每见罕奇,必欲刻意求之,曾以“九十九砚”名其斋。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纪晓岚为螭纹端砚题铭,论及端石、歙石。


理论上,清代砚学著作和谱录颇丰。朱彝尊的《说砚》、金农的《冬心斋砚铭》、高凤翰的《砚史》、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乾隆钦订的《西清砚谱》等,为后世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文字与实物相对照的资料。在一个皇帝推崇、文人投入的玩砚风尚中,这些著作和谱录,既是玩砚的推手,亦是玩砚的成果。


民国砚的彷徨


陈端友作为民国砚雕的代表人物,其仿生砚以动植物为题材,可以说惟妙惟肖,甚至以假乱真。仿生砚工艺高妙,但却似乎离砚越来越远,更像石雕。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砚走到东西文化剧烈碰撞的民国,好像只剩下了器,而没有了道,彷徨至今……


不知不觉中,五千言穿越五千年,于中国砚文化却只是惊鸿一瞥。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


期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此文能播下一粒爱砚的种子。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民国) 竹节形绿端砚

长32.7厘米 宽18.8厘米 厚9.4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穿越中国砚文化发展时空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