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弗莱文:光的奉献
展览地点:巴塞尔艺术博物馆

人们可能不会把灯光当作一个事实,但我却这样认为。正如我所说,它是一门朴素、开放、直接的艺术,是你永远找不到的。
——丹·弗莱文
美国艺术家丹·弗莱文(Dan Flavin)是极简艺术的先驱。他在 1960 年代因工业制造的荧光灯管而声名鹊起,发明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重点展示了他献给其他艺术家或事件的作品。
▲ 弗莱文《无题》(为Ad Reinhardt创作)1990
早在 1963 年,丹·弗莱文就将一根工业用荧光灯管以 45° 角安装在他工作室的墙上,并宣称这是一件艺术品;这一行为非常激进,现在依然如此。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一行为,标准的商业产品才被引入艺术领域:那个时代刚刚兴起的极简艺术强调序列性、还原性和实事求是。有点讽刺的是,虽然自学成才的弗拉文本人从未寻求加入这场艺术运动,但他却成为了这场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 弗莱文《无题》(Ad Reinhardt,1913-1967)144×122×10cm
弗莱文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使用荧光灯管进行创作,他将荧光灯管排列成所谓的 “情境”,然后进一步将其发展成系列作品和大型装置作品。他所用材料的颜色和尺寸都是由工业生产规定的。在灯光的照射下,观众本身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空间与空间中的物品相互关联,从而成为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引发感官的、近乎精神的体验。

▲ 弗莱文《无题》(纪念乌尔斯·格拉夫)1972
弗莱文将色彩从绘画的二维性中解放出来。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灯光作品的普遍看法主要集中在其极简主义的工业化方面,因此也就认为其作品具有内在的简约之美。相比之下,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则强调在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中欣赏弗拉文的作品:他的作品虽然最初没有明显的签名,但经常在标题中提及具体事件,如战争时期的暴行或警察暴力,或者是献给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 弗莱文《无题》(为Ad Reinhardt创作)
▲ 弗莱文《无题》(致芭芭拉·努斯)
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此次大型特展的策展人通过弗拉文作品中的作品和系列来研究这些叙事策略,并邀请参观者对其独特的作品进行感官探索。
▲ 弗莱文更多作品

我对光和色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产生不同的感知。
——丹·弗莱文
突破界限的雕塑家是指那些以自己的方式将雕塑媒介推向新的、独特领域的雕塑家。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丹·弗莱文将其艺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追求荧光灯的艺术可能性。弗莱文将他的材料彻底限制在标准尺寸、形状和颜色的市售荧光灯管上,将日常硬件从其惯常的环境中提取出来,并将其融入到当代高级艺术的世界中。他的作品简洁明了,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又蕴含着接受艺术作品的深刻现象学意义。
▲ 弗莱文《无题》(纪念桑迪·考尔德)1977
▲ 弗莱文《无题》纽约春街101号贾德基金会永久陈列 1970
▲ 弗莱文《无题》(致萨斯基亚、西斯蒂娜和索迪斯)1973
弗莱文1933年出生于纽约,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从事艺术创作。1947 年至 1952 年间,他学习成为一名牧师,1954 年应征加入美国空军。在朝鲜服役期间,弗莱文通过马里兰大学组织的成人学习计划接触到了艺术。1956 年回到纽约后,弗莱文在汉斯霍夫曼美术学院短暂学习,并在新社会研究学院学习艺术史。1959 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选修了素描和绘画课程,并开始创作一系列拼贴画和组合画,以及受抽象表现主义启发的绘画作品。1961 年,他在纽约贾德森画廊举办了首次个人拼贴画和水彩画展。那年夏天,弗莱文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警卫时,开始绘制雕塑草图,并将电灯融入其中。
▲《Or 》(in memory of “Sandy” Calder) 1977
在画完这些草图后,弗莱文开始将它们转化为组合作品,他将这组作品称为“图标”。在这些作品中,他将灯光与单色画布并置。根据弗拉文自己的说法,每个 “图标 ”都具有 “电光在方形颜料‘光’的上方、下方、反面以及与方形颜料‘光’结构之间的等级关系”。1963 年,弗莱文在研究这种关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顿悟,他建造了第一座完全由荧光灯制成的雕塑,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全去掉了画布,并开始终生痴迷于他标志性的荧光灯管。这件作品名为《1963 年 5 月 25 日的对角线》(致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因此,“图标 ”系列成为弗莱文连接绘画与雕塑的桥梁,将他早期的作品与他最著名的极简抽象艺术联系在一起。


▲《icon VII》1962–64 and icon ii (the mystery) (to john reeves) 1961
到1968 年,弗莱文进一步推进了他的创作过程,将他的光雕作品发展成雄心勃勃的房间大小的光环境。他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情境”,目的是用彩色的光淹没一个空间或结构,突出其建筑风格。同年,他在卡塞尔第四届文献展上用紫外光充满了整个画廊。
▲《The Diagonal of May 25》(to Constantin Brancusi) 1963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弗莱文开始创作更为复杂的荧光灯管形象,主要由更为复杂的元素排列组成。他的作品越来越注重雕塑与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所谓“走廊 ”作品中,一系列平行的荧光灯管横跨走廊的宽度,他阻断了传统的通道空间,迫使参观者寻找不同的路径,从而以不同的方式从多个角度体验空间和雕塑。在第一个这样的走廊作品《无题(致扬和罗恩-格林伯格)》(1972-1973 年)中,弗莱文制作了一条被光条阻挡的走廊一边是黄色,一边是绿色。两侧最后一根荧光灯管之间的小缝隙透露出另一种颜色的光芒,使原色染上了溢出的光线效果。
▲ 弗莱文《无题》(致扬和罗恩·格林伯格)
▲ 弗莱文 Installation view
▲ 弗莱文《无题》(乔治·麦戈文)1972
▲ 弗莱文作品

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情感体验,而不是智力体验。
——丹·弗莱文
90 年代,随着弗莱文在艺术界地位的提高和灯光装置规模的扩大,一些机构开始为他提供更大的画廊空间。他的大型灯光 “干预 ”作品不仅进入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柏林汉堡火车站、纽约桥汉普顿的迪亚桥汉普顿博物馆等机构,还进入了德克萨斯州马尔法的基安蒂基金会和米兰 Chiesa Rossa 的 Santa Maria Annunziata 教堂。如今,这座教堂的参观者仍然可以欣赏到弗莱文在这里创作的感人至深的特定场景艺术作品《无题》(1996 年),绿色、蓝色、粉色、金色和紫外线的光芒弥漫了整个空间。这件作品是弗莱文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他创造了一种 “黑夜-黎明-白天 ”的自然光线变化。
▲ 弗莱文的作品在基耶萨·罗萨
尽管弗莱文否认他的艺术作品中存在任何象征或精神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灯光装置及其所栖息的空间都隐隐渗透着一丝灵性。这种灵性是指它们超越了我们的日常现实,提供了光明。弗莱文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艺术“它就是它,别无其他”。对于一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描述,他不想用太多的建议和太多的既定含义来蒙蔽他的作品,但弗莱文以他称之为“圣像 ”的作品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并以一个照亮教堂内部的项目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和生命,这一事实很能说明问题。
▲ 2024年 墨西哥蒙特雷当代艺术博物馆《丹·弗莱文:来自迪亚收藏的作品》展览现场
▲ 2022年《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 弗莱文作品
丹·弗莱文以日常灯光作为媒介,将“极简”的概念和美学,从朴素的画布或者雕塑中解放出来。光和空间的交织,激发了观众对色彩、建筑、体量的想象,也延伸了视觉的感知、临场的情绪变化。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