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
启幕仪式现场
“燃冉”计划为双方携手打造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项目,经历两年持续不断的艺术发现与在地实践,以“中国质感”、“融入共创”、“文化好奇心”为核心价值观,深度聚焦生活工作在中国且关注本土议题、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公共意识的青年艺术家。
UCCA代表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UCCA Lab副总经理吴奕萱也表示:“UCCA一直持续关注着青年艺术家生态,并在过去2年的“燃冉”计划中,我们与新天地共同见证了无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与蜕变。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诠释着对在地文化的独特理解,用艺术的语言与观众进行对话,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UCCA Lab副总经理吴奕萱在2024年“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启幕仪式现场致辞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燃冉”计划的发起方XINTIANDI新天地以上海、佛山、武汉等多地为样本,不仅保护与保留了丰富的在地物质遗产与人文记忆,也持续将这些在地内容与当代都市生活进行连接,让在地文脉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焕新动力。
“尽管充满着挑战,我们也把文化艺术有机地融入当代生活方式,并在城市的公共场域中创造出了一些有凝聚力的公共艺术项目,从而激发城市中每一个人对城市文化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文化好奇心。”瑞安新天地文化艺术负责人魏天天于发言中说到。

瑞安新天地文化艺术负责人魏天天在2024年“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启幕仪式现场致辞
2023年“燃冉”青年艺术家奖项“融合创新奖”得主袁可如也出席了启幕仪式,并分享了她的获奖作品《螺蛳壳里做秀场》背后的故事,有关于江浙沪地区纺织史中个体女性的命运变迁,以及编织莫尔斯电码的叙事研究。
同时袁可如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来,尤其是那些创作方向是具有社会性、批判性的艺术家,还有更多具有想象力和新鲜视野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在这个计划里有一个呈现他们自己的舞台。”

“燃冉”青年艺术家代表袁可如在2024年“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启幕仪式现场致辞
进入第三年的“燃冉”青年艺术家奖项以“在地新生”为主题,面向45岁及以下、生活工作与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青年艺术家展开招募。
#
关于「在地」
与「新生」
启幕仪式现场也特别邀请了“燃冉”文化顾问委员成员Philip Tinari 田霏宇、“燃冉”初审评委刘阳及袁佳维、2022年“燃冉”驻留艺术家雷磊以圆桌对谈的形式对“在地与新生”进一步探讨。

2024年“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启幕仪式现场(左起)UCCA Lab艺术总监刘雪丽、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2022“燃冉”驻留艺术家雷磊、写作者兼策展人袁佳维、大料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刘阳就“在地与新生”主题展开圆桌对谈
刘雪丽:
其实“在地”是非常有力量和内涵、意涵非常广的话题容器,每个人对“在地”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会随着视角的转换不断变化。
【UCCA Lab艺术总监刘雪丽邀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 田霏宇、艺术家 雷磊、大料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刘阳、 写作者及策展人 袁佳维加入群聊】
今天邀请到的四位嘉宾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不同的学科视角。我们希望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为关注2024年“燃冉”计划的艺术家们提供对于“在地新生”的主题拆解。
驻留计划作为“燃冉”在地实践上的最直接的方式,那么作为驻留的第一位参与者,雷磊有怎样的感受?
雷磊:
我在2022年参加了“燃冉”驻留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兴奋的事情,因为我们经常被束缚在很狭窄的“空间”里,往往会有很固执或执着的想法。艺术家驻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想的桎梏,去不同的场地,和不同的人合作,让我们有新的思维来观看我们周边熟悉的事物。所以,当时我们利用上海新天地区域里的空间做了很多次工作坊,不仅仅是我,也让很多好朋友都能参与到“燃冉”项目里,让各个领域的观众、艺术家和相关从业人员都有互相交流的机会。

“日间传声筒”活动现场

“夜间放映厅”活动现场
我自己在2022年“燃冉”艺术季时做了一个双屏幕的影像,叫《从片段,到片段》。这部影像创作来源于我和我父亲的对话,并结合《上海姑娘》《女篮五号》等与上海相关的电影做剪辑融合,和写作者依蔓老师合作,加入了一些titlecard (字卡),最终制作成了一个有点像散文电影的作品。


《从片段,到片段》影像截帧
“在地”不仅仅是去了这个地方,或在这个地方而已。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提到的“新生”。
艺术作品需要是更复杂、更包容、更宽阔,并且能够在很多地方成长、繁衍的。我很高兴《从片段,到片段》这件作品后来也去到了韩国。我在韩国的展览现场放了一个档案台,把当时北京电影周的场刊和我收集的上海私人老照片都带了过去。也很有意思,正好北京电影周放映着当时北朝鲜的电影,所以这个就是从一个“在地”到另外一个“在地”的过程。我也很希望这样的创作过程里可以有更多的“新生”。
刘雪丽:
真的很开心听到雷磊的这个故事。“在地”让大家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它可以持续地让“燃冉”计划有不断生长、往下延续的生命。
建筑师其实也是是一直在与不同“地方”发生关系的职业,也想问下2024年新任的初审评委刘阳老师对“在地新生”对看法?
刘阳:
建筑师绝大部分工作本身就是“在地”的,不仅是与场地有关,还与当地人文直接发生密切的关系。建筑通常希望让更多的人被关照到,因此需要有一些普遍的共性。但是,我们往往要试着探索其中的独特性。

《月亮舞台》概念图
十多年前,我们在河北马兰乡村设计了一个“舞台”。当时一位北京奶奶利用周末教当地的孩子唱歌、吉他、钢琴,孩子们和老师的眼神都特别干净,那个眼神到现在我还能记着。所以,我们想用建筑传递这份“干净”的气质,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更关注的是表演者——这些孩子们,会带来什么样的成长状态。特别欣喜的是这些孩子们到现在已经有一些上了艺术或者音乐类的大学,甚至在2022年被邀请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现场唱歌,这是更有意义的,对人们独特性的持续发展。

第九届深圳双年展现场
前年深圳双年展上我们也做了展陈设计,我们把每个展品放在一个3m多高的梯子顶端,每个参观的观众需要爬上3m高的楼梯以后,才能一对一地与展品发生对话。我们希望在攀爬的过程中,让每个人能够脱离日常习惯,带来一种紧张的危险感,会激发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和更多的思考。其实我们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希望在“日常”里创造“反常”,在普遍性里激发每一个人独特的东西。
刘雪丽:
谢谢刘阳,其实谈到展览、谈到作品,我想请问2024年“燃冉”初审评委袁佳维老师,在你的策展工作的实践中关于“在地”与“新生”有怎样的分享?
袁佳维:
我和“燃冉”计划其实也有一定的渊源~
去年袁可如和周岩来上海参加答辩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在新天地吃了晚饭。可如和我分享了她的作品构想,有关纺织与女性,非常巧的是我的家庭史也围绕这个主题,而且围绕新天地区域。我觉得可如在创作过程中比较打动人的地方是,她真的邀请了很多纺织业的女性一起参与到她的创作里。有时我们谈到“在地”,从大地艺术到极少主义,更多是形式的感动。而可如却用艺术的语言与阿姨的纺织语言完成了一种真正的共同编织,给到我们一个很好的“在地”案例。

2023年“燃冉”获奖艺术家作品
袁可如《螺蛳壳里做秀场》
“在地”关乎对区域历史的回溯、对未来的想象以及人与地方的关联。我期待看到所有与这个地方有关、会产生关联甚至本身无关的人怎样参与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怎样引导艺术家深化方案,怎样借社区进行共创。这也是我非常高兴参与到“燃冉”计划中的原因。
刘雪丽:
我记得田馆您曾在 2021 年策划的 UCCA Edge 开馆展“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中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全球对话背景下的上海城市,那么今天,当“燃冉”以上海“本土”为故事的基底,您又如何看待在地性与全球化的关系呢?同样作为文顾,您期待一些什么样的“新生”?
田霏宇:
当时做“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这个展览,更多是从宏观上思考在2000年前后的时代节点上,中国如何由本土语境进入全球当代艺术的现场。“燃冉”计划更多是在孵化本地的年轻艺术家,通过与在地现实的互动和交融,促进他们创作新的作品,但其实更大的背景是我们这个生态如何能够进一步的产生站在全球舞台上的艺术家,表达他们自己。我觉得这是密不可分的,通过非常“在地”的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面向全球语境。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
展览现场
作为文顾,我觉得最大的乐趣是每天能和很多艺术家待在一起、听到很多优秀的方案。所以我希望今年“燃冉”计划也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方案。同时我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能把他们的创作展现给更多观众。
刘雪丽:
其他几位对今年参与燃冉的青年艺术家们有什么祝福与建议呢?
刘阳:
祝福是必须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别人的建议,或者说如果别人夸你就听,骂你就别听。我认为正向反馈对每一位创作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激励你持续地做这个工作。
我们需要听见不同的声音,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并坚持自己到底是什么、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袁佳维:
我观察到“燃冉”计划的招募要求将青年艺术家定义到了45岁。我发现相比于“年轻人”,“青年”往往具有更广阔的意义范畴。反思之下我觉得回到“燃冉”与“在地新生”,任何更新的声音或更加突破外界对于自己想象的动作和实践,其实都是一种该有的青年态度。所以,我期待今年有更多投稿艺术家能突破他们参与当代艺术展览的常规方式。
“燃冉”同样期待
听到你的「在地新生」
#
有疑问?
我要报名

#
关于
对话嘉宾

田霏宇
Philip Tinari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现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兼CEO。自2011年出任馆长以来,UCCA已在田霏宇的带领下,由私人美术馆成功转型为UCCA集团,旗下包括一座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于多地运营的美术馆,一个公益基金会和一组以艺术为核心的企业。田霏宇在任期间,UCCA已举办了70多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项目,每年向超过百万观众介绍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新秀。2009年至2012年,他创办了中国首个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是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曾担任Artforum中文网的创始主编。田霏宇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写作经验,他曾任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展“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联合策展人,以及2021年沙特阿拉伯首个当代艺术双年展“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田霏宇在2015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为“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成员。田霏宇自2001年移居北京,获有杜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雷磊
导演、实验影像艺术家
198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音乐、装置和多媒体剧场演出等。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年任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教授。2018 年任奥斯卡动画长片及短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刘阳
大料建筑主持建筑师
1982年生于北京,200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2004-2012年间分别就职于非常建筑、齐欣建筑。2012年秋与徐丹创立大料建筑。主持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性建筑及艺术作品,包括三宝蓬艺术中心、月亮舞台、乐知学校、麓湖儿童博物馆、鹞子落等。作品多次参加深圳香港城市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展等建筑及艺术展览,获得美国 Architizer A+ Award 等多项国际设计奖项。

袁佳维
写作者、策展人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以及建筑联盟学院,获历史与批判思维专业硕士学位。目前研究兴趣涉及当代艺术的建筑媒介、(后)现代空间观念、边界美学及地理政治学相关。近期策划的群展包括“即席之美”(ASE基金会,上海,2023)、“流向诸土”(贝浩登x缇干,北京,2023)、“缠缠缠绕——卡罗尔·波维(Carol Bove)、胡晓媛、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Longlati基金会,上海,2023)、“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上辑:固态模具;下辑:液态循环)”(长征独立空间,北京,2022–23)等。共同策划的群展包括“艺术的朋友——中国新世代收藏家展览”(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3)、“朦胧自新——何麦克、禤善勤、赖辉明、苏予昕”(白立方,香港,2023)等。2021至23年兼任Longlati基金会写作者收藏委员会(上海)主任与客席策展人期间,她曾带领团队策划艺术家个展包括“马秋莎:汝肤之境/镜”(2022)、“劳瑞·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园林剧场与人类世的怪物寓言”(2022)等。2022年由她发起于上海的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研究事务所totalab曾联合the Soil Collection举办群展“迅疾传播:僵尸、多重生命与幸存者之爱”。今年初她重返北京,由她担当执行策展人的群展“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近日呈现于中国美术馆。同时,她策划了画廊周北京2024新势力单元主题群展“风的内侧”。

刘雪丽
UCCA Lab艺术总监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同时拥有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与广告咨询行业的资深策划经验。负责UCCA Lab艺术项目的统筹策展与内容管理工作,专注于研究并实践当代艺术与城市生活文化的相互介入。在与企业、机构、政府单位等合作的跨领域创新型项目实践中,探索当代艺术与不同商业业态所共构的多元发展模式。
近期统筹并策展的部分艺术项目包括:新天地×UCCA“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上海新天地,2022-2024),“从未来到未来——数字文明艺术展”(天津联想未来中心,2023),“集光片羽”(UCCA Edge,上海,2022),“南明赋”公共艺术项目(贵阳青云路,2022),“时空旅人”宝姿60周年品牌回顾艺术展(艺仓美术馆,上海,2021),“重塑蔚蓝”可持续主题艺术展(UCCA Lab北京艺术空间,北京,2021),“R.E.D”实验艺术戏剧(北京UCCA Lab,2020)等。
关于“燃冉”
“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是由瑞安新天地旗下品牌 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共同发起的三年战略合作项目,旨在整合双方资源与优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支持与专业发展机会的平台。
“燃冉”期待与青年艺术家共同探索艺术连接生活的多元可能性,激发多学科跨领域的创作实践。与此同时,“燃冉”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艺术生态与文化场域,吸引更广泛的文化艺术精神社群,助力当下艺术现场的发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