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公众号:artnet资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kwMjYyNw==&mid=2247593100&idx=2&sn=ed14989822d3ae672f2e16c202b02f32
世界正处于关键性的时刻,海洋温度升高、洋流变化、海洋文化流离失所、极地冰层融化、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处在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前线的海洋,亦反映着复杂难解的全球治理问题。我们常常忘记覆盖我们星球更大部分的是海洋,在考虑地球和我们自身的生存时,往往陷入大陆中心的思维模式。海洋哲学挑战大陆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文化和哲学的方式,这是一种流动性、连通性和不断变化的世界观,强调生命和存在的互联互依性。
《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水艇穿梭于海洋深处,体验了海洋作为一种能够引发陌生化效果的环境。海洋在这里不仅是探险的舞台,而且成为挑战我们对已知世界认知的媒介,1通过它,科幻文学扩展了其探索未知和重新想象现实的边界。海洋的深邃、神秘以及其中潜藏的无限可能性,为科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纲领,使之能够探讨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与未知生命形式的相遇,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和适应。通过将海洋作为故事的核心,科幻作品揭示了一个既与我们的现实世界逻辑连续又充满新奇变化的领域,挑战读者的想象力,引发对人类、技术和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科幻文学曾幻想的探海技术与对深海未知的勇敢预言,正逐一成为现实。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曾写道,虽然我们无法再像我们的先祖那样生活在海洋之中,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在精神上、以想象的方式来重新进入海洋”,发明“机械的眼睛和耳朵,可以为他的感官重新创造一个失落已久的世界,但在他潜意识的最深处,他从未完全忘记过这个世界。 2人类现已通过自主水下无人机、遥控水下车辆、卫星遥感技术、深海钻探、生物声学以及基因和微生物组学技术,极大地拓宽了对海洋的认识与接近。这些先进技术不仅使我们能够探索曾被认为无法触及的深海秘境,还让我们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实际上,到达海洋深处的人类远远少于去往太空的探险家。


黄渤,《浊浪》《人造像素》
与此同时,人类对海洋的介入和干预正深刻地重塑着海洋本身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洋酸化、温度升高、塑料与化学污染、过度捕鱼、填海造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这些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未曾有过的影响,也暴露了人类与海洋之间相互依存、却日益紧张的联系。我们的未来和海洋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一地球上覆盖最广、最深邃的生命支持系统持续为人类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提供生存所需。随着我们步入人类世这一新地质时代,海洋变化的加剧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义人类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人类正在“人类世”下书写地质记录,我们也要看到对海洋的介入和其所引发的辩证关系,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复杂而微妙的生态平衡,在和人的互动中形成所谓的“次自然”(sub-nature)。

马诺利斯·达斯卡拉基斯-莱莫斯,《暴风雨 2》
重新设想人类世海洋,本次展览汇聚了二十二位当代艺术家对海洋现状的深刻反思与创作实践,共同探讨了二十一世纪海洋的不稳定性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和思想范式转换。随着学者们将海洋视为跨国资本和航运的便携通道,塑料废物和一次性制品的抛掷空间,气候变化的显著标志,历史演化的动力因素,跨学科的海洋研究发展出丰富的海洋语法。从海啸和飓风到海平面上升、珊瑚白化和海洋酸化等环境危机,海洋研究的转向与海洋的人类世危机密切相关,并与灭绝、启示录、改变和不稳定的叙事交织在一起。

展览的开篇,艺术家刘雨佳的《海滩,幻想一种》是一件多频影像装置,通过网络购买的真实档案片段,展示从二战诺曼底登陆到各大洋沿岸休闲海滩的多样场景。受迈克尔·陶希格启发,作品探索不同海域海滩背后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变迁,从战争到休闲,从资本主义到殖民影响,展现了海滩作为一个多维交织的社会、政治和心理空间。海滩是人类和海最亲密接触的场域,艺术家却用深度隐喻将观众带入一个性别、阶级、种族和地缘政治维度的复杂讨论中,呈现了一个关于海滩的、由多重视角构成的海滩本身。

《寒武纪大爆发》是一系列活体海洋生态系统作品,这些作品以玻璃箱为载体,探索了海洋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与演化。作品的名称暗示了对寒武纪时期的致敬,那是距今5亿年前动物生命进化的重要时期。一块巨大的石头漂浮在水面上,仿佛时间被凝固在这个玻璃箱之中,蟹、海葵和微生物自由穿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甲壳动物被视为活化石,挑战了我们对大陆时间线性的固有理解。



胡伟,《风下之乡(三通道版本)》
岛屿被视为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实验室,岛屿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系统、文化、社会经济结构,被视为海陆文化的独特的代表。艺术家麻剑锋和胡伟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岛屿,在美术馆各自搭建了孤立的岛屿之境。沙滩、植物、池塘、塔楼……麻剑锋用绘画、装置、影像呈现一个更加闭合、循环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体。胡伟的《风下之乡》以半纪录、半虚构的方式,探索了岛屿经济、地理及生命政治之间的交织关系。作品通过岛屿及非人视角“洞察”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相互干预,呈现了一个受潮汐影响、旅游业刚刚兴起的闭合生态系统。而泛灵的女声述说着本地的传奇与神话,交织着神秘与真实的情境既离奇又引人入胜。

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在圣诞岛的自然研究揭示了地理隔离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奇观。他的摄影系列不仅记录了红螃蟹迁徙的壮观场景,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岛屿生态平衡的冲击。通过“伪科学”和幽默的视角,赵仁辉审视了人类世的影响及其后果。

亚历克斯·阿耶德,《无题(航行9)》
法国艺术家亚历克斯·阿耶德将航海与艺术创作结合,通过在海上的直接经历和观察,激发新的创意和思考。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联想到探险和发现的传统,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于海洋作为连接世界各地文化和生态的动态空间的兴趣。在航行过程中,他收集材料、记录声音、拍摄影像,并将这些即时的、亲身体验的素材,同步创作并传输回巴黎,将海洋作为创作空间和媒介,直接反映了艺术家与海洋的互动,凸显了海洋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诸多艺术家审视了海洋这一与大陆相对空间,探索其深远含义。在德勒兹与费利克斯·瓜塔里合著的《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海洋被视为一个极具启示性的模型,既体现为一种理想的平滑空间,同时也受到纹理化的需求的影响。3通过对平滑空间与纹理化空间这一对照概念的深入探讨,德勒兹深化了我们对空间本质及其对人类经验影响的理解。他质疑了传统上固定不变、以大陆为中心的空间观,转而提倡一种更加动态、流动的对海洋空间的理解。这不仅拓宽了空间理论的视角,也为理解空间的社会政治含义提供了新的维度。

海洋不是供人类穿越和征服的空白空间,而是粘性的、本体论的、深不可测和超越人类认知的整体存在。这种空间范式研究的转向被赋予各种名称,诸如蓝色人文、海洋人文和批判海洋研究等,发展至“蓝绿资本主义”“湿本体论”“海洋本体论”和“水本体论”“后人类主义的‘超越人类的水共地’”的深度。海洋不再是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和现代性的 “被遗忘的空间”,不再是一个惰性背景,而更像是可以理解、可以发声、可以克服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命体。在这样的认知转向下,海洋呈现出接近其真正所是的面貌——一个充满生命、故事和智慧的广阔世界,等待着我们以更加尊重、谦逊和合作的姿态去探索共存。
西海美术馆深植于这片富饶的海洋环境之中,承担着探索与深耕海洋奥秘的重任,使海洋不断成为启迪学术研究的重要源泉,“向海回归”正式拉开了帷幕,美术馆未来将会继续深入挖掘,呈现更为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展览参与的艺术家有高磊、郭晓彤、黄渤、胡伟、简策、刘佳玉、刘任、刘雨佳、麻剑锋、倪有鱼、蒲英玮、覃小诗、孙逊、汪天鑫、张如怡、马诺利斯·D·雷蒙斯、佩特罗斯·莫里斯、皮埃尔·于热、乔瓦尼·欧祖拉、铁木尔·斯琴、亚历克斯·阿耶德、赵仁辉。艺术家们使用蓝色人文语法,将自己的创作融合海洋学、人类学、哲学、诗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旨在深刻审视人类与海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展望我们对地球海洋未来的梦想与期待。
西海美术馆依托着大海的壮阔,建筑师努维尔设计了一系列如画框般的多面窗户。这些窗户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让人感受到观看与被观看之间微妙的关系。取景器般的窗户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引领他们眺望外部的壮丽景色,仰望苍穹,凝视着大海的无尽辽阔,唤起永恒的思考与观察。展厅内的作品仿佛在与海洋进行一场默契的对话,光影变幻,永不停息,而大海则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掩体。观众将有机会深度体验和直接参与到人类与海洋间跨学科的互动中,从而开启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校准我们对人类世海洋和与海洋关系的理解。海洋在迫切召唤我们,因为大海被奉为生命的起始和源头,是万源之源,万物也终将回归大海。4

参考资料
1 Helmreich, Stefan. Wild Blue Media: Thinking Through Seawat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0.
3 德勒兹, G., & 瓜塔里, F. (1987). 《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B. Massumi,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 Ferenczi, Sándor. Thalassa: A Theory of Genitality. Routledge, 1989.

摄影:黄少丽 晁启轩
?西海美术馆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30-18:00
(17:30停止入场)
点击??二维码 即刻购票
单人单场门票 100元/张
有效期截至2024.6.1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