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曼·凡罗斯科 Roman Verostko
让·皮埃尔·赫伯特 Jean-Pierre Hébert
"这一切始于一个想法,即可以用代码浓缩美学。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斯·本斯(Max Bense)倡导的这一理念为计算机先驱者们奠定了基础,他们开始尝试用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来创作图形,然后用绘图仪进行输出。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这项运动的开端。很快,这些基本的代码程序发展成为算法。革命开始了!随后第一批艺术家开始对这些新工具着迷,并探索我们后来称之为“生成艺术”的美学可能性。其中两位非常重要的角色即罗曼·凡罗斯科(Roman Verostko)和让·皮埃尔·赫伯特(Jean-Pierre Hébert),他们创作了自己的代码诗歌"。
—— 策展人沃尔夫·利泽(Wolf Lieser)
泥轩空间将于6月8日呈现由 Wolf Lieser 策展的《代码的诗歌》。作为 MUDigital 早期计算机艺术系列展览,此次的两位艺术家分别是生成艺术中算法主义组织(Algorists)的奠基人,让·皮埃尔·赫伯特(Jean-Pierre Hébert),以及他的挚友、共同创始人、分形艺术的代表,罗曼·凡罗斯科(Roman Verostko)。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系统性介绍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并希望通过这些历史资料体现绘图仪(plotter)在当时作为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工具所能达到最精湛的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凡罗斯科与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友情和学术交流历史,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发掘这段往事。
在展览开幕之际我们收到消息,凡罗斯科先生于美国时间6月1日在明尼阿波利斯家中去世,享年94岁。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艺术家、教育家,和为中外艺术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友人。也愿此次的展览能够作为献给凡罗斯科先生的一份礼物。
让·皮埃尔·赫伯特与“Algorists”

在赫伯特出生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刚刚发表了 “图灵机”,麦克斯·比尔(Max Bill)发表了 “一个主题的十五种变奏(Fifteen variations on a single theme)”。七岁时,他在阿维尼翁的教皇宫殿观被蒙德里安的展览所震撼,而同时第一台冯·诺伊曼机器在曼彻斯特诞生,这一切的变化和冲击让赫伯特惊叹不已。1959 年,当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IBM 704引进欧洲时,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段 Fortran 代码。凭借 30 年的绘画和水彩经验,赫伯特从1974年开始使用 HP 9830创作数字概念艺术。直到 1977 年,他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绘图仪。从 1984 年开始,赫伯特致力于探索算法艺术的边界,并从 1987 年起从技术上可以创作更大尺幅的作品。直到 1989 年,他才发现了 SIGGRAPH 以及数字社群中其他人所在做的事情。
而正是通过 SIGGRAPH,赫伯特结识了凡罗斯科。二人于1995年共同创立了算法主义组织,及“Algorist”这个词语来定义这项运动以及其创作的特殊性。赫伯特由此写下了《算法主义宣言》,以帮助区分谁是算法艺术家,谁不是:
因此那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使用了自己算法代码的艺术家,被称为:算法主义艺术家。在这之后,更多的计算机艺术家参与了这个组织,包括 Mauro Annunziato,Brian Evans,Stephen Bell, Peter Beyls, Harold Cohen,Charles Csuri,Hans Dehlinger,Manfred Mohr,Vera Molnar,Ken Musgrave,Mark Wilson 等在生成艺术史上留下重要痕迹的科技与艺术创作者。


罗曼·凡罗斯科(柯荣孟)与中国




首次绘图仪毛笔创作尝试(1987年)
王冬龄为凡罗斯科制印“小径斋”(1989年)

算法作为执行任务的逻辑代码,其中最优秀的算法都是精炼而简洁的。即使是那些让我们获得超凡体验的算法,也可能是极端理性的。你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听了巴赫的《音乐祭》会被打动,但乐谱,即演奏音乐的代码,经得起每一个细节的推敲。像乐谱一样,艺术家使用代码绘制的图像会表现出“算法特质”,这是手绘所不能完成的。手绘不可能像算法那样精确、广泛、递归式地绘制。我们希望通过罗曼·凡罗斯科和让·皮埃尔·赫伯特的作品,体现这种极致而优雅的诗性美学。
在“代码的诗歌”展览期间,我们将在数字艺术展厅继续展示汉斯·德林格尔(Hans Dehlinger)的数字艺术作品。德林格尔作为算法主义的重要一员,我们特地希望他的作品能够与另外两名成员同时展出,这也是一场非常难得的“重聚”。

关于艺术家

由策展人Douglas Dodds拍摄,V&A美术馆
Roman Verostko 罗曼·凡罗斯科
(1929-2024)
Roman Verostko (罗曼·凡罗斯科)出生于1929年,1950年从匹兹堡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Pittsburgh)毕业一年后,他进入圣文森特修道院修道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在圣文森特学院(St. Vincent College)任教。1968 年,他离开修道院并加入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Minneapolis College of Art & Design)作为教授一直任教至1994年。意识到算法程序的力量,他开始尝试使用代码创作,并于1982年展出了他的第一件艺术程序作品。2021年,圣文森特学院成立“凡罗斯科艺术中心”。
部分项目及成就:SIGGRAPH ACADEMY(2018),SIGGRAPH终身成就奖(2009),德国金绘图仪奖(1994),伦敦 V&A《数字先锋》(2009),卡尔斯鲁厄ZKM《算法革命》(2005),奥地利林茨《代码:我们时代的语言》(2003),日本名古屋《Artec》(1995),奥地利林茨《遗传艺术-人工生命》(1993)。
Jean-Pierre Hébert 让·皮埃尔·赫伯特
(1939-2021)
Jean-Pierre Hébert 让·皮埃尔·赫伯特1939 年生于法国加莱(Calais)并于1985年移居至美国加州。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他一直是计算机绘图的先驱,专注于开发算法创作并将其转化为新媒体视觉。自 2003 年以来,他担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U.C. Santa Barbara)驻校艺术家,并于2006年获得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奖(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ward),2008年获得大卫-伯曼特基金会(David Bermant Foundation)奖。2012 年,他获得了SIGGRAPH数字艺术终身成就杰出艺术家奖。
赫伯特的作品曾在国际上展出,展出机构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伦敦)、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基阿斯玛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西北大学布洛克博物馆(芝加哥)、明尼苏达大学特威德博物馆(德卢斯)、阿尔方斯-沙维画廊(法国旺斯)、索尔维琼斯画廊(洛杉矶)和 DAM(柏林)等。
关于 DAM
DAM (数字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并于2000年上线,是专注于数字艺术的虚拟博物馆及档案馆。其创始人和现任馆长是沃尔夫·利泽(Wolf Lieser)。2003年,DAM 增设了其画廊业务即 DAM Projects,总部位于德国柏林。DAM艺术奖于2005年设立,旨在表彰该领域的重要先驱。
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市(Wiesbaden)的沃尔夫·利泽自1986年起从事艺术工作,1993年创办第一家画廊。1998年创立 DAM,包括 DAM 在线博物馆(dam.org/museum)、DAM Projects (dam projects.org)和 DAM 艺术奖 (|DDAA|(ddaaward.or)。他的研究重点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数字媒体艺术。利泽于2009年出版了介绍性书籍《Digital Art数字艺术》,该书被翻译成 6 种语言。利泽活跃在全球各类关于数字艺术的国际讲座、研讨会和评委活动中,并在不同媒介及出版物发表了众多论文。
泥轩 | MUD Gallery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5楼
5 / F, Building 6, 50 Moganshan Road,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周二至周六 Tuesday to Saturday 11:00 - 17:30
+ 86-18217215543
小红书: 泥轩 MUD Gallery
Instagram: mud.gallery
微信公众号:MUD Gallery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