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阿那亚艺术中心于2024年3月17日至6月30日展出中国艺术家蒋志的个展“生活”,以及中国艺术家王之博的首场美术馆个展。展览期间我们组织了多次志愿者导览活动,得到了9位阿那亚邻居朋友参与,组织了共计16场导览。导览员们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和背景,但都因为热爱艺术而利用清明和五一的假期时间走入美术馆,以不同的视角对展览进行了多样化的阐释,各自施展才华,成为了连接观众与作品的桥梁。


四月清明节期间,抱着好奇的心理参加了阿那亚艺术中心导览志愿者行列。从第一天的空岛培训到完成四次带参观者的导览,让我找回了在心底在职场消失已久的那种归属感。来自于阿那亚艺术中心“小老师”把我们带进空岛培训的那一刻,能够像“明星”一样走进这里本身就是对志愿者的一种平等和爱。有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名导览给参观者讲解绘画影像艺术作品,还是挺有挑战的。艺术馆的小老师们不厌其烦手把手地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可,甚至让他们产生了买房做业主的冲动。那一时刻作为阿那业主我们心里有了一丝丝成就感和荣誉感。我特别喜欢阿那亚艺术中心那扇最小的窗户,陈列着《彩虹》那副作品,那种美是自下而上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人们的心也透过那扇窗户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我们不仅仅是阿那亚的业主,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阿那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创造美好的平台,我们不仅要发现这种美,还要用自己的爱心行动起来。






参与阿那亚艺术中心的导览是纯粹的志愿行为,这是我在“村”里最钟情参与的志愿活动,因为这个活动引导我和观众共同对艺术作品进行再探索,来更好的回应当代艺术的完整性。同时,对每一幅作品讲解都是我与社区邻居、访客间一次紧密的交流与连接。从第一次首创将艺术中心的建筑作为内容融入讲解开始,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艺术中心,并对很多结构巧思和艺术作品与场域的融合进行讲解,希望大家除了对艺术作品有所了解,还能多些对当代艺术策展及建筑辅助的理解。过程中收获颇多,一场讲解从一个陌生人到中途吸引十几个,甚至更多感兴趣的陌生人愿意跟着我去听、去理解,而不是随意评价说“看不懂,什么呀,我也可以画”等等,这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另外作为业主志愿者,每每遇到访客说感谢,说觉得阿那亚真好,我会觉得自己用微小的力量帮“村”添砖加瓦了,很有成就感。














一直想尝试在美术馆当导展志愿者,清明节假期阿那亚艺术中心的活动给了我机会。作为一名工科生,虽然喜欢看展,却一直有点走马观花。一开始以一种体验生活的心态报名玩玩,但当开始培训以后,有点紧张和认真起来了。作为导展志愿者,可不能给观众输出错误信息。可以说参与艺术中心的活动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更是一次很有意义学习的机会。艺术中心工作人员给我们安排了一天的培训。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第一次认真尝试学习揣摩艺术家作品的意象,如何欣赏作品,分析作者创作的初衷,搜索和阅读延展材料。这么一趟下来,好像以前看似非常抽象的作品,没有那么难理解了。实操导览的时候,也很有成就感。有几位非常配合的观众全程跟随。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这个活动,还结识到了可爱的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们,和有着同样爱好的邻居。希望艺术中心的导展志愿者活动可以继续办下去。


五四青年节和万物青年节(立夏)的两天,徜徉在艺术家蒋志的个展中,为前来阿那亚艺术中心参观的素未谋面的朋友们进行志愿者导览讲解,个展以"生活"为题,无论是从90年代的DV影像作品《飞吧,飞吧》中,在逼仄小屋中伴着巴赫的音乐翩翩起舞的双手,还是艺术家用村头的一盆塑料花做为主角搭出的场景《旧颜》,以及烟花绽放后的残骸组成的《安静的身体(TIME)》,无一不是以轻盈的态度展示着日常的碎末,试图在生活中寻找小确幸,体悟时光飞逝中、世事无常下,吉光片羽的美好瞬间。导览中看到观者全神贯注的听着关于鄂温克族的柳霞一家的故事,在互动时听到观者彼此心意相通的回馈,甚感欣欣然,很开心做为一名博物馆和艺术馆爱好者有这样的体验。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表达,召唤了更多观者的个人体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生活,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通过这次活动,我充分感受到了阿那亚希望业主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去。因为我刚刚退休,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也更愿意多参加这种社群活动,特别是阿那亚艺术中心的志愿者活动,既可以增长我们艺术鉴赏的阅历,也可以和邻居加强联系,同时和阿那亚相关的互动组织者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希望以后艺术中心可以多多组织此类活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